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一、基督教和犹太教的造物主的神名翻译
【希伯来文】???? (词源???,罗马字havah,意思是“变成”)
【亚拉姆语】Alaha
【阿拉伯文】Allah
【罗马字转写】YHWH/YHVH (读音是“哈多那以adonay/?ado?naj/”,就是“主”的意思)
【英语读法】传统读法是“耶和华”,不过更准确的读法是“雅威(YHWH)”
【希腊语】θε?? (用于新约原文,指的既是公神也是母神)
【希腊文&罗马字】theos (读作“色奥斯”)
【拉丁文】deus (词源是印欧词根里的*deywós,意为“天上的”)
【英译】god (词源是印欧词根里的* ghau(?),意思是呼喊to call)
因为犹太人亡国后忘记了希伯来语,YHWH就只有辅音,没有元音,无法读出了,所以《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说:“?ν ?ρχ? ?ν ? λ?γο?, κα? ? λ?γο? ?ν πρ?? τ?ν θε?ν, κα?θε???ν ? λ?γο?.”。 ”就连十诫里也规定“不可妄称adonai之名”(出埃及记20:7)。犹太人不敢直接念神圣的耶神名号YHWH,只记录下了辅音而无元音,避讳改以另一字Adonay(吾主)来读YHWH。经书上是把Adonay的元音a-o-a注在YHWH之下,读时绝不与YHWH合念,而是迳改读之为Adonay。公元前三世纪~前一世纪时,希腊文七十士译本LXX把YHWH依犹太避讳传统,直接改写作kurio (LORD),日后之众译本亦随此传统。新约中引旧约经文是根据七十士译本,故整部新约只见以主kurio称YHWH名,不见任何YHWH之音译或意译称名。
英文中的god和德文里的Gutt都源自基督教盛行前的印欧语系中的古哥特语guth,原意是指“受祈求者”或“所祭祀者”,词根是“铸造”指铸造而成的神像。
雅威的汉译
基督教的神“雅威”(YHWH)最初按照亚拉姆语音译为真主阿罗诃(Alaha,同阿拉伯语“安拉”)。明末,利玛窦来华传教,把YHWH译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实义》说:“天主之称,谓物之原。如谓有所由生,则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终者,鸟兽草木是也 ; 有始无终者,天地鬼神及人之灵魂是也。天主则无始无终,而为万物始焉,为万物根柢焉。无天主则无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无所由生也。”《坤舆万国全图》说:“天主创作万物于寰宇。”而其撰于1595年的《交友论》还说:“上帝给人双目、双耳、双手、双足,欲两友相助,方为事有成矣。”4年后,利玛窦在《二十五言》中又说:“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除了“上帝”、“天主”之外,利玛窦还创造了“圣母”(原为皇太后的尊称)、《圣经》(原指儒家经典)等词。其《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谨以原携本国土物,所有天帝图像一幅,天帝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他发现儒家追求的上帝就是基督教中的上帝,儒家认为上帝启示圣人,基督教中上帝也是启示先知,他便开始传扬他的发现。这引起了明朝士大夫和佛教学者的极度不满。崇祯年间的《刻辟邪集序》中说:“有利马窦、艾儒略等,托言从大西来,借儒术为名,攻释教为妄,自称为天主教,亦称天学。”利玛窦死后没多久,儒士和僧众对天主教进行了激烈的攻击,崇祯十二年(1639年)批判基督教的合集《圣朝破邪集》八卷(亦题《破邪集》或《皇明圣朝破邪集》)出版。
同时,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也引起了不了解东方文化的其他传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不满。由于《哥林多前书》第10章不许祭祀人鬼祖宗:“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因此1715年3月19日,罗马教皇克莱蒙十一世发布教皇敕令《自那一天》禁止中国天主教徒敬天祭孔祭祖: “西洋地方称呼天地万物之主用“斗斯”(Deus [God]) 二字,此二字在中国用不成话,所以在中国之西洋人,并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经日久。从今以后,总不许用“天”字,亦不许用“上帝”字眼,只称呼天地万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悬挂,即不必悬挂,若已曾悬挂在天主堂内,即当取下,不许悬挂。”1877年,有120位外国新教传教士在上海集会,这次集会的会议纪要中有:“据《新旧约》所论之‘上帝’,即《六经》所言‘上帝’若合符节,其揆一也。迨后诸教士各执己见,辨论孔子之道。有云:‘儒书所载之上帝,非造化主宰’。”清末民初法文《教务月志》载文诋毁利玛窦和汤若望、南怀仁等,‘罪其喜引古书上帝,而不专用天主名,罪其阿悦华人,而将顺其礼俗’。罗马朝廷对东方文化不了解,所以才会犯错。利玛窦发现了东方文化中的一些精华,并用上帝的话语诠释,为福音传播做了很大贡献。
雅威的神学变迁
雅威(YHWH)原本只“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唯一的神。《圣经·旧约》中有YHWH和Elohim、El三个称谓,YHWH本来是古希伯来信仰中的类似巴力那样的雨神、风暴神(《诗篇》第29首)。西元前6世纪,以色列王国覆灭,犹大王国约西亚烧毁了耶和华殿中亚舍拉和巴力的神像。犹太教礼拜的恭听篇这样引用《希伯来圣经·申命记》:“听啊,以色列人!耶和华是我们的上帝,耶和华是我们唯一的上帝!”YHWH是最高统一神,“以我为始,以我为终。除我之外无神灵存在。”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创造者和救世主。居鲁士释放巴比伦的犹太精英以后,尼希米和以斯拉受到启示,强调了启示传统,预言弥赛亚(即耶稣)再次降临拯救以色列人,重建以色列王国。由于历经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的异族统治,犹太人对旧约理解和政治立场产生差异,分化为不同教派,包括强调律法传统的法利赛人和以祭司长为中心的撒都该人,以及拒绝耶路撒冷祭司权威的异见者在旷野组成的艾赛尼教派。受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艾赛尼教派强调启示,期待弥赛亚的降临和世界末日。在基督教信仰中,耶稣是救世主,是神子,是三位一体的神的圣子位格道成肉身。信耶稣得永生,耶稣用血与人类立了新约,旧约也就因此成全。神是良善的,出于对人类的爱而为了人类的原罪被钉十字架,用他的血洗清了人类的原罪,通过信仰耶稣是神子以及耶稣死而复活,人类就能进入天国,重新与神在一起。因为神让耶稣复活了,所以信靠耶稣的人死后也能复活。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神子,不承认三位一体,即犹太教只承认耶和华是一个本体,不承认耶和华有三个位格,因为犹太人在圣经《塔木德》记录下耶稣只是一个私生子,是冒充神的罪人,就像巴兰一样。公元1世纪,承认三位一体和耶稣是神子的犹太人和大量外邦人皈信基督教,造成了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的分野。
区别
基督教中的上帝
1、唐朝景教的唯一神译为真主阿罗诃。天主教利玛窦把唯一神翻译成“天主”。基督教(新教)在清朝末年将“雅威”由"天主"改译为“上帝”。
2、意为全知、全能、全智、全视、全权、全爱、全造的永远至高并永生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
3、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统管者、真理的启示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
而希伯来语“上帝”(Elohim)这个词是“神明”这个词的众数形式——希伯来语单词分单数、双数和众数三种形式——顾名思义,上帝是“创造诸神明的众多大神们”。圣经认为,上帝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统管者、真理的启示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这也是《圣经》的解释,所以《圣经》不承认在万物创造以前,除了耶和华还有别的上帝存在。
上帝就是有能量有位格有灵魂的信息。根据《创世记》中的典故,上帝先在黑暗和混沌中创造了光,接着创造了天地、生物和人。《圣经》说上帝是独一无二的和全能以及世间万物的唯一创造者。
注:基督教的上帝被主要认为是西方宗教中上帝的代表,因为基督教中的上帝较比其他宗教中的上帝要更为完美。
伊斯兰教的安拉
安拉(真主)是伊斯兰教所信仰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独一主宰的名称。音译安拉。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因其为唯一真实的主宰而称真主。通用突厥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的穆斯林称“胡达””(意为“自有者”)。至于安拉一词的来源,一说是古代闪米特人对造物主的尊称;一说是由阿拉伯语中意为神的Ilah加冠词a1组合而成的。表示专门受到崇拜的至尊的美名。根据《古兰经》记述,伊斯兰教兴起前,一部分阿拉伯人和“有经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用安拉一词称呼所信奉的最高神,他们相信安拉是“天地的创造者,日月星辰的支配者”,是“人类生计的赐予者,灾难的解救者”。但他们在信仰和崇拜安拉的同时,还为安拉树立了名目不同的配神,并加以崇拜。 伊斯兰教认为:正确的宗教信仰来自于宇宙最高的实在--造物主(真主)的启示。所以摒弃众多芜杂无用的虚无神灵,独尊真主为天地间唯一的最高主宰。安拉有99个尊名。
《古兰经》简明概述是:真主是最高的实在,唯一的真宰,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监督者、万物的创造主,他自有自在,无始无终,永恒,无形无相,至仁至慈,赏善罚恶,本然自立,无所不能,超绝时空而又无所不在 ,绝对彻底独一,无偶,全知全能,同时又威严无比,善恶必报,清算神速。
伊斯兰教否定基督教对上帝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的解释。 伊斯兰教承认基督教的先知,但以色列人和基督徒“篡改经文,并抛弃自己所受的一部分劝戒。”而《古兰经》则是从真主降临的“一部明确的经典”,因受真主的护佑而丝毫未被篡改。“信我们所受的启示,与易卜拉欣、伊斯玛仪、伊斯哈格、叶尔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启示,与穆萨和尔撒受赐的经典,与众先知受主所赐的经典;我们对他们中任何一个,都不加以歧视,我们只顺真主。”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唯一神及其使者:
伊斯兰教承认所有基督教的先知,但认为穆罕默德是唯一神最后的先知。同时,认为耶稣不是神子,只是先知。
古兰经 | 新旧约全书 | |
唯一神(音译) | 安拉 | 阿罗诃、以罗伊、以利 |
唯一神(意译) | 真主 | 主 |
人祖 | 阿丹 | 亚当 |
人类的母亲 | 哈娃 | 夏娃 |
先知 | 努哈 | 诺亚 |
先知 | 易卜拉欣 | 亚伯拉罕 |
先知 | 易斯玛仪 | 以实玛利 |
先知 | 易斯哈格 | 以撒 |
先知 | 叶尔孤白 | 雅各 |
先知 | 优素福 | 约瑟 |
先知 | 安优卜 | 约伯 |
先知 | 穆萨 | 摩西 |
先知 | 哈伦 | 亚伦 |
先知 | 达五德 | 大卫 |
先知 | 素莱曼 | 所罗门 |
先知 | 易勒雅斯 | 以利亚 |
先知 | 艾勒·叶赛 | 以利沙 |
先知 | 优努斯 | 约拿 |
先知 | 宰凯里雅 | 撒迦利亚 |
先知 | 叶哈雅 | 施洗约翰 |
先知 | 尔撒(麦西哈) | 耶稣(弥赛亚) |
尔萨之母 | 麦尔彦 | 玛利亚 |
摩尼教的上帝
摩尼教的唯一神也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唯一神,也只有先知和经典的区别。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声称自己是神的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摩尼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传统。因为耶稣说过“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而且“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摩尼据此声称自己是释迦摩尼、琐罗亚斯德和耶稣的继承者,是真主的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摩尼说:“智慧和神迹不断的被神的使者传给人类。因此曾经使者是来自印度的佛祖,在另一个时代则是来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再一个时代则是西方的耶稣。现在启示再次降临,在这个最后时代的预言则通过我,摩尼,来自巴比伦的真主的使者。”摩尼教受到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其教义在诺斯底主义的影响下主张灵魂从肉体上彻底解脱,因而强调禁欲、食素。同时也包括了佛教的转世说和叙利亚的天使说。另外则反对犹太教,把犹太教视为黑暗神的创造物。摩尼教的十二使徒叫做慕闍(magistri),72主教称作拂多诞。
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最初也加入这教派,前后长达九年的“摩尼教徒”。摩尼死后不到5年,奥古斯丁加入基督教并反对摩尼教。不过,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受摩尼教影响很深。
巴哈伊教的上帝
巴哈伊教的创始人是伊斯兰教的异端米尔扎·侯赛因·阿里·努里,巴哈伊的意思是“上帝之荣耀”。根据巴哈伊的教训,宗教的历史是神差遣先知,对人类进行教化的进化过程。神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 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巴哈伊教相信独一、不灭的神,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皆为其所造。神的存在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并且是“人格化的神,不可知,不可触及,是启示的源泉,永恒,全知,永在和全能的。”虽然神不可直接触及,但他可以被受造物感知,并且有意愿和目的。巴哈伊教相信,神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其旨意,包括使用先知或圣师(亦称“上帝之显示者”)。为表达神的意愿,众先知在世界各地建立宗教。 巴哈伊教义中,神是如此伟大以至无法为人类完全认知,或描述出完整和准确的形象。在巴哈伊教里,神使用一些称号,例如“全能者”,或“至爱者”,并且强调神的一体性,他们拒绝三位一体之类的信条。
锡克教的上帝
锡克教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其信仰的唯一真神也就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唯一神雅威(YHWH),唯一真神创造世界,在生死之外,上师是唯一真神的使者,传播上帝的真理,上师共十任,第十一任是圣经《阿底格兰特》。
锡克教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上师的指导纔得以解脱。尊崇上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上师的预言,上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