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1-19岁左右。在中国大陆中学教育由初级中学(初中)和高级中学(高中)组成。另有同名杂志。

基本介绍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

初中生

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目前中共为各省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采限定省制),包含第7到第9学年,原先称作初一、初二、初三,现在开始称作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初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初中毕业证。读完初三后会有以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高中或中等专科学校,甚至部分大专院校还可以直接招收一些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制的大专课程。

高中生

高中则是第10到第12学年,称为高一、高二、高三。高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读完高三后会有以升入大学的高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本科或高等专科学校。

用青少年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和以前的感觉大有不同,总是想用成年思维进行思考,行为却比较幼稚、大胆.大家渴望成熟,盼望成长,希望将来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大学,带着美好的希望和期待的一群人.

能力要求

应具备的能力

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中又以书面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每个想成才的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你要想将来有所建树,必须在中学时期就努力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这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从这些方法中,可以发现,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有相当的内容,就是训练这两个能力。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努力实践,多去实践。

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法

有不少中学生,在公众的场合下讲不好话。明明是经过准备的,一到台上,脱离稿纸,就讲得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影响口头表达的原因是什么呢!

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思维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与否。

讲话和写文章不同,不能停下来多作思考,必须一句接一句地说,这就要求思维敏捷,前后连贯,不能结结巴巴;要求思路清晰,语句具有条理性。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思维敏捷,来自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你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讲话的时候思维就会越活跃,越敏捷,因为各种知识会使你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毫无思维阻塞的感觉。思路清晰,来自于对所要讲的事物的熟悉。比如;老师让你复述一下《社戏》,如果你对课文的内容不熟悉,复述起来就会含糊不清。

第二,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很简单,话是由词组成的,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的词语而语塞结巴。

第三,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受讲话者讲话时的心情稳定与否的影响。一般人在公众的场合、大场面的情况下,容易由于担心讲不好而产生心慌,心情镇定不下来。这是由于讲得次数少的原因,只要多练习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针对上述三种因素,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就明确了。

首先要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讲话之前做好准备,充分熟悉要讲的内容。其次,就是多讲,在各种场合下主动地讲。课堂上踊跃发言,开小组会或班会时积极发言,哪怕给班上的同学们读读报也可以。看完电影、小说或听过新闻广播之后,主动地向同学复述电影、小说或新闻的情节内容。学校里举办的朗诵会、讲演会、讨论会等集体活动,都积极主动地参加。这样,思维就会逐渐敏捷,口齿就会逐渐伶俐,就会逐渐适应各种陌生的大场面而不心慌。

其实当众发言次数最多的场合是课堂。争取课堂发言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常州市新闸中学初三(4)班的任文琴同学就善于利用课堂发言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她说:"每当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我的思维就活起来了。有时候为了答好题,我连课

外阅读的内容和小学里学的知识都用上了,这样就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争取发言,就得很快作出反应,举手慢了会被别人抢了先,所以促成我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

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法

所谓书面表达,就是写文章。书面表达能力,就是写作能力。怎样提高写作能力?郭沫若有一段话:"多体验,多读书,多请教,多练习,集中注意,活用感官,尊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之外,别无善法。"这一段确实是学写作的经验之谈

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作文。那当然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了。但仅仅靠两个星期写一篇作文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因此,中学生在课外还应练习写作。练习的方法就是刚才所引的郭老的那句话。如果简单一点,可以缩成九个字:多读、多写、多改、不怕难。

多读,就是多读名家著作,多读规范的作品。找来几篇极好的文章,"依样画葫芦"。一开始写作总是这样的。这叫模仿,书法上叫临帖,绘画上叫临摹,都是一个意思,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的同学也在读,但效果不大。那是他不会读。为了学写作去读范文,就不能从情节上、内容上去读,而应当看其是怎样的结构、如何的顺序、使用的语言等。细细体会,求其一得。虽不是每篇文章读后收获都很大,但总应有所得,那怕揣摩出一点收获也是可取的。

多写。所有谈写作的文章都要说这一点。写作能力确实是在多写中练出来的。初写的时候,可能写不好,不足为怪,不要爱面子,任何会写的人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多改。多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次写过之后都要进行修改。写而不改,写得再多,等于没写。在修改的过程中,大脑得到反馈信息,知道了这次写得好的地方是怎样写好的,写得差的地方是怎样写差的,怎样写又是要不得的。下次再写时,这次写得好的办法就可以发扬,写得不好的就设法避免重犯。要不怕丑,敢于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别人看,让人家挑毛病;要敢于删改,哪怕全部推翻都可以。

当然,修改也有方法。不要一边写一边改,写完之后再改;不要刚写完就改,放上三五天之后再改;改的时候,要先从全局着眼,从整个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上看,要核对引文,然后再在语言文字上斟酌。

最后,不怕难。就是说不要急于求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速成。它的特点是"知易能难"。写作理论和知识一讲就明,一听就懂,一写却不会。因为懂得了写作知识,并不等于你会写作,因此要不怕困难,勤奋练习,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

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不光文章的观点是经过自己头脑思索而得出的,文章的表达形式也应该是自己独具风格的。

心理特点

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生理上急剧的变化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以及缺乏正确的引导,同时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有些孩子会通过读一些黄色读物,浏览一些黄色网站,来满足性的需求。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处理孩子面临的性问题,导致很多问题产生了。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

另一方面,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面对困难,遇到挫折时,又很容易退缩到家庭里。

这种反抗性与依赖性产生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很多孩子会对父母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盲目反对,甚至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也要坚持,使得父母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对话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初中生常常希望表现自己,又害怕自己比不过别人,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就会产生自闭。同时因为孩子的分辨能力还不强,所以在交友时容易出现问题,有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为争强好胜,在学校会有暴力行为。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此时的孩子遇到问题,容易产生退缩心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编辑本段同名杂志

同名杂志

杂志简介

《中学生》杂志简介

《中学生》杂志是一本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名牌刊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创刊于1930年1月,现在《中学生》杂志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是我国中学生最为喜欢的综合性读物之一。刊题由毛泽东同志题字。

《中学生》杂志自创刊以来,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增强。它所传播的知识,紧跟时代并且注重读者的全面发展,它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读书与做人相统一,强烈地吸引着广大中学生,已成为共青团组织和教育部门在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得力助手,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我国仅有的四次国家级评奖中,《中学生》杂志次次都获最高奖。特别是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学生》杂志十分重视,呵护备至。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秋为《中学生》题写刊名;胡锦涛同志在团中央工作期间,特在《中学生》杂志撰写文章,希望我国广大中学生"珍惜青春时光,树立远大志向"。董必武、徐向前、薄一波、王任重、康克清、任建新等同志先后为该刊题词或撰稿;我国许多著名学者或知名人士如郭沫若、严济慈、巴金、茅盾、周谷城、胡愈之、高士其、冰心、叶圣陶等同志也都先后为该刊题词或撰稿。在新的世纪里,《中学生》杂志与时俱进,坚持"以知识为本,与时代同步,为校园剪影,和青春作伴"的办刊宗旨,肩负着造就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成为全国中学生最知心的朋友。

中学生杂志如今,《中学生》杂志发展为三个版本,一本是综合版,紧密配合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给读者提供丰富的课外知识,反映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开辟绚丽多彩的娱乐园地,引导读者健康成长,快乐做人。另两本分别是是《中学生》初中作文版和《中学生》高中作文版,旨在加强学生书面和口语的表达能力,给中学生朋友提供优秀作品的发表园地,指导阅读欣赏,提高审美品位,帮助读者在中、高考中夺取作文高分。《中学生》已经成为初中学生们的必读刊物,让跟多的学生在阅读《中学生》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培养阅读的习惯。

基本资料

《中学生》青春阅读版邮发代号2-37 ,每年12期,每期6.80元

《中学生》初中作文版邮发代号2-555 ,每年12期,每期6.00元

《中学生》异度空间(以前是高中生作文,现在改版了)邮发代号80-452 ,每年12期,每期6.0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汇款到编辑部订购(邮编:1000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中学生》杂志社,联系人:朱明)

网络用词

常形容开始接触社会,了解了一部分生存技能,发现了自己是小学生时被人看不起的原因。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看不起小学生了。特点1.跟风嘲讽小学生2.不能熟练的理解、分辨和运用网络用语(例如:“计生党”,“高级黑”等)所以经常闹出很多笑话。会恼羞成小学生状态。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509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