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千》杂志是一本月刊,于1943年6月在桂林创刊。可惜的是,时间不长,总共只出版了六期。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对进步文艺实行扼杀政策,文网森严,再加上物价高涨,出版成本提高,资金枯竭,致使其于1944年11月被迫停刊。1946年7月,又在汉口复刊,那是后话。

历史记载

抗日战争期间,在广西桂林出版的刊物盛极一时,先后出版了二百余种,其中文艺刊物即有《抗战文艺》、《文艺杂志》、《当代文艺》等二十五种,比当时的文化中心重庆出版的还要多。我最近所看到的是一种题名为《大千》的杂志。“大千”为佛教中语,实为“大千世界”之省称,即指广大无边的世界。唐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中《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中即有“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语。而编者意在“此不过为此大千世界中一小杂志,小杂志中之每一期,偶志鸿爪而已。”

主要人员

陈迩冬,这位诗人兼学者的总编辑,原名陈钟瑶,笔名沈冬、冬郎、蕴庵、皇甫鼎,是广西桂林人。他中学毕业后,即考入广西大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创作新诗并从事话剧运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先后任桂林分会、重庆分会理事。陈还编过《战时艺术》、《拾页》诗刊、《风雨》月刊、《诗创作》、《桂林日报》副刊等。1949年赴北平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后主编<新民报>副刊,又曾任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后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期刊欣赏

在当时,由于战争局势的发展,大批的文化人士来到桂林,除了在杂志上紧密配合“抗战建国”的需要外,还从提高民众素质出发,积极介绍各种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这些期刊也为在桂林或不在桂林的新老作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份32开的刊物,以登载散文、小说、诗词为主,包括文史知识、风光介绍、民俗民风、剧本、作家评传等。其专栏有“大千诗词”、“风·雅·颂”、“异国情调”、“书报春秋”、“学生艺文观摩会”。第一期上,有柳亚子的《雁山纪游一百韵》、熊佛西的《描写聋、哑、瞎的剧本》、孟超的《野祭张曙》、柳亚子及朱荫龙的《南明史编纂意见书》、符浩的《喑哑了歌喉》、祝秀侠的<论刘备与曹操>等。后来为杂志写稿的还有黄炎培、焦菊隐、端木蕻良、秦牧等文化教育界的名家。如符浩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熊佛西是著名剧作家,孟超不仅是诗人兼文学理论批评家,而且是《李慧娘》等剧的创作者,而祝秀侠就是写《三国志人物新论》者。可见其时该刊的质量是很不错的,不少文章都有学术价值。

期刊主题

该刊的发刊词,是以“纸书纪月”为题而写的,笔调颇为辛辣,其有云刊物“不过于上下言,不高不卑;于左右前,不偏不倚。至于‘不移’,则尚未做到‘庸’字的功夫,殊不敢以此自况或者标榜”。“娘生下洒家,两片唇,三寸舌,小时吃乳,大了吃饭,读书念字、笑啼歌哭,喝茶饮酒,嚼糖吸烟、吃药接吻,那一桩不干过,宁独多于言:这一枝笔虽无横扫千军之力,但以之代口,却不许有纤毫丝绕其尖端的。洒家要说,要写,除非变了哑巴,或者右手为硬刀或软刀所截。”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而能发出如此之言论,还是须要一些勇气的。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221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