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区

区名:江宁区

英文:Jiangning Area

拼音:JiangningQu

经纬:介于北纬30°38′~32°13′,东经118°31′~119°04′之间

所在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所在省:江苏省(Jiangsu Province)

所在市:南京市(Nanjing City,省会、副省级城市)

区委书记:周谦江宁区

区长:陈发喜

电话区号:025

邮编:211100

车牌:苏A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域面积:1577.75平方公里

人口:95.2万人

区划代码:320115

江宁旅游:将军山风景区,方山风景区,牛首山风景区,阳山碑材,汤山等

江宁特产:周岗红木、湖熟板鸭、东山老鹅、红烧麻鸭、横溪西瓜、香藕、金陵金箔等

江宁名镇:东山、湖熟、横溪、汤山

江宁区人民广播电台:南京交通广播FM102.4、南京新闻综合广播AM1008、南京音乐广播105.8等

下辖地区:东山街道、汤山街道、江宁街道、禄口街道、麒麟街道、横溪街道、湖熟街道、谷里街道、淳化街道、秣陵街道

区四套班子驻地: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

方言:南京官话,江宁东山新城多以南京官话(Nankinese)或江宁地方话为主,部分乡镇有吴语方言的方言岛。

历史沿革

江宁区 地税办

历史上江宁仅县以上建制的名称有40个之多。“江宁”不仅为县名,还曾为郡或府之名。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始用江宁名称,至2009年已有1 728年的历史。江宁地域建置更迭频繁,沿革复杂多变,或数县并存,或侯国与郡县同列,或一县统管,或二县同城分治。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朝以前,今江宁地域属荆蛮之地。春秋时代,江宁属吴国。战国初期为越国管辖。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属金陵邑管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废金陵邑设秣陵县,又另设丹阳、江乘县,同属会稽郡。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江宁地域为江都国,分置秣陵、胡孰、丹阳三侯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废江都国,复秣陵、江乘、胡孰、丹阳等县,均属鄣郡。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新莾,天凤元年(14年),更丹阳郡为宣亭县,秣陵县为宣亭县,江乘县为相武县。刘玄更始元年(23年),郡县恢复旧称。汉末,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于楚金陵邑故址建石头城,改秣陵县为建业县,治所由秣陵关迁石头城;同时废胡孰、江乘二县,设典农都尉治理。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建业县为秣陵县,恢复胡孰、江乘二县,又析秣陵西南置临江县。次年(281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江宁县名,县治在今江宁街道。太康三年(282年),分淮水北为建邺,南为秣陵,复置胡孰、江乘二县。建兴元年(313年),改建邺县为建康县。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定都建康,这时除了原有江宁、秣陵、丹阳、湖熟等县,仍属丹阳郡外,又先后设临沂、阳都、怀德、肥乡、博陆、堂邑等侨县,安置北方南渡的士族和平民。

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江宁、秣陵、建康、丹阳、湖熟等县属于丹阳郡。梁代,天监元年(502年),分秣陵县置同夏县。陈代,太建十年(578年),分丹阳郡置建兴郡。江宁、秣陵、建康县属丹阳郡。湖熟、江乘、同夏等县属建兴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并入江宁县,属蒋州。至隋大业三年(607年),废蒋州,复置丹阳郡,江宁县属丹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江宁县更名归化县,与丹阳、安业等县属扬州郡。武德八年(625年),并安业入归化,改归化为金陵。武德九年(626年),金陵县更名白下县,属润州。丹阳县属宣州。贞观九年(635年),白下县又更名为江宁县。天宝元年(742年),江宁县属丹阳郡。至德二年(757年),以江宁县置江宁郡,江宁县废。乾元元年(758年),改江宁郡为升州,复江宁县属升州。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更名上元县,以唐肃宗“上元”到年号为县名,属润州。光启三年(887年),上元县又属升州。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天佑十二年(915年),建升州大都督府,治上元县。天佑十四年(917年),分上元县南十九乡、当涂县北二乡复置江宁县。从此江宁、上元县同城而治。武义二年(920年),改升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辖江宁、上元县。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建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江宁、上元县属江宁府。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江宁府为升州府,辖江宁、上元二县。天禧二年(1018年),复江宁府,辖江宁、上元二县。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辖江宁、上元二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建康府为建康路,辖江宁、上元等县。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辖江宁、上元等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辖江宁、上元等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建都应天府,以为南京。江宁、上元县属应天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南京更名京师。江宁、上元仍属京师所治应天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辖江宁、上元等县。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江宁府,改名“天京”。同治三年(1864),复称江宁府,辖江宁、上元等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江宁、上元二县。次年废南京府设江宁县。民国22年(1933年)2月10日,江宁自治实验县成立,直属江苏省政府。民国23年(1934年)县治由南京迁至东山镇,与南京市分开,属江苏省管辖。民国27年(1938),江宁地区先后建立江宁、横山、上元县抗日民主政权。期间,汪伪在东山镇建立伪“县政府”。

1949年4月24日,江宁县解放。4月28日,江宁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宁县属镇江专区,1958年7月改属南京市,1962年5月复归镇江专区,1971年3月重新划归南京市。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南京市江宁区。

曾相传“江苏”之名由来,“江”指江宁,“苏”则代表苏州。

江宁区的名称“江宁”是南京市简称“宁”的名称由来。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江宁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江南佳丽地”的南京市中部,总面积1577.75平方公里。东与句容市接壤,东南与南京市溧水区毗连,南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衔接,西南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相邻,西与安徽省和县及南京市浦口区隔江相望。

地形地貌

江宁境内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外营力所塑造的地貌类型比较齐全。常态地貌有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和盆地,其中丘陵岗地面积最大,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称。地势南北高而中间低,形同“马鞍”。境内有大小山丘400多个,主要山峰有东北部的青龙山、黄龙山、汤山、孔山等,海拔约300米,是宁镇山脉主体;西南部的横山、云台山、天马山、莺子山等,海拔多在250米~350米,多系茅山余脉;中部的牛首山、方山等,海拔200米~243米。境内河道主要有秦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秦淮河为区境最长的河流,位于境内中部,纵贯南北,经南京市雨花台区入江,支流密布,灌溉全区一半以上的农田。境内西部濒临长江,江岸线长22.5公里,水面3667公顷。流入长江的主要干流有便民河、九乡河、七乡河、江宁河、牧龙河、铜井河等。境内主要湖泊有百家湖、杨柳湖、西湖、白鹭湖、南山湖、甘泉湖等。

气候特点

2005年,江宁区气温略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与常年相当,春末夏初大旱,属较正常的年份。年平均气温16.7℃,比常年15.6℃偏高1.1℃,除1月、2月、8月、12月以外,其余各月份均高于常年。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6.8℃,出现在1月1日。全年总降水量959.6毫米,比常年1037.6毫米少78.0毫米。其中2月、4月、7月~9月和11月份偏多,其余各月偏少,尤其是5月~6月降水量只有115.1毫米,不足常年同期的一半。春末夏初全区丘陵山区严重干旱,造成部分群众饮水困难,秧田缺水移栽,植伤严重。≥0.1毫米雨日全年108天,比常年少10天。年最长连续无降水天数25天,出现在11月15日~12月9日。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8天,出现在8月28日到9月4日,过程雨量达57.1毫米,年一日最大降水量86.4毫米,出现在7月11日。6月26日入梅,入梅迟,梅期短,梅长仅5天。年日照总时数2022.3小时,比常年2099.9小时偏少77.6小时,其中3月~6月和12月偏多,其它月份偏少。年无霜期243天,比常年225天长18天。

气候与农业

1月~2月气温偏低,不利于油菜和三麦的冬季生长,使冬季作物返青期推迟。1月初和2月20日~21日的低温对农作物造成冻害。3月~4月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夏熟作物生长较快,对油菜和三麦的生长较为有利,利于油菜的开花、结荚和小麦孕穗。4月下旬后期和5月上半月降水过程较多,对小麦的开花有影响,利于病害的发生。5月下半月天气晴好,光照充足,利于夏熟作物的收获。6月降水明显偏少(月降水量65.9毫米,只有常年的三分之一和上年四分之一。≥0.1毫米雨日只有5天,比常年和上年偏少,其中11日~25日基本无雨),加上5月份降水同样偏少(月降水量49.2毫米,只有常年的二分之一和上年三分之一。≥0.1毫米雨日8天,比常年和上年偏少),造成丘陵山区严重干旱,少部分群众饮水困难,秧田缺水栽秧,植伤严重。但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在灌溉条件好的地方利于水稻发棵分蘖。7月6日全区进入二段梅雨期,降水明显增多,加上11日的暴雨(日降水量86.4毫米),持续已久的干旱得以解除。但是,阴雨天气较多影响了水稻的分蘖和烤田。8月温度变幅大,光照不足,对水稻后期生长和乳熟不利,使中杂交稻千粒重明显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对油菜的播种育苗有所影响。9月上中旬气温正常偏高,阴雨天气较多,水稻的幼穗分化速度受到影响,下旬气温偏低光照不足,对中杂交稻的花期有所推迟。10月初连阴雨天气影响了杂交稻的收获,造成部分倒伏田块出现发芽现象,上旬后期到下旬前期基本无雨,旱象露头,对油菜秧苗生长或移栽不利。由于是年晚粳收获期延迟,使大面积麦、油播(栽)期比往年推迟5天~7天。但11月份气温偏高,降水适宜,麦、油苗生长速度较快,移栽油菜叶令、绿叶和开盘度接近往年。气候适宜却带来草害严重。12月初气温已经在3度以下(12月5日最低气温零下3.1度),比常年提早。由于麦、油播(栽)期比往年推迟,加之干旱,越冬前苗情差于往年。12月下旬气温偏高利于越冬期生长。

金融经济

综合

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11亿元,比上年净增138.91亿元,按2010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38.21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476.67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244.23亿元,增长1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突破8万元,达到80950元,折合美元达到1284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718元,折合美元达到10428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2:62.8:32.0调整到5.0:62.8:32.2。

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开发园区经济占全区经济比重继续上升。开发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工业投入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7.6%、81.28%、61.2%、66.33%,分别比上年增加0.6个、9.4个、6.7个和0.93个百分点。二是街道经济实力也不断提升。全区10个街道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亿元,平均为32878万元,比上年增加6348万元。全区有8个街道进入南京市镇街综合实力“二十强”,有39个村(社区)进入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江宁经济开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40.5亿元,东山街道达到12.4亿元,分别居全区开发园区和街道之首。

农林牧渔业

农业。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农业产值39.3亿元,增长22.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生产水平。水稻亩产594公斤,比上年提高18公斤,油菜籽亩产131公斤,比上年水平减少15公斤。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在较好的生产水平。全区粮食总产达23.05万吨,比上年增长0.66%;油料总产量2.45万吨,下降9.3%;蔬菜总产量54.2万吨,比上年增长10.2%瓜果产量14.9万吨,比上年下降2.6%。

林业、畜牧和水产。2011年林业产值达到5093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全区完成成片造林1046.6公顷,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绿色通道284.1公顷、生态景观林399.6公顷、高效产业林416.9公顷,完成四旁植树164.1万株。全年新增绿地199万平方米,垂直绿化9000米,屋顶绿化3000平方米。全区共有108个村(社区)被评为市级“绿化新村”,22个村(社区)被评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栽植各类苗木67.1万株。牧业产值实现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渔业产值实现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区多数畜产品比上年略有增加并维持了较高的生产水平。生猪饲养量25.75万头,比上年增加0.35万头;家禽饲养量501.8万只,比上年增加33.8万只;禽蛋产量2.2万吨、牛奶产量4.46万吨,都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区畜禽规模养殖适度比重持续提升,生猪达到84.36%,比上年增长23.69%;肉禽达94.03%,比上年增长4.12%;蛋禽达98.24%,比上年增长8.76%;奶牛98.07%。百头以上奶牛养殖场18个,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5个,5万羽以上蛋鸡养殖场6个。全区渔业生产则以高效渔业为主并提档升级。在全区8458公顷水产养殖面积和3947公顷稻田养殖中,特种水产养殖达6860公顷,占养殖面积55.3%,放养量连续四年突破万吨;改造鱼池333.3公顷,当年新增高效渔业养殖面积达503公顷,比上年增长9.8%,累计达到5602.6公顷。实现水产品年产总量5.21万吨,比上年增长3.63%;特种养殖产量1.07万吨,比上年增长6.36%。

高效设施农业。全区新增高效农业2.7千公顷,高效农业总面积达16.5千公顷;新增设施农业2千公顷,设施农业总面积达7.7千公顷。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14%。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0个,有机食品7个,全区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104个,绿色食品总数达168个,有机食品总数达36个。

农业生产条件。2011年底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全年完成机播面积34.2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9%;完成机收面积37.21千公顷,增长3.5%;机电灌溉和机械植保分别达到了47.77千公顷和47.69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8.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拥有大型拖拉机656台,净增90台;拥有联合收割机294台,比上年增加41台。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区608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5.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分经济类型看,增幅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集体企业(11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7.6%)、股份合作企业(35.8%);而总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16.03亿元)、股份制企业(592.21亿元)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35.06亿元)。全区分别实现轻、重工业产值278.73亿元和1607.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42.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827.5亿元,增长35.4%;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99.7亿元,增长41.6%;实现工业利润139.5亿元,增长48.5%。呈现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幅的良好态势。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达到6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规上工业智能电网产值达到318.2亿元。

建筑业。2011年完成建筑企业总产值400亿元、施工面积155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1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3.0%、24.2%和15.5%。完成建筑业入库税收10.7亿元,增长9.8%。全年新发展一级资质企业3家,二级资质企业21家,共拥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387家(含市政企业),其中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32家,二级资质企业107家。全年共创市优质结构工程38项,市优工程(金陵杯)45项。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700.37亿元,比上年净增70.37亿元,增长11.2%。其中:城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6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房地产投资78.6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农村非农户投资15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2011年共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56.9万平方米和61亿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2.7%和19.8%。

投资结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二产业投资447.93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投入445.15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投资244.97亿元,下降2.3%。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1:63.9:35.0。

城乡建设投资。在城市路网建设方面,建成通车的有小龙湾路跨外港河桥、新亭西路跨外港河桥、湖山北路、滨河路、上元大街东延等一批路桥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的有潭园西路、兴宁路、鼓山西路、小龙湾路跨小龙湾桥、文化路跨小龙湾桥等。在公路建设方面,建成通车有104国道江宁段改(扩)建工程天元路段和双龙大道地面道路,宁杭高速上坊互通改造工程、大谷线西延工程、205国道江宁街道老路改造工程等。正在建设的有:高庙至淳化段完成路面施工,全线桥梁已基本完成;胜太路跨线桥工程已完成第二、三联及南引道全部施工,第一联完成下部结构及部分上部结构施工;龙眠大道南延工程湖熟段正在进行路面施工,科学园段正在进行路基施工;将军路与宁丹路连接线(吴楚路)工程已完成桥梁主体结构等。在环境建设方面,老城区城东公园、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博物馆段)、土山路与文靖路交叉口公园、岗山桥休闲公园、岔路市民公园等5个街心公园年已建成开放,杨家圩中央公园完成总工程量40%,中心河景观带已完成。小区出新及雨污分流全面展开,东新南北路片区近30个、约65万平方米的小区出新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民生保障方面,开发区13万平方米公租房部分主体至6层,杨家圩8万平方米安置房进入主体阶段,景祥北苑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成交付,正在实施分配。中医院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川气东送”二期基本完成高压管铺设,全年铺设燃气市政管网65公里。长江水村村通目标全面实现,供水GIS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滨江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已启动。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2011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在各行业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5亿元,增长3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7.2亿元,增长19.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3亿元,增长40.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5亿元,增长11.2%。

对外经济

外向型经济。2011年新批注册外商投资企业93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71个,实现合同外资18.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实际使用外资8.38亿美元,增长15.1%;出口创汇44.2亿美元,增长15.7%。

财政和金融

财政。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216.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目标115.7%,增长32.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实现115.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目标108.0%,增长23.8%。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四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完成62.29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54.13%。全年国税部门完成总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成为全市首家、全省第四家迈进“国税百亿元俱乐部”的区县;地税部门完成总收入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全区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达到105.66亿元,增长26.1%,政府性基金支出51.84亿元,下降33.7%。

金融。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本外币)余额突破千亿元,达到1038.79亿元,比年初增加150.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639.45亿元,比年初增加202.1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3.26亿元,比年初增加56.56亿元。全区金融机构贷款(本外币)余额596.73亿元,比年初增加62.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03.45亿元,比年初增加30.85亿元;中长期贷款380.02亿元,比年初增加26.32亿元7.46%。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江宁区江宁区

水资源丰富,分为过境水、地表水、地下水。其中长江过境水平均过水量达9730亿立方米;秦淮河及其支流、水库、塘坝的地表水容量2.3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有汤山温泉、冷水泉、祈泽泉、横望泉、一柱泉、宫氏泉、杨柳泉、方泉等,流水终年不断。著名的汤山温泉水温50℃~60℃,按照内热带的地温度变化规律计算,泉水来自地下2公里深处。温泉的水温不受季节性气温影响,冬夏两季的水温相差1.5℃,温泉水的流量为20升/秒,平均每昼夜流量为150吨~500吨。

土地资源

江宁区实际控制面积为15.73万公顷,其中农用地11.03万公顷(耕地5.85万公顷、园地0.25万公顷、林地2.41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2万公顷);建设用地3.65万公顷(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3.0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0.31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0.36万公顷);未利用地1.05万公顷(未利用地0.35万公顷,河流水面等其它土地0.70万公顷)。

矿藏资源

江宁矿藏资源丰富,多种多样,主要矿藏有6类25种。金属矿种有铁、钒、铜、锰、钴、金等,其中铁矿储量达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1%,铜井金矿是全省最大的金矿。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硫、磷、大理石、石英石、玄武岩、硅化石、重晶石、钾长石、石灰石、膨润土、高岭土、耐火泥等20余种,其中石灰石的储量最大,探明储量5亿吨左右;硫储量2000万吨,约占全省储量的35%。

动植物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脊椎动物有290余种,主要分为家禽家畜、野兽、鸟类、爬行动物、鱼类、昆虫等。珍贵动物有中华鲟、扬子鳄、獐、獾、穿山甲、龟、鳖、刀鱼、鲥鱼、鳗鱼等,其中中华鲟、扬子鳄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境内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全区有木本植物和药用植物1000余种,较珍贵的有雪松、柏树、银杏、枫树、金桂、银桂、榉树,明党参、夏枯草、板兰根、桔梗、苍术、百部、柴胡、女贞子等。

风景名胜

概述

阳山碑材

江宁有着秀丽的山川,众多的名胜,丰富、璀灿的文化遗产。说山,汤山、孔山、青龙山、横山以及云台、天宝、白头诸山,岗岭绵绵,林木森森;牛首、祖堂、方山等,更是山秀景幽、自古闻名。说水,古老的涂淮河上承溧水、句容主源,下经南京入江。说到古迹名胜、文化遗产,六代繁华、朱明鼎盛,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迹和动人的畲族。

江宁的山川形胜,曾引得历代诗人文士泼墨挥毫,发于题咏,传诸后世。“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是“诗仙”李白的隽语;“谢公含,世去值艰难”,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山的慨叹。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清代性灵派大诗人袁枚等等,都曾在江宁写下大量诗篇,赞美这里的山川人文,寄托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怀念。

2011年全区实现旅游收入65.63亿元,接待游客870.63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倍和43.73%。

湖熟文化

在秦淮河流域,在长江岸边,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长方形、椭圆形、或是圆形的平顶土丘,仿佛是一个露天的土戏台。考古学者们考证证明:这叫“台形遗址”,这是远古文明的佐证。湖熟文化遗址就是其中最早发现的一处。

湖熟文江宁区

化遗址发现于1951年。这年春,考古专家们先后调查了紧靠湖熟镇北,高出地面约十余米的城岗头、梁台等台形遗址。接着又考察了湖熟镇西北约500米处的小宝塔山和鞍岗头、老鼠墩等五处,收集了大量的文物。有的断层中还有一米厚的贝壳层,这是古文化遗址的明显标志。专家们考查后认为秦淮河两岸凡是高岗都可能有这种文化遗存;南方的史前文化似为另一系统,它与黄河流域古文化遗址有许多不同点。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掘,考古学者们认为“湖熟文化”大体上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它是一种江南“荆蛮族”土著文化。中国历史上曾有“泰伯奔吴”的故事,湖熟文化大约就产生于这个故事所发生的时代。

城市建设

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加快整合。2012年完成上秦淮片区等各类规划近30项,江宁规划展示馆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城中村”动迁改造和工业布局调整,完成征迁156万平方米,联合重组9家混凝土企业,启动上坊片区老城改造。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积极服务地铁三号线、溧马高速、S122、宁高新通道等重点工程;高标准完成104国道淳化段、龙眠大道南延等一批干线公路,西部生态旅游线加快建设;文靖路东延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江宁“川气东送”工程全线贯通,实现街道供气全覆盖,在建、建成变电站3座;完成长江干堤应急加固二期工程和一批河道清淤、涵洞整治、城区防汛工程;建成人防设施1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公路200公里、农路危桥10座。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完成中心河、外港河等景观改造工程;万达广场快速推进,完成工程总量60%;推进府前商务集聚区、杨家圩商务休闲集聚区建设,杨家圩文化公园等10个街心公园建成开放;淳化建材市场加快建设。银杏湖高尔夫球场

城市管理进一步强化。完善“大城管”机制,数字化城管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构建保洁网络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城区主干道机械化保洁率100%。强力推进动迁拆违治乱整破行动,大力实施占道经营、“三乱”、废品收购点和违规广告牌、店招店牌专项整治,共拆除违建50万平方米。切实加强渣土车辆违法、机动车辆违停治理,完成人力三轮车整治,全市首批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交通秩序不断好转。

交通运输

概述

交通运输业。全区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2657万吨,增长12.1%;货运周转量253548万吨公里,下降4.3%;2011年完成客运量14467万人次,增长8.86%;客运周转量226378万人公里,增长8.68%。

交通

江宁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从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主城,距离市中心仅7公里。处于国家、省为南京构筑的大交通网络枢纽地位,全区已形成了快速立体交通网络。

公路

南京南站amp;amp

江宁区内公路四通八达,区内有等级公路1800多公里,公路密度达1.2km/(km)2,居全国第一。年公路货物运输总量超过7000万吨。境内有104国道、312国道、205国道及沪宁高速公路、宁马高速公路、宁高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及横跨江宁的南京绕越高速。做为南京三环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汤铜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横跨江宁全区。

航空

江宁境内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009年禄口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83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超过20万吨,位居全国第五,并进入快速发展期。另,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中。

铁路

南京是连接华中、华东、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宁启,津浦、沪宁、宁芜,京沪高铁沪汉蓉宁杭,宁安铁路铁路交汇于此,货物可达全国各大城市。华东最重要的铁路枢纽南京南站位于江宁岔路口地区。江宁距离火车站7公里。

水运

江宁距亚洲内河第一大港口新生圩港仅17公里,东距入海口347公里。南京港拥有万吨以上泊位16个,年货物吞吐量已达一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已达200万标箱以上。港内可常年停泊5万吨级的远洋货轮,每月均有发往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地的航班。

科教文卫

科技

2011年引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1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总数达22人,位列全省第四。江宁开发区成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江宁成为南京首个国家“千人计划”基地区。启动建设5个大学科技园,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12个。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56家,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产品87项,累计达到281项。全年共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85项,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计划项目10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1项,增长40%;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项,增长60%;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6项,增长5%。全年新增认定的研发中心29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7家、区级10家,累计达176家,其中市级以上109家。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6284件,其中发明专利176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75%、68%。授权量243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5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8%、20%。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家,其中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3家。

教育

2011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市现代化小学、省级示范初中标准,所有高中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成功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年末全区拥有普通中学34所,比上年减少1所,在校学生3.25万人,比上年减少0.7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0.47万人;全区现有小学28所,小学在校生4.75万人,比上年增加0.16万人;全区幼儿园62所,比上年增加4所,在园儿童为2.79万人,比上年增加0.33万人。全区三至五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8.04%,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达97.07%,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全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学生4981人,被各类高校录取4490人,录取率达90.17%,比上年提高2.84个百分点。其中:专科录取2311人,比上年减少了426人;本科录取2179人,比上年增加81人。

文化

2011年全年共举办“春艺江宁”、“激情广场”、“党旗飘扬”、“文化之窗”四个篇章系列文化活动共174场,比上年增长12.3﹪;创作文艺作品196件,比上年增长4﹪;演出节目1738个,比上年增长8.2﹪;受众达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卫生

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个,卫生系统机构床位数4089张。其中:医院18个,拥有床位1102张;卫生服务中心23个,拥有床位390张;其他卫生事业机构309个。卫生技术人员3901人,其中:执业医师1521人,执业助理医师385人,注册护士199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上新水平。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420元,比上年增加70元;大病救助最高限额达20万元,提高2万元,居全市第一。

社会事业

体育

体育馆

亚青会将于2013年8月在南京举行,共设15个项目,50个左右的亚奥理事会成员国将组团参赛。江宁区域内将承办3项比赛和1项训练任务,涉及3个场馆运行团队。江宁体育中心将承办手球、足球项目的比赛,方山射击训练基地将承办射击项目的比赛,上坊足球训练基地将承担足球项目的训练任务。届时,将会有近千名运动员,180名裁判员来到江宁。

环境

生态建设。全面实施8大类66项生态项目,积极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75家企业完成循环经济试点,9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个开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3.4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完成19个矿山宕口治理,复绿110万平方米,关停采石企业33家,关停“三高两低”企业17家。全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5.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9个街道创建成为“国家环境优美街道”,锁石、彭福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村”。

安全生产。2011年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事故4起,死亡5人。全年生产安全事故亿元GDP死亡率为0.0066人,比上年下降17.5%,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生活水平

人口。2011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32.47万户,总人口为93.97万人,比上年增长0.40%,其中:男性人口46.57万人,增加0.07万人;女性人口47.4万人,增加0.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3万人,出生率为10.99‰;全年死亡人口0.49万人,死亡率为5.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2‰。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年末常住人口116.49万人,比上年增长1.63%,城镇人口比重为68.11%。

居民生活水平。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11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21元,比上年增长18.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341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02元,比上年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94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据抽样调查,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41辆,比上年净增13辆;家用空调202台,组合音响30套,移动电话239部,家用电脑103台,彩电179台,淋浴热水器103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48台,摩托车72辆,洗衣机88台,热水淋浴器93台,移动电话212部,家用空调109台,家用电脑41台,家用汽车9辆。

居民住房。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住房面积为57.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7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4.6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28%。

就业。建立并确定50家缺工企业动态监控制度,全年开展各类专场招聘活动246场,提供岗位7万多个,其中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达成意向性就业2.9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496人,培育自主创业453人,创业带动就业4600人。全年新增城镇单位就业人数144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4733人次,对5441人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社会保险补贴金额1750万。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下。

社会保障。实现医保市级统筹,符合报销范围内住院个人支付率达19%,全市保持最低。着力完善“五险合一”征缴模式,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8%以上,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续保率95%以上。全区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人数达72万,社保参保单位已突破8000家,参保突破40万人,各项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1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42亿元,备付能力超过105个月,在全省领先;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达1853元,做到与市区同城待遇。

基础设施

供电:区内有500kv变电站一座,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9座,35kv变电站15座。

供水:区内有从长江引水的30万吨自来水厂一座。

排水:区内建有8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

供气:已与南京煤气供应系统并网,西气东输工程正在进行。

通讯:电话装机容量20万门,已形成有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微波通信、光纤数字通信、宽带网等构成的现代通信网络。

节庆活动

铜山狮舞队

江宁区禄口曹村、沈庄一带流传“高台狮子”相传悠久、技巧较高,动作细致,情趣可掬。演员在叠起的3张桌子和1张板凳上表演自如,并能在高台上翻滚倒立。现已推陈出新,口耳眼尾均能活动,深受观众喜爱。

神虎刨泉

江宁风景

在江苏江宁县淳化乡新庄村东山附近,有一处绝幽名胜-虎洞,自古闻名。这里虽无奇峰险壑,但松竹繁茂,郁郁葱葱,四季如春,层林尽染,如遇东升朝日,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景色更加宜人,人称“虎洞明曦”,乃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相传,这一带地方过去很富庶,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是,有一年却干旱无雨,水涸田裂,眼看噩运就要降临。于是,人们纷纷敬神拜佛,求雨消灾,无奈天公并不作美,饥渴的人们只有望天兴叹。突然,从东山的一个石洞中跑出一只五彩斑斓的猛虎,径直跑到山下,前爪不停地刨土。众人闻虎色变,惊恐万状,四散奔逃。几天后,有些胆大的人出于好奇下山看个究竟。真是奇迹:原来在虎刨的地方,竟然出现了一口清泉,水质清澈甘甜,汨汨奔涌。众乡亲都说这是“神虎”搭救。从此,人们就把“神虎”奔跑出来的洞口叫做虎洞。“神虎刨泉”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地方特产

南京云锦

南京江宁织造的云锦一向以柔韧的质地,经久不褪的艳丽色泽独步天下,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它与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齐名,并称中国三大名锦。

湖熟板鸭

是江宁湖熟久负盛名的特产。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时作为贡品进献皇宫,称为“贡鸭”;官吏之间也经常以板鸭为礼物互相馈赠,名曰:“官礼板鸭”。

金箔工艺品

江宁金箔的历史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为中华传统生产工艺。1克黄金锤打出来的金箔可覆盖0.47平方米的面积。主要用于建筑、服饰、工艺品、佛像装饰贴金以及名贵中成药的配方。

相关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爱立信、西门子、统宝光电、华宝通讯等大型IT企业,形成了平板显示、移动通讯等IT产业链。

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

拥有上汽大众、长安福特等6个整车制造企业,法雷奥等120多家配套企业。

电力自动化产业

引进了以国网电科院、南瑞继保、国电南自、菲尼克斯等为代表的60多家关联企业,2009年实现产值103亿元,基本形成电网、发电厂、控制与保护等电力自动化产品群,产品产能、市场占有、技术水平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位置,南瑞继保、国电南自2家企业的继电保护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软件研发产业

已经拥有世界级软件研发企业40多家,包括国际知名的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福特汽车、霍尼维尔,上市软件企业江苏金智科技、普天通信和国电南自,国内电力保护产业四大巨头之一的南瑞继保,建有博士后工作站的大陆中电,全球电子300强的英华达,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等等,10多家都是国内外知名、实力雄厚的大型软件类企业。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972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