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基本信息
【词目】 领袖
【拼音】lǐng xiù
历史出处
(1) 衣服的领和袖。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 宋·苏轼《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诗:“但放奇纹出领袖,吾髯虽老无人憎。” 清·褚人获《坚瓠八集·跳月记》:“衫襟领袖,悉锦为缘。” 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彬彬是大红绸子衣服,乳色的领袖,白丝袜,黑漆皮鞋。”
(2)谓为人仪则,为他人作表率。
《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故以晖映先达,领袖后进。” 吕向 注:“领袖,可为人之仪则。” 宋 杨万里《题益公丞相天香堂》诗:“君不见君王殿后春第一,领袖众芳捧尧日。” 清 洪升《长生殿·定情》:“寰区万里,徧徵求窈窕,谁堪领袖嫔嫱?” 鲁迅《热风·估<学衡>》:“原来做一篇序‘以尽其领袖后进之责’,便有这样的大罪案。”
(3)带领,率领。
黄中黄《沉荩》第二章:“北方之谭嗣同,南方之唐才常,领袖戊戌、庚子两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
(4)比喻同类人或物中之突出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胡毋彦国吐佳言如屑,后进领袖。” 唐玄宗《<孝经>序》:“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 邢昺疏:“此指言韦王所学,在先儒之中如衣之有领袖也。”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唐玄宗﹞尤爱羯鼓横笛,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有一箇马孟起,他是箇杀人的领袖。”《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谁知卞福老婆,是个拈酸的领袖,喫醋的班头。”
(5).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公子威名,播于天下,天下侯王,莫不倾心于公子者。指日当正位南面,为诸侯领袖;但不知魏王让位当在何日?引领望之!不腆之赋,预布贺忱,惟公子勿罪!”茅盾《子夜》十:“他听得家乡的人推崇他为百业的领袖,觉得有点高兴了。” 叶圣陶《倪焕之》八:“绅富人家的子弟常常处于领袖的地位……唯有他们可以发号令,出主张。” 秦牧《<长河浪花集>序》:“走在我们前头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们的璀璨光辉自然是不待多说了。”
领袖文化
领袖的素质
领袖素质一,远大的理想纵观历史中的领袖都有远大的抱负,所谓吞吐天地之志。拥有这样的理想才能塑造其人格魅力。人们追随他,绝不仅仅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能带给人们希望,给人们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憧憬。
领袖素质二,异于常人的智慧能领导众人的人,在指导方针和管理学上需要异常的智慧,所谓保罗宇宙之机。他必须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独到的见解。从而以出众的智慧让众人追随和信服。
领袖素质三,超常的适应能力领袖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有前呼后拥的壮观场面,也有独自一人的低谷。能够适应时局的起落变化,不被挫折打倒,不被胜利冲昏头脑是领袖的生存之道。
领袖素质四,服务大众的态度领袖并不一定要用暴力主宰一切,事实上暴力统治一般不能长久。长久的领导艺术需要懂得如何服务大众,满足大众。
领袖素质五,引导舆论的能力不得不承认,所有的领袖都要非常的能唬哟人。他必须时刻掌握舆论导向,让思想意识统一在自己的领导方向上。 管理学中,领袖是人际角色中的一类,有着激励和指导团队成员的责任。
领袖的作用
“领袖”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能“发自内心地为人民谋幸福,无私地为人民做奉献。” 毛泽东最高智慧的结晶就是,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地终身服务于印度的独立解放事业,并没有享有一官半职,也没有任何正式职位,却成为“印度精 神领袖”。甘地曾说:“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美联社曾报到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表示:“在耶鲁,他用诗歌般的语言说中国的发展依赖人民,也服务于人民。”占士·奥图也曾指出:领袖不是特权而是责任,他的职责为服务。
在游戏《文明》中,领袖只有在战斗时才会产生。而且只有精英部队在战斗中赢得胜利才有机会成为领袖。领袖可以用来建立军团或是使城市内的建造计划加速完工。当领袖执行了以上两种使命之一时,就会立刻消失。
纵观历史,英雄豪杰很容易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每个领袖都凝聚了他的民族的理念和梦想,使得大批军队愿意追随他的领导。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领袖们的功绩和成就带给后人的利益,已经远超过他们的成就本身。在战场上,这些领袖能够鼓舞其军队克服恐惧,并且完成不可能的目标。在文明社会中,这些人物能够将各种不同的目标和意见凝聚成一个有力的、统一的焦点。一旦组织成功,这些社会实体就能够推动其社会持续朝着他们所期盼的光明远景前进。
领袖身高
梅德韦杰夫:1.75米(俄罗斯男性平均身高1.75米)
萨科齐:1.65米(法国男性平均身高:1.76米)
默克尔:1.65米(德国女性平均身高:1.70米)
贝卢斯科尼:1.65米(意大利男性平均身高:1.76米)
菅直人1.55米(日本男性平均身高:1.75米)
奥巴马:1.87米(美国男性平均身高:1.75米)
卡梅伦:1.73米(英国男性平均身高:1.78米)
哈珀:1.82米(加拿大男性平均身高:1.77米)
领袖与身高
历史学家发现,国家首领的身高体重有时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命运。领导人的聪明和愚笨、公正和残酷是很难迅速分辨的,但他是否刚猛健硕,倒是一眼就能看出。欧洲君主的金冠和印第安首领的羽毛头饰,不仅能显示富有和权势,还能弥补其身高不足。身高仅1.56米的路易十四就爱穿高跟鞋,戴蓬松的假发。
虽然身躯伟岸是“理想领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却要复杂得多。以百年俄罗史为例。列宁的天才藏在仅1.64米的身躯里,但这毫不影响他顺利地从1.74米的尼古拉二世手中夺取政权。他的继任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分别高1.62和1.66米,与其相比,1.76米的勃列日涅夫就算巨人了。末代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仅比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高1厘米。
当时,俄罗斯急需根本变革,需要一个外形雄伟的领导人,叶利钦应运而生。他1.88米的高度、挺拔的身材、从容的步伐、威严的表情和大方的手势,完美无缺地再现了“俄国熊”的形象,这样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苏共捻碎。 笔者问过叶利钦,为什么他选中了1.70米、75公斤的普京?叶利钦回答:“起先确实觉得分量小了点,但普京其他优势明显。”
然而,发达国家领导人宁要小个子普京,不要“大熊”叶利钦,也许是因为叶利钦的身材使“八国集团”其他领导人自叹不如。俄罗斯现总统的身材同本国的经济总量倒也匹配比布什(1.80米)矮,跟贝鲁斯科尼(1.73米)和施罗德(1.74米)差不多,但比小泉(1.69米)高和壮,因而在俄日南千岛群岛之争中可以居高临下!
可能列宁对矮个子惺惺相惜,他周围全是“红色矮人”:加里宁和布哈林(均1.55米),基洛夫、拉委克和皮亚塔科夫(均1.54米),伏罗希洛夫(1.57米)。 叶利钦挑助手偏爱高个,科尔扎科夫、涅姆佐夫和丘拜斯身高都在1.80米以上,但他的总理切尔诺梅尔津和基里延科都是小个子。普京用人也不拘一格,前总理卡西亚诺夫高1.86米,普京的国际问题助理普京霍季科高1.90米,现总理弗拉德科夫和总统办公厅主任梅德韦杰夫均1.75米,内务部长努尔加利耶夫和紧急情况部长绍伊古均1.68米。
然而,关键不在身高体重,而在自我感觉。被戏称为“征服半个欧洲的矮子”的拿破仑,真实高度是1.69米,在当时算相当高大了。被称为伟大或自以为伟大的首领却往往矮小,横扫伊朗、外高加索、印度和小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王“瘸子帖木尔”身高才区区 1.45米,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查理大帝身高均为1.50米,墨索里尼1.60米,希特勒1.65米。但是,最残暴的统治者之一伊万雷帝却身高1.78 米,当然,历代君主高度之最,也许要算彼得大帝了——2.04米。 俄罗斯通过多次失败教训,终于找到了中庸之道,也许只有身高中庸的普京才能挑起经济翻番的重担。
相关服饰
所谓“领袖”就是指衣服上的领口和袖口,这两个部位因为与皮肤直接接触摩擦,容易起毛破损,所以古人在制作衣服时,领口和袖口都是单独用料的,并镶以金边。因此在人们眼中,这两处是既高贵又醒目。另外,古人穿衣服很讲究衣领与袖口的式样大小,设计讲究的领口和袖口,穿戴后给人一种堂堂正正的印象。在古人的眼中,领和袖既突出醒目,又庄重严谨,具有表率的作用,所以便产生了“领袖”一词。
“领袖”一词最早见于《晋书·魏舒传》,魏舒为国家鞠躬尽瘁,深受晋文帝器重,文帝每次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领袖”一般是指正在进行或曾经进行某项较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某些较有影响力的组织的最高领导人(一般为褒义),比如"明王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起义军领袖洪秀全"、"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革命先驱领袖孙中山”、“种族平等权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伟大领袖毛泽东"等等;
电视剧
剧名:《领袖》
类型:革命题材
年代:2013
编剧:邵钧林
导演:石伟
主演:王霙、郭广平、郝刚、温峥嵘
出品单位: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剧情介绍
本剧是继《井冈山》、《红色摇篮》的第三部红色革命题材剧。《井冈山》描述的是攻打长沙失利后,毛泽东委员总结教训,经过三湾改编,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的历史过程。《红色摇篮》是描写红军走出井冈山后,经过古田会议,中央政治局迁至湘赣苏区,建立第一个革命政权,定都江西瑞金。期间,苏维埃共和国开展了对国军的五次反围剿。《领袖》就是继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大转移的整个历史故事。
本剧聚焦遵义会议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奋斗历程,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遵义会议之前,历届党的领导人大多听命于共产国际,主张“城市中心论”。六届四中全会,王明、博古等人进入中央委员会。此后,博古请来了李德,把教条主义推向顶峰,不仅丢失了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中央苏区,分享者影视,而且把党和军队引到了灭亡的边缘。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拷问,使得党的领导集体在独立思考中开始了对领路人的认识和选择。周恩来主动检讨自己,张闻天、王稼祥选择自我扬弃,他们共同推举了毛泽东。剧本选取我党我军历史上这一动荡最激烈、斗争最尖锐、变化最深刻的转折阶段,全景式展示了长征前后红军前仆后继的革命历程,形象化地展现了第一代领袖集体形成的时代风云和历史必然性。[1]
分集剧情
第1集
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扬接一场毁灭性的天灾人祸再次降临到中国这片苦难深重的在地上。蒋介石调集百万精锐部队,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日益扩展的湘鄂西、湘赣、鄂豫皖、川陕、赣东北和赣南闵西等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1933年9月28日,发生在中央苏区的北大门黎川的首场激战,成为一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和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事件即将发生的前奏......
国军飞在江西黎川上空盘旋轰炸,龚家大屋的红军正组织撤退,闵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得知省委机关撤走后很意外,中央的命令是死守黎川,只剩下七十多人的教导队。瑞金沙洲坝的下肖村,博古和洛甫正等着要员的来到。俄语翻译伍修权在高处看到邓发骑马前来,随后看到共产国际代表李德来到。国军周浑元的三个师逼近黎川,萧劲光故意摆出空城计。[2]国军德国顾问团塞克特将军推算两百多天可以消灭共军,蒋介石一直在思考着前四次围剿的失败经验。李德入住沙洲坝,蒋介石接到密报共军也请了军事专家。塞克特提出要尽快进攻黎川,蒋介石犹豫不决。博古给李德端去咖啡,那是同志们冒险从白区搞来,博古担心毛泽东等人服,他想让李德全权负责军事路线,李德清楚他没有指挥权,博古给他安排职位,李德判断塞克特会在黎川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