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阳光阳光

拼音:yáng guāng

基本解释

日光阳光充足

详细解释

1. 闪电之光。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 唐 孔颖达 疏:“云始电者,电是阳光,阳微则光不见,此月阳气渐盛,以击於阴,其光乃见,故云始电。”

2. 日光。

《列子·汤问》:“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后汉书·桓帝纪》:“闲者,日食毁缺,阳光晦暗,朕祗惧潜思,匪遑启处。” 宋 杨万里 《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诗:“仰看阳光只见空,不如影里看梧桐。”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一轮红日吊在西边高大建筑物的上空,橘红的阳光洒满一地。”

3. 指太阳。

唐 刘禹锡《观市》:“交易而退,阳光西徂。” 唐柳宗元《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诗:“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原注:“阳光,谓日。”

4.指性格,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活泼有朝气。

新义:健康、热情、开朗,如形容人很阳光,阳光工程、阳光早晨。

天文概念

概念 

太阳光,广义的定义是来自太阳所有频谱的电磁辐射。在地球,阳光显而易见是当太阳在地平线之上,经过地球大气层过滤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则称为日光。

当太阳辐射没有被云遮蔽,直接照射时通常被称为阳光,是明亮的光线和辐射热的组合。世界气象组织定义"日照时间"是指一个地区直接接收到的阳光辐照度在每平方米120瓦特以上的时间累积。

阳光照射的时间可以使用阳光录影机、全天空辐射计或日射强度计来记录。阳光需要8.3分钟才能从太阳抵达地球。

直接照射的阳光亮度效能约有每瓦特93流明的辐射通量,其中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明亮的阳光对地球表面上提供的照度大约是每平方米100,000流明或 100,000勒克司。 阳光是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变得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当光线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天气发生变化时,都会直接影响物象的色彩。触及不到。

“太阳是大地的母亲”,正是由于太阳光的照耀,才使地面富有生气;疾风劲吹,江水奔流,花开果熟,生物生生不息。太阳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目前,人们正在想方设法,利用太阳能。

到了70年代,气象观测站增多了,人们发现撒哈拉大沙漠东部阳光最多,那里年平均日照时数达4300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11小时45分钟的时间能见到光辉灿烂的阳光。

撒哈拉大沙漠东部为什么日照会如此之多呢?因为这里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没有能遮住阳光的云层;加上这里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因而成了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

光的速度达到每秒30万公里,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阳光可以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葡萄糖和氧气,减缓温室效应

21世纪第一缕阳光

2000年1月1日6时46分,当一线太阳光刚露出海面时, 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海边的各个山头上顿时欢声雷动,响彻云霄。中国2000年委员会副主任王宜在石塘千丈崖中国千年曙光碑前也同时向全世界宣布:“新千年中国大陆第一道阳光到达浙江温岭石塘!”

成分

太阳的太阳辐射光谱与温度5,800K的黑体非常接近。其中约有一半的电磁频谱在可见光的短波范围内,另一半在近红外线的部分,也有一些在光谱的紫外线[9]。当紫外线没有被大气层或其他的保护涂料吸收,它可能导致皮肤的晒伤或触发人类皮肤色素的自我调整变化。

光谱在100至106纳米的电磁辐射不断的轰击地球大气层,按波长的升幂排列,它们可以分成五个区域[10]:

紫外线 C (Ultraviolet C)或UVC的范围跨越100至280纳米。紫外线这个名词意味着辐射的频率比紫色还高(因此人的眼睛看不见它)。由于会被大气层吸收,因此只有非常少的量能够抵达地球的岩石表面。这种辐射光谱的特性是有杀菌力,和使用为杀菌灯。

紫外线 B或UVB的范围从280至315纳米。它也被大气层大量的吸收,并且和紫外线 C一起导致光化学反应制造出臭氧层。

紫外线 A或UVA的范围从315至400纳米。一般认为它对DNA的伤害最小因此常用来晒黑和做为牛皮癣的PUVA疗法。

可见范围'或光的范围从400 至700纳米。如同名称所暗示的,这是肉眼可以看见的范围。

红外线的范围从700纳米至106纳米 [1 (mm)]。在到达地球的电磁辐射中它们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依据波常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红外线-A:700纳米至1,400纳米红外线-B:1,400纳米至3,000纳米红外线-C:3,000纳米至1毫米

计算

若要计算抵达地面的阳光数量,不仅要计算地球在黄道上的轨道位置,还有地球大气层造成的衰减,都需要考虑在内。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照度(Eext),使用在一年内的日数(dn)修正椭圆轨道的数值是:

此处,在1月1日dn=1,1月2日dn=2,在2月1日dn=32,依此类推。在这个算式中使用dn-3,是因为在现在,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通过时间是1月3日,因此Eext的最大值必须对应的出现在每年的1月3日。

太阳照度常数(Esc)相当于128×103lx。 直接照射的正常照度(Edn),修正大气层衰减的影响后是:

此处c是大气层的消光系数, m是相对的光学气团。

太阳系内的阳光强度

太阳系内不同天体接收到的阳光强度与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下面的表粗略的比较了太阳系内每个行星接收到的强度(资料来自):

行星近日点 - 远日点距离 (AU)太阳辐射最大值和最小值(W/m²)

水星   0.3075 – 0.4667   14,446 – 6,272  

金星   0.7184 – 0.7282   2,647 – 2,576  

地球   0.9833 – 1.017   1,413 – 1,321  

火星   1.382 – 1.666   715 – 492  

木星   4.950 – 5.458   55.8 – 45.9  

土星   9.048 – 10.12   16.7 – 13.4  

天王星   18.38 – 20.08   4.04 – 3.39  

海王星   29.77 – 30.44   1.54 – 1.47  

被观测到的表面在阳光下的实际亮度也取决于大气层的存在与否和构造。例如,金星浓厚的大气层反射所接受到阳光的60%,因此在表面实际的照度是14,000勒克司,相当于地球上被云层遮蔽的灰濛濛的白天 。

火星上的阳光会或多或少的像在地球上带着太阳眼镜下的日光,并且从火星车传回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天空中有足够多漫射的辐射,因此阴影的区域不会过度的黑暗。因此给我们的感觉和看法是很像地球的白天。

为了比较的目地,土星上的阳光比地球上日出或日落时的阳光明亮一些(参见日光的比较表)。即使在冥王星,阳光依然有足够的亮度,几乎可以与起居室的平均亮度相匹配。到500天文单位(~69光时)的距离上,阳光会暗淡至大约是地球在满月下的光度。在太阳系中已经被发现存在于这个距离上的天体只有少数几个,像是90377 Sedna和2000 OO67。

表面照度

表面照度的频谱范围取决于太阳高度所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暮曙光分别取决于蓝色光谱被大气散射所支配的成分,红光则主宰著日出和日落的颜色。这些影响很明显的呈现在自然光的摄影上,此处的照明原则上是透过大气层媒介的阳光。

依据Craig Bohren的看法,"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经过地平线长路径上的阳光被臭氧层优质吸收,造成天顶上的天空呈现蓝色"。

更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见天空辐射的扩散。

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最后要指出的是,古铜色并不单表示健康,长时间的过度暴露在日光下被认为与多种皮肤癌有关,而他们是由日光或日光灯中的过度紫外所线引起的。为防止从轻度的晒伤到严重的灼伤的不良影响,应该适当使用防晒霜或其他防晒药剂。紫外线的另一个有害影响是它能加速皮肤的老化(也叫皮肤光损伤),即使化妆也难以弥补它所带来的丑陋形象。近十年臭氧层量的减少使得上述健康灾难发生的几率增加许多。所以那些每天暴露在强日光下的人,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541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