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冯骥才 ? ? ? ?冯骥才祖籍是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便开始从师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人物观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2013年9月6日到天津市,就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了调研,并与冯骥才等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代表就党风政风建设进行座谈。座谈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发言,从专家学者的角度诠释了我国的节日精神,分析了当前节日内涵被偷换的不良现象,鲜明地阐述了中央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特别是刹住两节公款送礼是非常必要的。现将冯骥才座谈会上的发言刊登如下:
过节要体现节日精神
说到节日,应该说老百姓是非常在乎节日的。一个人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自己的生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我们有国家和传统两种节日。国家的节日有,国庆、党的生日、劳动节等等。比如国庆节要体现国家的精神,体现人民对国家的情感。国庆节就是要彰显国家精神、全民表达国家情感,但现在我们的“国庆”已经“看不到”国家,这是一个问题。冯骥才
国家的节日是法定的,传统的节日是慢慢形成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文化创造,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高潮。我国的五千年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天人合一”。大自然以春夏秋冬为一年,它既是生产的一轮,也是生活的一轮。所以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各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人们在这些节日里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决不只是吃喝和送礼。比如说,春节,旧的一轮走了,新的一轮来了,在这个时候要除旧迎新。在迎接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人民总是要把内心对未来的向往,对人间团圆、和谐与幸福,对生活的各式各样的渴求,都放在年里,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优美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把它表达出来。
所以说,节日的本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情感的生活。比如现在,一些人跑到城里工作,生活得不错,物质条件较舒适。到春节来临时,乘车、乘飞机再难,为什么也得赶回家,去见爹妈乡亲?因为感情的需要。在那个日子里乡情、亲情、友情、故乡、故土、故人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吃,人们当然要吃得好一点,因为过去吃得不好。过年吃得好一些,好把平常对生活的理想变成一种现实,享受现实也更享受理想。至于送礼,说句实话,谁也不在乎礼有多重,压岁钱多少也不重要,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人情的载体,礼轻意重。今年,我在牛津大学对中国的留学生说,你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吗?在除夕之夜,如果你们回不了家,给爹妈打电话的时候,连声音与平常打电话的声音都会是不一样的,你会感觉分外亲切。为什么?那是你身上中华民族文化的“DNA”在发作了。在传统的节日里,实际上是我们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表现与爆发。我说过一句话:节日,是不需要政府和国家花一分钱,老百姓自己去增加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日子。
我们的节日内涵被偷换了
两节将临,刹奢靡之风,扬清抑浊,非常必要。不然这几天应该是大花钱、花大钱的日子,“月饼战”应该就要打响了。去年在北京开会正赶上中秋节的前一天,是送礼的高峰。我当时从东城到西城堵在路上一个半小时。我在车里面就想到了一句话:“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冯骥才
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近些年被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糟蹋了,变了味儿了。从我做文化工作来讲,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糟蹋。反对奢靡之风,必需反省我们的价值观,因为这种坏风气还是从扭曲的价值观中来的。前年全国政协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记者问我:“什么是国家价值观?”我说:“国家的价值观不能由我说,应该由国家来说。我只知道什么是不能写进国家价值观里的。反正有一个字是不能写入国家价值观,这个字就是‘钱’字。”会上有一位委员说:“我不同意你这句话,我们国家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不够。”我说:“钱是我们的需求,但不是我们的追求,而价值观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终极的追求。”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甚嚣尘上,坏的风气就一定会起来,从政风官风到民风世风,甚至带来整个社会文明的下降。我觉得价值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官员的价值观。当一个美好、纯朴、情感的节日这在渐渐演化为奢靡、庸俗、单一物化的节日,如果不加制止,它还会激发了人们潜在的一种仇富心理,把贫富差异的矛盾外化。所以,刹住它绝对是正确的,从知识界到社会各界和老百姓都十分赞同。
党中央做到了老百姓的希望里
应该说,老百姓和党中央的想法和情感是完全一致的,党中央的做法完全做到了老百姓的希望里。然而,现在老百姓心里边的想法也要看到。中国人有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现在是“党在做,老百姓在看”,想法、办法再好,但是到了地方,它是会被“变通”的。现在,各地都在雷厉风行地改变作风,但是主动地改还是被动地改?会不会是把一种形式主义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主义,从一种极端变成另外一种极端?如果价值观问题还在,观念没改,作风一时改了,仍有“回潮”的可能甚至必然。老百姓担心这个问题,存有疑虑。老百姓的担心是对的。我觉得我们能否确立真正的威信正在这个地方,这是关键的一个问题。中央现在抓的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我生活在百姓之中,深知中央的做法对老百姓是有触动的,他不见得会说出来,但是他在观察,却不是观望,老百姓是有立场的,老百姓对“四风”深恶痛绝,对禁绝“四风”心怀期望,我们不能让老百姓失望,这需要勒住绳索不放松,还需要制度上严格切实的规范,需要体制上得力的保证,还需要真正的、有效的、长期的监督机制。
主要作品
文章
《雕花烟斗》、《逆光的风景》、《摸书》、《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关于艺术家》、《珍珠鸟》(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6课,苏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21课,文字略有改动) 、《海外趣谈》、《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快手刘》、《灵魂的巢》、《俗世奇人》、《捅马蜂窝》、《好嘴杨巴》(被选入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刷子李》(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挑山工》(被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献你一束花》(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日历》(被选入八年级第二单元课文)、《泥人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花脸》(被选九年义务教育试用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六课语文教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选入义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神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白发》
书籍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冯骥才散文自选集》、《冯骥才卷》、《感谢生活》、《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小说选》、《乡土小说》、《花脸》(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我是冯骥才》、《秋日的絮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人类的敦煌》)、《铺花的歧路》《啊!》《神鞭》[6]、《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凌汛:朝内大街166号(1977--1979)》、《维也纳情感》、《乐神的摇篮》
花脸 ? ? ? ? ? ? ? (阅读短文)
义和拳 ? ? ? ? ? (长篇小说)1977
铺花的歧路 ? ?(中篇小说)1979
啊 ? ? ? ? ? ? ? ? ?(中篇小说)1980
神灯前传 ? ? ? ?(长篇小说)1981
冯骥才中篇小说集 ? ? ? ? ? ? ? ?1981
雕花烟斗 ? ? ? ? (中、短篇小说集)1981
爱之上 ? ? ? ? ? ?(中篇小说)1982
雾里看伦敦 ? ? ?(散文集)1982
意大利小提琴 (短篇小说集)1982
走进暴风雨 ? ? (中篇小说)1983
雾中人 ? ? ? ? ? ?(中篇小说)1983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中、短篇小说集)1984
冯骥才选集 ? ? ? (1—3卷)1984
冯骥才小说选 ? ? ? ? ? ? ? ? ? ? 1985
三寸金莲 ? ? ? ? ?(中篇小说集)1986
冯骥才集 ? ? ? ? ?(中篇小说集)1986
我心中的文学 ? (理论)1986
怪世奇谈 ? ? ? ? ?(中篇小说)1986
话说天津卫主编, ? ? ? ? ? ? ? ?1986
珍珠鸟 ? ? ? ? ? ? ?(散文集)1987
三寸金莲 ? ? ? ? ?(中篇小说)1987
冯骥才代表作 ? ? ? ? ? ? ? ? ? ? 1987
一百个人的十年 (第1集)1987
神鞭 ? ? ? ? ? ? ? ? (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2003
俗世奇人 ? ? ? ? ? (短篇小说)2008
两会发言
建议除夕恢复放假
3月2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除夕恢复放假。
人物轶事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以小说名世,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但他被更多的人熟知,是因为他的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的身份。多年以来,冯骥才潜心研究民间艺术、地方风俗,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9米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大冯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有人说他爱走偏道。冯骥才才不理,只管走自己的路。
冯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破败不堪的老城,将在这股洪流中消失,这势必会对一些文化遗存造成毁灭性破坏。冯骥才忧心如焚,茶饭不思。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文人,除了仰天长啸,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当然更多的是摄影家,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选了2000多张出了4本大画册。
他把这些画册送给政府官员,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冯骥才弄得动静挺大,支持他的人却很少,很多人说,你放着小说不写,净搞些没用的。这让他很伤感。而且,这个活动,从始至终,所有的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几十万元的稿费全填了这个大窟窿不说,连画作也所存无几了,全都换了钱用在了考察上。但今天看,冯骥才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时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天津的许多文化遗存,如今只能到这几本大画册中去找了。
2001年,冯骥才被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从2003年开始,他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全国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也离开书斋,投身田野,拾掇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
近两年来,冯骥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田野里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状?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如今的民间文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保护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经费非常短缺,对保护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间文化多是在县里、乡里、村里的掌控之下,下去发现了问题,就可以跟县长、乡长、村长们谈,告诉他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文化。
有一次,冯骥才去河北武强县周窝乡旧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他们的车子滑进了沟里,大家只好在泥泞中徒步前行。冯骥才的脚上套着两个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的,摔了几个大跟头,淋得像只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是泥汤,样子非常滑稽,假如没人说,谁会想到他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呢!
冯骥才说,这没什么,我们的志愿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还要往里面贴钱,时常是饿着肚子工作。冯骥才
为了改善这些人的工作条件,冯骥才先是想卖房子,后来还是重操旧业,夜以继日地画画,硬把手背上画出一个大包来。这30余幅画在天津拍卖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现代文学馆拍卖了一次,所得百万元,设立了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基金会旨在通过“民间自救”的方式,唤起公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汇聚民间的仁人志士,调动社会各界各种力量,抢救和保护岌岌可危的民间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台湾演员赵文瑄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也捐出了100万元人民币,以表支持。
如今,与冯骥才当年一起成名的作家有许多人都发了,年收入上百万元,有的还上了中国富豪榜。而他却不为之心动,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既然已经站在了这里,就一定要坚守,没有怨言”。
好在冯骥才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坚守,也必将唤醒更多的人,来保护我们“母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