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语

基本解释

精神 jīng shén 精神

名词

一、jīng shén

精: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

1、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示例:精神面貌|精神错乱|精神负担

2、宗旨;主要的意义。

示例:领会文件精神。

二、jīng shen

1、表现出来的活力。

示例:振作精神。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

又如: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后,孙中山正是依靠黄兴、廖仲恺、胡汉民等无数志士仁人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里应外合将满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

2、活跃;有生气。

示例:这孩子真精神。

详细解释

(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蕴结也。”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鲁迅《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箕子!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王夫人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纨 协理。”

精神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周仆射” 刘孝标 注引《晋纪》:“伯仁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廉颇)乃留唐玖同食,故意在他面前施逞精神,一饭斗米俱尽,啖肉十余斤,狼餐虎咽,吃了一饱,因披赵王所赐之甲,一跃上马,驰骤如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夏先生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夏先生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锺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陈平般冠玉精神, 何晏般风流面皮;那里取潘安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王世贞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其它释义

来源:网络词典

(1) [spirit;mind]:指意识、思维、神志等。精神为之。——汉·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俱用精神。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essence]: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vigour]:活力;精力;精神饱满。

(5) [lively]:活跃;有生气;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will]:意志,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牺牲精神。

(7)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例如:精神面貌/精神错乱/精神上的负担。

(8)宗旨:主要的意义。例如:领会文件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Olympic spirit)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9)精是精力,神是神智。所谓久视伤精,久听伤神,就是指这个了。

延伸资料

精神是人特有的属性,唯有人类这种高等物质,才上升到了精神的境界。假如还有什么生物拥有了意识,那么,其必然进入到了人类的系列之中。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尚未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于是,就我们的认识程度而言,人类是物质世界的唯一骄傲。

尽管人的生命如此高贵,但是,毕竟是要终止的。所以,叹息死亡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只能增加人的痛苦之外,并不具有其他任何积极作用。于是,生是我们要深思的哲学命题,死更是我们要弄明白的宇宙课题。西塞罗告诉我们:“了解生命真谛的人,就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否则,生活就始终是盲目的,就如同低等生物的自然生活一般。我以为,生命终止的本质,并非是肉体的消失。这不仅是因为,按照物质不灭定律,组成生命的元素,在个体生命终止的时候,不过是转化成为了另外一种存在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地灭亡。还因为,人的高贵生命的终结,与其他生物的死亡毕竟不能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人的终结,假如定义为肉体的分解,那么,这和任何生物也就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了。这样的观点,自然无法揭示人之死亡的特殊本质。

精神生命的终止,其实是精神生活的停止,个体意识的消失。因为,唯有精神是人类的特有现象,所以,唯有从精神的存亡,才能真正把握死亡的真谛。莎士比亚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作家在这里,显然是指精神而言的。假如一个人的肉体消失了,但是精神依然能够与亲友们彼此交流,我们就感觉不到他的离去。但这并非否认肉体的必要性,以及物质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尽管是次生的。因为精神是一种信息,必须依赖人的肉体而存在和活动着。无物质,便无意识。需要明白的是,物质只是对精神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基础的作用,仅此而已。精神对人,才是根本性的东西。一个毫无意识的人,其实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称植物人,表明这样的人已经和植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假设,假如人体物质消亡了,但精神却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他已经死亡。也就是说,假如宗教灵魂不灭学说是真实的话,那么,人的死亡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此,人生必须重视的是精神生活,而绝非物质生活。前者是人的本质所在,而后者不过是前者的载体而已。培根说得好:“人类在肉体方面无疑与禽兽相近,如果他们不再精神上与神相近亲,就成为了一种卑微的动物了。”哲人比喻得很深刻,人是一部机器,消耗的是食物,创造的是思想。精神是人的首要方面,假如真的可以让精神单独存在,我们就完全不需要肉体这个臭皮囊了。因为精神依附于肉体,所以我们才不能不重视人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丰富,社会意识的进步,都是和经济进步密不可分的。一个连肉体的维系都成为问题的人,一个普遍贫困的社会,要有高贵的精神追求,要建成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务须搞清楚的是,物质生活永远只有手段的意义,精神生活才是目的。因为需要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所以我们才不断追求丰裕的物质生活。一个人,倘若可以不依赖物质生活,就能够享受到精神生活的幸福,他也就不再需要追求财富了。然而,我们知道,这样绝对的状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是本末颠倒了,为了肉体的舒适享受而追求物质财富,以至于有的人可以愚蠢到这样的程度,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甚至为了钱财而丢了卿卿性命。雨果说过:“没有比金钱更能腐蚀人心的了。”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便是一个精神匮乏的世道。而一个精神低迷的民族,在人类大家庭中,必然是毫无出息的,没有自己的地位。因为,人类的明天固然不能没有先进的财富生产,但是,根底依然是精神的世界。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不值得称道,可是,我们依然十分敬仰这个伟大的民族。因为,他们有赫尔岑、巴枯宁、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精神领袖,他们的思想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况且,假如没有后者,前者其实也是无法实现的。物质富裕的本身,不仅仅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其首先是知识进步的成果。任何财富,都凝聚着人们的体力的和脑力的劳动,无疑是一种文明的结晶。文明程度越高,这个结晶体就越精美。相反,文明程度越低,劳动成果就一定是低档次的。可见,要实现人类社会的高度文明发达之目的,就必须有精神世界的发展。历史证明,唯有那些愿意为科学献身的人——这是一种无限崇高的精神,进行艰苦地创造发明,人类的生产力才能不断获得进步。缺乏这样的精神,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只能是永久的贫困和苦难。类人猿分化的时候,有的精神上进步了,进行了发明创造,所以就进化到了人类。有的则满足于现状,完全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活,于是,时至今日,它们的子孙后代依然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这几个被加工过的石头,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创造。因为,这是人类精神的发轫。

个体精神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其能够战胜死亡,延续自己的社会存在。既然一个人的死亡本质是精神上的消亡,那么,只要人的意识能够脱离肉体继续存在下去,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他已经离开了社会。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形象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道理。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在《人为什么活着》一书中写道:“什么才具有价值?我认为,是一个人此生所拥有的人格、人性、灵魂或意识体。因为,只有这些东西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他是对的。我们说,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并没有死亡,不仅如此,他还走向了世界,将自己的精神传播到了更广阔的时空。就此而言,他在如今活得更加“滋润”呢。一个人的真正死亡,就是随着他的肉体的火化,精神也烟消云散,那他才是完全彻底地离开了这个人间。

所以,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肉体存在的时候,精神生活很低劣,生命的本质就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而只有当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崇高的位置时,不仅生存是快乐的、幸福的,并且生命的延续不会因为心脏停止跳动而终止。

哲学定义

精神人是其对象之所是。与动物相比,人是一个精神实体,人的精神来自于人对其对象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的体验和考量。在广义的自然界的背景之下,整个世界表现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和虚拟自然,它们同时构成了个体的对象世界。人的对象世界在其自然的属性方面由低到高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差别表现为从非能动的自然逐渐地向能动的自然演变的过程。人在对象面前既是接受对象的受体,也是选择对象的主体。由此而形成人与对象的四大关系:原始自然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感觉,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一对象关系;人化自然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知觉与表象,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二对象关系;他人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意识和语言,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三对象关系;自我与个体自身发生相互作用凝聚成个体的反思,以此为标志形成第四对象关系。人在与对象世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在感觉阶段,人是一个凭着感觉认知世界的感觉主体,感觉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摹仿性;在知觉和表象阶段,人是在多个感官的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觉主体,知觉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综合特性;在意识阶段,人是一个有着反主体倾向的意识主体,意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反主体性;在反思阶段,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审视的理想主体,理想主体的能动性就是反思自身。这些不同阶段的对象关系进驻在个体之中,就形成了个体不同阶段的自我。自我就是个体从对象那里获得的对象关系寄宿在个体之中所形成的人的感觉、知觉、意识等精神实体。

可见,精神并非内生的,而是由外而内的。外界的事物通过人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进入人的体内,便成了人的精神。一种向上的、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意思与进取心相近,但更能形容主体的决心和魄力。是人类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娱乐精神,它是一种活泼的、有意义的、使人愉悦的人生价值体现。

相关诗词

晚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

原文

《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译文

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又如同奇花即将绽开。春光里鹦鹉正在歌唱,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青山雅士飘然而至,共饮清酒慰我情怀。作品显出生气,毫不刻板滞呆。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257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