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女儿

目录

主要人物介绍
上尉的女儿
第一章 近卫军中士
第二章 向导
第三章 要塞
第四章 决斗
第五章 爱情
第六章 普加乔夫的叛乱
第七章 猛攻
第八章 不速之客
第九章 别离
第十章 围城
第十一章 叛乱的村庄
第十二章 孤女
第十三章 拘捕
第十四章 审判
黑桃皇后
驿站长
棺材店老板
思考题

同名连环画

书名:上尉的女儿·类型:连环画/小人书

分类:连环画/小人书

属性:80-89年,绘画版连环画,

开本:64开

版次:天津1984年1版1印

印数146230,

绘画:杨恺力等?

作者风采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12岁时入皇村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外交部供职,因参加过“十二月党人”的活动和写政治诗,于1820年被政府流放南俄。1831年重入外交部供职。183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他为宫廷近侍,但他拒不接受,政府便纵容一逃亡的法国保皇党人在决斗中杀害了他。普希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抒情诗、叙事诗、悲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长篇诗体小说、中篇小说,代表作有《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还有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他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现代文学语言的创建者,高尔基称他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之始祖”。

内容介绍

彼得·安德列耶维奇·格利鸟夫是俄国西姆比尔斯克一个有三百个农奴的贵族的儿子。父亲安德列·彼得罗维奇曾任过陆军中校。彼得还在娘肚子里时,父亲就给他登记为近卫军中士了。五岁时委托给马夫萨威里奇教管。十七岁时,父亲叫他到俄国南方奥伦堡去当兵。由萨威里奇随行,作为保护人。临别时,父亲叮嘱儿子要忠于职守,牢记这样的谚语:“衣服要趁新珍惜,名誉要从小爱护。”

彼得在城里遇见轻骑兵上尉伊凡·伊凡诺维奇·祖林。他是到西姆比尔斯克召募新兵的。他邀彼得喝酒、打台球赌博,结果彼得输了一百卢布。他要萨威里奇拿出钱来付赌账,萨威里奇不肯,彼得便训斥他说:“我是你的主人,你是我的仆人。钱是我的。我输了钱,因为我愿意这样。我劝你,不要自作聪明了,怎样命令你,就该怎样去做。”为此,萨威里奇哭了。过后,彼得也感到对不起这位忠诚的管教人。

彼得的雪橇向一片“沙漠似的荒原”驶去。突然刮起了暴风雪。他们迷失了方向。在暴风雪中出现了一个过路的陌生人,彼得要他指引道路。那人便跳上了雪橇,把他们带到一个安全的村舍。那儿有一家旅店,陌生人和哥萨克店主打着隐语。彼得感到这位陌生人“外表很了不起,他大约有四十岁,中等身材,瘦瘦的,肩膀却很宽。”彼得为酬谢这位向导,买酒给他喝。第二天分别时,还把自己的兔皮袄赠给了他。这位陌生人不是别人,他是在落难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他对彼得说:“谢谢……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典。”

彼得到了奥伦堡,被派到白山要塞当军官。要塞司令伊凡·库兹米奇·米罗诺夫上尉是个精神奕奕、身材高高的老人。他的妻子伐西里萨·叶戈洛芙娜协助丈夫工作,而且,她还过问军事,因为她比丈夫更能干。他们有个十八岁的女儿玛丽娅·伊凡诺夫娜 ,小名叫玛莎。她有“圆圆的脸,红润的颊,淡黄色的头发整整齐齐地梳到发红的耳朵后面”。他们一家居住在边塞地区已有二十多年了。彼得来到的第二天,上尉便请他去吃饭。从而结识了他们一家。 上尉属下有个青年军官叫士伐勃林。他因决斗,新近从别处近卫军中转来。这是个相当伶俐乖巧的人,他谈话刻薄而又有趣味。他正在追求玛莎。因此,他在彼得面前,把她说成是个傻丫头。不久,彼得和玛莎亲近起来,并且互相爱慕了。

有一天,彼得写了一首爱情诗念给士伐勃林听。士伐勃林便对他进行讽刺和挖苦,并嘲笑他已爱上上尉的女儿了。于是他们由口角变成决斗。在决斗时,彼得本来占了上峰。刚好,萨威里奇赶来阻止,叫了彼得一声,彼得一回头,便被士伐勃林狠狠地砍了一剑。 彼得伤势很重。五天后才清醒过来。他在上尉家治伤,玛莎一直看护着他,并为他日夜担心。这样,他们的感情更接近了。士伐勃林被上尉夫人锁在面包房里坐禁闭。后来,在彼得请求下,把他释放了。彼得向父亲写信,要求父母答应他和玛丽娅的亲事。可是,父亲不同意,加上士伐勃林暗中写信告发他,他父亲已知道彼得和人决斗的事了。玛莎为此“脸色苍白了”。她说如果得不到彼得父母的祝福,他们便不可能得到幸福,她不能嫁给彼得。

她尽量抑制住内心的痛苦,回避他。 一七七三年十月,普加乔夫率领农奴和哥萨克在俄国南部举行了暴动。白山要塞出现了普加乔夫的传单。要塞里的哥萨克士兵开始骚动起来了。军官们捉到一名散发传单的巴什基人。这是个七十余岁的老人。他没有鼻子和耳朵,是过去造反时,被沙皇政府割去的。在审问时,他不会说话,原来他的舌头也被割去了。不久,普加乔夫率兵攻打白山要塞,他“骑着白马,穿着红袍,拿着出鞘的佩刀”,由部下蜂拥而来。上尉米罗诺夫打开了要塞大门,要驻防军往外冲,但士兵们都呆立不动。普加乔夫顺利地占领了白山要塞。居民们都从家里拿出盐和面包(按俄国习惯是招待最尊敬客人的礼物)来欢迎普加乔夫。要塞中被俘的军官,除士伐勃林投降外,其余的都受到审判。

上尉夫妇不愿归降,被绞死。当普加乔夫下令要绞杀彼得时,萨威里奇上前求救。普加乔夫这才认出,彼得是在旅店送兔皮袄给他的年青军官。他赦免了彼得,并伸出自己的手给彼得吻,但彼得恪守忠于沙皇的誓言,不去吻他的手。普加乔夫含笑地叫人把彼得扶起来。居民们都向普加乔夫宣了效忠誓。 玛莎躲藏在牧师家里。士伐勃林想要得到她,没有去告发她。普加乔夫派士兵叫彼得到住所去。在那儿,彼得看到普加乔夫和部下自由地交谈。他那“端正的,十分愉快的容貌一点也没有显出残忍的样子”。他和士兵们一同唱着俄罗斯民歌,对沙皇进行了尖锐的嘲笑。他们唱道:起义的人民对付沙皇有四个亲密的伴侣:黑夜、大刀、快马和硬弓。普加乔夫见到彼得感激地对他说:“你在我不得不躲避我的敌人的时候给了帮助。”他劝彼得为他服务,他可以封给他官职。但彼得没答应,因为他已向女皇叶卡杰林娜二世宣过效忠的誓。于是,普加乔夫答应给他自由。他说:“赏就赏,罚就罚,你爱往哪儿,就往哪儿去吧!”

普加乔夫的起义部队要开拔了。他指定士伐勃林为白山要塞司令。彼得要到沙皇军队驻守的奥伦堡去。普加乔夫便派人送给他一匹马和自己的一件羊皮大衣。彼得临行前,偷偷地去看玛莎,她病得很厉害。彼得只好嘱托牧师的妻子照料她,有要紧的事送信给他。 彼得到了奥伦堡。他本想请将军派兵去收复白山要塞。但官员们在军事会议上说:“军队不可靠,成功没有把握,躲在坚固的城墙里防守要好得多。”随后,普加乔夫领兵围困了这座城市。在一次交战时,一个投降普加乔夫的白山要塞的士兵,交给彼得一封信。

信是玛莎写的,信中说,士伐勃林强迫她要在三天内答应和他结婚,否则,他便要告发她了。彼得拿着信去见将军,要他发兵救援。但将军不同意。彼得只好私自离开了奥伦堡,赶往白山要塞去。 彼得出城不远,便被普加乔夫的士兵捉住了。普加乔夫对他进行了问讯,彼得告诉他要去白山营救一个孤女。普加乔夫惊愕地说;“我的人谁敢欺侮孤女呢?……任意胡行和欺侮人民的人,我要绞死他。”彼得告诉他,那孤女就是他的未婚妻。普加乔夫决定亲自陪他一道到白山要塞去。在路上,普加乔夫对他讲了一个乌鸦和老鹰的寓言。乌鸦吃死尸能活三百年,老鹰喝生血只活三十三年。

有一回,乌鸦劝老鹰吃一匹死马。老鹰啄了一口说;“不,乌鸦老弟!与其吃死尸活三百年,不如痛痛快快地喝一次鲜血”。普加乔夫赞扬老鹰的自由和勇敢的精神。 他们乘车到了白山,营救了玛莎。普加乔夫打算亲自为彼得举办婚礼。这时,士伐勃林便狗急跳墙,揭发玛莎是上尉米罗诺夫的女儿。普加乔夫问彼得为何隐瞒不告诉他。彼得说,如果他说出玛莎是上尉的女儿,她能活到今天吗?普加乔夫听了,觉得有道理,便命令士伐勃林给彼得开一份通行证。彼得愿意把玛莎带到哪儿,便带到哪儿。然后,他和彼得分别,回到奥伦堡战场去了。 彼得决定把玛莎送到父亲田庄上去。

在路上,他遇见已提升为轻骑兵少校的祖林。祖林劝彼得参加他的军队,不要回家去了;玛莎可以叫萨威里奇护送回家。彼得答应了。不久,果里岑公爵击败了普加乔夫,解了奥伦堡之围。但普加乔夫又在西伯利亚工厂出现了,纠集了更多的军队攻下喀山,并向莫斯科进逼。伏尔加河一带村庄的农民都起义了,地主躲在森林里,祖林的军队接到横渡伏尔加河的命令。彼得先行渡河,准备先回去探家和看望玛莎。但他的田庄上的农民也起义了,农民把彼得父母及玛莎锁在谷仓里。彼得正要把他们营救出来,恰好,士伐勃林领兵来到了。彼得受到包围。士伐勃林要彼得一家投降,彼得不肯。士伐勃林便下令烧谷仓。彼得在冲出谷仓时,被一块火砖打倒了。于是,士伐勃林把彼得一家捆绑起来。并下令把他们绞死。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祖林得到萨威里奇的报信,带兵赶来了。营救出彼得一家,并把士伐勃林俘虏了。

一七七四年,普加乔夫的军队失败了。彼得由于和普加乔夫的关系以及擅自离开奥伦堡的事件,被士伐勃林告发。他遭到逮捕和受审,最后判处终身流放西伯利亚。玛莎以上尉女儿的身份,上彼得堡去求见女皇叶卡杰林娜二世,她把她和彼得的关系,以及他们前后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诉女皇。于是彼得得到女皇的宽大和赦免。他和玛莎结了婚。普加乔夫被沙皇判处绞刑。受刑的那天,彼得也在场,普加乔夫从人群中认出了他,并向他点点头。然后,他从容地受刑而死。

编辑推荐

《上尉的女儿》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荧屏再现

影片《上尉的女儿》根据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法国和俄罗斯于2000年拍摄。

18世纪的俄国边疆,白云要塞青年军官格里尼奥夫和要塞司令官米隆诺夫上尉的女儿玛丽亚相爱。不久,普加乔夫的农民起义队伍攻占要塞,军官被俘。由于格里尼奥夫曾经帮助过普加乔夫,于是被赦免绞刑。新任要塞司令强迫玛丽亚嫁给他,普加乔夫帮助格里尼奥夫救出了玛丽亚。后来普加乔夫被俄女皇判处了死刑,但格里尼奥夫和人民坚信普加乔夫不会死。

《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逝世前一年发表的,它不仅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被最早介绍到我国来俄国文学作品。清光绪二十九(1903)年,这部小说被译为《俄国情史》,成为中俄文学交流的第一位使者。

小说取材于十八世纪普加乔夫起义。小说以主人公格利涅夫的个人遭遇为线索,以他和玛丽亚的恋爱过程为主线,通过他的叙述同时再现了普加乔夫暴动的历史。贵族青年军官格利涅夫在一场暴风雪中偶然遇见了普加乔夫,他送普加乔夫一件兔皮袄御寒。后来格利涅夫在服役上爱上了炮台司令米罗诺夫上尉的女儿玛丽亚,因而同另一个爱慕玛丽亚的青年军官士伐勃林不和。不久,炮台被普加乔夫起义军攻陷,上尉夫妇被处死,玛丽亚和格利涅夫被捕。士伐勃林则投靠义军,借机威胁格林利涅夫,企图夺占玛丽亚。但普加乔夫知恩图报,他不仅放了格利涅夫,而且在他的帮助下格利涅夫和玛丽亚缔结了婚姻。最后普加乔夫因起义失败被处死刑。

名著简介

小说以贵族青年军官格里尼奥夫的个人遭遇为线索,再现了普加乔夫起义的历史。格里尼奥夫到边防炮台就职,中途为暴风雪所阻,偶然和普加乔夫结识,并送给他一件兔皮袄。后来,格里尼奥夫爱上了驻地上尉司令米隆诺夫的女儿玛丽亚。普加乔夫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炮台,杀死了司令夫妇,格里尼奥夫也被义军俘获。普加乔夫很重旧情,把他释放,并成全他的婚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里尼奥夫因此事受到怀疑,被政府逮捕。上尉的女儿玛丽亚谒见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澄清了怀疑,格里尼奥夫被释放。小说中的普加乔夫是一个勇敢机智,乐观豪迈,热爱自由,深受人民爱戴的农民起义领袖,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本书深入地写出了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矛盾斗争,体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起义军领袖普加乔夫这一形象。

《上尉的女儿》语言朴素,简洁,将18世纪俄罗斯的风俗人情通俗流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果戈理说它是“俄罗斯最优秀的一部叙事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俄罗斯)普希金

文摘

安德烈·彼得罗维奇·格里涅夫——家父大人,在米尼希伯爵(俄土战争时曾任俄军元帅)那里当差时,他还非常年轻,而待到一七××年退伍的时候,家父早已是一名中校了。自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在辛比尔斯克的乡下居住,在那儿他与本地破落贵族的闺秀阿芙多吉娅·瓦西里耶夫娜·Ю结了婚,统共养育过九个孩子。非常不幸的是,我所有的兄弟姊妹全都在很小的时候便死去了,惟有我一个生活到今天。
我们有个近亲B公爵,是名近卫军的少校,多亏了他的照顾,当我尚在家慈腹中之时,便在谢苗诺夫团登了记,身份是个中士。那个时代就是如此。倘若生的是个丫头,父亲就能够去说明一下,也就是说那个不曾出世过的中士已经去世了之类的话,事情也便可以得到解决。名义上我是在过假期,直等到学业期限满了为止。彼时,我们所受的教育与如今大相径庭。打五岁那年起,我便被交予马夫萨维里奇先生,因为他干事非常稳妥,因此他便成为了我的监护人,也可以说成是启蒙先生。我在他严厉的管教下,在十一岁时便把俄文学会了,而且可以非常准确地就能指出猎犬的癖性。此时父亲由莫斯科给我雇来了一名法国人博普雷先生,他是随着我们早已预订的可够一年食用的葡萄酒与橄榄油一块儿来的。他的到来令萨维里奇非常不愉快。“真得需要好好地感谢上帝,”他总是小声咕哝着,“这个男孩儿的饮食起居都有人侍候,为什么偏要浪费冤钱请一位法国先生来,仿佛自己府上无人似的!”
博普雷在法国的时候是干理发匠那行的,后来又到普鲁士去当兵,再后来就是到俄国做家庭教师,但是他不大明白这个词汇的含意。他是位心地善良的好人,只不过非常轻佻浪荡。他最重要的弱点就是贪恋女色。他尤其喜欢自作多情,时常被别人连搡带骂地撵出家门;对于这些,他常常会哀声叹气好几天。而且博普雷从来不与(这是他自己的说法)酒瓶子作对,可以如此来表达下面的含意(用俄国的说法):时常和酒亲近,偶尔多喝上几口。然而因为我家中只在吃午餐时才喝点儿葡萄酒,且只喝那么小小的一杯,而斟酒的时候还经常将那位老师给漏掉。这样一来,我的这位老师就立即改变习惯,改为喝俄国的伏特加了,甚至觉得这样的酒比法国的葡萄酒还要好,对脾胃来说更有益处。他与我很快便相处得十分融洽了。尽管合约上规定他要教我学习法语、德语及其它各门课程,但他却更为急迫从我这儿学会说几句常用的俄语,其后我们便能够各做各的事情。我们成为了可以交心的契友。我与他相处的日子平静且非常友好。我再也不去想有什么其他的教师了。但是不久以后命运便让我们分离了,事情的原因是这样的:
有那么一天,满脸雀斑的丰腴的洗衣女工帕拉什卡与一只眼的挤奶女工阿库莉卡犹如约好了般地同时跪到了我的母亲的脚边,一面抽泣着承认了自己的无知与越轨,一面又埋怨博普雷先生,因为她们在这样的事情上缺乏应有的经验,结果被他诱奸了。母亲把这桩事情看得很重,便将它通报了父亲。父亲索性麻利地对这事儿进行了处置。他当时就命令将那个法国流氓找来。仆人报告说,法国老师正在为我讲课。于是父亲便冲着我房中走来。而在这个时候,博普雷正稳稳当当地在我的床上大梦正酣;而我呢,则在忙碌着做着自个儿的事儿。您知道,家中由莫斯科给我买了张地图。那地图整天挂在墙壁上,也没有半点儿用处。那地图的用纸既大且好,早就被我相中了。我决定用它来做个风筝,所以在博普雷正在酣睡的时候动手干了起来。父亲打开门进到我房里来时,我正忙碌着在地图上好望角处装一条用树皮做成的尾巴。这可真把我的父亲给气着了,显然他并不喜欢我这样做我的地理作业,便揪住我的耳朵,又野蛮地将博普雷由酣梦里弄醒,并且对他破口痛骂。博普雷惶恐不堪,原打算直起身子,然而却做不到位:那可怜的法国老师喝得烂醉如泥。结果新账旧账一块儿算,博普雷被父亲拽着脖领子由床上拖了下来,一下子将他搡出门外,扫地出门了。这件事令萨维里奇感到非常满意,同时给他带来的那种兴奋也更难以言表。但是我的教育也就到此为止了。

序言

这部文集里收入的文字,是我1978年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以后直到2012年间所写出和翻译的东西中的一部分。按著作的性质分为翻译编、创作编、文论编和教学编。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和作协会员,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写过和翻译过一些东西,但是限于我的水平,这些东西只能说对同行的朋友们和对学生们有一点参考价值,也绝非全部都有这样的价值。因此这次出版这个文集,我并没有把自己写过和译过的东西全都收进来。比如在我大学学习阶段和此前所撰所译的东西,我给许多朋友的书和文章写过的推荐文字、序文和评论等等,全都没有收入。译文部分也只取一部分世界名作,大量其他译文均未采择。可惜的是,有一些名作的译文丢失了,或一时查找不到,只好付之阙如。只希望这里印出的这些文字对于我的同行同志们、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和学生们能有一点用处。
在这里,我必须对养育我教导我,使我成人成材的我的父母、老师和许多学界前辈敬致谢忱,尤其是我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时期的恩师和同事们以及学友们,他们给予我的培养和帮助,我没齿难忘。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出版文集这项工作上给予我的关怀、支持和帮助。我还要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我的妻子吴妹娟女士,数十年来,我所做出的每一点成绩中,都有她的劳动和贡献。
敬请每一位读到这些文字的人士,给我以严格的批评指教!
智量
2013年春于上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910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