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
大中华地区(又称大中华区,亦有称呼为华人地区、华人世界)是一个经济或商业名词,一般定义的范围涵盖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地区;偶尔也会包括以华人占主体(3/4)的新加坡,甚至包括和有许多华人居住(1/4)的马来西亚(25.1%华人)等海外国家及地区如澳大利亚的圣诞岛特区(63%华人)印度尼西亚的坤甸市(30%华人)及缅甸的果敢特区(93%华人)马来西亚的槟城(56%华人),即常说的“星马”(注:“星”指新加坡)或“新马”地区,亦泛指有华人居住及活动的地区(如“华侨社群”等)。
“大中华地区”是一个政治正确的用语,不对上述地区的政治地位或统分状态做任何暗示,尤其多用于涉及台湾问题的
两岸和解宣传画
文字,以避免使台湾海峡两岸的任一方感到不满。这个表达是源于上述地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及经济结构,在这些地区之间,常常有大量的相互投资及贸易往来。
许多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都采用“大中华地区”或“大中华区”一词于自身的商务运作当中,而以此为名所设立的公司业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处理中国大陆、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等两岸三地之间业务来往的管理事项,偶尔也兼有负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新马”(旧称“星马”)业务。
日本教科书中,常以“中华”表示中国,而少用“中国”。 在少数地方也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中华,又是中国的又一简称,是中国人民民族的代名词。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统称,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著名爱国诗人申宝峰在其经典作品《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大气磅礴的写道:“中华文明五千年,光辉又灿烂。 多少英雄和圣贤,美名永流传。 多少无名的祖先,开创了今天。 现在我们来接班,继续走向前。”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们对祖先的无限景仰和继承祖先历史使命的职责和义务。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中华的土地是不可分割的。
中华历史
三皇时期
从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起算,据说华夏文明史历经了约5000余年。
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三皇也是这样的神。关于三皇确指何人,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说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指伏羲、女娲、神农。不过,通行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为什么说燧人、伏羲、神农是天上的神下凡呢?根据史料记载,三人被尊称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而“氏”的原始意义是神祇之意。此外,三人皆有异象,皆聪明过人。相传燧人氏聪明异常。而伏羲的母亲叫华胥,因为在雷泽这个地方踩了大人的脚印而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伏羲的长相是人首蛇身,也有说是人首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龙身,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他自称“龙师” 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大概就缘于此。关于神农氏,《春秋纬·元命苞》中说他是“人面龙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子,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出生三个时辰就会说话,五天以后就可以走,七天以后牙齿就长齐了。再者,从其三人那超越人类智慧的诸多行为看,非是刚刚造出来的人的智慧所可以企及的,一定是背负着教化人类使命而来到人间的神。
五帝时期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
黄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举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须与之较量,于是诞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部族没兵戈相见,而是通过庙堂的论战来判定输赢。阪是古时一种引水的木具,炎帝和黄帝双方一边都有一个土池,每一个论点谁赢了,谁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会流入倾斜的一方,直到谁的池水先满,谁就为最后的赢家!为什么炎帝和黄帝会产生这样一种输赢的方式呢?因为炎帝和黄帝都为一家,后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家族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族,而不是杀的你死我活,最后炎帝的小宗归为黄帝的大宗,所以从黄帝开始,尊黄帝为人文始祖,华夏道统的象征。而后的华夏文明其实就是在炎黄血脉之内的一种解释,一种陈述,故不强调血脉,以人文判定!所以华夏王朝历来就有这样的概念就是清君侧,而不是灭族的形式!采取灭族的一定是外来的夷狄,因为他们不在华夏血脉内!
氏族部落
汉服
华夏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华夏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夏商周时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朝明时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随后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265-316)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581-618)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1368-1644)、清(1616-1911)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文化
中华文化,亦称中国文化、华夏文化或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4000多年前的炎黄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以后华夏文化传播到南方长江流域等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流、融合,中华文明的地域范 围逐渐扩大。政治意义上定义的中华民族是今天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所有民族的统称,因此中华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统称。
正统中华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观念,春秋大义中的华夷之辨,不以种族血统为标准,而以文化义礼作量度,蛮夷之民接受华夏文化可以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这种以文化为标准的观念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壮大和统一。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夏朝以前的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王子泰伯建立了吴国;在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战国时期秦灭蜀,到秦朝统一中国,华夏文化的地域范围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雏形。中原华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愈加丰富。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自古以来发生着交流。通过长期的交融、发展,形成了多源性的中华文明。
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易经、阴阳学等各种思想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品牌名称
中华牌牙膏
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牙膏厂的前身中国化学工业社始建于1912年,
1922年这里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支牙膏――三星牙膏,为中国牙膏工业奠定了基础。1967年,中国化学工业社改制为上海牙膏厂。1954年诞生第一支“中华”牙膏。
现在的“中华牙膏”是联合利华从上海牙膏厂借来的品牌,借用时间为50年。后来发现自有品牌洁诺的影响力没有中华高,于是投资很多研发和广告在中华牙膏上面。现在的中华牙膏有非常多的单品,可以说是借用联合利华的力量来发展这个国有品牌。
中华牌铅笔
中国铅笔制造工厂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香港九龙由国人投资将英商经营的铅笔厂改建为大华铅笔厂,是为中国第一家铅笔厂。
复厂初期,面临美国铅笔大量倾销的严重威胁,又受到原在上海的长城铅笔厂和上海铅笔厂两大强大对手的剧烈竞争,致使工厂的生产经营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通货膨胀,物价无限飞涨,工厂卖出成品转瞬间补不进原料,只得饮鸩止渴,高利贷款,维持生产,形成了恶性循环,债务越来越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至1949年工厂已陷于半停工状态。工厂职工们在重重的苦难下,承受了痛苦和煎熬,顽强抗争,终于把工厂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铅笔工业奠定基石。
1950年7月,中铅公司被国家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公私合营,成为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从此企业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新的历程。
合营后,职工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显著提高,看到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工程设计制图用的绘图铅笔需要量大大增加,而就中国从来没有规格齐全,品质过硬的国产绘图铅笔,因此大量使用的还是价格昂贵的美国“维纳斯”牌绘图铅笔等舶来品。职工们心潮迭起,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试制高质量的绘图铅笔。经过数以百次的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终于在1954年3月制造成规格齐全的高质量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美、德、日等国的绘图铅笔就此在我国市场上绝迹。“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是中国唯一能与国外绘图铅笔一争长短,国内产品无与匹敌的产品,在中国铅笔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铅一厂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风风雨雨的历程中,充满着艰辛与灾难,拚搏与奋斗,挫折与成功。中铅一厂的创始者与广大职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智慧,用心血为发展中国铅笔工业,创出了一个个伟绩,铸成了一座座丰碑。中国铅笔一厂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中国铅笔工业史册中。
中华牌汽车
中华汽车是华晨汽车集团的轿车子品牌,属于华晨集团。
华晨集团早在1997年就开始为生产中华轿车作积极准备了,而第一代的中华车是在2000年底下线的,产量大约在300辆,也就是华晨金杯厂里面统称的第一批车。这批车由于没有
得到上市销售的准入证,所以只是在随后的几大车展上露了露面,然后就分配给厂内自用了。第一代的中华轿车虽然有着潇洒大气的由意大利设计的外形,但这批车无论是内饰质量还是装配水平,乃至机械性能都处在很低的水平,内饰质量和行车感觉真的是糟透了,粗糙的内饰像街道工厂的手艺,车开起来仿佛一切都和你较劲。
华晨金杯与世界顶级汽车生产厂家宝马合资后,中华车型也搭上了顺风车。新中华轿车与宝马轿车在涂装线和总装饰线检测、质量体系检测等方面实现共线生产,全面采用了宝马生产工艺中的质量控制标准及体系,从而使新中华的品质在根本上有了提高。在与宝马的部分共线生产后,中华轿车在质量意识、质量控制、新工艺新方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2002年6月,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宝马集团合资生产整车的项目建议书获得政府有关部门批复。2003年3月14日,华晨汽车与宝马集团获得通知,双方在中国生产销售宝马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政府部门正式批复;3月27日,华晨宝马合资合同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华晨汽车与宝马集团的成功合作对双方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将为中国汽车的生产与服务带来新的标准,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华牌香烟
中华"牌卷烟系烤烟型高档名优精品,被誉为"国烟",是我国卷烟品牌的杰出代表。中华牌卷烟色金黄,清香纯净,曾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全国十大驰名商标"。中华牌卷烟已逐步形成了18mg、15mg、11mg不同焦油量以及多种规格包装的系列产品。
五十年来,“中华”牌卷烟质量不断改进提高,并赋予新的技术含量,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最初 生产的“中华”牌卷烟是二十支软包光嘴烟,1959年开始生产过滤嘴卷烟,产品质量虽上了一个台阶,但 生产数量仍然很少。1966年“中华”牌卷烟产量为3600箱,滤嘴烟仅为110箱。改革开放前后更新了设备 ,实现了国际通用的全包装滤嘴卷烟的批量生产,1988年“中华”牌卷烟产量突破1万箱,又上了一个台 阶。九十年代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7年“中华”牌卷烟产量突破10万箱,近几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百分 之十。 五十年来,“中华”牌卷烟累计生产销售约125万箱,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它的品质、声誉和效益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了几代上烟人的汗水和智慧。
中华咨询
中华咨询,又名中华财务咨询(CCAFM), 原名“中国财务会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2年,由国家财政部直接管理。著名财政经济学家许毅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著名银行家经叔平等作为中华财务会计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和财务管理咨询事业奠定了基础,为行业培养了众多高级专业人才。
二十八年来,在财政部的关怀和帮助下,中华咨询立足本土企业,服务改革开放,铭刻了所在行业的诸多挑战、成就和荣誉,在国企改制、企业重组、IPO、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领域创立了诸多堪称第一的经典案例。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华咨询为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变革需求,在发扬其财务领域管理咨询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的前提下,逐步扩展业务范围,依据对中国企业成长环境、管理体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学习、借鉴国际企业管理咨询方法,为数百家大型企业和集团公司提供了战略、运营、财务、预算、并购、风险、人力资源及信息化等全方面的咨询服务,逐渐成为中国本土咨询行业的一面旗帜。
释义解释
虽然目前“中华”一词早已成为对中国文化、地理、民族、饮食等方面的泛称,但直到近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该词汇的现代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才正式将“中华”纳入国名。
《辞海》:我国古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此称其曰中华。中者,居四方之中也;华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装华美者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现代汉语词典》: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中华民族经过不断的融合,“中华”也就借指“中国”了。
在悠悠的历史中,“中华”历经不断发展 中华之名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以此为国号。而已不存在的中华共和国及中华帝国亦以此为名。
虽然目前“中华”一词早已成为对中国文化、地理、民族、饮食等方面的泛称,但直到近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该词汇的现代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才正式将“中华”纳入国名。
《辞海》:我国古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此称其曰中华。中者,居四方之中也;华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装华美者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现代汉语词典》: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中华民族经过不断的融合,“中华”也就借指“中国”了。
在悠悠的历史中,“中华”历经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传承着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 中华香烟, ,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传承着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 中华香烟,
华人新解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看到一个特大脚印,好奇地踩上去丈量,因而受孕,怀胎十二年生伏羲。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清朝人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称:“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以“华”自称的原因。关于华胥氏,有人从字形字源探索原因,认为“华”代表一种美丽(繁盛)的事物,古作“光华”解,花果瓜菜有艳丽的“光华”,故又以“华”称瓜果,如树华。甲骨文中的“华”字就是一株挂着果实的花树,后因避免“光华”和“花华”混淆,才创造了“花”字。这种解释看似很有道理,但显得很抽象,难以令人信服。在春秋战国以前,“华”、“花”两字不分,是一个字。
其实伏羲应该是“匏析”,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匏就是葫芦,代表在陶器出现之前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时代。“花”这一概念来源于葫芦,最初指葫芦花,从葫芦花出发,认识到各种植物的花,而形成了“花”这个概念。葫芦花白色,花瓣长约一寸半,宽约一寸,花冠直径近三寸,非常显眼。稍微留心一下,伏羲氏时代的先民们就会注意到,在葫芦花还没有败落之前,小葫芦就顶着萎蔫的花瓣出现了。在先民们朦胧的意识中,会认为葫芦由葫芦花的生命力化生而成,而称之为“化为葫芦的东西”,久而久之,简化为“花”。
世间的花有千万种,一般植物的花虽然美丽,但对先民们生存没有什么价值,不会引起先民的注意。只有到了伏羲氏时代,葫芦花才对先民有了意义。在古代,“化”字的意义不是“转化”之化,而是“化生”之化,表示潜在的某种能力显现并发挥作用的意思,在《易》一书中所用的“化”字基本上都是这个含义。“化”字来源于“比划”之划,远古时期,语言相对贫乏,交谈时需要用手比划着以增加表达能力,“比划”的“划”字就相当于“话”字,就是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意思。同样的道理,葫芦花化生为葫芦的过程,就是隐伏在花中的葫芦中显现的过程。由此可以合理设想,华胥氏孕生伏羲故事的原型,其实就是葫芦花化生葫芦的自然现象。伏羲氏时代的人们之自称“花人”或“华人”,其实就是自诩“用葫芦的人”,比起那些使用兽皮、牛角、贝壳、龟甲、颅骨之类饮水的人要高明得多,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