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一胎化
一胎化政策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数量
但其害处是会使人口的素质下降带来极大的家庭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生物常识可知
由于第一胎对母体的强应激以及母体机能的不完善和不适应等因素
第一胎的素质是较差的
在畜牧业中第一胎是绝对不能留作种用的是要淘汰的
在第二胎和第三胎时由于母体已适应生育且还年轻所以是最好的
同时
对于第一胎小孩的培养
初为人父人母的也毫无经验难于得到较好的培养劣胜
当人们有了培养小孩的经验时却不能再生小孩了……优汰
农村孩子中素质较高的人都已经进城市
这些高素质的人只能生一胎优汰
农村孩子中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只能留在农村当农民
但这些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却能生1.52胎劣胜
独生的风险
资料1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独生子女家庭至少存在六大风险
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风险尤其对于中老年父母这是毁灭性的风险
其次是孩子的成才风险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等原因如果孩子不成器老无所靠反成其累
第三是婚姻的冲突风险独生子女婚姻家庭的不稳定性非常大的家庭人际矛盾普遍难以调和若激化则破碎家庭单亲家庭将随之增多从而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大
第四是家庭的养老风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依然面临生活照料风险精神赡养风险甚至经济供养风险
第五是社会的发展风险独生子女必然要走向社会除上述风险外其个性问题非智力素质发展失衡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也使未来社会的竞争力量协作力凝聚力受到巨大挑战
第六是国家的国防风险一旦发生战事或抗击自然灾害等需要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奉献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面临不可预见的风险很多家庭变得不堪一击十分脆弱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和完善政策的时候要尽量人性化考虑到家庭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把独子生育的风险最小化穆光宗指出
他表示风险应该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补偿而规避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开二胎这是富有远见的社会赋权因为权利保障幸福自由促进发展
人口安全发展和家庭幸福发展应该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至于生一个还是两个以及什么时候生育这是私权范围内的事个人夫妇和家庭应有选择的权力与自由国家不应干涉他直言道
作为年轻一代的人口学家穆光宗认为全面放开二胎是一种人性人文的回归相对符合国情民意符合人们的生育意愿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口观就像上世纪70年代末刚实行计划生育时提出的那样放开二胎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回归正所谓一个少了三个多了两个正好
穆光宗表示从历史的观点看全面恢复二胎生育政策同时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确立的一胎化政策的超越和发展调整生育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相对短缺问题但只能收到亡羊补牢之有限效果
因此他赞同及早调整生育政策尽量扩充公民自主选择权的观点和做法其实我并不是反对政府主导的计划生育只是觉得应该用人性化的方式符合民情民意民权的方式予以实施而且一定要立足于家庭利益要立足于长远的考量穆光宗说迄今为止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导向是有偏差的最初的政策定位并没有在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
穆光宗强调单纯减少人口增量的做法符合计划经济福利性分配体制的要求却与自由自主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悖历史经验表明单纯的减少措施其弊端已日趋严重代价和风险越来越大导致了人口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得不偿失在低生育水平已经相当稳定而且开始向过低方向演进时中国的人口控制要及早转向人口调控和人口优化人口零负增长战略要转向人口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计划生育政策迟早要调整的只是个时间问题但拖延太久所积累的代价和风险就会更加巨大而这些本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先避免的他说
中国人口现状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可知
⒈经济活动人口76823万人
⒉国有单位就业人员6709.9万人女性2480.7万人
⒊集体单位就业人员897.2万人女性336.7万人
⒋其他单位就业人员3491.8万人女性1410.0万人
⒌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5515.0
⒍乡村就业人员48724万人
⒎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就业人口1.56人
⒏城镇总人口数54283万人乡村总人口数75705万人
⒐城镇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98人农村平均每户常住人口4.08人
中国家庭现状
⒈全国总家庭数为54283 /2.98+75705/4.08=36770.92万户
⒉农村家庭数75705/4.08=18555.15万户占50.46%
⒊城镇家庭数54283/2.98=18215.77万户占49.54%
⒊女方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家庭数2480.7+336.7=2817.4万户占7.66%
⒋双方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家庭数约2817.4*80%=2253.92万户占6.13%;
⒌仅男方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家庭数约6709.9+897.2-2253.92=5353.18万户占14.56%
⒍女方不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城镇家庭数18215.77-2817.4=15398.37万户占41.88%
⒎双方不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城镇家庭数18215.77-5353.18-2817.4=10045.19万户占27.32%
计划生育效果
⒈严格执行一胎的家庭数约为包括绝大部分女方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家庭部分仅男方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家庭少数双方均不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城镇家庭
2817.4*90%+5353.18*20%+10045.19*3%=3907.65万户占10.63%
⒉已生二胎以上的家庭数约为36770.92-3907.65=32863.27万户占89.37%
⒊已被罚款的家庭数约为18555.15*50%+18215.77-3907.65*70%=19293.26万户占52.47%按户均罚款5000元计共罚款19293.26*5000=9646.63亿元
⒋有地下子女的家庭主要有①机关人员包二奶所生小孩②富人包二奶所生小孩③富人夫妻超生后为避免缴高抚养费而寄养在他人名下的小孩④男方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女方是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所生的小孩⑤为避免缴抚养费而未公开的小孩当然超富的小孩就早移民了
资料3国家统计局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已经连续12年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可知
⒈2008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0331.5万人毕业生1865.0万人
⒉2007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0564万人毕业生1870万人
⒊2006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0712万人毕业生1928万人
⒋2005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0864万人毕业生2020万人
⒌2004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1246.2万人毕业生2135.2万人
⒍2003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1689.7万人毕业生2267.9万人
⒎2002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2157万人毕业生2352万人
⒏2001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2543万人
⒐2000年普通小学在校生1301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
⒑1999年小学在校生1354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
⒒1998年小学在校生1395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
⒓1997年小学在校生1399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
外延认识
关于人口素质的外延一直以来都有三要素和二要素两种观点之争传统的三要素论认为人口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并认为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中心
而二要素论则认为人口素质只能由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成理由是因为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进去就会因为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难以进行人口素质的比较即便是把人类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指标分类和量化这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三要素观点还是二要素的观点都反映了人是由生理和心理等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但是在综合评价人口素质时道德问题的分析是很困难的因此国内外的许多人口研究学者也都回避这一问题. 本文在对人口素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时也仅选取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相关指标不再考虑思想道德素质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内涵
中国对人口素质内涵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在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把人人口素质
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这与人口学词典中的定义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人口素质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是一致的而梁中堂教授在人口素质论一书中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所具有的各种构成的总和穆光宗则定义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还有吴忠观在人口科学辞典中指出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总是体现为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人口素质内涵的不同观点每一种观点都是局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提出的因而没有全面的准确的概括出人口素质的真正涵义
文化素质
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技知识单个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一个国家的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的指标主要是受各种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科技研究人员的比重劳动者的文化构成职工技术等级构成等人口的文化素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
清末境内识字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左右民国时期识字人口有所增加至1941年建县时识字人口比例上升到8%建县后抗日民主政府重点发展小学教育并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扫除文盲活动1949年统计全县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21%但接受中学以上教育的人数不足0.01%建国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50年代全县普及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有很大发展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4人高中文化程度42人初中文化程度229人小学文化程度3518人全县有文盲半文盲167976人占总人口的33.65%
70年代全县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也有较大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13人比1964年增加9人高中文化程度684人比1964年增加642人初中文化程度2435人比1964年增加2206人小学文化程度3780人比1964年增加262人全县有文盲半文盲109975人占总人口的18.08%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减少58001人减少15.57个百分点
进入80年代人口文化素质又有很大提高大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迅速增加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42人比1982年增加29人比全国少100人比全省少55人高中文化程度780人比1982年增加96人比全国少24人比全省多66人初中文化程度3421人比1982年增加986人比全国多1087人比全省多903人小学文化程度3439人比1982年减少341人比全国少266人比全省少187人全县有文盲半文盲93397人占总人口的 14.83%比1982年减少16578人减少0.7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05个百分点比全省低2.17个百分点
身体素质
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口群体的身体器官和生理系统的发育成长和机人口素质
能的状况表现为身躯完损体质强弱耐力大小智能高下反应快慢等影响身体素质的好坏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影响衡量身体素质的标准是平均身高体重坐高青少年每10年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长的速度相对平均体力和耐力水平此外还有残废低能人口比重遗传病患者比重传染病患者比重婴儿死亡率总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见生命表等等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有赖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和加强群众性体育运动建国前境内多数居民温饱得不到解决身体素质较差青少年身体发育不良者占11%以上因卫生医疗条件差各类常见病地方病流行人口患病率高达22.5%由于妇女妊娠期营养不良及近亲结婚等原因新生儿残疾率较高各类残疾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以上
建国后境内居民随着生活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身体素质逐渐提高1965年1983年和1991年三次以8~19岁青少年身体发育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由于执行国家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妇女妊娠营期营养状况良好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患病率和先天性残疾率分别由建国初期的9.8‰和8.1‰降至1991年的3.8‰和3.7‰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各类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建国初期的4.56%下降到1991年3.23%比全省同类比例低1.2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人均寿命不断提高1964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为59岁人口平均期寿命为70.7岁其中男性为69.2岁女性为72.3岁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为61.54岁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3.7岁比全国高3.0岁与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相接近其中男性人口期望寿命为71.6岁女性人口期望寿命为76.0岁比1964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提高3.0岁其中男性提高警惕2.4岁女性提高3.7岁至1995年全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4.1岁比1990年提高0.4岁
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包括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法纪观社会公德个人私德思想品行修养操守……等等人口的思想素质有明显的社会性思想素质的高低是客观存在的例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尊老爱幼这些可比的指标以及青少年犯罪率和刑事犯罪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人口群体的思想素质水平中国倡导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着眼于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素质
指数描述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人口文化程度科技人员和熟练劳动者占人口的比重等人口素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先天遗传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体质智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与学习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形成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素质的定量描述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具有代表性的衡量人口素质的模型主要有PQLIASHAHDI等三种指数形式
PQLI
人口素质指数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缩写为PQLI是莫里斯. 戴维. 莫里斯M. D. Morris在1975年提出用以综合测度一个国家人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国民教育等物人口素质
质福利领域进步状况的综合指标其主要目的在于反映一个国家满足其人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发展经济学一书中PQLI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指对一个国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百分制打出分来用同样的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出这个国家综合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来
定义变量KWTBⅪMI表示为婴儿死亡率指数LEI表示为预期寿命指数LⅡ表示为识字率指数PSBD表示为每千名婴儿实际死亡数PLM表示为15岁以上人口中识字人数TM表示为15岁以上总人
从上面的指标选取和计算方式知道PQLI指数选取的三个指标主要涉及的是身体素质方面在工业化程度比较低的社会中能比较好的反映人口素质状况而且指标选取简单也便于操作但PQLI指数在反映人口素质上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首先指标涉及面很窄只有身体和智力两大领域对于全面分析了解人口素质是不够的其次仅用成人识字率作为文化素质指标并没有体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再次PQLI指数主要适合与那些发展中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的评定其适用的国家受到了较大限制另外在指数的合成过程中采用的是简单平均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各指标在模型中的等权重法而事实上各指标在模型中的重要性不仅是不同的因此PQLI模型方法具有实用中的局限性
人口素质指数PQLI要优于其他人口素质的指标体系首先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工业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这与中国的情况具有相似性其次PQLI指数选取的指标比较简单也比较利于研究者进行数据的分析
ASHA
指数是美国社会卫生组织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缩写为ASHA提出的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满足人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定义变量ER表示为就业率LI表示为识字率AALI表示为平均预期寿命指数PGNPID表示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PB表示为人口出生BMR表示为婴儿死亡率AAL表示为平均预期寿命该指数在具体计算之前先将平均预期寿命指标转为指数形式ASHA指数选取的指标有较大代表性使用的乘除合成法也比较科学合理但使用在人口素质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⑴指标选取多偏向于社会指标而经济指标及其两者相交叉指标考虑较少⑵没有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⑶认为各个指标对整体的影响程度相同没有加权平均没有区分各指标的不同权重而且乘除合成法使得指数值的变动对每个指标过于敏感尤其是较小的指标值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作用过于突出
HDI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缩写为HDI系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出版的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该指数主要讨论了人类发展的定义与测量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90年代人类发展战略等问题它主要是用来测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状态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该指数选择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其计算公式
即将各国的三个指标指数化无量纲化每个指数均以该国家该项指标的极差为分母以该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某国该项指标的实际值之差为分子
将HDI作为全面评价人类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这无疑为人们评价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仅选择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评价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情况是不全面的而且这三个指标仅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关也不能综合全面反映人口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次据有关研究表明HDI与其各个构成指标之间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再次在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选取上也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