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增强自信

一、增强学习实力

考生信心是建立在学习实力的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考生的积极性,保证考试充分发挥。高考前,查漏补缺,建立知识的体系和网络,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掌握高考的要求,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实力,这都有助于强化高考的信心。

二、不打疲劳战术

据调查,不少考生都在挑灯夜战。相当多的人夜里12点以后睡觉,搞得筋疲力尽。有些考生上午第二节课就无精打采,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觉。疲劳战术使他们陷入心情烦躁的状态之中,从而影响高考的信心。有的打疲劳战术的考生叹息到:高考与我无缘。考生学会打效率战,不打时间战,有节奏有规律地起居与复习,有利于精力充沛,有利于增强信心。

每个考生相对自己而言都有相对优势的学科与相对弱势的学科。考生要强化优势学科,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并靠它拿高分。弥补弱势学科,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小步子前进,一步一步来提高弱势学科的实力,从而强化自己考试的信心。

三、高考目标适当

考生可根据自己一模二模的成绩(正常发挥的条件下)来确定自己高考的期待值。考生把高考目标定位过高,就会增加考试焦虑,降低信心,考生若把考试目标定位过低,影响潜能的发挥。

四、学会自我微笑

人在充满信心时,满面春风,面带微笑。笑是人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人快乐的表现,笑和自信的体验是一致的,是和人的自信相互促进,充满信心使人微笑,微笑使人信心增强。考生经常微笑,内心就会自然滋长自信的体验。

五、不要封建迷信

这几年高考前,我都接到一些考生的电话,说什么早晨听见乌鸦叫是不祥之兆之类的迷信话。高考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它是由考生的心态和学习实力而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控制考生的命运,迷信只能降低考生的信心。因此考生千万不要去算命、拜佛、求神。

六、积极自我暗示

暗示能改变自己的信心。积极暗示能提高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考生在高考前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的影响。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暗示强化信心,例如,在考试前与考试中默念:“我一定能高考成功!”“我有实力”,“我能行”。

七、走路挺胸抬头

人的姿势与步伐是和人内心体验有密切关系的。人在充满信心时,挺胸抬头,走起路来步伐坚定有力。考生经常挺胸抬头,走路步伐有力,速度稍快,有助于增强信心。

注意事项

仅供参考

1、进入考场不允许携带任何关于该科目的参考书、参考资料。

2、仅允许携带空白的草稿纸。

3、备齐考试用品,考试期间不可互相借用。

4、为防止作弊、禁止使用胶带等修改工具。

5、考试结束后须立刻离开考场。

饮食建议

高考即将来临,考生们已发起了最后的冲刺,进入了竞技状态。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精力充沛、营养充足,想方设法地给孩子补充能量,但是,一定要按照人体营养摄入的膳食原则进行(均衡营养、清淡为宜),切不可大量进补蛋白质和一些所谓提高学生智力的保健品。

1、吃好早餐:复习、考试期间,血糖是大脑直接利用的惟一能量。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上午第三、四节课时血糖水平就会降低,产生饥饿感,反应迟钝,从而影响考试发挥。

2、摄入充足的食物:高考前后由于天气热,加上考前复习紧张会降低考生的食欲,此时主食应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杂粮、豆类为主,可以促进食欲。

3、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可选鱼、鸡肉、猪瘦肉、鸡蛋、牛奶、豆腐、豆浆,特别是鸽子肉,一个鸽子等于6只鸡等,尤其是鱼肉,含有丰富的DHA,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增进记忆。

4、每天要保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这类食物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并起到补充水分和防暑的作用。

5、有些食物不可以吃:第一是油炸类,这类食物会抑制大脑神经的兴奋。第二刺激性类,如韭菜、辣椒、芹菜等也不利于考生食用;第三类甜食,会引起胃管反流、反酸;第四类饮料,考试期间天气热,补充水分至关重要,但是饮料不能替代水,这点请切记。

6、女生要多吃含铁食物:女性较男性而言身体更需要补充矿物质,尤其是铁。女性体内的铁含量轻微不足时,思考力和记忆力会有所下降,所以,备考的女生应及时补充铁等矿物质,以保持大脑思维的活跃。含铁较多的食物有猪肝、海带、黑木鱼、鸡、紫菜、菠菜、芝麻、红枣、豆类等,女生不妨多吃一点,在吃含铁食物的同时,也要吃一些维生素C的水果及蔬菜,以帮助吸收铁质。

相关介绍

古代考生高考为何半夜进考场?

作为一种全国考试,早期乡试并不像现代高考这样,因为是官员选拔考试,并非年年都举行,在哪一年举行也不固定。一直到北宋赵曙(英宗)当皇帝时,才规定三年一次,并由此成为惯例。自明代起,乡试一般在子、卯、午、寅年举行,雅称为“大比”,所以举行乡试的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说。

乡试,前后要考三场,虽然场次没有高考多,可不像现代的120-150分钟一场,每场时间长达三昼夜,整个考试时间加起来,是9天7夜。

现代高考的开考日期是固定的,笔者于1985年参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8、9三天。这个时候正是大暑天,气温太高,影响考生正常发挥和录取工作,后来才提前一个月,为每年6月7、8、9三天。

乡试在南宋赵构(高宗)当皇帝以前,全国并没有统一时间,多安排在当年秋季,南方少数省份则安排在六、七月份举行。时间不统一,给考生异地冒名顶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堵封漏洞,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赵构诏定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阴历八月初一统一锁院,禁止随意出入考场;阴历八月十五日统一开考。

从此,科举考试有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这也是现代高考时间“全国统一”的源头。

元代规定更详细,但头场日期比南宋提前3天: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是阴历八月的十二日、二十二日、二十六日。明清两代头场开考时间又比元代提前3天,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是阴历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因为乡试固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预考多安排在当年的二、三月份。

在古代,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场,而且更重视。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场后,便不能再出来,一直要到全场考试结束,饭食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

现代高考过去开前20分钟才允许,今年提前,最多的省份也就提前40分。古代高考不同,可提前几个小时进场。一般乡试在开考前一天的子时(相当于23-24时)开始开“龙门”,充许考生进场,随身允许带一只装有考试必备用品的考篮。此时正值半夜时分,进场考生可以领到3支蜡烛。

因为得半夜进场,考生在当天下午不会外出放松,都会老老实实地呆在房间休息“补觉”,以保证夜里有精气神。

乡试的考场设在一般设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体地点是贡院内。贡院看起来真就是一个超级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4尺、宽3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号舍多达20644间,也就是说,可接纳20644名考生同时考试。

每排号舍有门,门额上悬挂粉牌,上书字号。字号用字来源于《千字文》中的字,但“天”、“玄”、“帝”、“皇”这类圣人名讳不用,数目字及“荒”、“吊”这类凶煞字也不用。

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由于空间太小,考生晚上须曲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066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