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

1. a change; a transition

作为词语的变迁

发 音

biàn qiān

释 义

事物的变化转移。

出 处

《新唐书·崔玄暐传》:“ 开元 二年诏:‘ 玄暐 、 柬之 , 神龙 之初,保乂王室,奸臣忌焉,谪殁荒海,流落变迁,感激忠义。’”

明 李贽 《和韵》之八:“沧海桑田几变迁,深深海底好扬鞭。”

刘半农 《<;诗选>;自序》:“一层是要借此将我十年以来环境的变迁与情感的变迁留下一些影子。”

文摘

插图:



1979年秋,我突然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今天》,是创刊号。“诗还可以这样写?”我当时完全被惊呆了。最初,它很秘密地在我们《赤子心》诗社内部传阅。后来,那本珍贵的油印刊物,传到了宿舍。最后,我们吉林大学中文系204寝室的12名同学一致决定,由一个人朗诵给大家听: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种精神上的震撼。它是一根最细的针,同时它又是一磅最重的锤……那样的震撼,一生中只能出现一次。就这样,《今天》从我们的寝室传遍了77级,传遍了中文系。再后来,传到了东北师大。在此同时,它也传遍了中国各高等院校
“北京东四14条76号刘念春”——对于三十年前《今天》读者,绝对是一组温暖的汉字抚爱。它们不再是地、名,而是一种新时代的灵魂慰藉剂。当年拿出三角钱邮寄一本油印杂志的穷学生们都知道,它的营养远远超过一碗红烧肉内部包含的全部味道。
忘不了整个1979年的下半年,我始终在一种莫名的兴奋中度过。北岛、江河、方含、食指、齐云、舒婷……一个比一个更惊心动魄的名字,一次次击中了我。在最需要准确击打的时刻,《今天》恰巧加大了诗歌的投放——随着第3期、第8期“诗歌专刊”的连续推出,《今天》带着一种新鲜的美,带着一种时代力度,在全国诗歌爱好者的心中降下一场又一场诗的鹅毛大雪。
正是在一种近于痴迷的阅读沉醉中,我陆续用笔写下了我最原始的一些读后断想,并命名为《奇异的光——今天诗歌读痕》。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写诗歌评论。我把文章寄给了“刘念春”后,竟收到了北岛的回信。后来,它被发表在《今天》最后一期第9期上。在最后一段,我写道:“我敢假设:如果让我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诗歌一页上,我要写上几个大字——在20世纪70年代末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文学刊物:《今天》。它放射了奇异的光!”
幸运的是,在后来的年代里,更多的人和我产生了相似的感觉。而在一本本并不是由我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它们真的成了诗歌“主流”。
1980年夏天,我与王小妮在青春诗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今天》几乎全部主力。高瘦、清爽的北岛与芒克,各背着一个黄书包到《诗刊》售卖他们那已经更名为《今天文学研究会·内部交流资料》的伟大杂志。北岛带着我与王小妮绕来绕去进了一座灰暗的四合院。我记得小院子里围坐了二三十个文学青年。一位个子不高的女孩,在朦胧的夜色中,用缓慢的声调朗诵了她写的小说。

其他:

变迁分为很多种,有房屋的变迁,有国家的变迁,有世界的变迁,有文化变迁,等等 ? 根据时代的要求,变迁是不可避免的.

文化变迁

(一)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种类

1.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2.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二)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

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o

(三)文化变迁的机制与结果

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

1.创新,通常包括发现和发明两种。

2.传播。对传播的界定;依传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类;采借时的选择;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

3.涵化。涵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接受、适应(同化或融合)、抗拒。

4.文化变迁与进化。"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社会人类学家能够亲历和体验的文化变迁结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属于抽象层次上的或"长时段"的"一般进化"。

社会变迁:

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更具广泛含义。

图书目录

导言:五年计(规)划与新中国60年变迁/1

一、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1

二、国际社会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与启示/3

三、五年计(规)划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迁/5

第一章 “一五"计划(1953~1957)60年变迁之开端/13

第一节 新中国的制度选择与工业化的追求/14

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实施/29

第三节 “一五”计划:新中国社会制度的形成与黄金发展期/59

第二章 “二五”计划(1958~1965)大跃进大调整/97

第一节 苏联与中国的“赶超战略”/98

第二节 “二五”计划制订时期中国的社会背景/103

第三节 “八字方针”指导下的国民经济调整/117

第四节 “二五”时期:新中国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30

第三章 “三五"计划(1966-1970)“备战,备荒,为人民”/15l

第一节 国际国内背景/151

第二节 “三五”计划编制中的转向与实施中的跌宕/168

第三节 “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变迁/188

第四章 “四五"计划(1971-1975)“大动乱年代"的负熵/209

第一节 国际“反修”、国内“防修”/210

第二节 “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的“四五”计划/213

第三节 周恩来主持经济调整工作的一波三折/221

第四节 “全面整顿”:“四五”计划的再调整/225

第五节 “四五”计划的历史评估/230

第五章 “五五”计划(1976-1980)跨越转折走向开放/257

第一节 国际形势好转,中国由社会动荡向良性发展艰难迈进/257

第二节 曲折演进的“五五”计划/277

第三节 “五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迁/288

第六章 “六五”计划(1981-1985)改革启动——局部试验到全面探索/323

第一节 世界和平发展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追求/323

第二节 从探索试验中迈入正轨的“六五”计划/332

第三节 “六五”计划奠定改革之基,促进社会深刻变迁/360

第七章 “七五”计划(1986-1990)改革闯关——大转型中的小过渡/386

第一节 世界多极化大势所趋,国内改革开放全面推进/386

第二节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下的“七五”计划/401

第三节 在过渡中走向完善的“七五”计划/432

第四节 新旧体制碰撞中明确改革发展方向/435

第五节 从“计划调整”向“宏观调控”过渡/437

第六节 从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渡/441

第七节 从重物质文明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过渡/445

第八章 “八五”计划(1991-1995)苏联东欧剧变国内改革继续推进/447

第一节 “八五计划”的历史背景/447

第二节 “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465

第三节 “八五”计划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474

第九章 “九五”计划(1996-2000)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走向总体小康/507

第一节 “九五”计划制订的背景/508

第二节 “九五”计划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514

第三节 现代化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中国总体上进人“小康社会”/525

第四节 “九五”计划期间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547

第十章 “十五”计划(2001-2005)新起点.新阶段/558

第一节 新世纪面临的新任务/558

第二节 “以发展为主题”的“十五”计划/567

第三节 “十五”计划的评价:新世纪的新蓝图、新挑战/590

第十一章 “十一五”规划(2006-2010)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611

第一节 国际国内背景/612

第二节 科学发展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620

第三节 “十一五”规划:实现新的历史转折/652

参考文献/680

后记/688

同名电视剧

基本信息

剧名:变迁

集数:30

出品:山西创艺影视制片责任公司

题材:当代农村

体裁:一般

拍摄日期:2011.10

制作周期:9 个月

内容提要

九十年代,晓刚追求吴芳,而她父亲吴春贵让她嫁给城里的郝强。建国、金海等人当选村领导,自掏腰包为村里安装闭路、发放福利、清理垃圾。吴芳意外受伤,石晓刚对她不离不弃,两人关系得到了吴春贵的同意。村干部带动百姓克服困难修长征路、建亲凤苑。吴芳做百货生意,石晓刚失业。市政府决定打通东风大街。所有党员和干部带头发挥作用,克服困难,大街终于开通,亲风苑建成,村里富了起来,富裕后也滋生了个别不良风气。吴燕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章,石金海邀请她回村。晓刚与刘娟娟的关系引起了吴芳的怀疑,但最终发现石晓刚对自已忠贞不渝。石建国投资铁矿遭受打击,在MBA总裁班结交了徐智胜等好友。吴燕和王学义加入企业。金融危机石建国坚持项目建设。文化艺术节开幕,村委领导开始二次创业。

……

编辑推荐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纪念,我们特推出《变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生态备忘录》,试图通过三十年来那些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符号意义人物的记忆,来还原三十年的文化现场,寻找文化兴衰的脉络与痕迹。
1978-2008,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经历了一场真正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
三十年前,百废待兴,一些当时的文化先锋在戏剧、文学、艺术等领域率先冲破坚冰,中国文化逐渐得以复苏,并走向繁荣。

图书信息

书 名: 变迁:从五年计划看中国60年社会发展

作 者:向春玲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ISBN: 9787543860001

开本: 16开

定价: 88.00 元

内容简介

《变迁:从五年计(规)划看中国60年社会发展》内容简介:基于社会发展观的视野,可以将我国五年计(规)划的演变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五”至“五五”计划(1953-1980)中国社会进入追求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时期。“六五”至“八五”计划(1981-1995)中国社会进八追求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

序言

3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或可以称之为“邓小平改革”,是近代以降中国最伟大、成功的改革。110年前的戊戌变法让中国以法律形式开始追赶西方,97年前的辛亥革命让中国开始走向共和,89年前的五四运动让中国开启科学民主,59年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真正独立,30年前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大国崛起。上述事件可以列为推动中国实现民主自由、独立富强,追赶时代步伐,融入国际社会,迈向工业化、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几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30年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何在?依托政治强人启动的这场波澜壮阔、深刻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历史价值在中国危难时越发显现。汶川8级大地震,以灾难的方式为30年做了注解。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力上何以应对!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公民社会何以成长,民心何其用!没有30年改革开放,中国何以以人为本,国旗何以为普通人降下半旗.又何能为普通人国哀三日!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国将不国,人亦非人。
什么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好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最好方式是深刻提炼30年的历史精髓,确立下一个30年、50年、100年中国前行的坐标。
依盛世修史,必穷其史料,旁征博引,写一部30年改革开放断代史并非难事。而提炼30年之精髓,切中30年之脉动,眺望尚在行进中的这一伟大变革前景,镜鉴过往,照耀来者,却非易事。
以主流大报社会公器为追求的南方都市报,本身即为改革开放产物。面对中国30年的风云际会,社会激荡,大国崛起,总是心怀责任,禁不住呐喊助威,就像这场改革发轫于报章的一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一样,有时传媒就是历史的代言人。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205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