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有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持久战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战役战斗的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和需要下进行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的主张以持久战疲惫消耗对方尔后击败之持久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对国内外敌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
首创
持久战(protracted warfare)在整个抗日过程中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是毛泽东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其文虽然如此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我们说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这是事实这是一方面的事实现在我们又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
1937年蒋百里的国防论发表于上海大公报其中指出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 文中仅零星提到了持久的概念和意识
辨析1923年的时候蒋百里正同胡适组织新月社宣传自由主义思想1925年任吴佩孚总参谋长因吴不讨奉而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1929年支持原湘军将领唐生智起兵倒蒋于1930年被蒋介石关进监狱1933年奉蒋介石之命赴日本1935年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1936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后提出建设空军的建议1937年发表国防论在国防论中蒋百里论述的也只是如何建设和改良中国国防体系等理论并未提及具体与日战略
1938年5月毛泽东著论持久战
故而中国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是毛泽东主席有人写诗赞道
孙子言拙速未闻久且持
高哉毛太祖其道反行之
势异江山改筹谋必适时
安能守老旧螳臂当车驰
战例
在军事战役中持久战的进行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与坚固的防御才可保证持久战的成功
有些持久战利用缓兵之计如三国演义中定军山黄忠与夏侯渊一战黄忠与法正躲入山中使夏侯渊认为自己已将黄忠围住守在烈日下想以持久战制胜但黄忠与法正则躲在阴凉处坐着等待夏侯渊全军疲倦最后夏侯渊的将士疲劳不堪黄忠一举消灭夏侯渊
原文
这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
论点
一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 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 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 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 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 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1938年5月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 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 了解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 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 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1938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 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得了的
二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三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⑵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 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协的空气时起时伏主张妥协者的根据就是再战必亡⑶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 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 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 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四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 提法表示怀疑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⑷上海战争时有些人 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⑸台儿庄胜利⑹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⑺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⑻平 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于是敌人是否进攻武汉成为疑问了许多人以为不一定许多人以 为断不会这样的疑问可以牵涉到一切重大的问题例如说抗日力量是否够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为1938年的力量已使敌人不能再进攻还要增加力量 干什么呢例如说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为统一战线的现时状态已够打退敌人还要什么巩固和扩大呢例 如说国际外交和国际宣传工作是否还应该加紧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说改革军队制度改革政治制度发展民众运动厉行国防教育镇压汉奸托派 ⑼发展军事工业改良人民生活是否应该认真去做呢例如说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和猛烈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都可以 是否定的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 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些话讲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扫除这些 空谈对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应该是有好处的
五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六这些问题的主要论点还在两年之前我们就一般地指出了还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变前五个月卢沟桥事变前十二个月我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为备忘计不妨抄录几段如下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问你想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
答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说除了主要地看中国自己的力量之外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 的援助也很有关系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都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己利益的各国政府和各国人 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则这次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迅速胜利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 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
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来看你以为这个战争的前途会要如何发展
答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确切地知道就 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 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这样的时期中国无疑地要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可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这种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 是失败论者因为他们害怕损失财产有许多人想一旦中国海岸被日本封锁中国就不能继续作战这是废话为反驳他们我们不妨举出红军的战争史在抗日 战争中中国所占的优势比内战时红军的地位强得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 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例如将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割 断对于中国的损害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美国的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所以问 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这是我们早就提出了的
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
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问照你的意见这次解放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答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 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 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 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 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 神和战斗力
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 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 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 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
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 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 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 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斯诺西北印象记
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论证
一0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 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 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 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 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 的特殊的野蛮性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 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 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 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 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 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一一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鸦片战争⑽太平天国⑾戊戌维新⑿辛亥革命⒀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 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 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 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 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 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 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 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 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一二这样看来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 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 的??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 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 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 些特点那就必然要弄错即使某些意见一时有人相信似乎不错但战争的经过必将证明它们是错的我们文中就根据这些特点来说明我们所要说的一切问题
驳亡国论 一三亡国论者看到敌我强弱对比一个因素从前就说抗战必亡1938年以来又说再战必亡如果我们仅仅说敌人虽强但是小国中国虽弱但 是大国是不足以折服他们的他们可以搬出元朝灭宋清朝灭明的历史证据证明小而强的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国家而且是落后的灭亡进步的如果我们说 这是古代不足为据他们又可以搬出英灭印度的事实证明小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落后国家所以还须提出其他的根据才能把一切亡国论者的 口封住使他们心服而使一切从事宣传工作的人们得到充足的论据去说服还不明白和还不坚定的人们巩固其抗战的信心
一四这应该提出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时代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具体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
一五我们的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中日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战争在我们的敌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 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时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 家大崩溃的前夜敌人也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所以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 的必然性再则当日本举行战争的时候正是世界各国或者已经遭遇战争或者快要遭遇战争的时候大家都正在或准备着为反抗野蛮侵略而战中国这个国家又是 同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利害相关的这就是日本已经引起并还要加深地引起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的反对的根源
一六中国方面呢它已经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它的特点所以被称为弱国但是在同时它又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 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所谓抗日战争是进步的不是说普通一般的进步不是说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那种进步也不是说太平天国或辛亥革命的那 种进步而是说今天中国的进步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 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 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如果说在俄国没有一九○五年的经验就不会有一九一七年的胜利那末我们 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年以来的经验也将不会有抗日的胜利这是国内的条件
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 上空前的东西历史上不论中国的战争也罢印度的战争也罢都是孤立的惟独今天遇到世界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运动及其对于中 国的援助俄国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也遇到世界的援助俄国的工人和农民因此胜利了但那个援助的规模还没有今天广大性质也没有今天深刻今天的世界的人民 运动正在以空前的大规模和空前的深刻性发展着苏联的存在更是今天国际政治上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必然以极大的热忱援助中国这一现象是二十年前完全 没有的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大量的直接的援助到1938年6月为止虽然还没有尚有待于来日但是中国有进步和大国的条 件能够延长战争的时间促进并等候国际的援助
一七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 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 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八阿比西尼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 且是小国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 八路军这样的军队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第四这是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阿比西尼亚因此灭亡了然而阿比西尼亚还 有相当广大的游击战争存在如能坚持下去是可以在未来的世界变动中据以恢复其祖国的
一九如果亡国论者搬出中国近代解放运动的失败 史来证明抗战必亡和再战必亡的话那我们的答复也是时代不同一句话中国本身日本内部国际环境都和过去不相同日本比过去更强了中国的半殖 民地和半封建地位依然未变力量依然颇弱这一点是严重的情形日本暂时还能控制其国内的人民也还能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作为其侵华的工具这些都是事实 然而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一点到1938年为止还不是事实但是将来必然要成为事实的这一点亡国论者就抛弃不顾了中国呢不但从1938年以来已有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和十余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都必然会向前发展虽然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屡次遭受挫折使中国不能积蓄更 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日战争??这是非常可痛惜的历史的教训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残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础上加上广大的努力必 能逐渐前进加强抗战的力量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国际援助一方面眼前虽然还看不见大量的和直接的但是国际局面根本已和过 去两样大量和直接的援助正在酝酿中中国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在今天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条件规定 了抗日战争是艰难的战争例如敌人之强我们之弱敌人的困难还刚在开始我们的进步还很不够如此等等然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须加上主观 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而争取胜利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必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
必要性
(二○亡国论之没有根据俱如上述但是另有许多人并非亡国论者他们是爱国志士却对时局怀抱甚深的忧虑他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惧怕对日妥 协一是怀疑政治不能进步这两个可忧虑的问题在广大的人们中间议论着找不到解决的基点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二一前头说 过妥协的问题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这个社会根源存在妥协问题就不会不发生但妥协是不会成功的要证明这一点仍不外向日本中国国际三方面找根据 第一是日本方面还在抗战初起时我们就估计有一种酝酿妥协空气的时机会要到来那就是在敌人占领华北和江浙之后可能出以劝降手段后来果然来了这一 手但是危机随即过去原因之一是敌人采取了普遍的野蛮政策实行公开的掠夺中国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国奴敌人的这一掠夺的即灭亡中国的政策分为物 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国人的不但是对下层民众而且是对上层成分??当然对后者稍为客气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别并无原则之分大体 上敌人是将东三省的老办法移植于内地在物质上掠夺普通人民的衣食使广大人民啼饥号寒掠夺生产工具使中国民族工业归于毁灭和奴役化在精神上 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敌人的这一野蛮政策还要施之于更深的内地他的胃口很 旺不愿停止战争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日本内阁宣言的方针⒁至今坚决执行也不能不执行这就激怒了一切阶层的中国人这是根据敌人战争的退步性野蛮 性而来的在劫难逃于是形成了绝对的敌对估计到某种时机敌之劝降手段又将出现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而且难免勾结某些国际成分英美 法内部都有这种人特别是英国的上层分子狼狈为奸但是大势所趋是降不了的日本战争的坚决性和特殊的野蛮性规定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
二二第二是中国方面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 它也就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这三者互相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 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妥协就实际上难于成功
二三第三是国际方面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 余都不利于中国妥协而利于中国抗战这一因素影响到中国的希望今天全国人民有一种希望认为国际力量必将逐渐增强地援助中国这种希望不是空的特别是 苏联的存在鼓舞了中国的抗战空前强大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它和中国是历来休戚相关的苏联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成分之唯利是图者根本相反它是以援 助一切弱小民族和革命战争为其职志的中国战争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个国际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苏联的援助上中苏两国是地理接近的这 一点加重了日本的危机便利了中国的抗战中日两国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然而中苏的地理接近却是中国抗战的有利条件
二 四由此可作结论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因为敌人的政策即使可作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其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中国内部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是 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国际力量也有一部分赞助妥协但是主要的力量赞助抗战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
二五这里来答复第二个问题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但是基本上依赖于坚持抗 战国民党的各方面的不良现象是严重地存在着这些不合理因素的历史积累使得广大爱国志士发生很大的忧虑和烦闷但是抗战的经验已经证明十个月的中国 人民的进步抵得上过去多少年的进步并无使人悲观的根据历史积累下来的腐败现象虽然很严重地阻碍着人民抗战力量增长的速度减少了战争的胜利招致了 战争的损失但是中国日本和世界的大局不容许中国人民不进步由于阻碍进步的因素即腐败现象之存在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进步和进步的缓慢是抗战前期时局的两个特点后一个特点和战争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称这就是使得爱国志士们大为发愁的地方然而我们是在革命战争中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 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 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我们把抗战和建国联系起来看 是正当的说日本也能获得改造是说日本统治者的侵略战争将走到失败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日本人民革命胜利之日就是日本改造之时这和中国的抗 战密切地联系着这一个前途是应该看到的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二六我们已把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几个敌我之间矛盾着的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亡国论答复了为什么不易妥协和为什么政 治可能进步的问题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们只提强弱对比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将此 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所以在全体说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那些并非亡国论者也不是一贯的悲观主义者仅为一时候和 一局部的敌我强弱情况或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而一时地发生悲观心理的人们我们也得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观点的来源也是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倾向但是他们的改 正较容易只要一提醒就会明白因为他们是爱国志士他们的错误是一时的
二七然而速胜论者也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 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总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他们常常抹杀这一点因此抹杀了真理的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因 而抹杀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这些朋友们的心是好的他们也是爱国志士但是先生之志则大矣先 生的看法则不对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所以也是要不得的
二八我们是否否认亡国危险呢不否认的我们承认在中国面前摆着解放和亡国两个可能的前途两者在猛烈地斗争中我们的任务在于实现解放而避免亡 国实现解放的条件基本的是中国的进步同时加上敌人的困难和世界的援助我们和亡国论者不同我们客观地而且全面地承认亡国和解放两个可能同时存 在着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优势及达到解放的条件并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亡国论者则主观地和片面地只承认亡国一个可能性否认解放的可能性更不会指出 解放的条件和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我们对于妥协倾向和腐败现象也是承认的但是我们还看到其他倾向和其他现象并指出二者之中后者对于前者将逐步地占优 势二者在猛烈地斗争着并指出后者实现的条件为克服妥协倾向和转变腐败现象而努力因此我们并不悲观而悲观的人们则与此相反
二九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 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着争 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 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
原因
三○然后我们来把持久战问题研究一下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一个问题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例如单说敌人 是帝国主义的强国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就有陷入亡国论的危险因为单纯地以弱敌强无论在理论上在实际上都不能产生持久的结果单是大小或 单是进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样大并小小并大的事都是常有的进步的国家或事物如果力量不强常有被大而退步的国家或事物所灭亡者多助寡助是重 要因素但是附随因素依敌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的大小因此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 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 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三一既然敌之优点 只有一个余皆缺点我之缺点只有一个余皆优点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结果反而造成了现时敌之优势我之劣势呢很明显的不能这样形式地看问题事情是 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 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三二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 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然而敌我都只限于这一定阶段内一 定程度上的胜或败不能超过而至于全胜或全败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则由于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 的努力更加造成这种相对的形势拿原来状况来说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 弱但我之弱已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敌是相对的优势我是 相对的劣势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 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三三然而情况是继续变化的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 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 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三四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敌尚能勉强利用其强的因素我之抗战尚 未给他以基本的削弱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进攻反之尚足以维持其进攻到一定的程度其足以加剧本国阶级对立和中国民族反抗的因素即 战争之退步性和野蛮性一因素亦尚未造成足以根本妨碍其进攻的情况敌人的国际孤立的因素也方在变化发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孤立许多表示助我的国家 的军火资本家和战争原料资本家尚在唯利是图地供给日本以大量的战争物资⒂他们的政府⒃亦尚不愿和苏联一道用实际方法制裁日本这一切规定了我之抗战 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中国方面弱的因素表现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虽在十个月抗战中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 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不有所减弱其各种有利因素虽然都在起积极作用但达到足以停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程度 则尚有待于巨大的努力在国内克服腐败现象增加进步速度在国外克服助日势力增加反日势力尚非抗战前期的现实这一切又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而只 能是持久战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三五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 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 能预断但依1938年的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 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 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三六第一阶段到1938年7月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 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至欲完全 占领粤汉铁路和西兰公路将经历非常危险的战争未必尽能达其企图但是我们的作战计划应把敌人可能占领三点甚至三点以外之某些部分地区并可能互相联系 起来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敌如此做我也有应付之方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阵地战虽在此阶 段之第一期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的主观错误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从全阶段看仍然是辅助的此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 敌虽已经采用过并且还将采用卑鄙无耻的劝降手段企图不费大力实现其速决计划整个地征服中国但是过去的已经失败今后的也难成功此阶段中中国虽有 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此阶段中苏联对于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援助敌人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 颓靡敌人陆军进攻的锐气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 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
三七第二阶段可以名之曰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 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此阶段内敌之企 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着顽强的游击战争游击战争在第一阶段中乘着敌后 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基本上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阶段仍将有广大的战争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 战辅助之此时中国尚能保有大量的正规军不过一方面因敌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和大道中取战略守势一方面因中国技术条件一时未能完备尚难迅即举行战略反 攻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 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如同1938年山西的榜样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 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那时整个敌人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 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这个阶段的时间的长短依敌我力量增减变化的程度如何及国际形势变动如何而定大体上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 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经济困难和汉奸捣乱将是两个很大的问题敌人将大肆其破坏中国统一战线的活动一切敌之占领地的 汉奸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统一政府我们内部因大城市的丧失和战争的困难动摇分子将大倡其妥协论悲观情绪将严重地增长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 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 程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有计划地增强作战技术改造军队动员全民准备反攻此阶段中国际形势将变到更于日本 不利虽可能有张伯伦⒄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 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敌人方面陷在中国泥潭中的几十个师团抽不出去广大的游击战争和人民抗日运动将疲惫这一大批日本军一方面大量地 消耗之又一方面进一步地增长其思乡厌战直至反战的心理从精神上瓦解这个军队日本在中国的掠夺虽然不能说它绝对不能有所成就但是日本资本缺乏又困 于游击战争急遽的大量的成就是不可能的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 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 量中国抗战的三幕戏这是第二幕由于全体演员的努力最精彩的结幕便能很好地演出来
三八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 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 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这个阶段战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 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打到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战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 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如果说第一阶段的阵地防御由于当时的条件不能看作重要的那末第三阶 段的阵地攻击由于条件的改变和任务的需要将变成颇为重要的此阶段内的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而起其战略配合的作用和第二阶段之变为主要形 式者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