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
经度泛指球面坐标系的纵坐标。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与两极的连线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的夹角。以球面上的点所在辅圈相对于坐标原点所在辅圈的角距离来表示。通常特指地理坐标的经度。为了区分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longitude )。实际上经度是两条经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公元1884年,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计算经度的起点,即经度零度零分零秒,也称“本初子午线”。
在它东面的为东经,共180度;在它西面的为西经,共180度。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的经线是同一条经线。各国公定180度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同一地区使用两个不同的日期,国际日期变线在遇陆地时略有偏离。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算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作代号。东经180°和西经的180°重合在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在地图上判读经度时应注意: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小到大为东经度;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大到小,为西经度;除0°和180°经线外,其余经线都能准确区分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不同的经线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偏东的地方时要早,偏西的地方时要迟。每15个经度便相差一个小时。
重要的经线:经线曾引起过一场国际性纷争,时至1954年格林尼治才选取20°W与160°E两条经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经线仪
哈里森的经线仪
18世纪早期,如何在海面上测量经度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这是因为,尽管摆针能够在陆地上准确测量,但是它在起伏不定的海面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许多船只因此而迷失方向。
英国海军部决定必须尽快对此采取对策。1713年,议会悬赏二万英镑奖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工巧匠。
英格兰术匠兼发明家约翰·哈里森接受了这个挑战。经过7年的辛勤工作,他终于制成了经线仪。1735年,经线仪出海试用数次后,被证实十分精确。约翰·哈里森因此获得了巨奖。
哈里森研制的经线仪和18世纪30年代约翰·哈德雷研制的六分仪使人们有可能获得更加精确的地图和海图。人们的航海能力从此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扩展阅读
经度(longitude)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离一根被称为本初子午线的南北方向走线以东或以西的度数。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0°,地球上其它地点的经度是向东到180°或向西到180°。不象纬度有赤道作为自然()的起点,经度没有自然的起点,做为本初子午线的那条线是人选出来的。英国的制图学家使用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作为起点,过去其它国家或人也使用过其它的子午线做起点,比如罗马、哥本哈根、耶路撒冷、圣彼德堡、比萨、巴黎和费城等。在1884年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上格林尼治的子午线被正式定为经度的起点。东经180°即西经180°,约等同於国际换日线,国际换日线的两边,日期相差一日。
经度是指通过某地的经线面与本初子午面所成的二面角。在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在本初子午线以西的叫西经。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经度的每一度被分为60角分,每一分被分为60秒。一个经度因此一般看上去是这样的:东经23° 27′ 30"或西经23° 27′ 30"。更精确的经度位置中秒被表示为分的小数,比如:东经23° 27.500′,但也有使用度和它的小数的:东经23.45833°。有时西经被写做负数:-23.45833°。但偶尔也有人把东经写为负数,但这相当不常规。
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一起确定地球上一个地点的精确位置。
同一经线上,纬度的每个度大约相当于111km,但经度的每个度的距离从0km到111km不等。它的距离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等于111km乘纬度的余弦。不过这个距离还不是相隔一经度的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最短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之间的大圆的弧的距离,它比上面所计算出来的距离要小一些。
一个地点的经度一般与它于协调世界时之间的时差相应:每天有24小时,而一个圆圈有360度,因此地球每小时自转15度。因此假如一个人的地方时比协调世界时早3小时的话,那么他在东经45度左右。不过由于时区的分划也有政治因素在里面,因此一个人所在的时区不一定与上面的计算相符。但通过对地方时的测量一个人可以算得出他所在的地点的经度。为了计算这个数据,他需要一个指示协调世界时的钟和需要观察对太阳经过子午圈的时间。由于地球在一个椭圆轨道上绕太阳旋转,这个计算和观察比上面叙述的还要复杂些。
图书信息
基本信息
副标题: 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
作者: Dava Sobel
译者: 肖明波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页数: 174
定价: 20.00元
ISBN: 9787208069121
作者简介
达娃·索贝尔(Dava Sobel)曾担任《纽约时报》科学专栏的记者,并为《奥杜邦》、《发现》、《生活》、《纽约客》以及《哈佛杂志》等期刊撰稿。除《经度》之外,她还出版了《伽利略的女儿》和《行星》等畅销科普著作。她与威廉·安德鲁斯合薯了《经度图解》,并担任了《致父亲的信》一书的编辑。索贝尔目前定居在纽约的东汉普顿。
内容简介
“经度问题”是18世纪最棘手的科学难题。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家们费尽心机,想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当时,整个欧洲的科学界——从伽利略到牛顿——都试图通过绘制天体图,从天空中找到解决方案。而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却独树一帜,大胆地提出了用机械方法(即使用一种能在海上提供精确时间的钟表)来解决该问题。他四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制作了后来被称作“精密时计”的完美计时器。
这是一段关于科学探索的传奇历史。整个故事中,随处可见英雄壮举与阴谋并存,智慧灵光与荒谬同在,是一部引入入胜的简明天文史、航海史和钟表制作史。[1]
目录
致谢
中文版序
2005年十周年纪念版序言(尼尔·阿姆斯特朗)
第一章 假想的线
第二章 航行在精确计时前的大海上
第三章 漂泊在时钟机构般的宇宙中
第四章 装在魔瓶里的时间
第五章 怜悯药粉
第六章 经度奖金
第七章 木齿轮制造者的成长经历
第八章 “蚱蜢”出海
第九章 天钟的指针
第十章 钻石计时器
第十一章 水与火的考验
第十二章 两幅肖像的故事
第十三章 詹姆斯·库克船长的第二次航行
第十四章 天才作品的量产之路
第十五章 在子午线院内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