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词目:争议
拼音:zhēngyì
基本解释
[dispute] 争论
尚有争议,未达成一致结论。
详细解释
争论。
《后汉书·黄琼传》:“﹝ 琼 ﹞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南史·刘师知传》:“古人争议,多成怨府, 傅玄 见尤於 晋 代, 王商 取陷於 汉 朝。”《孽海花》第四回:“再过几年,只怕 稷下 、 骊山 争议之风,复见今日。”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甘露 元年,在龙庭上,全 匈奴 的王公大臣争议了多少天;我决定了归顺 长安 。”
概述
争议(disputes)是指交易的一方认为另一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而引起的业务纠纷。争议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合同是否成立、是否构成违约、违约的责任与后果等。在国际贸易业务中,这种纠纷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
1、卖方不交货,或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品质、数量、包装条款交货,或单证不符等;
2、买方不开或缓开信用证,不付款或不按时付款赎单,无理拒收货物,在F.O.B.条件下不按时派船接货等;
3、合同条款的规定欠明确,买卖双方国家的法律或对国际贸易惯例的解释不一致,甚至对合同是否成立有不同的看法;
4、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遇到了买卖双方不能预见或无法控制的情况,如某种不可抗力,双方有不一致的解释等。
由上述原因引起的争议,集中起来讲就是:是否构成违约,双方对违约的事实有分歧,对违约的责任及其后果的认识相悖。
对此,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认精神,妥善解决。
见的争议案件中主要在劳动争议、合同争议、商标争议、人事争常议等,其中以劳动争议为最多。
相关
人大代表称受到溺爱百姓可能比较刁民引热议
“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就像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昨日上午,在佛山两会南海区代表团的分组讨论现场,人大代表方明的上述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昨晚记者电话采访了方明,她表示还不知自己的言论引起了争议。她表示,自己所说的“溺爱”,是指“如果市民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政府满足了,这才叫溺爱,如果不合理的要求被满足了,那会有更多人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争议言论:“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
方明 在昨日上午的分组讨论中,在一所中学任教的市人大代表方明发言称,相对于武力刑罚,更重要的是用文化,“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用正面思想引导,将百姓教化成为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她认为,幸福感相当部分是靠教育得来的,“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就像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如何去教,应该开拓各种渠道对全体市民进行正面的舆论导向。”昨日下午,方明的此番言论在微博上被曝出后,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争议。截至昨晚9时左右,相关微博已被转发600多次,评论达200多条。
当事人:不合理的要求被满足才是“溺爱”
昨晚,记者电话采访了方明,她表示,自己的发言只是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和老百姓的切身体会做出的。她对记者强调,她坚持认为市民是需要教化的,可能是网友对“教化”和“溺爱”两词的理解有分歧,“在我看来,教化,把好的东西给他,叫教;把他身上坏的东西去掉,叫化。”她表示她在谈到政府与市民关系时,使用了“溺爱的孩子”这样的类比也没错,“客观上必须承认,政府是一个管理机构。”至于“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这一表述,她解释称意思是“政府满足了市民不合理的要求,这才是溺爱”。
微友反应
@5爱您: 这个言论好像过激了一些,但是初衷是好的!其实有时候一个人靠教是教不会的,但是不能说教不好!
@King_Lu:要把百姓“教”成什么人?什么是文明?领导集团自己本身是否足够文明? 还有人大代表不是代表人民监督政府的?怎么掉头来教人民了?
@黄保才:此人不合适做教师,否则误人子弟 ;更不配当人大代表,说话的腔调无一丝民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