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词目:心声

释义:发自内心感慨的声音。

语出:新华字典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作者简介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1972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医学上的心声

用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收缩和瓣膜关闭的声音,即是心声(heart sounds)。心声有二:第一声较低而长,是心室开始收缩、房室瓣关闭和大动脉接受血液而涨大时的声音,第二声较高而短,是心室收缩完毕,开始舒张,大动脉的半月瓣关闭时的声音。如果瓣膜闭锁不全,例如,大动脉的半月瓣在心室舒张时不能完全关闭大动脉血液回流的通道,血液就要“漏”回到左心室,用听诊器就能听到在第一心声之后,出现“丝丝”的声音,即杂音(heart murmur)。杂音是大动脉血液漏回心室的声音。房室瓣如有损伤而闭锁不全时,同样也会出现杂音。

初三语文课文

已经打过放学铃了。坐在窗口的京京稍稍一侧脸,就看见了背着书包往校门口走的同学们。大家都下课,就是他们班还不下课。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

“李京京!注意力集中!”

一声呵斥,京京吓了一跳,赶紧扭回脸来。

程老师的目光不满地盯住他。

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连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

“大家都注意听,这件事很重要。”程老师屈起食指轻轻敲着讲台。“区教育局第一次在我们班组织公开教学课,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问题,昨天发下去的讲义,你们都看了吗?”

讲义上印的是一篇小说《万卡》,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京京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程老师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课上要求大家表情朗读。大家把讲义拿出来。”

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每个人都拿出讲义,端端正正摆在面前。

“那天由这几个同学朗读。林蓉,你读第一段。赵小祯,从‘亲爱的爷爷……’读到‘仿佛人们为了过节拿雪把它洗过、擦过似的’。周海,你从……”程老师一共点了六个同学的名,然后说,“上课时,我说:‘表情朗读课文。’你们就举手。一个一个顺序来。别的同学呢,听的时候坐得端正一些就行了。”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

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

“什么事?”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回家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子。树林子里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京京心跳起来,忍不住倚在一棵树上,又从书包里拿出那份讲义。讲义是新近印出来的,油墨味儿还是那么浓,那么香,真好闻。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爷爷有一根光亮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爷爷“噗”一声把火吹燃,然后“咕噜噜,咕噜噜”抽上几口,深深吸进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来,好像美得不行。抽过了瘾,爷爷放下水烟袋,一把将京京揽在怀里,开始说:“从前有个财主,雇了两个兄弟在家当长工……”到了夏天,晚上,爷爷搬一把竹椅到打谷场上乘凉,京京像个小狗似的蜷在他旁边。爷爷指着天空说:“看见了吗?发亮的带子是银河。王母娘娘不让牛郎织女会面,拔下头上的簪子,嗤地一划,就成了这条宽不见边的大河……”

后来京京长大了,妈妈说要让他到城里来上学,他就再没见过爷爷。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凡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凡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他从地上捡起讲义,又挑了一段往下念:“亲爱的爷爷,老爷家里有挂着礼物的圣诞树的时候,替我摘下一颗金色的胡桃,收藏在我的丝匣子里头。问奥尔迦·伊格纳捷芙娜小姐要,就说是给万卡的。……”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万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狡猾的神气。她总是领了京京去摘桑果吃,她会爬树,双手一扯一扯,爬得飞快,跟猴子似的。她让京京在树下举着篮子,她坐在树上一把一把摘下桑果,扔进篮子里。然后,他两人坐在河边的水码头上,把脚丫子浸在水里。痛痛快快地吃桑果,吃得嘴唇和牙齿黑紫黑紫的。

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万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像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

他抬起头,往四面望了望。林子里静悄悄的,两只小蜜蜂在附近嗡嗡地飞。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

“三个月前,九岁的男孩凡卡·茹科夫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这儿来做学徒……”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第二天放学后,程老师让那指定的六个同学留下来,各人把自己的一段课文反复读了几遍。她因为要备课,先到办公室去了,说一会儿再来“过关”。

京京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了上来。京京心里痒痒的,忍不住又折回去,趴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听。

胖胖的赵小桢读的是第二段。她平常的声音又脆又甜,很好听。但是只要一读书,她读出来的调子总是软软的,奶声奶气的,好像写信的不是穷孩子凡卡,而是个爱撒娇的小姑娘。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

赵小桢还在往下念,还是那样软绵绵、奶声奶气的。

“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屋里的朗读声一下子停了,六个人都吃惊地望着他。

“你说什么?”赵小桢惊讶地问。

京京有点儿发窘。也许,是他自己理解错了呢?他嘟嘟囔囔地说:“读得不对。”

“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京京说的又算个什么呢?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不对。不对。”

屋里的同学全都哄笑起来。赵小桢尖起嗓子说:“得了吧,老师不让你读,你就说人家不对。你在妒忌。”

京京气得要命。怎么能这么说呢?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妒忌别人。他可不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

“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他委屈地离开教室。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儿似的笑声。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教室里前前后后都摆满了椅子,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很多同学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师倒是不怕,打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先讲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几个生字、生词教了几遍。接着她说:“下面请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

按照事先的布置,当然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其他同学动都不动。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谁敢瞎充好汉呢?

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读完这一段,老师一摆手,林蓉就坐下了。下面该是赵小桢。

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她一定害怕得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儿童小说,通过中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1.情节结构

课文的主要情节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凡卡》。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李京京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的拒绝。李京京心里不服气,他不仅自己努力练习,而且还去纠正被安排朗读的同学的错误。最后公开课时别人怯场,给了李京京一个机会,他终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凡卡》,借此发泄了心中积郁的块垒。小说的另一个情节线索是李京京的家庭,他从小和父母分离,和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后来回到父母身边,目睹父母时常吵架,而且经常成为父母不和的牺牲品。这样的家庭境遇使他很容易和《凡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要朗读《凡卡》的原因。所以这段次要的情节线索是推动主要情节发展的动力。两者存在逻辑层次上的因果关系。

2.人物性格

李京京父母不和,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环境因素造就了他的沉郁、倔强、认真的性格。他对乡下爷爷和小伙伴满怀真挚感情,总是沉醉在过去幸福快乐的生活中,借此逃避灰暗的现实;小说《凡卡》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他要以此发泄心中的郁闷,所以他对朗读课文无比执着。老师以他嗓音不好为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既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又使他感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压抑。但是李京京又是一个善良自强的孩子,他并没有和老师同学反目成仇,而是一个人去努力;他指出同学朗读的不足,也不是因为忌妒,而是满怀真诚,希望同学能读好这篇自己特别喜爱的小说。最后他终于得到机会,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要寻求感情上的宣泄。课文对李京京的描写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和性格。

3.心理描写

课文中对李京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多,充分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他的要求被老师拒绝后,“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怀念乡下爷爷和妮儿的段落,少年心理活动描写得更加细腻、真切。当京京纠正赵小祯的错误时,同学们嘲笑他“妒忌”,他内心的委屈通过“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的想法形象地表现出来,非常切合孩子的心理。最后他朗读时的内心起伏,更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境况,让人感动。

4.映衬

小说以朗读《凡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凡卡和主人公李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凡卡》,带出李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凡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望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凡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由凡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凡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最后“他心里在想……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凡卡》在李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李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问题研究

1.课文的主题,对现在的教育有怎样的针对性?

首先,教育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在课文中,老师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并给予他们过多的机会,对像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往往在无意识中还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第二,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而且对学生诚信做人也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在课文中反映出教师的行为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这在像李京京这样比较敏感的学生眼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有一定的负作用。

2.课文怎样体现了少年的心理特征?

像李京京这样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心理易受影响,尤其是和自己生活体验有相似感觉的经验。李京京和万卡的生活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为万卡的不幸而感动、而悲伤,他执着地要在课堂上朗读这篇小说,也许换了一篇反映家庭幸福、父母恩爱的小说,他就没有了这样的积极性了。所以,重视学生个体的感觉,重视学生的个性,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地方。这篇小说所写的有李京京这样家庭遭遇的学生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是少数,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主题。

不仅指李京京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的“心声”,其深层含义还包括:它是主人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心声”;是主人公表达对亲人、朋友思念的“心声”;是渴望家庭和谐,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的“心声”;也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的“心声”。

二、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此题意在让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内容:①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朗读课文,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②李京京在树林中练习朗读,想起自己和万卡相似的遭遇,心里难过悲伤;③李京京纠正同学朗读的错误,被同学嘲笑,他倍感委屈;④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了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说。缩写时注意概括这四个部分。具体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篇儿童小说,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李京京的心理和生活,是有很沉重的压力的。这也许不能为在父母呵护下的孩子所能理解,我们可以让他们关注这样不和睦、甚至离异的家庭给相同年龄段的孩子带来的伤害,让他们了解别的孩子的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三、这篇小说反映了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利于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和推广。

有关资料

《心声》赏析(温立三)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凡卡》,遭到老师拒绝,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小说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17)(从开头到“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写老师布置公开教学任务,京京提出朗读课文要求,老师没有答应。

第二部分(18~25)(从“回家的路上”到“京京心里难受极了”),写京京在小树林里独自朗读《凡卡》,联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乡下的爷爷和小朋友,心里难受极了。

第三部分(26~42)(从“第二天放学后”到“他还听见赵小祯银铃儿似的笑声”),写京京指出同学朗读预演中的错误,同学取笑他,他感到非常委屈。

第四部分(43~57)(从“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到结尾),写公开课上京京勇敢“救场”,他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了大家。

小说四部分其实就是四个场景,四个情节。这四个情节又是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的,并呈现波澜。正是第一部分中京京喜爱《凡卡》,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拒绝,才导致第二部分京京的伤心和对往事的回忆,并只好一个人在小树林里大声朗读课文,尽情宣泄郁积在心中的感情。而第三部分写他纠正同学朗读中的错误,未被接受反被嘲笑,目的是一方面让同学与京京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设置情节的又一个低潮。到第三部分,情节从第一部分开始一直走向低潮,让人物性格塑造山穷水尽,给读者无尽的压抑。而到了第四部分,情节急转,公开课开始,出人意料地有同学怯场,京京的机会来了。要在一般同学,遭受老师和同学的一再打击,早就心灰意冷,而京京竟不气馁,犹豫一下,他勇敢地举起了手,要求朗读。读者读到这里,自然会产生疑问:程老师会再一次拒绝京京吗?假如程老师准许京京朗读,他能读好吗?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是,程老师说:“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京京这一次是幸运的,因为就他一个人举手,假如还有第二个人举手,就很可能轮不到他。京京读得非常好,程老师临时改变主意,让他把剩下的课文全部读完。小说虽然以京京的如愿以偿结束,但京京的命运仍让读者牵肠挂肚:京京朗读的心愿了却了,但他的生活呢?等待他的是什么?是万卡那样吗?小说的结尾不像一般儿童小说那样大团圆,也不像有些成人小说那样以悲剧收场,而是介于悲喜之间,充溢一种淡淡的安慰和一种淡淡的牵挂。这是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的一个方面。

人物分析:李京京的思想性格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他虽然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世和经历,从小跟爷爷在乡下长大,与乡下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内心已经认同于纯朴的乡村文化;而回到城里后,因为从小没有与父母一起生活,没有正常孩子那种美好的父爱和母爱,因而与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格格不入;父母吵架,自己遭打,更使他与父母貌合神离,他整天梦牵魂绕的是过去的生活,乡下的爷爷和朋友。这是造成他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思想性格的主要背景。京京还小,他承受了太多不应该承受的东西。他学习并不差,就是嗓子不太好,老师不让他读课文,也许不能给程老师扣上歧视差生的罪名,但确实给从小懂事的京京自尊心一个不小的打击。好在京京并不是那种脆弱的儿童,他也许对这种打击习以为常,他朗读课文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继而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受嘲笑,这本该灰心丧气了,但他在关键的时候毅然举起了手,这表明京京的不屈不挠,终于使他成功了。这似乎可以启示人们,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也许多试一次,机会就会降临。不过京京对成功与否并不在意,他要求朗读课文,仅仅是出于一种宣泄感情的需要。其实人很多时候的行为,都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无法说出其功利目的。

为了更充分地展现京京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用了大量心理描写,表现京京的心理活动。比较典型的段落有: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他对朗读课文的渴望,表现纯真的童心。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

后来京京长大了,妈妈说要让他到城里来上学,他就再没见过爷爷。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万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这两段心理描写,写京京想念乡下的爷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京京对父母的不满意,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之情。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万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乡下小伙伴的怀念之情,充满伤感和无奈。

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万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像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

这一段心理描写,又一次表现京京对朗读课文的极度渴望。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老师的意见和难受的心情。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样撒娇的腔调。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表现他纯朴认真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京京气得要命。怎么能这么说呢?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忌妒别人。他可不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被误解后的难受心情。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祯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想举手念课文却又担心老师不喊他,同学嘲笑他的矛盾心情。

后面还有几个心理描写段落。这些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京京丰富的心理活动,展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小说如此多的心理描写,非常少见。小说给读者一种感觉,京京就是这样,总是一个人心事重重,似乎周围知心同学极少,倍感孤独。其实,这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对程老师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毕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但忽视一般学生。她的公开教学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公开教学与演戏毕竟不一样。不过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这也是许多教师难以做到的。我们设想,假如公开教学课上没有发生意外,从严格的教学意义上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公开教学;而惟其出现了意外,公开课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小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主题: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好概括,因为它所涉及的方面较多,不过不要紧,只要能感受得到,就行了。这里有一点要提出来,希望教师在教学时提醒学生,即这篇小说的主题非常具有针对性。突出的一点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优秀学生在学习中的带头作用,是对的;但实际上,教师又常常忽视另一方面,即普遍广大的学生。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注意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程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警醒。

《凡卡》为什么那样打动京京的心弦?由于他的身世与作品中的万卡的身世遭逢相似,使他在阅读《凡卡》时心里产生深深的共鸣。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文学欣赏的高境界。同样是小学生,一般孩子对《凡卡》的感受,远没有京京那么深刻,他们几乎无法理解万卡的遭遇,也同样无法理解他们班上的“万卡”──李京京。所以他们的嗓子尽管甜美,却读不出真情实感。换句话说,他们对《凡卡》的人物和内容,远远没有引起心里的共鸣。而京京与万卡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虽然嗓子有点沙哑,但文学欣赏是靠心而不是靠嗓子,他是在用心去读,而不是用嗓子读。所以他的朗读征服了大家。可见,文学欣赏中,要有生活,要有感受,要投入感情。患难生活,使得京京多愁善感。面对与自己一样的万卡,他又怎能不感动?

这篇小说的语言也符合儿童小说儿童化的要求,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艰深的话,没有一个不好理解的词,作者就是靠平平常常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另外我们注意到,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三五个字一句的话比比皆是,长句则极少。这也是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看来,作者深谙儿童小说语言的真谛。

详细解释

1. 谓言语。

汉 扬雄 《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六:“心声不足以发其奥,心画不足以形其妙。”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2. 指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

3. 心里的话,真诚的意愿。

胡惠生 《答友人粤中》诗:“答君数十字,聊与证心声。”粤剧《关汉卿》第五场:“你唱‘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把我们心声代吐。”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六章:“他也许没有想到他是代表了 中国 大地亿万人民的心声。”

4. 指思想感情与文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心跳的声音。

杨笑影 《赤子之心》:“ 王国军 紧贴着心爱的炮,听见自己激跳的心声。”

基本解释

1. [heartfelt wishes;thinking;aspiration]

2. 心里的话,真诚的意愿

3. 指思想感情与文采

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图书

基本资料

书名:心声

作者:蒋彬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6月

书本信息

字 数:81千字

页 数:171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作者简介

蒋彬,曾用名“蒋斌”,1935年农历11月15日出生,祖籍安徽省霍邱县西乡蒋家松林。祖父蒋柄南祖母溪氏,名门望族,书香人家。有四子一女,长子春玉,字耀球,受中等教育,思想进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卫立煌部下校级军官。次子春田,字子贤。三子过继吴性,名寿庭,四子春波字会川。我父亲随祖父和二伯父在安徽省颍上县润河集开商店经营山什货和皮丝烟生意,还开有银器店。1938年日本鬼子袭击润河集,施行“三光政策”,祖父被烧死,商店化为灰烬,从此家境败落。二伯父去南照集定居经营银器店。父亲和母亲刘氏在集上摆烟酒摊兼种三亩坟地维持生活。我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

1945年9月起,我在润河集小学念书。1947年秋,父亲受冤被打伤不能做生意,还要花钱治伤,所以我辍学在街上继续经营父亲的货摊。1948年3月23日,父亲去世,原来货摊上货物也卖完吃干,没钱进货,只有挎个鸭嘴筐走街串巷卖纸烟花生小糖谋生,与母亲相依为命。

1948年4月,我们家乡来了共产党便衣工作队,我家苦大仇深,被共产党视为依靠对象。要求母亲协助工作队串联苦主,开诉苦会,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当时称为根子。不久颍阜县南照区副区长殷继周领导的反顽剿匪区武装工作队来了,要我给他们当“小鬼”,以叫卖纸烟走村串巷,收集情报。我胆大心细,提供情报准确,得到殷继周副区长表扬,并于1949年3月23日亲自介绍我秘密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3月,颍阜县撤销,恢复颍上县建制,成立了颍上县民主政府。1949年8月,殷继周升任大店区(后改名耿棚区)区长,为了培养我,他写信给颍上县民主政府县长兼皖北区颍上联合中学校长邵剑秋,叫我在皖北区颍上联合中学学习一年,生活费用由大店区供给。1950年分配到耿棚区合作社联合社,润河镇消费合作社任会计工作。1951年5月调皖北区合作总社阜阳专区办事处会计训练班学习会计业务。结束后留在颍上县合作总社工作,到1955年5月止,其间先后调皖北合作干校学习计划统计、合作理论。1953年3月23日由朱桐轩、黄振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颍上县合作总社计划股副股长、党支部青年委员、工会主席。1955年5月到1962年8月在中共颍上县委财贸部工作,任副科级干事,其间抽调中共颍上县委五人小组办公室,搞内部肃反工作。1957年整风学习,向组织反映了农村合作化和农业三改中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等实际情况,被打成右派分子,先后在颍上县第一机械厂、临淮岗水利工程队劳动改造。1962年8月30日平反,1963年3月调颍上县人民委员会工作,先后任人委办公室秘书、人事监察局副局长。1965年5月调中共安徽省委财贸政治部政工处工作。“四清运动”期间,阜阳地委副书记吴云培,行署专员马墩伍被诬陷为反党集团,株连到颍上县委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许乃胜、监察委员会书记夏寿魁、组织部长单来友、分管人事工作的副县长唐振武。我是他们选送到省委财贸政治部工作的,所以也被株连,称为吴马反党集团送到省委机关的定时炸弹,回到颍上接受批斗,等待处理。其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被下放到杨湖区甘罗小公社搞财粮员、刘集医药站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3年落实政策安排到刘集公社任副主任党委委员,红星公社副主任党委委员。至1979年1月,调阜南县工作,先后任糖业烟酒公司经理,商业局副局长,外贸局长,烟草专卖局长。1985年5月调阜阳工作,任烟厂厂长助理,1986年1月被任命为阜阳行署烟草专卖局副局长、中国烟草 总公司阜阳分司副经理、阜阳卷烟厂副厂长,党委委员。1996年1月经组织批准离职休养。

内容简介

1938年秋,侵华日军占领淮河重镇润河集,实行抢光、杀光、烧光政策,我家祖父被烧死,财产化为灰烬,家庭一贫如洗。国民党政府腐败,父亲受恶霸地主狗腿子诬陷,被保长林大年毒打于1948年3月含冤辞世。

13岁的我,在母亲支持下,怀着报仇和求生的期望,跟随共产党,为豫皖苏边区第四军分区领导的颍阜县南照区反顽剿匪武装队队长殷继周当“小鬼”,侦察敌情。1949年3月23日,由殷继周介绍,光荣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3月23日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颍上县供销社、县委财贸部、人事局、省委财贸政治部政工处、人民公社、阜南县商业局、中国烟草公司阜阳分公司、阜阳行署烟草专卖局、阜阳烟厂任职,1996年1月6日离职休养。

此间我经历了国民党统治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把我的经历,体会如实地记述出来,告诉子孙,让他们了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腐败,和我们共产党领导新中国60年的曲折和经验教训。最终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好国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

我们的党是勇于改正错误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扩大党内民主的同时,积极建设民主政治,逐步推进依法治国,给人民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邓小平理论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党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原文摘录

…… ……

1954年10月,县委召开党的活动分子大会,我是出席人员之一,每次散会回单位,在北关街上总是碰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送一队排列整齐的学生,并互相感觉到惊奇。五天会议天天碰面,相互注目传递敬慕之意。经了解是新建立的幼儿园的老师,界首师范毕业今年分配来的。幼儿园在南门内,原颍上县士绅吴修桥的住宅,距离我们县总社住地十字街口不远。经常碰面,并都有爱慕之意的表情。正巧我们县总社主任朱桐轩的儿子平原就在幼儿园上学。我就把我经常碰见幼儿园一位漂亮女教师情况和我的自我感觉告诉了朱桐轩主任的爱人段文芝同志,请她帮助分析和了解情况。在她的帮助下我们认识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经过近一年的热恋,我俩正式向党组织报告,申请结婚。中共颍上县委于1956年9月12日,以组干丁字第〇〇六号批文“县委财贸部,你部蒋彬与幼儿园卢秀英申请结婚问题:经研究同意该两同志结婚,特复。”9月17日我们持县委的批复,到城关镇人民政府,领取了结婚证。按照当时风俗还要择期举行结婚仪式,县总社推销股阎学尭同志,也是由耿棚区联社调来的,关系比较好,他建议中秋节结婚,8月15是团圆的日子,虽是单数,但阳历是9月19日,两单为双。所以领结婚证的第三天,是1956年9月19日,在审干办公室举行了结婚仪式。当年县委批复和结婚证,我们都保存完好。

…… ……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994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