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象山县坐落于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象山是一个典型的半岛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港、滩、涂、岛资源的地区,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925公里,分别占宁波市的67.8%和59.2%。拥有大小岛屿656个,占宁波市的80%以上,浙江省的21.4%。拥有象山港与石浦港两大港口,北部象山港为著名深水良港,南部石浦港是国家中心渔港和对台小额贸易试点口岸。海洋旅游资源冠绝长三角,拥有36个金色沙滩,长达13.2公里。
全县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56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25公里,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北部象山港为著名深水良港,南部石浦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二类开放口岸。全县辖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7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3.9平方公里,人口20.7万人。 象山奇特度极高的海蚀地貌景观无与伦比,堪称我国东南沿海一绝。旖旎多姿的山海风光,融青山、碧海、蓝天为一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优美的自然景观,造就了众多的人文景观,距今六千年的塔山文化名闻遐迩。
象山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境内现有秀丽清新的“AAAA级旅游区”-松兰山省级海滨旅游度假区、被誉为“地质陈列馆”的中国第一崖滩长廊-红岩、恢宏壮观的花岙“海上石林”、汇聚全国渔区风情的“中国渔村”、中国四大渔港之一的石浦渔港、惊险刺激的海上狩猎岛-金沙湾度假村,以及融入渔区文化和环保理念的中国开渔节等,无不被中外游客所赞誉。
象山坚持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造船、针织、汽配、模具、水产食品等产业集群,荣获中国针织名城、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中国铸造模具之乡、中国梭子蟹之乡、省建筑之乡、省旅游经济强县、省特色农业综合强县等荣誉称号。临港工业产值130亿元,造船能力超过180万载重吨,海洋运输总运力达68.8万吨,居浙江省前列。滨海旅游年接待游客735万人次,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达76亿元。2010年建筑企业总产值508亿元,占宁波市的40%,居全省第6 位。
象山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海相融相映,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拥有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和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7天,居全省之首,每立方厘米大气负氧离子含量1.47万个,达到国家旅游度假级标准,被称为天然氧吧,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美誉,是全国生态示范区。
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拥有渔文化、象(吉祥)文化、丹(不老)文化、塔山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等八大海洋特色文化。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大县建设,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10项,被评为中国渔文化之乡,石浦镇被列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连续举办十三届的中国开渔节成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2010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我县设立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第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随着象山港大桥建成通 车,大桥效应将全面迸发,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总战略,持续强化“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和谐惠民”,加快建设宁波大都市滨海特色新区、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长三角金色港湾休闲区、国家海洋文化与生态保护区,努力打造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
地理位置
象山地处东经121°34'-122°20',北纬28°45'-29°49',濒临太平洋。象山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现辖有10镇5乡3个街道,2005年底,户籍人口52.74万人。[1]
三面环海 一线穿陆 象山,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宁波市的东南部,在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市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处于象山半岛的东部,由象山半岛东部本土和沿海600多个岛礁组成,具有“三面环海,一线穿陆”的理特征。象山是名副其实的半岛县。
北甬南温,融入“长三角” 象山县是宁波市所辖的最南的一个县,位于宁波和温州两个开放城市之间,属长三角洲经济经济区外沿。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北与宁波北仑开发区、鄞州区一衣带水,距远东经济中心上海市仅300千米。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特别是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和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必将有力地带动北部象山港和南部石浦港两大港口的开发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
自然气候
亚热带气候
象山地处东经121°34'-122°20',北纬28°45'-29°49',濒临太平洋。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象山具有非常明显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即四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约248天,生长期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17℃),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由于地形不同,县内西北部与东南部沿海地区在气温西北部比东南部石浦地区略高,年积温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区都要超过东南部的石浦地区。
但台风活动频繁,常伴有狂风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独注入海,工程调蓄性能弱,而且河网密度低,潜伏旱涝灾害隐患。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径流总量9.33亿立方米,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呈现自西北东南递减,集中在梅雨、台风期间,为双峰型。年际变化极度偏离均衡,变幅最大为2.83,以及工程地质、地形、淹没移民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
天然氧吧
象山森林覆盖面积达58%,象山人均公绿面积11.89平方米。年平均气温16-17℃,根据有关专家测定,象山区域大气的各项指标均达优质标准,特别是象山每立方厘米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47万个,完全达到国家度假区一级标准。而当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到10-100万个地时候,空气本身就有防治疾病的作用,而大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一般为每立方厘米400-700个。所以,象山大自然的“绿色”空气,被誉为“天然氧吧”。
地形
象山是天台山余脉向海洋延伸的一部分,象山全境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群山叠翠
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
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天台山余脉自宁海县向东延伸至象山半岛,形成了县境西北部宁象交界处的最高部分。这些山峰,山体宏伟,峰峦迭起,主峰多在500米以上。其中东搬山由宁海县茶山蜿蜒而来,群峰绵亘,主峰海拔810.8米,为本县第一高峰。其东南有牛料岗,海拔756米,是本县第二高峰。周围有海拔300-700米的山峰20余座。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
平畴间布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其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占象山平原的主导地位。其中南庄平原和定山平原面积最大,历有“上八万(亩)”“下八万(亩)”之称。
此外,象山还有冲击平原,以山前冲击扇为主要形态。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顷、梅溪一带比较典型。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
象山溪河源短流促,独注入海。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水系有大塘港、南大河、淡港、西周港、下沈港、东塘河、樊岙港。其中大塘港水系位于定山平原,流域面积为134平方千米。
岸线曲折
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象山溪河源短流促,独注入海。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水系有大塘港、南大河、淡港、西周港、下沈港、东塘河、樊岙港。其中大塘港水系位于定山平原,流域面积为134平方千米。干流大塘港原为三门湾内港,1975年堵口蓄淡成河,长18千米,平均宽500米。
旅游景点
半边山
象山县的半边山风景点,濒临浩瀚东海,是个三面碧水相拥的小小半岛。从石浦港起航,坐小机轮仅30分钟水路。景点的临海山体独特峻俏,濒岸礁石秀美壮观,卵石滩色彩斑斓十分诱人。
蒙顶山
蒙顶山在西周镇南面。因春夏季节常云雾蒙顶而得名。有三条路可以登山:一条由北麓沙地村上山,沿路有上马石、缚虎山、欢喜岭等多处胜景,路径盘曲仄小;一条从东麓赖家村上山,羊肠小道,陡峭难攀;另一条由南面芭蕉东岭头上山,路宽阔平缓,今山上茶民都从此路上下。
南韭山
南韭山为韭山列岛的本岛,是浙江省中部沿海的较大岛之一,位于象山县丹城镇东32公里的海面上,西距大陆最近点为18.61公里。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韭山以产大韭得各”,又因岛处舟山群岛之南,所以寇以“南”,称南韭山。
檀头山
在象山半岛东南方向的大目洋与猫头洋之间,有一座面积为11余平方公里的海岛,她叫檀头山。
五狮山
五狮山又名五指山,在茅洋乡、东陈乡、新桥镇交界处,海拔557米,是县内名山之一。有诗云:“日临翠壁千峰动,风卷青松万壑寒。鸟道极天城郭小,花香满地洞门闲。”遥望雄峰,峻秀挺拔,壁立难登,犹如五狮相搏,又似五指相聚,故有“五狮”、“五指”之称。
渔山
象山县海城上岛礁奇多,著名的渔山列岛就是其中之一。渔山列岛有南渔山和北渔山之分,常说的渔山通指的是北渔山。北渔山面积0.78平方公里。宛若镇海之柱戳立万顷碧波之中,亦如在蔚蓝色的海天相托相护下的一块绿色翡翠。
珠山
珠山位于贤庠、涂茨二镇交界处,又名珠岩山,海拨541米。宋宝庆《四明志》载,“珠山,一名珠岩山,山顶一石圆如珠,高百余丈,因名珠岩。”古有“海舶遥望,岩顶宝光射星汉”的传说,又有“赤玉盘堆削琢峰”之赞,是县内一大胜景。
隔溪张水库位于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隔溪张村上游0.5km处,系属淡港水系的上游支流,坝址上游集雨面积10.6km2。隔溪张水库为以供水、灌溉为主,结合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工程,属三等工程。
潮汐
象山三面临海,许多岛屿都被大海包围着,这时我们会发现海水有一个涨落的现象:它每天两次涌上海滩,把露出水面的礁石、海滩淹没了,海湾、海港水位增高了;到了一定时间,海水又逐步降将,礁石、海滩又露出水满。
人们把海水涌上来叫做涨潮,海水落下去叫做退潮。海水涨到最高峰位叫做高潮,退到最低点位叫做低潮。涨潮发生在白天,我们称它为“潮”;涨潮发生在夜晚,我们称它为“汐”;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合起来叫潮汐。
象山是个海洋大县,沿海岸为规则半日潮区。潮汐与象山人民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掌握抄袭涨落规律对出海捕鱼、晒盐、人工养殖、安排海港和河口船只进出、防台等都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
象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后改章安)两县地。唐初分属宁海及鄮县。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县以山名,属台州,广德二年(764),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波)。民国元年,南田立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南田县,遂迁治石浦。翌年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县,另置三门县,南田为其辖地。
旅游指南
休闲一日游
上午转转影视城,看看拍古装大片的地方。下午去海边散步,吹着海风吃海鲜,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
象山影视城——松兰山[2]
上午先去象山影视城,象山影视城接待过很多剧组,《神雕侠侣》、《碧血剑》、《少年杨家将》、《封神榜》等知名影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影视城以其独特、众多的设计建筑,远可拍春秋秦汉、唐宋,近可摄明清,游客可以畅游其中,尽情参观。午饭过后到松兰山海滨度假区转转,这里岛礁、沙滩、港湾、岬角、岸礁遍布,山连山、滩连滩,风韵独特、美不胜收,在城市呆久了可以来这里放松身心,当然这里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看完海景再转转人文景观,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
餐饮:景区内都有餐饮提供,但是价格较贵。喜欢吃海鲜的游客不要错过松兰山的海鲜大排档。
住宿:可住在象山县城
政治经济
象山县始终把保增促调作为主线,县域经济回升向好。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面分析、果断决策、主动应对,及时出台保增促调系列政策,深入开展“政企联动、解困突围”活动,落实企业减负各项措施,强化要素保障,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多项指标增幅位居宁波各县(市)、区前列。初步测算200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7.1亿元,增长8.1%。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增长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