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词目】习惯

【拼音】xí guàn

【英译】[habit;custom;practice;be accustomed to]习惯

【基本解释】

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

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

习惯于做艰苦工作

详细解释

1. 亦作“ 习贯 ”。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汉 应劭《<风俗通>序》:“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 郁达夫《沉沦》一:“这也是他近来的一种习惯,看书的时候,并没有次序的。”

2. 习俗,风尚。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那么您死啦,没有棺材睡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是一种习惯!” 杨朔《征尘》:“我掏出两角钱递给他,不知应该说什么。假如习惯允许我的话,我真想拥抱他。”

3. 对新的情况逐渐适应。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生便遣 三娘 操作。 三娘 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 巴金《灭亡》第八章:“我在那里住了两个月就完全习惯了,犹如在自己家里一般。”

养成

故事

有一位禅师,带领一帮弟子来到一片草地上。他问弟子们,怎么可以除掉草地上的杂草。弟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拔、铲、挖等等。但禅师说,这都不是最佳办法。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禅师说:明年你们就知道了。 [1]

到了第二年,弟子再回来发现,这片草地长出了成片的粮食,再也看不见原来的杂草。弟子们才明白最好的办法原来是在草地上种粮食。

道理

这是禅师的智慧——用粮食根除杂草。我们在培养习惯时,是否可从禅师那里领悟借鉴呢!好习惯多了,坏习惯自然就少了。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

方法

养成习惯有一些方法:

1.明确要培养的好习惯

“每天早起”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早起是什么定义,八点还是九点?明确你的目标,将它换成“每天7点起床”或者“每天早起10分钟”效果一定更好。

找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列出你“不良习惯一览表”。接着再用二十分钟,列出“好习惯一览表”。然后认真分析一下,哪些要改?打算如何改?哪些要培养?打算如何培养?

注意:这是第一步,一定要明确。如果你的看[2]法越坚定、清楚,你的习惯培养或改正就有越大的力量。

2.潜意识输入法

你将自己想养成的习惯,输入自己的头脑,潜意识会提醒你去做。

3.视觉法

将要培养的习惯化成图案记于心中。贴墙、写于笔记本首页、放于垫玻璃的桌面等,就是为了增强视觉方法。

4.行动法

用行动、重复地行动。和自己说“我做得到”“我要去做!”

如果你能连续行动21天,你就会发现习惯已经基本培养起来了。

5、叫人帮助法

请人监督或向亲友许诺,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6、做每周回顾。回顾自己在过去一周取得的进展,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体验你的收获,给点小小奖励。做得好,就继续坚持,集中于目标。  

7、坚持一个月。30天已经足够让你培养一个永久不变的好习惯了。时间太短则不能根植到你的大脑内,形成长久的习惯。若坚持时间很长但仍然失败往往是由于失败的策略,因为这时候时间的长短并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小错误要好于大错误。如果你有几天空缺了习惯培养,千万不要放弃。赶快改正就可以了,犯小错误比犯个大错误好多了。不需要自责,如果你偷睡了一会儿,那就当作是前几天努力坚持习惯的小小奖励吧。

相关名言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马克·吐温)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春秋*孔丘)

●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亚里士多德)

●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奥维德)

●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普劳图斯)

●大事使我们惊讶,小事使我们沮丧,久而久之,我们对这二者

都会习以为常(拉布吕耶尔)

●根深蒂固的恶习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玉外纳)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西塞罗)

●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爱比克泰德)

●习惯成自然

●思想(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 (特赖因)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艾霍尔)

●习惯是行为的女儿,不过女儿反过来养育母亲,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不过更漂亮,更幸运了(杰·泰勒)

●习惯是社会的巨大的飞轮和最可贵的维护者(威·詹姆斯)

●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佩利)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寒罗)

●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

●习惯就是一切甚至爱情中也是如此(沃维纳格)

●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

●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威·詹姆斯)

●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乌纳穆诺)

●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华兹华斯)

5个方法让孩子强化好习惯

1、父母做法要一致

比如孩子本来已经开始自己学着叠被子了,爸爸觉得这是孩子长大了,应该让孩子自己来,结果妈妈却不想累到孩子,觉得家长来就行,看到就会上前帮着孩子叠被子。这样的教育下,孩子是很难真正养成习惯的。因此,父母的做法和观点应该要统一。

2、家庭和学校教育要一致

在学校中孩子得到教育,做人要勤快、爱劳动,正在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孩子也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主动放学后打扫清洁。结果回到家中主动要求做家务时,父母却说:“你还小,不用做这些妈妈/爸爸来做就行了。”这让孩子听谁的呢?因此,父母应该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既然孩子能够完成了,不妨就放手让孩子自己来。

3、行为示范

孩子特别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比如说脏话往往就是在父母的随口中学到的。因此,如果父母用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是好的行为,那么孩子学到的就是好行为,如果是不良行为,孩子就会学到这些不良行为。

4、表扬鼓励

当孩子做出良好行为习惯时,父母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能非常有效的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有助于孩子养成真正的好习惯。

5、家庭竞赛

很多事情带着一点胜负会激发孩子动力,家长可以经常举行一些家庭竞赛,比如早上起床时,看谁先叠好被子,穿好衣服,这样能大大加强孩子良好行为的主动性,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为了孩子根深蒂固的习惯了。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635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