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1. [part from;leave]∶离别;辞别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那个令人愉快的市镇
2. [bid farewell to]∶通知离别
告别家乡父老
歌曲:告别
歌手:李泰祥&唐晓诗
(女)我醉了我的爱人
在这灯火辉煌的夜里
多想啊就这样沉沉的睡去
泪流到梦里醒了不再想起
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
你的归你我的归我
(男)请听我说请靠着我
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
再看一眼
一眼就要老了
再笑一笑
一笑就走了
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
呜
各自曲折
让原来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女)我醉了我的爱人(男)我醉了我的爱人
(女)在这灯火辉煌的夜里(男)不要不要说话
(女)多想啊就这样沉沉的睡去(男)你的目光已拥抱了我
(女)泪流到梦里醒了不再想起(男)我们一生已经满意
(女)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男)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女)你的归你我的归我(男)没有人会流泪嗯
(女)请听我说请靠着我(男)我醉了我的爱人
(女)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男)不要不要说话
(女)再看一眼你的目光(男)你的目光
(女)一眼就要老了(男)已拥抱了我
(女)再笑一笑(男)我们一生
(女)一笑就要走了(男)已经满意
(女)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男)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女)呜(男)在这灯火辉煌的夜里
(女)各自曲折
(女)各自寂寞(男)没有人会流泪
(女)原来归的原来往后的归往后(男)呜
电影东风雨主题曲:告别
东风雨主题曲《告别》
词:柳云龙 曲:捞仔 唱:黄大炜
没有告别 已成永远
没有相约 何时再见
红色的梦 白色的夜
两个世界不能越 谁将一切改变
依依不舍 爱的缠绵
天上人间声声唱 对你诉说思念
硝烟散尽 海风呐停止哭泣
伊人已去
你在彼岸等着我归来
梦醒独徘徊
往事如烟 尘封已久 仿佛出现
红色的梦 白色的夜
相伴着你 脉脉情深
款款脚步翩翩舞 你还是那上海
专 辑:告别
歌 手:王建杰
语 言:闽南语专辑1CD
公 司:乾坤唱片
日 期:2003.08.07
01 远航
02 过去啦干杯
03 只有梦中来看破
04 痴情下场是什么
05 告别
06 爱情守则
07 情路
08 无声的批信
09 鸳鸯一场
10 双人枕头
泰戈尔散文诗《告别》
是我要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上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他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直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的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杜尔伽节,邻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杜尔伽节礼物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姊姊?”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详细解释
1. 辞行;辞别。
《后汉书·郅恽传》:“ 恽 於是告别而去。”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僧伽何国人》:“吾妻 沉 素事僧伽谨甚。一夕,梦和尚告别, 沉 问所往,答曰:‘当与 苏子瞻 同行。’” 明 朱有炖 《义勇辞金》第四折:“将书与 曹公 告别,把府库封缄密者!” 萧红 《手》:“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
2. 离别;离开。
唐 杜甫 《酬孟云卿》诗:“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三章:“在 北京 城飘满槐花浓香的时节,他们告别了祖国,重又踏上 朝鲜 的土地。”《十月》1982年第6期:“在告别人生之前,要最后体味一下生活赐与人的芳香。”
3. 特指和死者最后诀别,以示哀悼。
巴金 《探索集·怀念烈文》:“我没有向他的遗体告别,但是他的言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基本信息
词目:告别
拼音:gào bié
1、离别;分手(一般要打个招呼或说句话)
如:告别亲友
2、辞行
如:动身的那天清早,我特地去向他告别。
3、《告别》秘鲁民间乐曲。用秘鲁排箫、盖那笛、恰朗戈等民族乐器演奏。乐曲旋律优美、雄浑,又略带悲伤,形象表现了印第安人集会后别离前依依不舍的复杂情感。
诗:告别萧华
原文
红旗飘,军号响。
子弟兵,别故乡。
王明路线滔天罪,
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主力上征途,
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
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
亲人何时返故乡?
乌云遮天难持久,
红日永远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胜利,
敌人终将被埋葬。
作者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
1916年1月21日生于江西省兴国城区。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和特务营政治委员,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6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8、11、12届中央委员。
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