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基本意思

【词目】:起伏

【拼音】:qǐ fú

【词性】:动词

【词义】:指地势的高低落差叫做起伏。

风水家所谓的「起」是指星峰高出山之外,「伏」是指龙隐于土地之中。龙有起、伏才表示这条龙是生活、有精神的,若没有起、伏,就是「呆块」--顽蠢的死龙。《葬经》说:“葬乘生气。”「气」贵于「生」;生者,活也,龙有起、伏才是活的,才有藏风聚气,界水止气的形势。

词意探源

(1)指一起一落,高低不平。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2)指盛衰、兴废。

《后汉书·郭皇后纪》:“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

颜延之《始安郡还都登巴陵城楼》诗:“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详细释义

基本解释

1. [rise and fall;undulate]

2. 上升和下降

散见坡坨起伏间。——[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内部斗争时有起伏

3. 比喻感情、关系等起落变化,也指世事兴盛衰落

心潮起伏

详细解释

1. 一起一落。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坎》:“白龙黑虎,起伏暴怒。”《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论》:“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而崇替去来之甚者,必唯宠惑乎?” 宋 陆游 《记梦》诗:“浩如怒风驾秋涛,起伏奔蹴何其豪。”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於是诸念起伏,生灭於心中。” 萧也牧 《秋葵》:“我在门口轻轻地喊了几声‘ 秋葵 ’,回答我的仍是起伏的鼾声。”

2. 比喻盛衰、兴废。

南朝 宋 颜延之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唐 柳宗元 《读书》诗:“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3. 高低不平貌。

南朝 陈后主 《三洲歌》:“沙汀时起伏,画舸屡淹留。” 续范亭 《南泥湾概况》诗:“山陵起伏森林茂,沟壑纵横雨露多。”

4. 参差不齐。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及晚代风烈渐衰,非才有起伏,盖所遭之时异也。”。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庚日算法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吃鸡风俗

起伏吃酒爆子叫鸡,这已是几千年的习俗民风了。湖南人之所以霸得蛮、耐得烦、吃得苦、不怕死,除了湖湘文化的孕育之外,恐怕还有这酒爆子叫鸡之类的湘菜饮食习俗滋养。因为在湖南男人的眼里,吃了雄鸡就行。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一般将路边荆熬水,炒鸡时与酒同下,再加生姜,有的一只鸡加半斤姜,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据说这样能去湿强身。

以前,长沙人起伏吃鸡还有更多讲究,比如要把门窗关闭,必须穿好长袖衣和长裤,甚至用绳子把裤腿扎紧,倒上一杯酒,慢慢享用这道菜,直到大汗淋漓。这样做的意图,是发散体内的寒气,到秋冬季就不会多病了。

伏鸡做法

1.从超市买来“路边荆”和紫苏蔸子(有清热排毒作用),熬一锅汁水备用。

2.把鸡剁成小块,用滚烫的油爆炒,随即放入姜片,放一汤匙白酒和一点盐,不断翻炒。

3.炒的过程中,不断把熬好的汁水倒入锅中,让药香不断渗入鸡肉。

4.等汤汁逐渐收干,就可以装盘大快朵颐了。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865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