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成就

文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搞好创作的重要性现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祗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杂说原文" class="anchor-1">

杂说原文

杂说原文_一龙说" class="anchor-2">一龙说

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龙说作者&" style="float: right;" picsrc="6398ecd35a281499a9ec9aef" data-layout="right" width="371" height="480" url="http://f.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9a2fd14135fae6cd08b4ac633fb30f9e/4bed2e738bd4b31c8a05a4cd87d6277f9e2ff88e.jpg" compressw="170" compressh="220" useredit="1" />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翻译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注释

杂说一龙说" style="float: right;" picsrc="64380cd7912397ddad8ff24f5982b2b7d1a28782" data-layout="right" width="1280" height="692" url="http://e.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43817fdf462309f7e36faa10420f0c39/64380cd7912397ddad8ff24f5982b2b7d1a28782.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18" useredit="1" />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嘘喷吐

伏遮蔽

景通影

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汩漫

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从随跟随

杂说原文_二医说" class="anchor-2">二医说

原文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翻译

擅医术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擅谋划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战和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脉心脉没有疾病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心脉有了病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诸侯四起战乱不断却仍传了数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焚书坑儒传了二世便灭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因此四肢虽无病痛也没什么可放心的心脉才是关键四海虽无动乱也没什么可自满的法度才是关键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指心脉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指法度意为害怕法度消亡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易经云视履考祥擅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注释

瘠瘦弱

计谋划

纪纲法度

安危平安与危险指和平与战乱

害使其损伤指危害

所以用以用来

为治理

衰事物发展转向微弱指王朝末期

倾衰亡

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阳和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恃依赖依靠

矜骄傲自大

扶帮助

与给予

视履考祥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履卦·上九云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杂说原文_三崔山君传" class="anchor-2">三崔山君传

原文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翻译

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昔时的圣人们有的头象牛有的身体象蛇有的嘴巴象鸟还有的面貌象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但是他们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泽面色红润有如朱砂美丽非凡他们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却象禽兽一般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鬼神之说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了愤世嫉俗的一面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杂说原文_四马说" class="anchor-2">四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马说作者 韩愈" style="float: right;" picsrc="09bb4f3d3f6f5da83c6d971b" data-layout="right" width="118" height="140" url="http://b.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c8bba90dd11373f0f13f689d940e4b8b/1e30e924b899a90155f06a401d950a7b0308f5fa.jpg" compressw="118" compressh="140" useredit="1"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马

祗同只只是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做千里马以把称叫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dan吃尽一石dan)粟粟泛指粮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 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显现美美好素质优点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够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这里作动词驾驭驱使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它叫之不译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到马的跟前临到它跟前

其难道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恐怕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简析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者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作者

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生平

唐贞元二年788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元和元年820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其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词目释义

拼音zá shuō

基本解释

1. [various opinions]∶各种说法

杂说不一

2. [scattered essays]∶零碎的论说文章

详细解释

1. 百家的学说

汉书·公孙弘传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唐颜师古<汉书>叙例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

2. 指怪诞鄙俗之语

北史·文苑传·李文博﹝魏郡侯白﹞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说

3. 指笔记小说

宋周密齐东野语·王魁传世俗所谓 王魁 之事殊不经且不见於传记杂说疑无此事

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诗有颛蒙事可亲之语注云 公佐 字 颛蒙 疑即此 公佐 也然未知全唐诗采自何书度必出唐 人杂说而寻检未获

4. 古籍分类子部中一目叙述人事兼发议论者属之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 六朝 杂说有会林对林见隋志又类林辩林笑林见通志今率不存

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一杂家之义广无所不包……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

清 沉彤 义门何先生行状先生蓄书数万卷凡经传子史诗文集杂说小学多参稽互证以得指归

韩愈有杂说四篇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

赏析

吴小如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韩愈小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自称祖籍在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韩愈一生创作了几百首诗对我国创作诗句有着深远的影响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265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