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词目:不通拼音:bù tōng
详细解释
1. 阻塞;不通达。
《左传·成公十三年》:“东道之不通,则是 康公 绝我好也。”《楚辞·九辩》:“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2. 不相往来。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绝。”
3. 不共同使用。
《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 不明白;不了解。
《汉书·哀帝纪》:“皇天降非材之佑, 汉 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冲 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说着,他动了真气,象不屑于和这个不通情理的人说话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 谓学识浅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
6. 谓文理悖谬不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邑宰见其文,以为不通,贴文於照墙,不取。”
作品段落
《左传·成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郤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之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三月,公如京师,宣伯欲赐,请先使,王以行人之礼礼焉,孟献子从,王以为介
而重贿之,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夏四月戊午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