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
东亚
主词条: 高句丽、百济、日本
朝鲜
在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兴起高句丽百济两个国家两国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他们在东汉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从而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日本
在日本列岛上居住着汉倭奴国王印
大和民族的先祖东汉时有一百多个小国 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矮奴国年日本国王遣使入汉都洛阳进贡愿为汉臣藩求汉皇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赐封汉倭奴国王印金印 这颗金印已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出土成了日本国宝并作为中日两国最早友好交往的证明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248-249]南亚和东南亚
主词条: 印度、缅甸、越南
东汉时期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据记载公元94年永元六年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遣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 公元97年缅甸北部的掸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者向汉王朝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 公元120年永宁元年雍由调再次遣使来汉并献乐及幻人 缅甸的音乐和杂技在当时深受欢迎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汉与印度的联系就日趋密切特别是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经以后 印度的僧侣大量来到中国译佛经传佛学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时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初锡光任交趾太守任延任九真太守教越民耕种技术设立学校传播先进文化对改变当地落后状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后来苏充任交趾太守对越人加重剥削引起越人的强烈不满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交趾征侧征贰起兵反抗得到九真日南等地人的响应很快攻占六十多座城池征侧征贰自立为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二征王二征王不久就被伏波将军马援镇压东汉在镇压二征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穿渠溉田发展农业生产废除残暴的越律十余条等东汉先进的经济文化给越南以深刻的影响
西方
主词条: 大秦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
东汉时期的欧亚大陆(4张)与中亚西亚建立了经常的贸易关系西汉末年丝绸之路荒废 到东汉初公元97年永元九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一直到达条支海波斯湾 也是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西端从欧洲罗马东端到东汉京师洛阳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大秦罗马商人由海路来到东汉洛阳以大秦王安敦的名义觐见汉桓帝并赠送汉桓帝一些礼物 此后汉与罗马的贸易关系更为频繁 [258-259]
民族
东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著名者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长驻了三十多年先后击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不但令西域诸国一一归顺汉朝并开拓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期间他还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国虽未有成功但足迹已达波斯湾诸国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汉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个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终告一段落
匈奴
南匈奴
公元46年建武二十二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争立单于的
东汉灭北匈奴之战与北匈奴西迁图(3张)斗争互相猜忌出现裂痕加上蒙古草原上连年旱蝗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 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东汉政府每年供给南匈奴一定数量的粮食牛马及丝帛等物资南单于则遣侍子入朝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八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210-212]北匈奴
汉窦宪攻稽洛山北匈奴之战
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后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北匈奴势力大大削弱在南北交战中数次被南匈奴击败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东汉王朝大举反击窦固等分兵四路深入北匈奴腹地取得很大的军事胜利往北追至蒲类海新疆巴里坤湖并留屯于伊吾卢城新疆哈密 [215-218]到汉章帝时北匈奴日益衰弱先后有数十万口入塞投降 公元89年永元元年窦宪耿秉等率领汉军会合南匈奴大举北进与北单于交战连战皆捷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 在以后的二年内北匈奴不断失败向西迁移以后北匈奴的一部分越过中亚西亚迁往欧洲
西域
王莽时匈奴控制了西域公元29年建武五年窦融承制立康为西域大都尉统属西域55国以后莎车鄯善车师焉耆等国先后遣使朝贡请中央在西域设置都护但刘秀因中原初定无力经营西域遂送还侍子此后西域呈现混乱状态大部分政权皆役属于匈奴
公元73年班超首先到了鄯善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率领部下袭杀北匈奴使者一百多人鄯善为之震服以后他又使于阗归附中央第二年春天班超废掉北匈奴所立的龟兹人疏勒王按照疏勒人的愿望改立疏勒故王子经过班超的坚决斗争北匈奴的势力在南道逐一被肃清使南道诸国摆脱了北匈奴的统治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为增进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的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历史功勋班超出使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符合汉族人民要求恢复与西域的关系的愿望符合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摆脱北匈奴的奴役增强与汉族人民的历史联系的意愿
乌桓
主词条: 乌桓
公元46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乌桓各部乘机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乌桓也向东汉政府表示臣服[222-223] 刘秀封郝旦等大小酋长八十余人为侯王君长使其居住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境内招募乌桓族人内附在上谷郡宁县河北宣化县西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 东汉王朝岁给乌桓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助守边防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直到魏晋时期乌桓铁骑仍名闻天下
鲜卑
主词条: 鲜卑
南匈奴和乌桓相继归附东汉后鲜卑各部也遣使通好公元54年建武三十年鲜卑接受了东汉中央的封号也受护乌桓校尉监护 东汉还收买鲜卑部落大人使之专门对付北匈奴 胡汉交战图" style="float: right;" picsrc="cf1b9d16fdfaaf51de15d7fd8c5494eef11f7af9" data-layout="right" width="1449" height="484" url="http://f.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50/sign=c49b5658c65c1038207ec9c78210931c/cf1b9d16fdfaaf51de15d7fd8c5494eef11f7af9.jpg" compressw="250" compressh="83" useredit="1" />
东汉中期北匈奴残部西迁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匈奴故地与散居在原地的十余万落匈奴人融合在一起势力迅速强盛起来 从此以后鲜卑族摆脱了对东汉王朝的依附并成为东汉中后期在北方的一支威胁力量
羌族
主词条: 羌族
东汉初刘秀在削平陇西割据势力后复置护羌校尉管理羌族诸部落并陆续迁羌族于陇西天水扶风诸郡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 公元58年窦固等攻破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烧当诸部后又把他们迁徙至关中一带 为了隔断徙居内地的羌族诸部与青海境内未臣服羌族的联系防止他们联合反抗东汉政府在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建立屯田区长期驻军屯垦 从汉安帝时起羌族人民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前后延续五六十年羌族人民的斗争和各地的农民起义相呼应 给予东汉王朝以致命的打击由于长期的残酷战争使整个西北地区残破不堪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
蛮族
主词条: 蛮族
在西汉和新莽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中大量汉人为躲避战乱流入湖南西部的武陵山区与当地人民错居杂处 东汉建立后当地郡县为了重新控制这些流亡人口也与当地人民发生了冲突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武陵当地人叛乱攻击当地郡县光武帝派刘尚率万余军队前往平叛结果全军覆没 第二年李嵩马成督军进剿仍然不能获胜 第三年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缨带领四万多人前去攻打[237-238] 由于北方将士水土不服不习地形等汉军死伤大半 马援也因疫疾阵亡 最后历时三年的武陵当地人叛乱才被平定下来
东汉中叶后由于加重了对蛮族的控制和搜刮结果引起了各地蛮族大起义 蛮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一直延续到东汉王朝覆灭为止
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物产十分富饶在益州郡西部居住着众多的哀牢夷人永平年间哀牢王柳貌率55万余人归附东汉王朝汉明帝在其地设置哀牢博南二县与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合建为永昌郡从此他们与汉族的联系更加密切 东汉时期四川云南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诸部都相继归附东汉王朝汉族文化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改变了当地风俗提高了当地经济文化的水平
文化
主词条: 汉朝文化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186-187]
思想
西汉末年从董仲舒开始的神学化的儒学思想继续发展谶纬迷信开始广泛流传 刘秀当初为了称帝就用符瑞图谶来证明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是神的意志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谶纬崇信更甚用人施政都要找谶纬作根据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也以谶纬来决定嫌疑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都以谶纬为指归
科技
造纸业
东汉时期造纸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西汉时造纸工艺还处在探蔡伦的造纸术
索阶段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时尚方令蔡伦总结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纸的技术新的造纸工艺主要是在纸浆的化学处理和漂白等关键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蔡伦的改进使造纸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纸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蔡伦的功绩是不朽的当时天下都称之为蔡侯纸 从此纸张迅速代替了过去的竹简木牍和缣帛大大便利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公元8世纪时中国造纸术传入西亚以后又传入欧洲逐步在全世界得到推广纸的发明使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成说唱俑
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仍被广泛使用 尤其是地动仪直到1700多年之后欧洲才发明了类似的仪器他在天文学巨著灵宪中对月食成因的解释使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医学
东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创立的重要时期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
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封建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他创造的五禽戏 是中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不朽之著 成为中医学的主要奠基人 被称为医方之祖
绘画
辎车画像砖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文学
东汉大兴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故而东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此外被称为文宗字祖的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成为了汉字学的开山鼻祖故后人研究汉字必先读说文
史学
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班固所著的汉书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宗教
佛教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释源祖庭-洛阳白马寺
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去西域迎来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雒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佛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汉明帝时因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向西而去遂派蔡谙和秦景到天竺拜求佛法蔡秦等人用白马驮回了佛像和四十二章经及带回了两位在途中遇到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供两位高僧居住并将寺院取名为白马寺以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后来两位高僧将四十二章经译成中文佛教从此传入中国[205-206]
原始道教
五斗米道的教义与太平道相似创始人是沛人张陵顺帝时张陵作道书并向群众传道受道的人都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东汉末年五斗米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张陵死后其子张衡传其道张衡死其子张鲁又继之
疆域
领土范围
主词条: 东汉行政区划
新莽末年疆域萎缩东北撤销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海南岛上的珠崖儋耳二郡光武中兴后形势得到改观版图基本恢复东汉末期中原战乱不断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
东汉行政区划详图(15张)
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土地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其中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与西南滇王前278年115年夜郎王直至前27年哀牢王直至76年及钩町王共同并存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李傕控制下的汉献帝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雍州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偏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行政区划
州名 | 古名 | 今地 | 大致范围 | 所辖郡国 |
---|---|---|---|---|
司州 | 洛阳 | 河南洛阳东北 | 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 京兆尹12个县左冯翊13 右扶风15 弘农郡9 河内郡18 河南郡21河东郡20 |
冀州 | 鄗县 | 河北柏乡县北 | 河北中南部 | 魏郡15 钜鹿郡15 渤海郡8常山国13 中山国13 安平国13河间国11 清河国11 赵国5 |
幽州 | 蓟县 | 北京市 | 河北北部辽宁大部朝鲜半岛北部 | 涿郡7 代郡11 上谷尹8渔阳郡9 右北平郡4 辽西郡5辽东郡11玄菟郡6乐浪郡18广阳郡5 辽东属国6 |
并州 | 晋阳 | 山西太原西南 | 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 | 太原郡16 上党郡13 西河郡13五原郡10 云中郡11 定襄郡5雁门郡14 朔方郡6 上郡10 |
凉州 | 陇县 | 甘肃清水北 | 甘肃及宁夏大部 | 陇西郡11 汉阳郡13 武都郡7金城郡10 安定郡8北地郡6武威郡14 张掖郡8 酒泉郡9敦煌郡6 张掖属国5居延属国1 |
益州 | 雒县 | 四川广汉 | 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 | 汉中郡9 巴郡14 广汉郡11蜀郡11 犍为郡9 牂牁郡16越巂郡14 益州郡17 永昌郡8广汉属国3 犍为属国2 |
交州 | 龙编 | 越南河内东 | 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 | 南海郡7 郁林郡11 苍梧郡11交阯郡12 合浦郡5 九真郡5日南郡5 |
荆州 | 汉寿 | 湖南常德市东北 | 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 | 南阳郡37 南郡17 江夏郡14零陵郡13 武陵郡12 桂阳郡11长沙郡13 |
扬州 | 历阳寿春合肥 | 安徽和县安徽寿县安徽合肥西北 |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 | 九江郡14 丹阳郡16 豫章郡21吴郡13 会稽郡14 庐江郡14 |
豫州 | 谯县 | 安徽亳县 | 河南东部安徽西部 | 颍川郡17 汝南郡37 梁国8沛国21 陈国9 鲁国6 |
徐州 | 郯县 | 山东郯城 | 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 东海郡13 广陵郡11 琅邪国13彭城国8 下邳国17 |
青州 | 临淄 | 山东淄博市 | 山东北部 | 平原郡9 东莱郡13 济南国10乐安国9 北海国18 齐国6 |
兖州 | 昌邑 | 山东金乡西北 | 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 陈留郡17 陈郡15 泰山郡12山阳郡10 济阴郡11 东平国7任城国3 济北国5 |
西域都护府 | 它乾柳中 | 新疆新和县鄯善县境内 | 同西汉 |
经济
主词条: 汉朝经济
农业
生产工具
东汉时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它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汉光武帝陵石辟邪" style="float: right;" picsrc="c8177f3e6709c93d2adc5fb59f3df8dcd1005441" data-layout="right" width="450" height="299" url="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fdfcaa699d16fdfadc6cc1ec848f8cea/c8177f3e6709c93d2adc5fb59f3df8dcd1005441.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46" useredit="1" />作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是跟犁铧的改进结合在一起的东汉时已经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渐缩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此外新型的全铁制的耕作工具也逐渐增多在四川乐山崖墓石刻画像中见到的曲柄锄是便于铲除杂草的中耕工具四川绵阳发现的铁制钩镰全长35厘米是专用于收割的小型农具操作起来很方便[159-160]
据记载汉献帝末年雍州刺史张既曾令陇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屋宅水碓可见水碓在当时已经普遍采用了水碓是用水力带动石碓的舂米工具它比以前用柱臼或脚踏石碓舂米不但省力而且效率要高得多考古发掘还不断有陶风车陶磨盘模型出土都说明农产品加工工具有了显著进步[159-160]
灵渠水利
在各地发现的东汉墓葬里经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组合的模型有从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还在出口处安置闸门汉灵帝时宦官毕岚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创作翻车和渴乌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160-161]
东汉时期不仅修复和扩建了许多已堙废的陂塘而且又新修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如汝南地区的鸿隙陂西汉时堙废东汉初邓晨任汝南太守加以修复可以灌溉几千顷良田后来又不断加以扩建汉和帝时太守何敞又在那里修治渠道开垦良田三万多顷又如下邳徐县北的蒲阳陂庐江的芍陂会稽的镜湖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灌溉工程
东汉杜诗水排(5张)
东汉前期各地还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三辅河内山阳河东上党太原赵魏及河西江南地区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区还开辟了很多稻田 黄河的治理更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公元1世纪初黄河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决堤河道南移改从千乘山东高宛以北入海河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王吴的主持下用堰流法修了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两堤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终于战胜了黄河水患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163-166]
牛耕技术
牛耕技术在东汉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当时一些地方官吏注意推广牛耕技术铁犁牛耕技术已从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带推广牛耕图" style="float: right;" picsrc="a6aed01b481f59bbaf5133e8" data-layout="right" width="300" height="231" url="http://f.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232dcf210c33874498c5287e610fd937/adaf2edda3cc7cd95819a5a83901213fb80e918f.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69" useredit="1" />陕西绥德县东汉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和米脂县东汉牛耕图证明陕北高原的牛耕技术和中原地区已没有什么不同任延做九真太守在当地推广牛耕田亩年年增辟在西汉后期发明的精耕细作的区种法到东汉时期得到了迅速推广
在崔实的四民月令中记述了地主田庄内精耕细作经营农业的一些情况这种田庄的农业经营十分注意时令节气重视杀草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并能及时翻土晒田双季轮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手工业
冶铁技术
由于东汉铁制农具的普及钢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从而推动了冶铁技术的改进东汉初南阳官员发明家杜诗发明了水排鼓风炉利用水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水排的极大提高了冶铁质量和效率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也是世界冶铁史和机械
东汉环首刀(6张)史上的伟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在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地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在河南温县发现的一座烘范窑出土了五百多套铸造车马器零件的叠铸泥范把若干个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同时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浇铸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生活的各方面铁钉铁锅铁刀铁剪铁灯等的大量出土就是有力的证据铁制兵器开始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西汉中期以后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冶炼钢铁技术百炼钢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刀剑环首刀刀柄端带有金属圆环以利操控刃直刀长刚硬锋利质量上完全无可挑剔轻易的压倒了青铜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169-171]
环首刀和百炼钢技术的孕育阶段是在西汉而成熟和普及则是在东汉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东汉时期由于冶铁技环首刀
术和效率的进步对钢刀的炼制锻打次数已可有西汉的10多次提高至30次乃至50次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有经过淬火以提高表面硬度而正是在这种先进武器和汉帝国强大国力的支持下东汉军队彻底消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被完全汉化最终这部分西迁的北匈奴后裔辗转来到欧洲被称作匈人将暮年的西罗马帝国搅得天翻地覆东汉时期在冶铁手工业中已经使用煤石炭做燃料在河南巩县的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混杂了泥土草茎制成的煤饼说明煤已被用来炼铁巴蜀地区还利用天然煤气煮盐
纺织业
在纺织业方面东汉初年已能用织花机织成色彩缤纷花纹复杂的织锦当时蜀锦已驰名全国襄邑河南睢县和齐山东临淄的丝织业特别发达考古材料还证明在边疆地区丝织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新疆不少地方汉墓出土的红色杯纹罗织造匀细花纹规整反映丝织工艺水平相当高在同一地区出土了组织细密的织花毛织品颜色鲜丽显示出当时西北高度发展的毛纺织工艺技术
漆器业
其它如漆器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部门在东汉时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漆器以蜀郡广汉出产最为有名两地工官主造的漆器都是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当时瓷器烧制的火候更高器物的吸水性更弱从出土的器物看它已十分接近后来的青瓷
商业
田庄式的生产经营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都占有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田庄式东汉五诛钱
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当时的田庄中有农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的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例如刘秀母舅樊宏在湖阳经营的田庄其中有数里面积的樊陂田地达三百余顷在这个田庄中庐舍楼阁成片竹木成林六畜放牧檀棘桑麻闭门成市 可见其规模很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另外樊宏还好货殖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在四川发现的画像砖上也可以看到地主田庄的同样情景[176-177]崔实所写的四民月令对地主田庄的经营情况反映得很详尽所谓田庄里种植着小麦大麦春麦粟黍粳稻大豆小豆等粮食作物胡麻牡麻蓝靛等经济作物瓜果等蔬菜自己制作各种酱酒醋及饴糖等食物又种植药用植物以配药品在这种大田庄里还种植各种林木以及果树饲养马牛等耕畜和家畜在手工生产方面自己养蚕纺织各种麻布和丝织物制作衣鞋制造农具和兵器等此外田庄中也有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买卖可见在地主田庄里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 [177-179]
经济先进区域
铁工具的普遍推广和牛耕技术的提高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斗争的能力特别是它使江南河网沼泽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加上当时各种社会原因东汉时期的经济区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东汉以前中国经济的先进区域主要在淮河以北特别是包括关中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人口分布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到了东汉后期这种情况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黄河流域的某些地区人口减少出现了衰落的迹象而南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地区人口在急剧上升
随着人口的增加南方不少地区的开发速度加快如太湖和钱塘江流域西汉时统由会稽郡管辖东汉时分为吴会稽二郡这正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其他如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地区及成都平原一带都在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达区域不过东汉时期大部分人口仍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因之黄河流域仍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
人口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精耕细作方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如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一带地处关中地区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战乱频仍残破不堪人口锐减至50余万兖州也由780多万减至400万左右相反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扬州人口从320多万增到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也从470多万增到720多万
和帝永兴元年公元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到5325万多人 至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181-185]
东汉时代中国人口 | |||
---|---|---|---|
公元年份 | 户数 | 口数 | 垦田数/顷 |
57 | 4279634 | 21007820 | - |
75 | 5860573 | 34125021 | - |
88 | 7456784 | 43356367 | - |
105 | 9237112 | 53256229 | 7320170 |
125 | 9647838 | 48690789 | 6942892 |
144 | 9946915 | 49730550 | 6896271 |
145 | 9937680 | 49324183 | 6957676 |
146 | 9348227 | 47566772 | 6930123 |
156 | 10677960 | 56476856 | - |
历史
天下大乱
主词条: 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先后颁开创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布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措施过激过快不但没能缓解的社会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空前激化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告终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刘钦曾任南顿令 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阳城下面对新朝号称百万的围剿大军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奋力死战终于在其他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 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 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 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14-16]
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 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
东汉开国
主词条: 东汉统一战争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立汉朝皇裔刘盆子为汉帝史称建世帝 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在河北称帝因刘秀系西汉皇族后裔故国号仍为汉 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称建武元年 因刘秀所建立的汉朝首都在洛阳 刘邦所建立的汉朝首都在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汉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
刘秀定都洛阳后不断对四方用兵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22-23] 割据陇右立地称王的隗嚣 与在西蜀称帝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 自此经历了自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光武中兴
主词条: 光武中兴
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首先致强项令董宣
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28-29] 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刘秀以柔道治国为主理念退功臣进文吏使得大多数开国将帅皆以列侯归乡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功臣能够参议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而已这几个人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 以避猜忌 刘秀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32-33]
刘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帝的专制权力 刘秀对宗室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严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28-29] 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 汉明帝即位后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
改革官制
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 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
发展经济
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又历经汉明帝汉章帝三十多年的统治东汉的国力空前强盛四夷臣服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 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金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东汉经光武中兴社会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完成了光辉灿烂的汉文化的创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统治是政治的也是经济的一大特色各地豪强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农民建立大型田庄发展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力量这一切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明章之治
主词条: 明章之治
汉光武帝死后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 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 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41-42] 自王莽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41-42]
汉章帝
在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古哀牢国 公元69年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因慕汉之教化威德哀牢国举国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 哀牢之地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哀牢归汉初步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对云南西部版图的管辖范围使古哀牢境内的各民族从此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也促进了古哀牢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明帝末年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汉明帝死后葬于显节陵 [41-42]
明章两帝共统治三十一年公元57年公元88年秉承刘秀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48-57]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号称明章之治[59-60]
宦官干政
主词条: 戚宦之争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 在他死后汉和帝刘肇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 由他的养母窦太后执政 窦太后仰仗他的兄长窦宪窦氏戚族开始掌权 尽管汉和帝后来联合宦官力量消灭了窦氏 但是东汉政治的格局已经无法扭转
汉和帝去世后汉殇帝年龄更小只是一个刚满三个月的孩子 政权又到了外戚的手中 这一次由邓太后的兄长邓骘为代表的跋扈将军
邓氏戚族掌握实际权力 汉殇帝只当了不到1年的皇帝就去世 由他的堂兄刘祜即位也就是汉安帝[72-73] 汉安帝本身就是由邓氏戚族拥立的所以自然也成了傀儡邓太后死后汉安帝才亲政他消灭了邓氏[74-75] 然而他却未能阻止其他外戚集团掌握权力东汉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刘懿在阎氏戚族的支持下登基 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 宦官拥立汉顺帝但是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政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仅仅因为一句怨言就被他毒死 后汉桓帝即位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 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 宦官开始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力量 但是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 [85-86] 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 宦官不愿意放弃权力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政府汉灵帝比汉桓帝更信用宦官他曾指着两个宦官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 汉灵帝把朝政全交给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89-91] 直到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陷入混乱党锢终于被解除
走向灭亡
主词条: 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终于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造成藩镇自此坐大的局面藩镇割据胫大于股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在此之前州刺史之权力并不在郡太守之上到了此时刺史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汉的地方藩镇势力彻底抬头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 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他打算铲除宦官势力 但是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反对[95-96] 此时士大夫领袖的袁绍提出建议让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97-99] 何进同意了袁绍建议铲除宦官的计划开始了
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掉了何进 [100-101] 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 宦官张让挟东汉末年军阀图
持汉少帝逃走追兵到张让自杀身亡 可此时董卓的武力已经到达帝都洛阳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董卓为了树立威望他首先废掉了汉少帝立他的弟弟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07-108] 公元190年他又把汉少帝和何太后一起杀掉 这种行径 引起了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他们推举历代公卿的世族人士袁绍为代表[112-113] 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虽然这次战争未能达到目的但仍使董卓感到不安董卓于是挟持汉献帝迁都到长安 并且焚烧了洛阳[116-118] 经营多年的京师洛阳城毁于一旦 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 合作谋杀了董卓 下令大赦 中央政府的权威一度恢复然而不久之后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中央政府再度陷入混乱[123-125]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长安回到洛阳[126-128] 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 [130-131]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 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汉献帝只能听命于曹操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结束 从此进入三国时代
军事
主词条: 汉朝军制
在军事方面相当三公的中央高级官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从事中郎二人职掌参谋均由朝廷任命将军直接领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别设校尉司马军侯屯长等统兵官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
东汉铜车马(5张)五府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公元65年永平八年后常设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统率首都洛阳驻防军队以宦官主之这是后世宦官领兵的开端常备军由中央与地方军郡国兵组成中央军中京师卫戍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野战部队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北军下辖五个兵种的部番号分别为屯骑骑兵越骑特种兵步兵长水水军射声弓箭长官为校尉副职司马 全军总数约五千人不到北军平十卒驻屯在京城长管君主宿卫助理首都治安发生战事就成为组建出征步枪队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国兵经东汉初期多次裁撤削减只剩下边郡与内地关隘的少数驻军遇有战乱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京师北军出战
政治
主词条: 东汉官制
中央系统
东汉在遵循西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加适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与西汉相比东汉官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公汉代洛阳的宫殿复原图(绝对新图)
权利的削弱代之而来的是尚书台和六曹机构权利的大大加强这就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雏形东汉不设丞相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地方军队的职权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方面刘秀进行了一系列措施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省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改革官制
刘秀即位置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
大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东汉疆域
定议后会衔上奏 大司空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 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大司马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 [143-145]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 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 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三公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尚书台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它的主要
东汉民居建筑(8张)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尚书台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九卿
九卿是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
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还有一光禄勋除西汉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之外增置东中郎将北中郎将西中郎将南中郎将二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由西汉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增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台增设左右丞二人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诸曹各三人事务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书台组织较西汉尚书要重要庞大的多
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外官亦称列卿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等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城门校尉负责守卫将作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质与就卿中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东宫官职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地方官制
东汉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过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
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司隶校尉是京官本职为监察在京百官诸不法事东汉时每每退罢三公均由司隶校尉纠劾所致所以司隶校尉号为雄职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三独坐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另统领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隶组成的武装警察部队司隶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诸州沿西汉汉成帝制度设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4东汉时期陶楼
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东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纠劾所部太守县令不必如西汉制度上三公按验可以直接罢免之改州牧后兼领军政位高权重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而管辖地域的广阔又不是节度使所可以相比的与西汉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刺探政情年终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自回京而是派遣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而已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属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其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
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汉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职如郡都尉是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职务和汉朝的郎中令相类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治书数人秩六百石职如尚书谒者数人秩四百石职务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秩皆比四百石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负责民政事务边郡另置长史一人秩六百石负责军政事务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体军事指挥东汉内地不设郡都尉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或属国都尉领军并辖县地位略与内地较小的郡相仿如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置西河属国都尉上郡属国都尉永和十五年105年置辽东西部都尉汉安帝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东汉" style="float: right;" picsrc="9358d109b3de9c827b3d303f6d81800a19d84322" data-layout="right" width="1024" height="850" data-imgref="154" url="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e153502f2fdda3cc0fe4bf2231e83905/9358d109b3de9c827b3d303f6d81800a19d84322.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82" useredit="1" />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以侯国大小为异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乡侯亭侯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称邑置令长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隶属于郡多设于巴蜀等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县丞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县丞县尉各一人东汉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东汉在县以下的官制与西汉无异具体可以参见西汉官制
选官制度
参见察举征辟
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在名义上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东汉丹阳铜镜
乡党舆论所推崇因之为了争取被察举和征辟当时的士大夫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有的人更是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以便博取高官厚禄在察举和征辟时贿赂请托特权横行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选举乖实的状况甚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汉明帝刚即位就说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 就是在这种腐朽的选举制度下豪强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儒学世家开始形成如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这些世家大族以后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帝王世系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统治时间 | 年号 | 年期 |
---|---|---|---|---|---|
世祖 | 光武皇帝 | 刘秀 | 25年57年 | 建武 | 25年56年 |
建武中元 | 56年57年 | ||||
显宗 | 孝明皇帝 | 刘庄 | 57年75年 | 永平 | 58年75年 |
肃宗 | 孝章皇帝 | 刘炟 | 75年88年 | 建初 | 76年84年 |
元和 | 84年87年 | ||||
章和 | 87年88年 | ||||
穆宗后除庙号 | 孝和皇帝 | 刘肇 | 88年105年 | 永元 | 89年105年 |
元兴 | 105年105年 | ||||
孝殇皇帝 | 刘隆 | 105年106年 | 延平 | 106年106年 | |
孝德皇帝 | 刘庆 | - | - | - | |
恭宗后除庙号 | 孝安皇帝 | 刘祜 | 106年125年 | 永初 | 107年113年 |
元初 | 114年119年 | ||||
永宁 | 120年121年 | ||||
建光 | 121年122年 | ||||
延光 | 122年125年 | ||||
北乡侯 | 刘懿 | 125年 | - | - | |
敬宗后除庙号 | 孝顺皇帝 | 刘保 | 125年144年 | 永建 | 126年132年 |
阳嘉 | 132年135年 | ||||
永和 | 136年141年 | ||||
汉安 | 142年144年 | ||||
建康 | 144年144年 | ||||
孝冲皇帝 | 刘炳 | 144年145年 | 永嘉 | 145年145年 | |
孝质皇帝 | 刘缵 | 145年146年 | 本初 | 146年146年 | |
孝穆皇帝 | 刘开 | - | - | - | |
孝崇皇帝 | 刘翼 | - | - | - | |
威宗后除庙号 | 孝桓皇帝 | 刘志 | 146年167年 | 建和 | 147年149年 |
和平 | 150年150年 | ||||
元嘉 | 151年152年 | ||||
永兴 | 153年154年 | ||||
永寿 | 155年158年 | ||||
延熹 | 158年167年 | ||||
永康 | 167年167年 | ||||
孝元皇帝 | 刘淑 | - | - | - | |
孝仁皇帝 | 刘苌 | - | - | - | |
孝灵皇帝 | 刘宏 | 168年189年 | 建宁 | 168年172年 | |
熹平 | 172年178年 | ||||
光和 | 178年184年 | ||||
中平 | 184年189年 | ||||
弘农怀王 | 刘辩 | 189年 | 光熹 | 189年189年 | |
昭宁 | 189年189年 | ||||
孝献皇帝 | 刘协 | 189年220年 | 永汉 | 189年189年 | |
中平 | 189年189年 | ||||
初平 | 190年193年 | ||||
兴平 | 194年195年 | ||||
建安 | 196年220年 | ||||
延康 | 220年220年 |
注释
在汉敬宗汉顺帝之前本来是阎太后汉安帝太后拥立的前少帝刘懿刘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机即位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懿归于汉朝皇帝一类有的则称为北乡侯
献帝以前是后少帝刘辩当了四个月皇帝而且还有许多时间都在避难之中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辩归于汉朝皇帝一类但董卓毒杀少帝刘辩以后改谥为弘农怀王故世称后少帝为弘农王
蜀汉昭烈皇帝所上谥为孝愍皇帝但上谥时刘协并未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