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平装: 21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1443932
条形码: 9787501443932
商品尺寸: 23.6 x 16.2 x 1.8 cm
商品重量: 281 g
ASIN: B001ORGXCW
内容简介
《还要》主要内容:姜筱芬是古老而幽静的小城中最美丽的女人。少女时期,由于做演员的姐姐的一场风流韵事,姜筱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阴影,并且成为她终身的雷区。姐姐风流韵事的结果是一个叫姜老多的男孩的降生。少女姜筱芬在对这个男孩的无比厌恶中与之相伴成长。
成年后的姜筱芬成为了糖果厂的一名工人,情窦初开的她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罗新国。在与罗新国的交往中,姐姐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姜筱芬,成为了姜筱芬喷薄情欲的最大障碍。后来与诗人姚丹心和同院男孩格强的交往中,阴影继续,雷区在不断放大,贞洁也成为了永远的心结。这一切的代价是承受孤独。
为了供养姜老多的学业,姜筱芬成为糖果厂第一个承包人。她也因此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姜筱芬一心盼望着姜老多上大学,但是,姜老多高考落榜,毁灭了姜筱芬对未来的设计。但是,姜老多却成为了姜筱芬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和保护人,随着金钱的不断积累,姜筱芬有了新的憧憬……
一场意外毁灭了这一切。
《还要》是一部最好读的优美而凄婉的情爱小说!血脉亲情是人生中最结实的绳索。姜老多为小姨(姜筱芬)被判死刑,行刑的这一天小姨也突然离世。小城的生活还要进行,只是人们有了更多闲聊的话题……小说情节曲折,语言细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1
说起来,姜家也不是根生在玉水的本地人。姜家在玉水住的房子是一所老宅,原是别人家住的,据说那家是富人,那个远方的矿也是他家的。房子是分了正房和偏房,或许还准备着再在院子里盖新房,所以院子格外地大,留了许多的空地,也不种树,院子里只有一棵老槐树,粗粗的,一个小孩藏到树后面也看不出来。大大的树冠,像一个房顶,老槐树被树冠压歪了身子,树下的荫凉多了一大片。树皮也很老,颜色深得都快成黑色了,冬天的时候,老槐树像要死了一样,到了春天,槐花把一个树冠都插满了,树变得年轻了,槐花的香飘得满院子都是,院子里盛不下了,就飘到大街上。院子的主人是有了各种打算的,只是还没有等到他们再建新房子,就解放了,那些原有的房子就被分给了好多人家。筱芬家就是其中的一户,那时筱芬的父亲刚刚大学毕业,他在学校里就是一个追求进步的学生,政府接手了那座远方的矿,正需要真正的主人去掌管,父亲就带了母亲从外省来到了这里。
沿着滇缅公路一直走,过了一个坝子进到山里,又过了一个坝子进山,路是险到了尽头,人也坐车坐得够够的了,不晕车的也在翻着胃。汽车牛一样地爬到了山顶,忽然一股凉凉的小风迎面吹来,定睛一看,看到了山脚下的青绿,长方、正方的田野茂盛着黄的、绿的,在黄的、绿的正中,是一片浓浓的墨绿,墨绿掩映着一些房子,隐约有深灰色的瓦楞从墨绿中显出,这就到了玉水。
据说玉水所属的每一座大山的肚腹里都含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因此,玉水被称为高原明珠。县城倒不是一个新城,老辈的人说老早就有玉水城了,老早倒不知道是早到什么时候了,当然玉水是有县志的,只是好多玉水人都没有看到。玉水是一个古城,是因为在玉水是处处能够看到古的痕迹。从观音角那个十字路口延伸出四条街道,街沿的房子是有模有样的古典,房檐很夸张地飞翘着,瓦是青灰色的,现在是看不出青色了,就只剩了灰色,那些灰也不容易看见,被草覆盖了,还有一些花,主人从来没有在房顶上种过花草,花草是自己长出来的,长出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天主人有了兴趣,把那些花草清除了,再看那房子以为是别人家的了。房檐下的门脸倒没有了房檐的那一份跋福,那些门脸规规矩矩地排列着,都用来做买卖。门脸规矩就规矩在那些木板上,木板是一块紧挨了一块,严丝合缝,木板的排列是有了严格的要求,于是,主人就在每一块木板上做了标记,那是一些数字,或是黑或是红,都是粗大毛笔写成的,左一、左二……右一、右二……也有东一东二,北三北四这样排列着。到了白天,木板被主人卸了下来,放在一边。门脸里是一个个小铺子,家家都卖了土杂,也有自己的特色,有卖甜酸角的,是这家的老人传下来的手艺,县城里的女孩也只是认了这一家,一分钱也能买到两粒,含在嘴里酸甜酸甜的味道能管大半天。也有卖米线的,家里有发酵、舂米、挤压等等的手艺,这样做出来的米线进了锅开三个开也照样有嚼头。
在门脸的旁边有一扇很窄的门,进了门穿过隧道一样走廊,一抬头是另一番天地。这就进到了这家人的后院了,院子里种了树,是第一代人种下了,到了这一代人,树已经很茂密了,树冠挡了院子的半个天,不管是什么季节,墙脚下都生了一层阴阴的绿苔。冷不丁在一个房檐的瓦片上,还能看到一个久远的朝代镌刻下的文字。
街面是石快铺成的,大小也就一本书那样,有排列得很整齐的,也有歪的斜的。人走得多的地方,石快都磨怡了,看不出是石快了,因为补上了水泥了。东西走向的街面,有一条小河,也就两步那么宽,当地人叫它玉花江。玉花江的水又清又凉,居民出了门,弯下腰就能在水里洗洗淘淘,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在水里放了灯,幽幽的一团红就被水载着走远了。玉花江出了城就成了一条真正的江了,江面宽阔,水依然是清亮的,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在玉水城里的玉花江里放过灯的孩子,长大了都要到城外的江里去,那里的天地更大一些。
姜家夫妇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最大的是个女儿叫筱涵,二的是个男孩取名叫筱君,姜筱芬是最小的女儿,最大的女儿和最小的女儿整整差了九岁。三个孩子都是在这个院子里出生的。他们的父亲就好像是从这个院子里放出的一只风筝,他更多的日子是在远方的矿上,母亲就是长在这个院子里的一棵树,她在这里养育孩子,并在她的房子里上班工作,她从街道上领回帆布来,裁剪出来,用缝纫机车好,做成手套,这些手套被送到矿上。这就是她的工作,她养了孩子,还依然像一个职业妇女一样,挣钱养家。
筱芬记事的时候已经看不出房子原来的样子了,几乎家家都在自己的房子旁边盖了偏厦。母亲回忆他们才搬进来的时候,院子是那么清静、幽雅,她说,听说院子的主人是留过洋的,自然是有一定的品味的。母亲说,现在乱了,简直就是一个大杂院。也难怪,姜家的人口增加了,老冯家也由两口人变成了五口人,还有小兰家,老辈人没有了,又有了新人,院子自然是挤了。筱芬记事以后,母亲在休闲的时候就会跟她提起过去,像是过去的日子总是比现在的好一样。
筱芬小的时候院子还很大,比学校里的篮球场都大,院子的南面是大门,北面就是一些房子,西头住的是筱芬家,东头住的是老冯家,中间住了小兰家,就好像一个菜筐子没有放匀称,北面沉沉的,要把院子压翻似的。筱芬听大人说,这里原来住的资本家,其实就是小兰的爷爷。筱芬难以想象小兰家会是资本家,小兰的身上从来没有断过虱子,她总拣地上的东西吃,就连槐树上的毛毛虫都要抓了放嘴里嚼。筱芬从来不和小兰在一起玩,恶心。四妹还没有出生的时候,院子里是男孩多女孩少,筱芬还是不和小兰玩。姜家的两个女孩像金枝玉叶一样长着,和他们住的院子极不相称。
2
筱芬九岁的那一年,姐姐姜筱涵在剧团里出了事。姜筱涵当时正是州里剧团的台柱子,红得发紫,谁也没有想到十八岁的她未婚先孕,并且生下了一个男孩。孩子刚刚出了满月,姜筱涵就远走他乡了。男孩留在了姜家。
筱涵走的时候,天上挂了一弯月亮,月光透过窗棂上那一层薄薄的纸,进了屋子月光也纸一样的薄了。筱芬看到了穿衣的姐姐,那只是一个影子,筱芬看不清姐姐的脸。姐姐像游戏里的剪纸,只是动着。后来姐姐拿起了放在床边那个头一天准备好了的提包,定定地站在了屋子的中间,筱芬慌忙紧紧地闭了自己的眼睛。再一挣开眼睛时,姐姐已经出了门。
院子里比起屋子里亮堂了很多,月光厚了许多,霜一样地铺了一地。筱芬光着脚下了床,来到了窗户边,她把脸放到了最下面的一格窗棂上,目光追随着姐姐的身影。白惨惨的月光下走着的姐姐,像一个鬼。院子大得像一个篮球场,姐姐走得匆匆忙忙,就好像有人在后面追着。筱芬只是看着,一声不吭。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结尾
王曼玲,生于云南保山,祖籍山东广饶。17岁参军。当过副班长,护士。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任成都军区创作员,《西南军事文学》副主编。已发表各种文学作品2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和被选刊选用。现定居北京。
被誉为“军旅第一美女作家”的王曼玲,1991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正午告别》《这里的军人是女人》《谁抚摸了我》《潮湿》《丝绒》等,发表中篇小说18部、短篇小说数十篇。中篇小说《幸福花儿开满地》《让我看看你》获全军文艺创作新作品一等奖;中篇小说《太阳升起》《漂亮女兵》获全军文艺创作新作品二等奖;中篇小说《如花似玉》获全军文艺创作新作品三等奖;长篇小说《这里的军人是女人》获巴金文学院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潮湿》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巴金文学院优秀作品奖。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巴金文学院创作员、《西南军事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中年女作家,近年离开军队,成为自由撰稿人,上述作品多被电视制作商买断版权。进京后最新作品《天香百合》、《遇艳》等,正成为电视剧制片人和导演的热炒目标。媒体报道活跃。因其和姜文同属西南地区进京发展的文化艺人,系圈内密友。
她离异了 。一个人带着儿子在北京做自由撰稿人。但是生活得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