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小常识

酱油是中餐烹调的主要调味料,正常的酱油具有鲜艳的红褐色,体态澄清,无悬浮物及沉淀。另外,摇动时会起很多泡沫,并不易散去,但酱油仍澄清、无沉淀、无浮膜、比较黏稠。优质酱油应具有浓郁的酱香和酯香味,味道鲜美、醇厚、咸淡适口,无异味。   消费者在日常烹调中应注意:   1、最好在菜肴将出锅前加入酱油,略炒煮后即出锅,因为酱油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这样可以避免锅内的高温破坏氨基酸,使营养价值受到破坏,而且酱油中的糖分也不会焦化变酸。   2、为有效防止酱油发霉长白膜,可以采用往酱油中滴几滴食油、放几瓣去皮大蒜或滴几滴白酒等方法。   3、烹调酱油不要用作佐餐凉拌用。   4、酱油的新品种——铁强化酱油是继食盐加碘后的又一国家营养改善项目,包装上应有明确的铁强化酱油标志及含量。

使用注意事项

1. 酱油易霉变,在夏日一定要注意密闭低温保存;   2. 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3. 发霉变质的酱油不能吃。   酱油的起源一直在中日之间长期争论。有的学者认为酱油起源于中国,后来随鉴真东渡传入日本。而有的学者认为酱油起源于日本,后随遣唐使传入中国。目前被认定为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教您如何挑选酱油   酱油食前要验明正身。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酱油时,特别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买酱油要一看二摇三尝味。看质量指标,看颜色;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也可贴着瓶口闻味道,好酱油往往有一股浓烈的酱香味,尝起来味道鲜美,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并且容易散去,尝起来则有些苦涩。?   先看标签。从酱油的原料表中可以看出其原料是大豆还是脱脂大豆,是小麦还是麸皮。看清标签上标注的是酿造还是配制酱油。如果是酿造酱油应看清标注的是采用传统工艺酿造的高盐稀态酱油,还是采用低盐固态发酵的速酿酱油。酿造酱油通过看其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可区别其等级,克/100毫升含量越高,品质越好(氨基酸态氮含量≥0.8克/100毫升为特级,≥0.4克/100毫升为三级,两者之间为一级或二级)。?   看清用途。酱油上应标注供佐餐用或供烹调用,两者的卫生指标是不同的,所含菌落指数也不同。供佐餐用的可直接入口,卫生指标较好,如果是供烹调用的则千万别用于拌凉菜。? 闻香气。传统工艺生产的酱油有一种独有的酯香气,香气丰富醇正。如果闻到的味道呈酸臭味、糊味、异味都是不正常的。?   看颜色。正常的酱油色应为红褐色,品质好的颜色会稍深一些,但如果酱油颜色太深了,则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气、滋味相比会差一些,这类酱油仅仅适合红烧用。? 慎买袋装酱油。市场中存在大量不合格的袋装酱油、醋是由水、糖色、工业用醋精勾兑成的,这种产品带有刺激性气味,并含有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营养功效

在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提倡出锅后放酱油,这样能够将酱油中的有效的氨基酸和营养成分能够保留。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酱油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 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食而有道:烹饪时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在烹饪绿色蔬菜时不必放酱油,因为酱油会使这些蔬菜的色泽变得黑褐暗淡,并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   精选妙藏:优质酱油大都呈鲜艳的深红褐色,不混浊,无沉淀,无霉花浮膜,酱香浓郁,味鲜,咸淡适中,无异味。酱油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尽量养活与空气的接触。保质期一般不低于6个月。   酱油与油的区别   在生活中,和我们打交道的“油”可真不少。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牛油,汽油,酱油……   你可知道,它们虽然都叫“油”,但却是几类完全不同的物质。   汽油、煤油是碳和氢的化合物,不能吃,用做燃料。   我们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都是各种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碳、氢、氧的化合物(有机化学中叫酯)。   酱油的名字虽然也带“油”,但和油没有一点关系。

酱油

酱油是烹饪中的一种亚洲特色的调味料,普遍使用大豆为主要原料, 酱油是有大豆和小麦发酵制成的,在东西方都是普遍应用的调味品.酱油的盐分含量较高,但也是具有一些豆类的营养成分,还具有解热除烦,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暑热烦满.疔疮初起,妊辰尿血等病症.此外还可治疗食物,药物中毒及汤火灼伤,虫兽咬伤.   患高血压,心脏病的人要少用酱油.   国外有研究者认为酱油有抗癌成分.   不要过量,不要吃配制酱油。

烹饪研究

四川野蔌八珍:   蕨芽、蕺菜(侧耳根)、苕菜(元修菜)、椿芽、马齿苋、绿菜、茼蒿、细香葱。 ……   四川辅料八珍:   南充冬菜、叙府芽菜、新繁泡菜、潼川豆豉、宜宾糟蛋、温江独蒜、酸菜、大头菜。   ……   四川调料八珍:   中坝酱油、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广汉仔姜、清溪花椒、成都二金条、郫县豆瓣。   川菜味型多,为中国之冠。在种植、酿造、制造的调味品中之佼佼者,我们把它们选入调料八珍之中。入选的调料,皆为川菜烹饪立下了汗马功劳。

酱油

【词条】?酱油

【拼音】jiang you

【英语】soy sauce

【别名】红酱油、白酱油、生抽、老抽。

酱油,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古老中坝酱油历史故事

产自于四川江油,据史书记载,川北中坝,自古为酿酱之乡,其品味之冠以北门清香园为属。明末清初,已为闻名遐迩之特产。   道光初年,清香园园主之子韩铣中举,道光七年官居道台,韩铣赴京谢恩之际,携家酿酱油极品为贡。   御厨用清香园之酱油贡品烹饪御膳,道光皇帝品之不由叫绝。欣喜之余,道光挥毫赐名“中坝酱油”。中坝酱油由此得名,并被指名为贡品,其时一八二八年。(1828年)   其后,清香园后人对产品精益求精,以本地传统酿造技艺为依据,在保证中坝酱油天然鲜味的同时,加入长城以北,张家口以外的蘑菇作为重要配料(因其产于张家口外,故称口蘑)。这种蘑菇营养丰富,顶圆肉厚,状似圆钉,又称钉子蘑菇,其味醇香浓郁,恒久不变,具有温中理气、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宽胸止痛等功能,对人体健康均有裨益。虽价格高昂亦不以其它菌类代用。   用口蘑为配料精心酿制的酱油汁稠色艳,咸甜适度,天然鲜香,营养丰富,取名为“中坝口蘑酱油”。   1931年,取精益求精、诚信经营之意,清香园更名为“精诚酱园”。   1932年,精诚酱园为了开拓外销市场,在重庆三牌坊水井巷设点,托中坝木船业由涪江直达重庆销售,经各大餐厅和消费者购用后,驰誉山城。并由长江顺江而下销往武汉、南京、上海。   1935年,四川省公路局在中坝设站开办汽车客运,每天从成都与江油(现江油市武都镇)对开,为中坝酱油的外销带来有利条件,来往旅客多以中坝口蘑酱油作馈赠亲友的调味佳品,深受成都顾客的喜爱。   成都上东大街钟来鹤茶社,率先将五斤篓装的中坝口蘑酱油开零出售,继而扩大经营批零兼销。相继又有梓潼桥正街钟光武、盐市口制伞店唐维章、长顺上街姚吉成,以及“钟水饺”与“邱佛子”等餐馆前来中坝采购,使中坝口蘑酱油香飘蓉城。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紧张阶段,青年就业十分困难,大专毕业生均有毕业即失业之感。当时,江彰(江油县和彰明县,现合并为江油市)旅省联合学会的部分学员迫于失业危机;为了探索自谋就业的门路,决定在成都祠堂街开设“华西特产商行”,以家乡特产的中坝口蘑酱油为主要商品在成都打开销路。该行开业之日,成都各报记者曾往采访,《新新新闻》发表了新闻报道,“华西特产商行”遂成中坝酱油在成都开设的第一个直销门市,各大餐馆与消费者一致公认为调味珍品,受到普遍欢迎。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1945年中坝酱油在成都上西顺城街设立成都分店,开展批零兼售业务,一时供不应求。   其后,江油人唐祖章,王锷秋,张自忠,郭正川等人分别相继在成都市皮房街、西御西街、粪草湖街、鼓楼街等处开设了5家门市部专业经销“中坝酱油”。   宝成铁路通车后,省内外纷纷来函购买,五十年代在北京西长安街也挂有斗大的金字招牌“中坝酱油”,专店出售。   精诚酱园于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改为国营江油酿造厂。企业始终坚持纯粮酿造,天然晒露的传统酿造工艺,精工细酿,销售扶摇直上。   1962年,中坝酱油被四川省商业厅评为“四川省传统名特调味品”,由四川省蔬菜公司统购,销往国内各大城市。   1978年,中坝酱油远销加拿大、东南亚,还随川菜进入欧美市畅?   1985年经中国食品杂志社审定,载入《中国名食百科》史册;同年经四川省经委推荐,国家计经委批准,选入《中国土特名产辞典》。   1989年获部、省双优桂冠。   1997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名牌产品”称号。   经过横跨三个世纪的砺炼,“中坝酱油”在消费者的关心和呵护中健康成长,她将把更多健康美味的产品奉献给广大消费者。   清香园-中坝酱油成十佳调味品   四川清香园调味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清香园-中坝酱油”被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餐饮协会、中国烹饪协会联合评出“中国川菜十佳调味品”之唯一酱油产品。满脸喜悦的高部长告诉记者:好的永远是好的,好的东西是要全世界来分享的!

食疗价值

在造酱的基础上加工精制的液体调味品。各地均有制造,亦各有特色。   本品的性能与酱相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应用更为广泛。《本草纲目》中提的:“豆酱有大豆……及豆油之属”,并载有“豆油法”,其中豆油即是豆制的酱油。由于它是酱的派生物,故该列入豆酱之内。不是豆制食油。   酱油俗称豉油,主要由大豆、演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曲、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酿制工艺了。酱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两种:老抽较咸,用于提色;生抽用于提鲜。   ≮功效≯   烹调食品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可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   酱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大豆及其制品因富含硒等矿物质而有防癌的效果。   酱油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能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适用人群≯   一般人都适合食用。   ≮适用量≯   每次10-30毫升。   ≮特别提示≯   发霉变质的酱油不能吃。   要食用“酿造”酱油,而不要吃“配制”酱油;“餐桌酱油”拌凉菜用,“烹调酱油”未经加热不宜直接食用。   ≮健康红绿灯≯   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主要营养素≯   维生素   (毫克)A(微克)B1B2B6B12(微克)CD(微克)E   -0.050.170.180.2---   生物素(微克)K(微克)P(微克)胡萝卜素叶酸(微克)泛酸烟酸矿物质元素   (毫克)钙   ----300.371.530   铁磷钾钠铜镁锌(微克)硒(微克)→参看

固体酱油

指用酿造酱油通过喷雾的形式,干燥后得到的粉末。

中国传统调味品

酱油,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如何安全食用和保存酱油

酱油最好勿生吃。酱油不经过加热也可以食用,但是,由于酱油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常因卫生条件不良而造成污染,甚至混入肠道传染的致病菌,人吃生酱油后,对健康很不利。据科学实验证实,伤寒杆菌在酱油中能生存20天,痢疾杆菌在酱油中可生存2天,有很多人食用不经过加热的酱油拌凉菜吃,这就有发病的危险。酱类食用后易产酸,胃酸过多的胃病患者要慎食。   酱油防霉法。盛放酱油和醋的瓶子,切勿混入生水;把酱油烧煮后密封起来;在放酱油或醋的容器内,放入少许香油,使其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油膜;或瓶内放一段葱白,或几个蒜瓣,或加一点烧酒,也可以防霉。也可以将酱油煮开晾凉后再装瓶。   酱油长了白膜不能用。酱油的营养价值很高,在人体所需的20种氨基酸中含有17种。夏天,酱油很容易长出一层白膜,这是由于一种叫产膜性酵母菌污染了酱油后引起酱油发霉的现象,食后对人体有害,所以不能食用长了白膜的酱油。

行业标准

定义

酱油,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以植物性蛋白为原料依酿造法、速酿法或混合法制得之调味液,得称之为酱油,包括加食盐、糖类、酒精、调味枓、防腐剂等制成者。

方法

酿造法:以大豆、脱脂大豆、黑豆小麦、米等谷类,经蒸煮或以其他方法处理并经培养曲菌制成之“酱油曲”,或在此加入 蒸熟米或蒸熟米以曲菌糖化,并注入食盐水,或加生酱油、酱油醪使其发酵、熟成者。   速酿法:植物性蛋白以酸分解或酵素水解处理所得之氨基酸液经添加酱油醪、生酱油等再发酵熟成者。

混合法:在前二种方法中添加酸分解法(及)酵素水解所得者。

调味品行业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调味品的生产和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兴旺,其主要标志是:工艺改进,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并逐步向营养、卫生、方便和适口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上将大量采用生物技术,如细胞融和、国产化酶等的应用,将使产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各种利用萃取、蒸馏、浓缩和超临界萃取等技术从植物和动物中提取天然调味料的技术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种类

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

配制酱油

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   中国GB18186-2000《酿造酱油》标准将在商品标签上注明是「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列为强制执行内容。   因著色力不同,酱油亦有生抽、老抽之别,前者著色力弱而后者强,至于生抽王,是厂商故意表示好的意思,没什么特别。   还可以分为生抽,老抽。

生抽

颜色:生抽颜色比较淡,呈红褐色。   味道:生抽是用来一般的烹调用的,吃起来味道较咸。   用途:生抽用来调味,因颜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凉菜的时候用得多。   生抽的制作:生抽酱油是酱油中的一个品种,以大豆、面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其产品色泽红润,滋味鲜美协调,豉味浓郁,体态清澈透明,风味独特。

老抽

颜色: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颜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泽的。   味道:吃到嘴里后有种鲜美微甜的感觉。   用途:一般用来给食品着色用。比如做红烧等需要上色的菜时使用比较好。   老抽的制作:老抽酱油是在生抽酱油的基础上,把榨制的酱油再晒制2~3个月,经沉淀过滤即为老抽酱油。其产品质量比生抽酱油更加浓郁。

生抽和老抽的鲜味

酱油的鲜味取决于氨基酸酞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酞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也就是说品质越好。按照我国酿造酱油的标准,氨基酸态氮》0.8克/100ml为特级;》0.7/100ml为一级;》0.55/100ml为二级;》0.4/100ml为三级。但是,并不是说氨基酸酞氮越高,酱油就越好。因为配兑酱油的氨基酸酞氮也很高,或者是有一些不法的供应商在里面加了很多鲜味剂,氨基酸也很高,这也不等于是完全很好的酱油。

辨别生抽和老抽

看颜色:可以把酱油倒入一个白色瓷盘里晃动颜色,生抽是红褐色的,而老抽是棕褐色并且有光泽。 尝味道:生抽吃起来味道比较咸;老抽吃到嘴里后,有一种鲜美的微甜。

词源

肉剁成肉泥再酦酵生成的油,称为“醢”(即肉酱油之意);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版本的酱称为醓。可见《诗经·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荐”。   黄兴宗认为《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清”,可能是酱油的前身。   酱油在宋代已被人们接受: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着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1360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1591年《饮馔服食笺》,1680年《食宪鸿秘》,1698年《养小录》,1750年《醒园录》,1790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   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远超过酱。在1790年《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   日本文献中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节用集》,但酱油的生产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国传入日本。

使用注意事项

1. 酱油易霉变,在夏日一定要注意密闭低温保存;

2. 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3. 发霉变质的酱油不能吃。

4.有的假酱油,颜色不亮,用化学制品制成。

网络用语

酱油男   原义:皮肤较黑的人,热带地区说法。酱油男一词意在调侃那些对新事物漠不关心,甚至无知的人。也表达对楼主发的主题表示不关心没兴趣、不参与话题讨论的意思。 酱油族   在中华网军事论坛里,网友经常展示“我出来买酱油的……”的贴图,而且经过网友们不断的修改,他的对白和说辞越来越搞笑。不过也令众多网友不满,因此将那些乐此不疲地PS那张图片的网友归为“酱油族”。   酱油了   酱油了,与“抽”或‘囧’同意。例句:看了这部小说后,我酱油(抽了)了……   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满地都是酱油啊!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酱油啊!   打酱油 ~  有路过之意。???????????????????? 十大品牌:海天、李锦记、加加、珠江桥、淘大、厨邦、味事达、金狮、欣和、巧媳妇

r

防癌功效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或麸皮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曾经有人报道日本人胃癌发病率是因为日本人爱吃酱油的缘故。后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报告就否定了这一说法。科研人员给老鼠喂致癌物亚硝酸盐,同时又喂酱油,结果发现酱油吃得越多的老鼠,患胃癌的概率越低。  亚洲国家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较低,而这类恶性肿瘤在美国则多见。专家分析,可能与亚洲妇女食用酱油量较欧美国家妇女出30-50倍,吸收了较多的黄酮有关。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依靠新血管输送养分,异黄酮能防止新的血管生成,从而使癌肿的生长受阻。

铁强化酱油对缺铁性贫血人群有极大的帮助

酱油,是中国人的特殊调味品,它一般用黄豆做成,营养会更好。尤其是最近发现它是很好的营养添加剂的载体,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现在我们把EDTA铁加到酱油里面作为预防缺铁性贫血的一个措施。它的优点可以去除铁的铁锈味,同时也不会产生铁过量的中毒现象,因为一个人酱油的摄入量是有限的。    卫生部在07年7月13日召开的铁强化酱油工作进展会议上宣布,将在今后三年内使该项目覆盖我国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表明中国政府对改善国民营养问题的决心。   营养不良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存在着碘、铁、钙、维生素A等比较普遍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食物强化是预防控制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的一个公认的公共卫生措施,也是我国营养改善策略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普遍存在的营养缺乏问题,据专家估计,如果贫血率能在10年内下降30%,不仅能使儿童的体质、智能发育及妇女健康得到充分保证、劳动大军的潜能得以发挥,而且由此得到的经济增长可能达到GDP的2.5%。   2003年9月,卫生部启动了“应用铁强化酱油预防和控制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项目,项目实施三年来,试点的地区贫血患病率下降30%以上。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具有很大的健康效益潜力,其整套做法预示了未来实施的可持续性和覆盖农村目标的可及性,值得大力推广。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表示,普及铁强化酱油是一项长期的营养改善工作,需要技术支撑和大量宣教、社会动员工作。必须提高群众对缺铁性贫血严重危害健康的认识,提高主动使用铁强化酱油的意识,才能使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地区营养不良人群的需求,切实让那些贫血高发人群吃上铁强化酱油,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同时继续加强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监督,以保证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 食疗价值  在造酱的基础上加工精制的液体调味品。各地均有制造,亦各有特色。   本品的性能与酱相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应用更为广泛。《本草纲目》中提的:“豆酱有大豆……及豆油之属”,并载有“豆油法”,其中豆油即是豆制的酱油。由于它是酱的派生物,故该列入豆酱之内。不是豆制食油。   酱油俗称豉油,主要由大豆、演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曲、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酿制工艺了。酱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两种:老抽较咸,用于提色;生抽用于提鲜。   ≮功效≯   烹调食品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可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   酱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大豆及其制品因富含硒等矿物质而有防癌的效果。   酱油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能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适用人群≯   一般人都适合食用。   ≮适用量≯   每次10-30毫升。   ≮特别提示≯   发霉变质的酱油不能吃。   要食用“酿造”酱油,而不要吃“配制”酱油;“餐桌酱油”拌凉菜用,“烹调酱油”未经加热不宜直接食用。   ≮健康红绿灯≯   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主要营养素≯   维生素   (毫克)A(微克)B1B2B6B12(微克)CD(微克)E   -0.050.170.180.2---   生物素(微克)K(微克)P(微克)胡萝卜素叶酸(微克)泛酸烟酸矿物质元素   (毫克)钙   ----300.371.530   铁磷钾钠铜镁锌(微克)硒(微克)→参看

基本资料

酱油起源于中国。中国的酱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三千多年前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将大豆蒸熟,拌和面粉,接种上一种霉菌,让它发酵生毛。经过日晒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质和淀粉分解,就变化成酱油。

酱油是好几种氨基酸、糖类、芳香酯和食盐的水溶液。它的颜色也很好看,能促进食欲。 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那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做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

酱油是烹饪中的一种亚洲特色的调味料,普遍使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盐经过制曲和发酵,再在各种微生物繁殖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酿造出来的一种液体。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品牌

由于行业门槛低,看到酱油行业的的巨大市场,一些小作坊土法上马,设备就是筐、缸、锅、桶。一般采取自产自销,包装多为散装、袋或瓶的简易包装,以价钱便宜取胜。这类小厂在目前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终将被淘汰。酱油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卫生水平差距太大,酱油行业鱼龙混杂。酱油行业似乎人人可以做,但真正做好非常不容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市场竞争势必进一步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都会归于品牌的竞争,产品的质量、公司的信誉,都将靠品牌来体现。酱油行业的趋势是品牌竞争最终取代价格竞争。

酱油也是一种习惯性购买行为,消费者一但适应了某种品牌口味的酱油,以后就会发生连续购买的行为。众口难调,每种酱油都有生存的空间,南酸北辣,东甜西咸,口味差异大,而且消费者的口味也时常发生变化。另外各地消费水平不均,高中低档各有所爱,巨大销量规模的产品,不易形成。生产企业可实行多品种的战略,以抓住尽可能多的顾客。

国产酱油最终将形成由几大强势品牌主导市场,另外几家略作补充的格局。形象地说是一棵大树,底下几棵小草。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性小酱油厂将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竞争也将使全行业整体实力得到增强,从而形成产业集团。

起源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了。而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酱油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料,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发展概况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

酱油的成色

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副食比重提升、生抽消费比重提升带动酱油消费量提升。2012 年我国酱油产量已经达到700 万吨,人均消费5.2 公斤,距离日本人均7.8 公斤的水平还有较大空间。

未来国内酱油需求量增长主要来自于:

1)副食比重提升带来的人均消费量提升。我国传统习惯将食物区分为主食和副食(菜肴)两类,前者主要指米饭、面食等粮食类食物,或者主要指鸡鸭鱼肉等食品或菜肴。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主食为主、副食为辅“的饮食结构将会逐步改变,副食消费比重的提升有助于提高烹饪所用调味品的使用量。

2)生抽比例提高带来的使用量增长,目前国内生抽占比30%左右,据业内人士估计未来有望达到70%的消费比例。酱油分为淡酱油(以生抽为代表)、浓酱油(以老抽为代表),淡酱油颜色较淡,味感香鲜,一般用于调味,浓酱油颜色较深,一般用来烹调上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酱油产品提鲜、调味的需求不断增长,生抽占比逐年提升。生抽的消费频次、数量、平均单价都要超过老抽,一旦全国消费者形成消费淡酱油的习惯,全国酱油总消费量可能扩大一倍以上。

产品升级将带动平均售价的提升。随着产品结构的升级,高端产品消费比重将不断提高,酱油行业收入增速将持续快于产量增速,预计未来行业量增速10-15%,收入增速15%-20%。

由于行业门槛低,看到酱油行业的的巨大市场,一些小作坊土法上马,设备就是筐、缸、锅、桶。一般采取自产自销,包装多为散装、袋或瓶的简易包装,以价钱便宜取胜。这类小厂在目前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终将被淘汰。酱油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卫生水平差距太大,酱油行业鱼龙混杂。酱油行业似乎人人可以做,但真正做好非常不容易。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分析表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市场竞争势必进一步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都会归于品牌的竞争,产品的质量、公司的信誉,都将靠品牌来体现。酱油行业的趋势是品牌竞争最终取代价格竞争。

酱油也是一种习惯性购买行为,消费者一但适应了某种品牌口味的酱油,以后就会发生连续购买的行为。众口难调,每种酱油都有生存的空间,南酸北辣,东甜西咸,口味差异大,而且消费者的口味也时常发生变化。另外各地消费水平不均,高中低档各有所爱,巨大销量规模的产品,不易形成。生产企业可实行多品种的战略,以抓住尽可能多的顾客。

国产酱油最终将形成由几大强势品牌主导市场,另外几家略作补充的格局。形象地说是一棵大树,底下几棵小草。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性小酱油厂将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竞争也将使全行业整体实力得到增强,从而形成产业集团。

生产工艺

酱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植物性蛋白质遍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饼、蚕豆代用,传统生产中以大豆为主;淀粉质原料普遍采用小麦及麸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传统生产中以面粉为主。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 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在发酵过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万分中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份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同时,在制曲及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和细菌也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也可添加纯粹培养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产生适量乳酸,由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曲霉的代谢产物等所生产的醇、酸、醛、酯、酚、缩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虽多属微量,但却能构成酱油复杂的香气。此外,由原料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经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经典霉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类黑素,使酱油产生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发酵期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鲜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与盐水的咸味相混和,最后形成色香味和风味独特的酱油。   酱油的原料处理 分为3步。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0.2MPa)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两步。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0.3—0.4%,充分拌匀。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孢子着生初期,产酶最为旺盛,品温以控制在30—32℃为宜。   发酵 成曲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 后处理 酱油加热至80—85℃消毒灭,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

如何选购酱油

据统计,目前国内酱油的消费量每年达500万吨,仅酱油的品种就有上百种。如何才能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酱油呢?瓶子上的标签可以助您一臂之力。学会看酱油瓶上的标签,就能买到您所中意的酱油。

看制造工艺 酿造酱油为首选

从制造工艺上看,可以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大类。酿造酱油会标注执行“GB18186-2000”标准,安全程度高。如果是配制的,若生产工艺不过关,就可能存在氯丙醇超标的风险。

看原料和配料 酱油真正价值所在

在目前我国的管理规定中,转基因大豆在进口之后,除了榨油以外,还可以被加工成多种食品,例如豆奶粉、豆浆、豆腐、腐乳、酱油等,而这些再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原料黄豆是否为转基因的,都不再被要求标识在目录之中。如果标明的,就是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是展现自己品牌的一个优势,是我们选购时的首选。

看哪种“盐” “高盐稀态”最佳

在标签的“产品标准号”一项中,一般都会有“低盐固态”或“高盐稀态”的字样。低盐固态使用的是大豆和麸皮,高盐稀态用的是大豆和小麦。前者颜色比后者要深,后者的香味比前者浓郁。一般好酱油大多用的是后者。

看氨基酸态氮含量 “特级”最好

在行业标准中,酱油的质量等级主要是依据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确定,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氨基酸态氮含量要求每百毫升分别为≥0.80、≥0.70、≥0.55、≥0.40g。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质量越好,鲜味越浓。

要会区分老抽和生抽。生抽吃起来味道比较咸,老抽则有一种鲜美的微甜味,需要保持菜肴原味时可选用生抽,做口味重的菜肴选用老抽。

看防腐剂 山梨酸钾更理想

我国生产的酱油多使用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防腐。苯甲酸钠的毒性远大于山梨酸钾,西方国家已普遍改用山梨酸钾作为防腐剂。

酱油分佐餐用和烹调用。因为这两者的微生物指标要求严格程度是不同的。供佐餐用的酱油可以直接入口,用于凉拌菜等;而烹调用的就不能直接入口了,只能用于烹调炒菜用。

酱油常见问题

问1:什么是第一道酱油原汁?有什么好处?

答:第一道酱油原汁就是从发酵好的酱醪(láo)中第一遍提取出来的酱油原汁,之后再加盐水稀释发酵提取出来的就是二道油、三道油、四道油;与其他道油相比,第一道酱油原汁无论是氨基酸含量、鲜味都要比其他道次提取的多。就像煲汤一样,头道汤的味道当然会更鲜浓。

问2:什么是非转基因黄豆?

答:非转基因黄豆相比转基因黄豆会更健康安全。因为转基因黄豆是利用生物技术改变了黄豆的基因,在这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有毒因素。

问3:什么是人工合成甜味剂?

答:例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塞蜜(AK糖)等,经常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味事达味极鲜酱油没有添加人工合成甜味剂,更天然健康。

问4:如何识别酱油的优劣?

答:

体态

香气

色泽

滋味

优质酱油澄清,浓厚,稀稠适度,挂壁,无沉淀具有浓郁酱香,酯香,豉香鲜艳,有透明感,有光泽浓郁,鲜美,香浓,香醇
劣质酱油混浊,有杂质平淡,焦糊,酸败,霉变浑浊不清而发乌滋味单一,不醇厚,单薄,苦涩,发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