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体征

感染后可引起组织损伤导致不同的临床现象。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对之产生免疫应答。由于人体防御能力的强弱不同,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数量和毒力不同,因此斗争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以下五种表现。

①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例如进入鼻、咽、气管内的病原体能被该部位分泌的粘液所粘附,被局部的免疫球蛋白A所消灭,或由局部纤毛的运动排出体外;进入胃内的病原体可被胃酸杀灭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也不出现全身性免疫反应,也就是说不产生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力,如果再有该病原体侵入,仍有可能罹患该种疾病。

② 形成病原体携带状态,即病毒携带者、带菌者和带虫者(指携带寄生虫者),即病原体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但人体并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疾病的潜伏期,则该人称为潜伏期携带者。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该人称为恢复期携带者,如果始终不发生疾病则称为健康携带者。携带者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容易作为传染源散布病原体而引起疾病的流行。

③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即人体受病原体感染后,不出现症状,但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如特异性抗体阳性、皮内试验阳性等,而且不易再感染该种病原体。这种隐性感染可见于很多传染病,如乙型脑炎、甲型肝炎等。很多健康人并未患过这些传染病,但其血中可检出该病的特异性抗体,这说明曾有这些病原体的隐性感染。

④ 潜伏性感染,即病原体长期地潜伏在人体内,与人体的抵抗力保持平衡状态。人即不能消灭病原体,病原体也不能明显地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不引起症状。但一旦人体抵抗力低下时病原体就能活跃地生长繁殖,引起疾病。例如,结核杆菌就能长期地潜伏在人体内,一旦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就会发生各种结核病。单纯疱疹病毒也能潜伏在人体内,一旦抵抗力减低时,可在口唇部位出现疱疹。

⑤ 显性感染,即感染病原后出现症状,发生疾病。因人体抵抗力、病原体毒力和治疗措施的不同,而表现痊愈、病死、慢性化、携带病原体、潜伏感染和发生后遗症等不同结局。

概念

感染是指由其他物种在身为宿主的个体内进行有害的复制、繁殖过程。

具传染性的生物体会寻找并且利用宿主体内资源,以利自身生存,但这个过程一旦干扰了宿主正常的生理运作,可能造成慢性症状、急性症状、坏疽(gangrene)、器官及组织被吞噬、甚至死亡,因此这类物种又称为病原体,通常是微生物,但事实上感染的定义可以更广,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类病毒,甚或是具有致病能力、但并非生物的传染性物质,例如普恩蛋白。

由于医学领域研究的疾病多由传染而来,传染病因此成为医学中重要的一个学术分支。

概念区别

“感染”和“传染”有时通用,例如病原体侵入人体可以叫做“感染”,也可以叫做“传染”。但严格说来,两者又有一定差别,“感染”的范围比“传染”更广,“传染”一般是指病原体从病人携带者或患病动物传染给健康人,而“感染”除了包括“传染”之外,还指人体感染原来就存在于自己身上的病原体,例如当免疫力低下时,存在于身体表面和体内的一些条件致病菌就可能侵入人体而引起疾病,即所谓“机会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病人之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通过被污染的衣服、食物、日常用品、手及空气飞沫等引起的感染。

对症治疗

对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是否需要治疗一直存在争论。实验证明,宿主的防御机制可因发热而得到加强,如此,发热是有利的,不应常规地降温。然而,没有一个临床研究支持发热是有益的(过去对梅毒的热疗法研究是例外)。对可能为严重疾病发作的儿童,发热应该治疗;因发热会增加O2 需要,对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成人患者,降温治疗也应考虑,因体温每增加1℃,氧的消耗增加13%;对痴呆病人,发热可引起精神状态改变。

直肠温度≥38。3℃持续3周或3周以上且经一周全面检查仍未找出原因者。

不明原因发热定义的规定有利于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但不应绝对化。已有人提出发热时间应为2周,经3天住院检查或3次门诊未找到发热原因者。诊断应包括热型的观察,详细病史和体检,实验室检查以及非损伤性或损伤性措施。

具体分类

按致病菌种类分为:1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一般感染,病原菌多是化脓性细菌,但同一种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感染,而不同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2特异性感染,有特异性细菌,如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引起的感染,与非特异性感染不同,其临床表现、病程变化及治疗原则和方法鞥各具鲜明的特点。

按感染范围:分为局限性、弥漫性。

按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心理学名词

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它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在互动中具有很大的作用。第一,感染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第二,感染可以使人自发的生发出一种与环境一致的情绪,调适自己的身心。第三,感染可以提高团队的亲和力、凝聚力。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3033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