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靳以创立杂志

一 、 创刊简要

《收获》为文学双月刊,在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在北京创办,属于全国作协管。创刊之后,具体的事情多由靳以来做,巴金就是组稿。

因各种原因,《收获》曾停刊。

1960年,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物资匮乏,《收获》出至第三期后停刊。1964年,《收获》在上海复刊,仍是巴金主编,仍是双月刊,改由上海作协分会主管。

1966年,《收获》出版第二期后停刊。

1979年,《收获》第二次复刊。

1957年7月创刊的《收获》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双月刊。主编是巴金和靳以,为了工作方便,编辑部设在了上海,印刷出版则在北京。这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杂志,可惜因经济困难,在1960年出完三期后终刊,前后共出十八期。

二、刊物详解

现在发行的《收获》,则是由上海作家协会主办的,1964年1月创刊,1966年因文革出至二期停刊,共出14期。1979年1月复刊至现,主编巴金,也是双月刊。它的前身是《上海文学》,在它1963年11、12期合刊号第106页上刊有改版启示:“本刊已决定自1964年1月起改名改版为《收获》双月刊,每逢单月五日出版……。”查阅它的全部存刊、除出版日期和篇幅有所改动外,它做为上海作家协会主办这根本一点却没有丝毫改变。在这点上,也可从它在总期数的记录中得到证明,复刊号的总期数为15期,和文革前的14期是首尾相连,这充分说明它们是一家人,而另一家的那18期《收获》,则不把纳入它的总期数内,任凭它独立存在,因为它们不是一家。

不是一家,为什么总说一家话呢?

可能是它们的名称一样,又一直由巴金主编的原故,再就对它们的历史不清楚不了解,知道的却不愿为它正名而耗费精力,而根本的原因则是我们至今尚无一部权威的、科学的期刊理论著作,对各种期刊的创停起止、演变归属做出理论依据。人们既然对拿不准的问题无所适从,只好人云亦云了。也正如此,一些介绍它的文章就写的很随意、很离谱。如1999年1月刊在《旧书交流信息》上的一篇文章,在看到复刊号为总15期时,就感慨系之议论说:“……即从1957年创刊起计,到1978年21年间,《收获》断断续续共出14期,平均1.43年才得以出一期。……”在今年《旧书信息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收获》的文章中,也把1979年《收获》的复刊当成第2次复刊。这无疑给读者认识《收获》了解《收获》产生不良影响。因家史混用而使《收获》得到了这样的收获,这也许是它难以想到的吧。

三、《收获》漫谈

藏书家谢其章在《漫话志杂志》一书中,他因至今尚无一部中国期刊史而感叹道:“不只是解放前的杂志早以难以搜集难以查证,解放后的期刊也面临着同样问题……,探知这50年期刊的创停起止,卷别期数的困难不亚于探知50年前的老期刊。”确实如此。但我们却不能因其难而不去做这工作,也不能人云亦云而随声附和。尤其是对《收获》这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杂志,把它的创停起止、演变归属以及应弄清楚全都搞个明明白白,不再把此《收获》当成彼《收获》,应是很有必要的。

《收获》可收藏的品种为:创,停,复,停,复。

即:

创刊号:1957年第一期;

停刊号:1960年第三期;

复刊号:1964年第一期;

停刊号:1966年第二期;

复刊号:1979年第一期。

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老作家当中,像冯骥才、王蒙,重要的作品都在《收获》上发表。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冯骥才的《啊!》、《神鞭》,还有从维熙、张一弓等。

文革前老舍的《茶馆》、柳青的《创业史》、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也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那也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品。

1979年之后的一批作家,像张抗抗的作品、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方舟》、邓友梅的《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等。余华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苏童、王安忆也是。

几代人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所以,陈村说,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

基本信息

杂志名称:收获

主管、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

出版:收获文学杂志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日期:单月15日

杂志社地址:上海市巨鹿路675号(邮政编码:200040)

国内统一刊号:CN31-1148/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83-1288

国内代号:4-7

国外代号:BM151

定价:15 元

杂志社成员

社长:李小林

执行主编:肖元敏,程永新

副主编:钟红明

何耀珊同名音乐专辑

基本信息

专辑:收获

歌手: 何耀珊

公司: Warner Music

时间: 2006-06-01

地区: 港台

语种: 国语

曲风: 流行

专辑简介

华人之光 何耀珊 加盟华纳 首张大碟 收获 全亚洲同步推出“白色情深版”、“红色烈爱版” 10首温暖心灵的音乐故事 听过之后获得10倍的感动 豪华加送《飘洋过海》MV/《881寂寞》MV/《881寂寞》MV幕后制作花絮⊙何耀珊睽违乐坛2年半 重返华语乐坛出“新”辑 美国 Billboard 排行榜捉对厮杀 何耀珊加盟华纳 成为玛丹娜师妹 唱片公司送“金鸡金鸡蛋”迎接华纳“金鸡母” “新”官上任 当家主管及歌手都有“新”味 都是来自新加坡的“新”成员 何耀珊“国”“英”双辑献声华纳 国语新辑“收获” 睽违华语乐坛将近2年半的何耀珊,5/4正式加盟华纳唱片,新官上任的华纳唱片总经理-刘天健,以七彩缤纷的汽球拱门加上象征何耀珊温暖气质和阳光形象的太阳花海,亲自迎接何耀珊进华纳唱片,并送上具有好彩头意味的“金鸡”和“金鸡蛋”作为贺礼,华纳唱片总经理-刘天健深具信心表示:“何耀珊惊人的销售实力,是有?..

专辑曲目

1 飘洋过海 何耀珊

2 还是会想他 何耀珊

3 881寂寞 何耀珊

4 收获 何耀珊

5 放手 何耀珊

6 你的肩膀 何耀珊

7 我永远都在 何耀珊

8 迷路 何耀珊

9 爱一个人没错 何耀珊

10 逆光 何耀珊

刘若英同名音乐专辑

基本信息

专 辑:收获

歌 手:刘若英

语 言:国语专辑2CD

公 司:滚石唱片

日 期:2001.06.00

专辑介绍

第一次发精选辑的刘若英,在这张新歌加精选里收录了「收获」和「I Believe」两首新歌,以及15首奶茶最令人怀念的纯情情歌。「收获」和「很爱很爱你」一样是出自金牌组合Kiroro的曲和施人诚的词,这也是一首非常温暖的情歌;「I Believe」中可以听到奶茶温柔的唱出对爱情的依赖。此外这张精选辑还收录了奶茶的工作与生活声音纪实,包括2001年电影「双瞳」的拍片现场、2000年的东京机场、1998年的纽约、2000年的演唱会、1999年在滚石与光良对Key、1997年在地中海……等许多声音片段,绝对是品尝原味奶茶的最佳选择。

专辑曲目

Action (2001.5.30.电影「双瞳」拍摄现场)

收获

Airport (2000 Tokyo)

I Believe

升哥的话 (1995丽风录音室)

为爱痴狂

很爱很爱你

光良与奶茶对Key (1999滚石)

我等你

透明

Home (2001.5.30.自家)

打了一把钥匙给你

决定

New York (1998纽约)

成全

后来

What Should I Do? (1998电影「徵婚启事」对白)

玫瑰天空

Seashore (1997地中海)

人之初

冰点 (VS陈升)

Concert (2000刘若英零距离演唱会)

说话

对面男生的方间

花季末了

游子 (1995电影「无言的山丘」插曲)

词语

释义

①取得成熟的农作物【例】他们正在田里~马铃薯。

②比喻心得、成绩、战果等【例】请大家谈谈自己的~。

词意探源

(1)指收割农作物。

柳宗元《田家》诗:“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2)指收益。

《风俗通·十反·汝南范滂孟博》:“田种畜牧,多有收获。”

(3)指心得或成绩。

如:通过学习,他的确收获不小。

英文解释

1. [harvest;crop]∶收取成熟的农产品

收获季节

2. [results;gains]∶比喻获得成果或得到的战果

一次很有收获的访问

学习收获

详细解释

1. 收割农作物;收取。

汉 荀悦《汉纪·文帝纪八》:“力耕数芸,收获如寇盗之至。”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迨秋奴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袁可立)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我闻山果收获,必借猴力,果然。” 茅盾《林家铺子》二:“一个多月前乡下人收获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们和高利贷的债主们如数逼光。”

2. 指收割到的农作物。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住在那些草棚和瓦房里的庄稼人,从北原上的旱地里,也没捞到什么收获。”

3. 取得的成果。

浩然《艳阳天》第二七章:“今天晚上,这个年轻的支部书记最大的收获是思想认识提高了一步。”

4. 收割农作物。

《后汉书·章帝纪》:“车驾行秋稼,观收获。”《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元年》:“此年水旱,民不收获。”闻一多《红烛》诗:“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 指收割到的农作物。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非良农不得食於收获。” 清 孙枝蔚《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之五:“笑谓田家儿,止知夸收获。”

6. 指取得的成果。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冬天和春天》:“你问我部队在冬季作战的收获吗?”

穆希娜穆希娜塑雕像

基本信息

【名称】穆希娜雕塑《收获》又名《粮食》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作于1939年

【作者】穆希娜

【规格】164厘米

【属地】收藏在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简介

苏联女雕塑家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1889~ 1953)是苏联革命年代涌现的一位优秀的纪念碑雕塑家,一生为社会主义俄罗斯祖国创作了许多为人民所称颂的大型雕像。她诞生在里加,1909~1911年间, 在莫斯科艺术学校学习绘画,指导她的著名教师有尤恩与杜金。后来转入西尼齐娜的雕塑工作室学习。1912年去巴黎,两年后转赴意大利。她在苏联人民中印象最深刻的两件纪念性雕塑是从1937年开始创作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和这一尊《收获》【又名《粮食》】。

《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是为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装饰苏联馆的雕塑,用不锈钢铸成,有24米高。那尊群雕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的象征,它在世界人民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雕塑家采用象征性手法,塑造了两个代表工人与农民的形象。他们高举左右手,并成一个国家标徽--铁锤与镰刀,在雄健地迎风前进。形象展现出新一代苏联人的精神面貌。那尊雕像于1941荣获国家颁发的斯大林奖金。

这一尊组雕《收获》【又名《粮食》】作于1939年,原来应市建工程的委托,为莫斯科河的桥面作装饰而设计的。后来此像被改铸成青铜,于1939年苏联"食品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受到苏联人民的普遍赞扬。这尊组雕的艺术手法比较活泼,形象既具生活气息,又适当注意它的纪念碑性质。两农妇蹲在地上,一左一右,右边一个以裸体展现;左边一个只穿一条裙子。穿裙子的姑娘要把一捆麦束掮到肩上,右边一个扶起麦束的一头,也举肩应承。形成一个门式构图,从而形成平衡的联系。雕像彼此呼应,颇有情节性,使这一劳动的合作富有一种纪念性。组雕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造型都很完整。

裸体表达了劳动妇女的健美,这是传统审美观的发展。劳动姿势使形式感更加强烈,又具有时代新意。穆希娜大胆采用情节性方式,但不让具体性局限形式,使劳动舞蹈化,造型美化。它是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如穿裙农妇的两腿呈舞蹈坐姿。她低头举臂,身姿稳定而优美。裸体妇女与此相反,脸转向穿裙妇女,既有照应,又有自己的形体美。雕塑总体感觉不过分庄重,又充满纪念碑性质,在观者的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穆希娜为社会主义的祖国塑造了许多劳动英雄、建设者和大自然的征服者的光辉形象。题材范围也极广泛。

1924年起,她从事教学工作,创作精力仍很旺盛。曾多次获得劳动红旗勋章和其他奖章。《收获》有164厘米高,从1960年起,被收藏在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795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