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孤独
【拼音】gū dú
【 英文】 Loneliness
【基本解释】
古义: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百姓有不理(不合理)者如豪(同“毫 ”)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
1. [Isolated;Lonely]∶孤立无所依附。
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筑路》
2. [Alone]∶独自一个人;孤单。
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3. [Friendless;Lonely]∶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
他性情孤独,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详细解释
1.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
《礼记·王制》:“恤孤独,以逮不足。”《管子·四时》:“论孤独,恤长老。”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高年者人所尊敬,鳏寡孤独者人所哀怜也。” 宋叶适《徐公墓志铭》:“今鳏寡孤独夜宿煖堂寒苦,而僦钱无所得。”
2. 孤立无援,孤单无助。
《晏子春秋·谏下二》:“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灭国下》:“ 鲁 大国, 幽 之会 庄公 不往, 戎 人乃窥兵於 济 西,由见 鲁 孤独而莫之救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邛都县 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 宋曾巩《谢杜相公书》:“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邹韬奋《萍踪寄语》一:“最伟大的莫过于大众的力量,只须朝这方向努力,不会感到孤独。”
3.只身独处;孤单寂寞。
汉徐干《中论·法象》:“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 端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 宋苏舜钦《送韩三子华还家》诗:“早寄别后篇,微吟慰孤独。” 明 李贽 《又与周友山书》:“我既无眷属之乐,又无朋友之乐,茕然孤独。”老舍《骆驼祥子》十四:“虽然 虎妞 能替他招待,可是他忽然感到自家的孤独,没有个老伴儿,只有个女儿,而且长得象个男子。”
心理学名词
概述
百姓有不理(不合理)者如豪(同“毫”)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
孤独,在中国文字里解释,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须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
孤独并非仅仅是在心情压抑、失恋或无援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空虚和寂寞。孤独的另一种状态 ,是一种圆融的状态,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状态 ,这样的孤独是高贵的,这样的孤独者也是思想者。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或一个全新的世界。真正的孤独者, 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都能自得其乐。如:“我所理解的孤独是指在个体生命过程中,所毅然持守的特立独行并具有出色价值理想的精神状态”(李二和《流浪的梦》)。
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境界。
辨证分析
真正的 孤独不是温饱后的无病呻吟。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延却有内涵,孤独是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不能替代的美丽。
喧嚣里的独行客也是孤独的。也许越是纷繁越成空,越是孤独越丰富。一个人未必孤独,人多时,也许更茫然。月亮仅一个,却有众星捧,走在人海中,不知谁人懂。因此,才有了喧闹中的慨叹,热烈中的冷观。
独处时,才有时间思考;静思时,才有机会感悟。
能专心,方能深入。耐住寂寞、忍受孤独,也许才有奇迹的诞生。那些超前的理论学说,往往都在长久煎熬后,方被后人体悟和理解。很多科学发明,也经历了痛苦挣扎,才被人们认可和推广。那近乎黑暗的埋没,该是怎样的一种孤独?
融入喧嚣,就难逃纷扰,经常身心疲惫、憔悴不堪。为功名利禄明争暗斗,为爱恨情仇恶性角逐,几多不害他人,又几多不被人害?殊不知,厚待别人方能善待好自己。
在一个群落,掩埋得越深,就越难找回真实的自我。只有一个人的世界,才能真正袒露活脱脱的自我。
不会享受孤独,就不会享受人生。
学会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才能享受孤独的时光,默默感悟失去和得到,回味遗憾和美好。
挤一点时间,品一杯香茗,做一次思考,那是何等的惬意?
能从忙碌中解脱劳顿,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能在晨曦时思考未来,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玄妙。
暗夜里,独守一盏心灯,凝望苍凉无垠的夜色,便没了痛苦,没了压抑,静静地品味着那份空旷开阔和寂静清远的孤独。漫步于自我的心灵旅途,就把平日里那颗焦躁的心融入了如水的宁静,在追忆和反思里淡品人生,在夜的最深处,触摸飞舞的灵魂,让虚无变得富有,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享受!
产生孤独原因
1.情感缺乏
在一切成熟的人际关系中,都免不了失望的成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面对失望。但为什么有人做不到呢?心理治疗师莫·勒阿在巴黎主持一家心理咖啡馆,她解释说 :“罪魁祸首就是这句抱怨:‘没人喜欢我’。”在她看来,这样的抱怨总是来自那些童年时期缺乏爱,或至少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爱的人。她认为:“没有哪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表达他们的爱。”
2.溺爱
那么溺爱呢?“被溺爱的孩子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宠护着。成年之后,他们会向别人成倍地索求,觉得人人都该对他好。”他们对爱的无度索求和永不满足,往往吓跑身边的人。当然,毫不奇怪,其他人的这种反应更是让他们确信:“没人喜欢我!”
3.自恋
不习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总是归罪于他人,怪别人没有对自己付出更多,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勒巴斯蒂认为:“他们对一切的解释都是从自己出发的。”在这种自我中心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我陶醉和过度敏感。艾丽·昂贝则认为,对他们来说,被人爱总意味着:“最受宠爱”。她说:“他们寻求的不是爱,而是最爱。”为了保护自己,这种人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人,就像勒巴斯蒂所说:“跟自责相比,责怪他人不爱自己当然更为容易。”
4.缺乏自信
抱怨“没人喜欢我”的人永远需要更多的赞美来肯定自己。这种对爱的依恋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莫·勒阿认为:“如果父母给了孩子足够的支持和肯定,那他们就能顺利地构建自我,而不需要他人额外的肯定。”
同名电影
孤独 Seuls
影片信息:
导演:奥利维尔·斯默尔德斯
类型: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比利时
剧情简介:
《孤独》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生活在精神病院里有各种心理残疾的儿童们,抑郁,自闭,狂躁,妄想等各种精神疾病每天都折磨着他们,他们被隔离在有高高的铁丝网的围墙内,他们发病的时候会不停地用头撞墙,发出咚咚的声音,虽然墙上铺着很厚的海棉,但那声音依然让你无法忍受,或者哭泣,紧张,或者来回旋转绕圈,嚎叫。。。更难以想象的是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如此可爱的面容,而充满她们眼中的却是极度的惊恐和忧伤,她们每天听到的只有隔壁的咚咚声和外面的狂风暴雨,她们就在这间监狱般的医院里,一个人一个房间,孤独地“活”着。。。这是一部纪录片,一部能让你心碎的纪录片。
比利时先锋电影导演奥利维尔·斯默尔德斯(Olivier Smolders)的短片,获1989年布鲁塞尔国际短片节最佳纪录片金奖,意大利 都灵国际短片节金奖,法国Clermont-Ferrand短片节金奖,那穆尔媒体艺术节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