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现代诗
作品原文闻一多
印象
闻一多
一望无涯的绿茸茸的──
是青苔?是蔓草?是禾稼?是病眼发花?──
只在火车窗口象走马灯样旋着。
仿佛死在痛苦底海里泅泳──
他的披毛散发的脑袋
在禁哑无声的绿波上漂着──
是簇簇的杨树林钻出禾面。
绿杨遮着作工的──神圣的工作!
骍红的赤膊摇着枯涩的辘轳,
向地母哀求世界底一线命脉。
白杨守着休息的──无上的代价!──
孤零零的一座秃头的黄土堆,
拥着一个安闲,快乐,了无智识的灵魂,
长眠,美睡,禁止百梦底纷扰。
啊!神圣的工作!无上的代价!
作品赏析
《印象》仿佛是《二月庐》的姊妹篇。《印象》是诗人的行旅之作。这类天涯羁旅的歌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曾反复回响,形成了一个深沉凝重的基本母题。行旅者的歌大多是悲凉的,他们慨叹着人生不幸和韶光易逝,然而,深受“五四”新时代思想洗礼的闻一多,却跳出了这一类诗作怅惘、悲吟的传统模式,以一种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感受,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重诗意人生的全新天地。
在悠悠茫茫的旅途中,寂寞缠绕着人的心灵,诗人在这凝固的氛围中必然感到莫名的压抑。于是,他把锐利的目光投向窗外,用敏感激越的诗心去体味外面的世界。“一望无涯的绿茸茸的──/是青苔?是蔓草?是禾稼?是病眼发花?──只在火车窗口象走马灯样旋着。”广褒无涯的绿色原野,透过小小的车窗,撞击了诗人静默的心灵,占据了他忧病中的双眼。
“绿”,这无穷生命的象征,是那样丰富,那样饱满,以至诗人分不清绿的真正形体,只能见他们象“走马灯样”地闪过车窗。“走马灯”这一比喻不仅形象贴切,而且造成一种迷乱,勿促的氛围,暗合着诗人此时落寞惆怅的心境。接下来的四句,更将这种心境宣泄得淋漓尽致,那“簇簇的杨树林钻出禾面”“在禁哑无声的绿波上漂着──/”,“他的披毛散发的脑袋/”,“仿佛死在痛苦底海里泅泳──”奇异诡谲的比喻,使美丽广袤的绿色原野凭添了一种凄凉肃杀的情调,那生机勃勃、高大潇洒的杨树林,在忧愁的诗人眼中变成了痛苦之海里泅泳的死神的形象。和《二月庐》一诗中一样,诗人用一种特殊的人生感受去体悟世界,苦苦纠缠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陷入了一种心灵的痛苦和焦灼中。
在他看来,旺盛的生机背后总是隐含着无限的危机,一方面是生命力狂悍地喷发,而同时生命却又向死亡境界靠近了一步。青苔、蔓草、禾稼……,这绿色世界中一切生命的狂热的燃烧,在诗人眼中都是那样痛苦与徒劳。他象对待《二月庐》中那只“聪明的燕子”一样,用一种箴言式的比喻表达自己复杂的心境,希望与对方一起融入物我合一的境界。
然而,闻一多毕竟不是一个喜欢重复自我的平庸的诗人,他那颗火热的诗心,总是那样不甘沉沦和寂寞。“五四”时代精神在胸中点亮的明灯并未因人生苦短,现实冷漠而熄灭。在悲慨眼前所见的同时,他也在极力试图改变这阴冷、怪异的“印象”,极力寻觅着解救人生苦难的良方。终于;诗人眼前一亮,看到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圣境:“绿杨遮着作工的──神圣的工作!/骍红的赤膊摇着枯涩的辘轳,/向地母哀求世界底一线命脉。
”劳动,这一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独有的行动,一下子打破了诗人凄凉静默的心境,劳动神圣──这一崭新的平等的时代进步思想,给了诗人战胜现实困境的精神原动力。在思想的催化下,诗人眼前的世界终于微笑了,生命的象征──“绿杨”、“红的赤膊”,重新显现出光辉和色彩。甚至当诗人触目于真正的死亡意象──坟墓时,他不仅能平心静气地接受,而且从中体悟出了生与死的永恒意义,那“安闲”、快乐,了无智识的灵魂,所以能在“秃头的黄土堆”中“长眠美睡”,只因为生前从事了“神圣的工作”,为了这个世界贡献了一份光热。生的无悔造成了死的平静和愉悦。在劳动和创造中,生与死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生生不息,则创造不止。苦苦缠绕于作者的形而上学的生死哲学问题,至此迎刃而解。
诗的意境骤然开阔,一种激昂奋进的诗情融汇在平实的词句中。虽然作者找到的仅仅是“劳动神圣”这一平凡稚拙的思想武器,但在“五四”退潮后的茫茫暗夜中,这首诗毕竟带来了一线澄澈的光明;同时,它也表现了诗人渴望走出象牙塔,面向现实世界的创作倾向。这种倾向在诗人后来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显现。
艺术流派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英文:Impressionism
法语作Impressionnisme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自己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19世纪后后半期形成于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绘画运动,包括1867~1886年期间一批持有相近的观点和采用相近技巧的画家的活动。这些画家个性十分鲜明,非常讲究实际,没有确定的共同遵守的具体原则。但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
广义的印象主义
广义的推广
在广义上,印象主义一词有时也用于19世纪后期的其他艺术(通常指音乐,但有时也指文学),它们所采用的技巧和达到的效果同印象主义绘画相似。
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内、马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AlfredSisley)、窦加(EdgarDegas)、摩里索(BertheMorisot)、吉约曼(ArmandGuillaumin)和巴齐耶(FredericBazille),他们一起工作,相互影响,并一起独立展出作品,只有继续谋求官方赞许的马奈例外。这些画家在其早期的创作生涯中,就对统治欧洲艺术达200年之久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
1860年代后期,马奈的艺术反映了一种新的美学观点,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画家从传统上占统治地位的以题材为中心的创作方法中解放出来;他主张把重点严格地放在绘画艺术的组成部分--颜色和形体上。在大约同一时间内,莫内、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和巴齐耶在风景画中努力探索一种更有直接的方法来描绘灿烂的光和色。莫内以他出类拔萃的敏锐目光一马当先。当时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表明∶颜色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在这种观点影响下,这些画家努力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以突破物体的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受一时的气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许多颜色完全按照他们亲眼目睹的那样表现出来。他们把这一做法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所有其他物体,笔触简短明了,远看是一堆混合的颜色,其实是用未经调合的颜色,以此描绘阳光反射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颜色。在马奈的“纯绘画”实验启发下,他们努力寻找色彩最鲜明的题材,通常不再注意感情色彩和文学特性。
1874年,这批画家首次举行独立画展,以与法国美术学院的官方沙龙相抗衡,后者一再拒绝展出他们的大部分作品。莫内的《印象∶日出》一画(1872,现藏巴黎马摩坦博物馆〔MuseeMarmottan〕),最初曾使人们用印象派这一名称讥笑这批画家。他们后来陆续举办了7次画展,最后一次在1886年举行。在此期间,他们继续发展自己的个人和个性风格。1886年以后,印象派团体宣布解散。其存在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艺术史上却完成了一次革命,使西方后来产生的各种绘画得以从画家和题材之间的既定束缚关系中解放出来。
音乐含义
在音乐方面,德布西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的印象主义者。德布西音乐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到最后一部作品,都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只有约1892~1903年间完成的乐曲和一些风格上同这个时期乐曲酷似的后期作品,才可以说具有一般含义上的印象主义。他的印象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etMelisande,1902年首演),交响诗《云雾》(《夜曲》〔Nocturnes〕之一,1899年作)和钢琴曲《帆》(见《两套前奏曲》〔DouzePreludes〕第一册,1910)。其他被认为属于印象派的作曲家有拉威尔(MauriceRavel)、戴流士(FrederickDelius)、雷史碧基(OttorinoRespighi)、席曼诺夫斯基(Karol〔Maciej〕Szymanowski)和葛利菲斯(CharlesGriffes)。音乐上的印象主义往往被认为是指一种微妙脆弱、消极杂乱、情绪暧昧的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说得确切些则是拘谨、克制、平静,一种由于作曲家把纯音响想像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从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效果。印象主义虽被认为是摆脱浪漫主义的过分放纵的一种运动,但其许多特点可以在一些又被称为表现主义的浪漫主义先驱者的作曲家(如李斯特、华格纳和斯克里亚宾〔AleksandrScria!bin〕)的作品中找到根源。
文学含义
文学方面的印象主义,一般来说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写作手法,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感染力很强而被认为可与绘画方面的印象主义相提并论,他们是托玛斯曼(ThomasMann)、赫塞(HermanHesse)、福特(F.MadoxFord)和沃(EvelynWaugh)。
汉语词汇
词目:印象
拼音:yin xiang
词性:名词
基本解释
1. 形体映在水或镜等中的影子
海中皆有印象
2. 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深刻的印象
3
Impression;impressions ; effects ; feelings(印象):
同于page view.指受用户要求的网页的每一次显示,就是一次印象。
4
记忆
详细解释
1. 亦作“ 印像 ”。形体映在水或镜等中的影子。
《大集经》卷十五:“喻如 阎浮堤一切众生身及馀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一本作“ 印象 ”。
2. 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见过她的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沉静。” 巴金《<爝火集>后记》:“第二次听他讲话,印象更深。”
好友印象
介绍
QQ 2009 的 Preview4 Build520版本,增加了一个“好友印象”的功能。在这里,你可以对你的好友进行关键词评价。而最终,一个人受到的所有评价将汇集在一起,展示给其他好友。
功能
1.这个功能很简单,很低成本,很sns,却不低端,很好玩。
2.你可以评价别人,你也将受到好友的评价。一个评价是个体,所有好友的评价则形成了一个“云”,这个“云”,就相当于你在淘宝的信用评价。QQ好友印象
3.它会受到每个人的珍惜,一个好友的评价,好坏与否,你可以不在乎,10个好友呢,100个好友呢?它会让您不由自主地相敬如宾起来。
4.如果这个功能能坚持下去,并在客户端更明显一点,从微观到宏观,它将改善QQ的氛围,进而为QQ在人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加分。
6.tx需要做facebook吗?不需要,对tx来说,最好的sns就是将其融于qzone和qq soft之中
如何评价与查看评价
所有用户都可以评价自己的好友,方法是对着好友头像点右键—查看资料—好友印象,打开后可以点击一个系统规定的词汇来评价自己的好友,也可以自己编写词汇进行评价。另外还可以在空间里进行好友评价,如果你还没有添加该应用,可以在个人中心里添加。添加之后在该应用里就可以评价好友了。
同时,查看评价也有两种方法。一是对着自己的头像点右键—个人资料—丰富资料—好友印象,这里显示你收到过的所有好友评价。二是在空间的好友评价应用里点“关于我”,也可以查看收到过的所有评价。另外,鼠标放在自己的头像上显示的只是所有印象中的六个。
网友对好友印象的评价
有一些网友认为多了此项功能身边朋友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了解朋友对自己的看法很有意义。还有一些网友认为一些人会刻意的使用好友印象毁谤,他希望可以取消此功能。总之相信在腾讯的改造以后此项功能会更好。
心理学名词
印象形成的致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但很多人的这种刻板观念并不因为新的经验而很快改变。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一)加法模式
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愈好;相反,个体被消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留给人的印象就越差,也就越难于为他人所接纳。(二)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三)加权平均模式
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四)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里,每一个体都承担着许多的社会角色。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就要实施有效的印象管理。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但理解了,并不一定表示个体就会按社会要求行事。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好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的现象。由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交往中会重视他人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各种印象管理策略来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维护自己的“面子”。杨国枢(1994)认为,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也就是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比如家人、朋友、邻居和同事等。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括化他人”,也就是一般的人都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因此中国人非常注意维护在重要他人面前的形象,而对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人,则不太在乎他们的看法和感受。
黄先国(1987)认为中国人是把面子和尊严联系在一起的。面子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严,面子一方面代表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所以,面子是越高越好。人们通过人情和各种社会交换手段来获取、维护和提高自己的面子,也通过权力来确认和巩固自己的面子。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
面子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的心理需求。问题是不可太“好面子”。“好面子”会使自己的行为太依从别人,缺少自己的内在标准,最终不利于个体的成长。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比如人们认为外表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知觉,所以个体往往留意修饰外表,尤其在异性面前更加如此。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个体的真实自我也许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常常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副“面具”;同时,通过各种办法自我抬高,让他人觉得自己在总的方面或特殊的方面很优秀,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例如教师在学生面前作出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行动。
4.投人所好。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往往投其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谄媚、施惠等手段。
复印纸
印象为杭州联谊纸业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一档复印纸品牌,联谊纸业总部位于风景旖丽的南方名城--杭州,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文化用纸生产、代理、营销推广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年营业额超5亿元,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纸业公司。
公司率先在行业推行纸业超市运营模式,分别在上海、杭州、温州、义乌、无锡、南昌、合肥设分支机构。专业经营各类文化用纸。产品单品超过1000种,杭州仓储面积达12000平方米,能全方位满足各类印刷企业一站式采购,同时建立完善的配送、售后服务管理体系、成为行业典范,印象复印纸
受到同行业的广泛赞誉及采用。
公司积极谋求一体化发展战略,投巨资建立国际浆纸贸易公司,成立办公文化用纸品牌经营事业部,近年来在河南、湖南、山东以注入资金、承包销售方式参与造纸工艺的生产建设,并在杭州设立了办公用纸深加工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复印纸、打印纸、彩喷纸、票据印刷、笔记本硬抄、软抄的生产。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联谊人将继续以先进的理念,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成就辉煌。从中国到世界,从厚重的竹简到洁白轻薄的白纸,从古代的文人骚客到今朝的新新人类,从国家政治大事到平民布衣小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以过人的智慧,创造了文明世界的中国纸文化。而今坚毅敏锐的联谊人,在继承中国博大精深的纸文化的同时,深入的研发创新,并不断致力于将中国纸文化发扬光大。这是一个速变的时代,我们进入另一个全新的纸文化,纸的作用有了更新的定义,让我们坚信东方的世界的。感谢你相册中国的品牌,联谊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丰富的产品,真诚的服务,为你们继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