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意探源

⑴指风光;景色。
《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王勃《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⑵犹言风望。
《晋书·刘毅传》:“故能令义士宗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

基本解释

[landscape;scene;scenery;sight;views] 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
例:风景秀丽

详细解释

⒈ 风光景色。
南朝 宋 鲍照《绍古辞》之七:“怨咽对风景,闷瞀守闺闼。” 唐 张籍 《送李司空赴镇襄阳》诗:“ 襄阳 由来风景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清 李渔《比目鱼·肥遯》:“一路行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真箇好风景也。”清·范阳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已告成,而风景清幽,居然福地也。” 老舍《贫血集·不成问题的问题》:“专凭风景来说,这里真值得被称为乱世的 桃源。”
⒉ 景况,情景。
宋 蒋捷《女冠子》词:“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吾观孼龙之子,本是害人之物,得我救命,教我等‘七日七夜不动钟鼓’。今止三日,风景异常,想必是他把言语哄我。” 清 顾炎武《与李子德书》:“ 汾州 米价每石二两八钱, 大同至五两外,人多相食,在此日用之费,三倍华下。至此间风景,大非昨年。”《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 安公子 ﹞看了看家中风景依然,只一个 张进宝,管了个内外严肃。”
⒊ 犹风望。《晋书·刘毅传》:“正身率道,崇公忘私,行高义明,出处同揆。故能令义士宗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
参考文献:
[1]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第二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428;1430.
[2] 熊国英.图释古汉字[M].济南:齐鲁书社,2006:61. ①“教化”其实在“风”最早的含义中已经出现。见第一节。
[3]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6-77;699.
[4] 王力主.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54.
[5] (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音版)[M].长沙:岳麓书院,2006:284.
[6] (汉)毛亨传.十三经注疏(整理本,第4 册):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6.
[7]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8:100-102.
[8] 王朝忠.汉字形义演释字典[M].成都:四川成都辞书出版社,2006:1108.

词语出处

“风”与“景”的起源和演变

甲骨文中,用“凤”为“风”。甲骨文“凤”像头上有冠之鸟。谷衍奎推测,古人造字时,因为“风”无形,又因“凤飞众鸟随从而生风”,故以“凤”为“风”。小篆将“凤”分化为2 个字,一个“从虫凡声”,为“风”;一个“从鸟凡声”,为“鳯”。在简体字中,这2个字分别写作“风”和“凤”。“风”的本义是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
? ? ?《说文解字》:“风,八风也。东方日明庶风,东南日清明风,南方日景风,西南日凉风,西方日阊阖风,西北日不周风,北方日广莫风,东北日融风。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匕。”“风”的含义从自然现象引申为文化现象,与《诗》大有关联。钱钟书认为:“‘风’之一字而于《诗》之渊源体用包举囊括……”“‘风’字可双关风谣与风教两义。”钱氏认为,“风”为“诗”之体,在于土风和风谣,此处的“风”是“土地风俗”的含义;“风”为“诗”之用,在于风谏和风教,这里的“风”有“教化”的含义。土风和风谣中的“风”已经具有很浓厚的地方文化指向;诗的教化功能则是通过“风”对情感的艺术表达而实现的。即《毛诗正义序》中所说的“发诸情性,谐於律吕”的“畅怀纾愤”之表达。至此,“风”的含义不仅已经完成从自然向文化的引申,同时还被赋予浓厚的感情色彩。甲骨文中没有“景”字。金文和篆书中均有其字形。是会意兼形声字。
? ? ?《说文解字》:景,光也。从日京声。“景”没有对应的简化字。“景”的本义是日光。后逐渐引申有景色、景致的含义。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独立文字,“风”在甲骨文一期已出现,时间是在公元前1195 年。“景”在甲骨文中未发现。其字形出现于金文和篆书之中,结合其在《十三经》中出现的时间,可以推断“景”的出现比“风”要晚。“风”与“景”本义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风”为空气流动,“景”为日光。有意思的是,“风”还有另外一个古字体,像风起遮日一样,斜划表示风的动态。随着文字含义的演变,“风”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在个体为情感,在群体为文化;而“景”却始终承担了人的相对物——环境的含义”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在个体为情感,在群体为文化;而“景”却始终承担了人的相对物——环境的含义

“风景”的起源和含义

在“风”字出现约1 600 年之后,作为单一词组的“风景”终于出现了,时间大约在400 年前后,即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上述推断建立在对《四部丛刊》的全面检索,并对《四库全书》进行校核的基础之上。检索中发现:
1)中国书面文字“风景”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约365—427)诗歌《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
2)南朝宋诗人鲍照(415—470)的诗歌《绍古辞七首之七》中,也出现了“风景”一词。
3)南朝宋刘义庆(403—约443)的《世说新语》中也出现了“风景”一词。
陶氏的诗“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依然用的是“风”和“景”的本义,即“空气和光线”;鲍氏的诗“怨咽对风景,闷瞀守闺闼”,个体情感因素突出;刘氏文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却是指个体对环境的视觉体验。“风景”一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绝非偶然。其思想背景是魏晋玄学的发展,社会背景是士族的兴起,经济背景是庄园经济的巩固和推广。“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即鲁迅所说为艺术而艺术)”,是这一时代的2 个特征。“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检索《四部丛刊》,自东晋至清,“风景”共出现698 次,剔除通假“风影”的24 次,以及作为2 个词出现的39 次,“风景”实际出现653 次。从“经史子集”分类上看,“风景”一词出现在“集”中的频率最大,约为97.00%;从文字载体上看,“风景”一词出现在“诗”中的频率最大,约为66.51%;从朝代上看,“风景”一词出现在“清朝”中的频率最大,约为27.49%,其次为唐代,约为23.07%;从字义上看,“风景”一词指代风光景物的最多,约占97.50%。

“风景”含义的现代引申

从东晋末年至今,又一个1 600 年过去了,当“风景”登上更为广阔的舞台,成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时,它所处的时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的时代——以快速而深刻的“变革”为特征的时代。在“风景园林学”语境下,“风景”的含义应该有怎样的现代引申?
在中国思想中,“变”是“易”的一部分,“易”比“变”有着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对“风景”现代含义的考察也可包括3 个方面:“风景”的含义哪些是古今一致,应坚持的?哪些是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引申、调整的?“变”与“不变”中包含哪些规律性的东西?
“风景”有2 个永恒的要素,即自然和人,这2 个要素缺一不可。“风景”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显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如是。
时代不同,“风景”的认知深度、价值宽度和实践特征(包括主体、规模和途径等)产生了变化。在古代,对风景的认知是感性的、表象的;现代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为风景的理性认识创造了条件。至此,“风景”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且具有进一步延伸的可能与趋势。在古代,“风景”具有较为单一的审美价值;在现代,“风景”超越审美价值,具有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以及社会和经济等价值。在古代,“风景”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个体性审美实践,实践的主体是精英,实践途径是“人与天调”,总体具有规模小、环境影响小的特征;在现代,“风景”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公众性社会实践,实践的主体扩展为不同利益群体,以博弈为手段,具有规模大、环境影响大的特征。

结论

1、“风景”是人对自然环境感知、认知和实践过程的显现。人对自然的感知(情感体验)所形成的“风景”,以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显现;人对自然的认知所形成的“风景”,以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人文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历史学、景观考古学等知识形态显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包括保护管理以及保护管理前提下的规划设计)所形成的“风景”以遗产地、园林、公共开放空间、修复了的棕地等体型物质形态显现。
2、“风”和“景”的基本含义是“流动的空气”和“日光”。风景园林研究和实践的前提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深入理解自然系统及其内在机制。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环境学等均可以提供极大帮助。

3、“风景”不是冷冰冰的“自然”或“环境”,而是活生生的人和自然的复合体。“风景”中人的因素,在个体为情感(情感的表达为艺术),在群体为文化。因此文化和艺术对于风景园林学来讲,与狭义自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4、“风”的“教化”含义具有现实意义。作为环境教育的风景园林学,不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对于风景园林学本身都是有益的。从“教化”还可以引申出环境伦理的含义,环境伦理应该成为风景园林实践的基石。

含义引申

风景(Landscape)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由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来的一种景象。犹言风光或景物、景色等,涵意至为广泛。在中国古书上,尤其纯文艺作品的诗文方面,更是延用已久,甚至写景多于言情,几乎和旅游打成了一片。像晋书便有这么一段:“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伯仁)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李白也有:“当时饮酒逐风景,壮士就与功名疏”之句。其他如太白、摩诘、崔颢、子美、乐天、杜牧、苏赋、张继,和更早(南北朝)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等,都是爱好风景的旅游专家。至于风景的特质,和因人得名的名胜略有不同。根据景观学派李希特芬(Richthofen)、美国骚尔(G. O. Sauer)的主张,都以地形景(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为实地观察的对象,也注重人类活动(包括心理感受)与周围景物的关系。风景实质,变化无穷,即使每一大小不同地区,亦各有其特点,即形象与色彩之迥异。其基本原因,则由于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气象的变迁,生态的频繁,位置的偏差,以及人为等因素所造成。
所谓风景(Scenery),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景物、景感和条件则是构成风景的三类基本要素。
景物是风景构成的客观因素、基本素材,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包括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以及其他诸如雕塑碑刻、胜迹遗址等有效的风景素材。景感是风景构成的活跃因素、主观反映,是人对景物的体察、鉴别和感受能力。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心理等等。条件是风景构成的制约因素、原因手段,是赏景主体与风景客体所构成的特殊关系。包括了个人、时间、地点、文化、科技、经济和社会各种条件等。泰山的自然和文化风景是中国最优美的风景。

美丽风景

风景的美丽。讲的似乎很简单,但是真正的美,你又发现过吗? 在世界上有多少风景可以细细观察其中的美?静静的湖水一直不停息地流淌,安静的美。趵突泉那样迸发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热情的美。像行道树那般顽强的呼吸着,绿色的美。它们都是一道道风景线,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有一些风景线,你是不是没有留意过呢? 如扶老人过马路、在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等等。比不过人们心灵的美,

描写风景的诗句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沉沉朱户横金锁, 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 落梅生晚寒。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宝钗横翠凤, 千里香屏梦。
云雨已荒凉, 江南春草长。
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
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
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

中国风景

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是通过几亿年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形成的自然遗产,而且是世代不断增值的遗产。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208处,其中22处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省级风景名胜区达698处,其中包括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庐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三江并流 等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611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