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了进行突击的丰富经验。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前期,基于敌人强大的基本情况,突击几乎都是针对敌方某一薄弱环节,以集中打击和连续打击的方法实施,并力求打击运动之敌。到 解放战争 的反攻和 进攻 阶段及其以后,人民解放军武器数量质量大为改观,军队数量增加,机动能力增强,具备对打击目标形成绝对优势的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能够在选定的方向上,以更为优势的兵力火力,对各种不同对象实施较大规模突击。如1948年 9~11月的 辽沈战役 中,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锦州守军,在主要方向上集中3.5倍优势兵力和近4倍优势火炮进行突击,经31个小时战斗,予以全歼。

释义

基本解释

1. [assault;make a sudden and violent attack]∶集中兵力、火力猛烈而迅速地攻击武装起来,准备突击

2. [zap]∶突然有力地打击或攻击

3. [do a crash job;make a concentrated effort to finish a job quickly]∶比喻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在短时期内完成某项工作突击麦收

详细解释

1. 军队进攻时集中兵力、火力对敌人进行急速而猛烈的打击。《后汉书·吴汉传》:“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宋 秦观 《代谢敕书奖谕表》:“遂令募吏潜引将兵,从间道以兼行,指孤巢而突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故或仓卒遇贼,后队未集,即以前锋突击,不使贼有成列之暇。”

2. 泛指突然的打击。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一个人单独地关在这儿,于是便和 秃松 分离了。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精神上的突击。”

3. 谓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在短时期内完成任务。 邹韬奋 《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第三希望你们从救亡斗争中学习民族解放的理论与战术,采取突击的姿势。”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八章:“于是,他又讲起他对于抓紧打场和明天再突击收割小麦的想法。”

实践和理论

突击的实践和理论,是随着武器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代作战就有突击行动。突击一词较早见于晋陈寿撰《三国志·吴志·贺齐传》:“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握奇经解》谓:“天地之后冲为飞龙,云为鸟翔,突击之义也。”《握奇经·翔鸟》对突击的实施形象地描述为:“鸷鸟击搏,必先翱翔,势凌霄污,飞禽状藏,审而下之,下必有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综观古籍的叙述,古时的突击,是指在作战中,集中一部分兵力,抓住有利时机,突然地发起猛烈攻击,出奇制胜。这种突击,以白刃格斗和 弓 、 弩 、矢、石为手段,尽管有时规模不大,但对战斗甚至战争的胜负往往有决定意义。火药发明以后,14世纪以前虽然已经有了火器,但还不能普遍用于野战,14世纪后期 火铳 齐射才开始在突击中应用。15世纪初中国明朝的军队组建了专用枪炮的神机营,15世纪后期欧洲的军队中也出现一批野战炮队,随着又发明 步枪 ,但火力在突击中的作用还不大。到17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队装备逐步增加了火器的比重,火力在广泛装备枪炮的军队中随之成为突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有火力参加的突击,大体是先进行几次齐射,然后投入白刃格斗,其实质就是白刃战和运用火力相结合的猛烈冲击。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由于火器的威力日益增大,火力达到了可以单独完成某种突击任务的水平;军队 机动 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将火力和机动力结合为一体的装甲战斗车辆和飞机的出现,使突击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火力在突击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苏联的军事理论将突击看作是 海军 、 空军 、火箭军和 炮兵 的战斗行动样式,是战役作战的组成部分。

基本内容

词目:突击(日语词组)   拼音:tū jī

基本解释

1. [assault;make a sudden and violent attack]∶集中兵力、火力猛烈而迅速地攻击武装起来,准备突击

2. [zap]∶突然有力地打击或攻击

3. [do a crash job;make a concentrated effort to finish a job quickly]∶比喻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在短时期内完成某项工作突击麦收 集中兵力、火力对敌人实施急速而猛烈的打击。有时也泛指强有力的攻击性行动。突击是军队作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目的在于压制、消灭敌人的力量,破坏其装备和军事设施,或占领预定目标。按性质和实施的空间、方向、方式等,突击可分为多种。如主要突击、辅助突击;地面突击、海上突击、 空中突击 ;正面突击、翼侧突击、后方突击;钳形突击、向心突击、并肩突击;空降突击、两栖突击;火力与运动相结合的突击、火力突击等等。火力突击有用 火炮 、飞机、 舰艇 、 导弹 等某一种兵器的常规火力或核火力实施的,也有用几种兵器的火力结合实施的。

突击的实践和理论,是随着武器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代作战就有突击行动。突击一词较早见于晋陈寿撰《三国志·吴志·贺齐传》:“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握奇经解》谓:“天地之后冲为飞龙,云为鸟翔,突击之义也。”《握奇经·翔鸟》对突击的实施形象地描述为:“鸷鸟击搏,必先翱翔,势凌霄污,飞禽状藏,审而下之,下必有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综观古籍的叙述,古时的突击,是指在作战中,集中一部分兵力,抓住有利时机,突然地发起猛烈攻击,出奇制胜。这种突击,以白刃格斗和 弓 、 弩 、矢、石为手段,尽管有时规模不大,但对战斗甚至战争的胜负往往有决定意义。火药发明以后,14世纪以前虽然已经有了火器,但还不能普遍用于野战,14世纪后期 火铳 齐射才开始在突击中应用。15世纪初中国明朝的军队组建了专用枪炮的神机营,15世纪后期欧洲的军队中也出现一批野战炮队,随着又发明 步枪 ,但火力在突击中的作用还不大。到17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队装备逐步增加了火器的比重,火力在广泛装备枪炮的军队中随之成为突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有火力参加的突击,大体是先进行几次齐射,然后投入白刃格斗,其实质就是白刃战和运用火力相结合的猛烈冲击。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由于火器的威力日益增大,火力达到了可以单独完成某种突击任务的水平;军队 机动 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将火力和机动力结合为一体的装甲战斗车辆和飞机的出现,使突击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火力在突击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苏联的军事理论将突击看作是 海军 、 空军 、火箭军和 炮兵 的战斗行动样式,是战役作战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了进行突击的丰富经验。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前期,基于敌人强大的基本情况,突击几乎都是针对敌方某一薄弱环节,以集中打击和连续打击的方法实施,并力求打击运动之敌。到 解放战争 的反攻和 进攻 阶段及其以后,人民解放军武器数量质量大为改观,军队数量增加,机动能力增强,具备对打击目标形成绝对优势的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能够在选定的方向上,以更为优势的兵力火力,对各种不同对象实施较大规模突击。如1948年 9~11月的 辽沈战役 中,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锦州守军,在主要方向上集中3.5倍优势兵力和近4倍优势火炮进行突击,经31个小时战斗,予以全歼。

现代 军事技术 的发展,使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断得到改善,因而突击的发展趋势将是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火力突击的手段更多,威力更大,其作用还会进一步提高。

志愿加入“海豹”部队的成员,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过程,应试者都必须习泳技,要求心理承受能力高。水下爆破基础学校的训练课程分三个阶段进行,包括入门课程。第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激发学员的心理和身能力,增加团体意识;第二阶段是训练游泳;第三阶段是登陆作战训练。水下爆破基础学校的淘汰比例非常高,约20%的人因学科方面不合格而被淘汰。 海豹小组的训练是令人惊讶的困难,超过半数的志愿者会失败,且照趋势看来是无法维持此比例的。它要求的精神强韧度等同于肉体支持力量;在恶名昭彰的"地狱周"期间(课程中的第6 周),学生们在6天中只得到4小时的睡眠。海豹小组的课程包含了所有方面的两栖侦察和突击,加上高跳低开与高跳高开伞兵降落技术。 “海豹”突击队人员挑选标准向来十分严格且极其苛刻,淘汰率之高,令人咋舌,最高时达80%。一名美国海军军官要想成为“海豹”突击队中的一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必须符合美国募兵法的规定;

2、必须年龄在18—31岁之间;

3、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4、必须在未申请之前连续服役最少24个月;

5、必须接受审查,以确定其对国家、军队的效忠程度;

6、申请者必须在申请表格上申明了解该突击队的任务,其家人亦必须不反对加入该突击队者;

7、必须思想成熟、情绪稳定;

8、必须以前没有恐高症;

9、没有劳累症及幽闭恐怖症的病历;

10、必须不怕水和炸药;

11、必须能够在恶劣环境之下保持镇定;

12、必须具备潜水,水中爆破,处理炸药的经验;

13、必须接受一次游泳考核,侧泳或仰泳要在7分39秒之内游完274米距离。

每天长达17小时的“除锈”训练 按照突击队员的选拔训练标准,被选拔的队员在通过初级选拔考核之后,将首先被送到“海豹”突击队的总部———加利福尼亚的圣迭尔进行为期5周的“除锈”训练。主要是通过游泳训练、呼吸训练、行军和跑步等训练科目给新兵身体 “除锈”。这一科目看似简单,实际却异常地艰难而痛苦。每天的训练时间长达 17小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10公里奔袭,背负59公斤重的物资在规定的时间内沿着有沙地和泥泞的道路行军10公里,体操、速滑,头顶小型舟艇在下水道和污水中爬行以及游泳训练等。其中游泳训练最为独特,要求队员手脚被捆绑以后,能在水里持续游上20分钟以上,迅速连续下潜和上浮5分钟以上,借助氧气装备以倒立方式待在水底5分钟,以及用牙齿咬取在水底的蛙镜等物品。

按照标准,第一阶段的“除锈”训练结束后,被选拔的新队员的体能要提高 10倍。否则将被淘汰。通常,在这一科目的训练中,往往有50%的队员承受不了而遭到淘汰的命运。 与泥潭、污水和海水为伍的“魔鬼周” 通过第一阶段训练的队员,紧接着进行为期一周的第二阶段训练。主要训练队员在泥潭、污水和冰冷的海水中求生存的能力。这种训练的恐怖程度堪称是在与“魔鬼”打交道,因此许多新兵把这一周称为“魔鬼周”。 在“魔鬼周”的训练中,首先要进行连续5天5夜的特殊训练。前两个昼夜是连续作战训练,没有休息时间,每餐各2—3分钟的进食时间。后3天休息时间也非常短暂,几乎难以真正睡眠。受训队员在这种极度疲劳和睡眠不足的状态下要完成跑步、游泳、越障、操艇等一系列科目,并在泥沼、沙滩等恶劣环境中进行登陆、建立滩头阵地、扩大登陆场等特定战术任务。 为期9周的特种学校专业培训 “魔鬼周”训练结束后,那些没有被淘汰的新队员将被送到特种学校,去接受更高层次的专业训练。

一般来讲,专业训练时间通常为期9周。首先,队员们将被送到高等潜水“学校”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兵器知识、爆破知识、高难度无设备潜水、深水下潜技术、直升机密林和水上空降技术等。当这一课程结束后,队员们将被转入特种作战学校学习,主要进行游击战、反游击战、心理战和高难度野外生存能力训练,当上述所有的科目学习完毕,队员们就应该具备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能在连续长时间对敌人进行侦察而不被发觉等本领。专业训练结束后,队员将被投送到圣克利蒂岛进行初期训练中最后一个阶段的训练,即所谓的“生死”考验。在这里,队员除了要接受更加繁重的耐力训练 ———每天要从圣克利蒂岛游到对岸,并沿海滩跑24公里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这里把以往几个月辛辛苦苦学来的本领一一施展,参加各种严格的考试。其中包括侦察、排雷、刺杀,以及3个小时的有关军事战略的答辩。只有闯过了这一道道难关的人,才有资格领到真正进入“海豹”突击队的证书。

“突击”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1.to assault; to make a raid

2.a surprise attack or raid; a shock action; shock tactics

3.to do a crash job; to make a concentrated effort to finish a job quickly

4.a crash job; a shock work

突击常用在军事或者突然处理某事情上,例如军队进攻时集中兵力﹑火力对敌人进行急速而猛烈的打击。检查时候来个突然的打击。 还有谓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在短时期内完成任务。

简介

集中兵力、火力对敌人实施急速而猛烈的打击。有时也泛指强有力的攻击性行动。突击是军队作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目的在于压制、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破坏其装备和军事设施,或占领预定目标。按性质和实施的空间、方向、方式等,突击可分为多种。如主要突击、辅助突击;地面突击、海上突击、 空中突击 ;正面突击、翼侧突击、后方突击;钳形突击、向心突击、并肩突击;空降突击、两栖突击;火力与运动相结合的突击、火力突击等等。火力突击有用 火炮 、飞机、 舰艇 、 导弹 等某一种兵器的常规火力或核火力实施的,也有用几种兵器的火力结合实施的。

发展趋势

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断得到改善,因而突击的发展趋势将是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火力突击的手段更多,威力更大,其作用还会进一步提高。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184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