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经济
农业棉花推广高农产品引进农产品商业化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手工业工具革新纱绸机的出现技术提高双色印套技术分工细密规模大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种类增多国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江浙地区出现了以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
两种用法
明清时期一般语境里指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封建制语境里则专指明朝和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1616-1840年因为鸦片战争之后属于半封建主义时代了
历史沿革
明朝建立
主词条元末民变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不久贫苦南京城门
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1366年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初四西历元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元惠宗北逃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败北元天下至此初定明朝前期
主词条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难之役明成祖北伐郑和下西洋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靖难之役
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380年明太祖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此时除汤和郭英与耿炳文外功臣几乎全数被杀明太祖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时期武功昌盛明成祖先是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自1405年开始派宦官明成祖朱棣
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其规模空前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他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发起最后一次下西洋同时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明朝中期
危机与内乱
主词条土木之变京师保卫战夺门之变
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此时太监王振开始干政1442年限制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当时明英宗仅十五岁王振更加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专横跋扈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1449明英宗朱祁镇
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二十万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今日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兵部侍郎于谦拥戴明英宗弟朱祁钰即位以求长君即明代宗年号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也先于1450年于谦
释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明英宗困于南宫今南池子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没有儿子的明代宗也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严重对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盟欲拥戴明英宗复辟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兵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逮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时残酷的殉葬制度之后因为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为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并且以李贤等贤臣掌 1464年明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明宪宗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平反夺门一案人多称快但明宪宗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终日沉溺于亦妻亦母的万贵妃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豪强门阀兼并土地危害不浅中兴与祸乱
主词条弘治中兴武宗南巡应州之战壬寅宫变大礼议南倭北虏
1487年明宪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使得自明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被誉为明孝宗
中兴之令主明孝宗先是将明宪宗时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用刑宽松明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弘治时期成为明朝中期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明史也称明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被称为弘治中兴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明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先后发生鞑靼达延汗明史称鞑靼小王子进犯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山东刘六刘七民变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宁王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清官海瑞崩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明世宗登基前后引起明世宗大礼议之争 1534年后明世宗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世宗皇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世宗时期明朝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后来隆庆开关建立好背景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开始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1566年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翌年为隆庆元年后期的反思
主词条隆庆新政隆庆开关俺答封贡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隆庆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张居正
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但他自己本身也贪污受贿 万历五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解职回乡守孝三年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最后在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免于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顺利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立刻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怠政与灭亡
主词条万历怠政万历三大征萨尔浒之战东林党争魏忠贤擅政崇祯治乱明朝民变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五年1587年后神宗就开始明神宗朱翊钧
连续不上朝自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同时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太监为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同时由于深受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的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在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所部导致明朝末年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满清入主中国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在军事方面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但损兵折将极大万历四十六年1617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其长子朱常洛登基是为明光宗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
明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清太祖努尔哈赤
果导致东林党与其它党斗争不断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齐楚浙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明思宗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然而党争内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刚愎自用加强集权
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最后成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
明清鼎革
主词条山海关大战清军入关清朝统一中国战争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多尔衮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李自成死后余部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太和殿内景
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清军进军江南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明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尊前明宁靖王朱术桂为监国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平乱与统一
主词条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施琅攻台三征噶尔丹
康熙帝戎装
1662年康熙帝8岁即位康熙帝对内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1683年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雅克萨之战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康乾盛世
主词条康乾盛世罗卜藏丹津驻藏大臣改土归流恰克图条约大小和卓叛乱军机处土尔扈特部回归
康熙皇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府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人民过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盛世滋生图
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1729年听从张廷玉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二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雍正帝
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极端乾隆帝执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乾隆帝于1757年粉碎了乾隆皇帝
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祖国开发边陲作出了巨大贡献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十全老人之宝
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去世后认定转世灵童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在康乾盛世时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方达到九亿多亩恢复并超过了明朝万历时期加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中国人口在康乾盛世时突破了一亿大关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
时期大略
明清míng qīng犹明察书·吕刑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孔颖达疏当明白清审於狱之单辞并且是明代与清代两个朝代的合称
南宋灭亡五十年后元朝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
自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大都北京蒙元统治者首领北逃结束了在中原98年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的统治之下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发展迅速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强盛威服四方是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虽经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其后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即位后荒淫并沉溺游乐最终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后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明世宗中后期任用胡宗宪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倭患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
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平定内乱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王朝的梦想然而因国本之争皇帝逐渐明朝前期疆域
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明朝末期政治的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明熹宗时魏忠贤阉党虽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才废除宦官专政然而明思宗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主词条喀尔喀蒙古准噶尔清朝治藏历史
地区 | 朝代 | 关系 |
蒙古 | 明朝 | 明处瓦刺和鞑靼威胁明朝北疆明中后期瓦刺曾攻抵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供互市蒙汉和好数十年 |
清朝 | 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清入关前采取联蒙治汗的方针臣服漠南漠北清朝平定漠西准葛尔部葛尔丹及其后继者的叛乱统一天山北麓清朝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 | |
新疆 | 清朝 | 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利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
西藏 | 明朝 | 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建立僧官制度 |
清朝 | 顺治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册封五世班禅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 |
西南 | 明朝 | 主要实现土司制度设贵州布政司部分推行改土归流 |
清朝 |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 |
台湾 | 明朝 | 明末荷兰殖民者占据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清朝 | 1683年施琅进军台湾消灭郑氏割据势力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
清朝盛世疆域 |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包括南海诸岛 |
帝王世系
明朝世系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太祖 |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朱元璋 | 1368年-1398年 | 洪武 |
惠帝 |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弘光帝谥恭闵惠皇帝清朝乾隆帝谥 | 朱允炆 | 1398年-1402年 | 建文 |
成祖 |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朱棣 | 1402年-1424年 | 永乐 |
仁宗 |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 朱高炽 | 1424年-1425年 | 洪熙 |
宣宗 |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 朱瞻基 | 1425年-1435年 | 宣德 |
英宗 |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 朱祁镇 | 1435年-1449年 | 正统 |
1457年-1464年 | 天顺 | |||
代宗 |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 朱祁钰 | 1449年-1457年 | 景泰 |
宪宗 |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 朱见深 | 1464年-1487年 | 成化 |
孝宗 |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 朱祐樘 | 1487年-1505年 | 弘治 |
武宗 |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 朱厚照 | 1505年-1521年 | 正德 |
睿宗 | 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 朱祐杬 | ||
世宗 |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 朱厚熜 | 1521年-1567年 | 嘉靖 |
穆宗 |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 朱载垕 | 1567年-1572年 | 隆庆 |
神宗 |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 朱翊钧 | 1572年-1620年 | 万历 |
光宗 |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 朱常洛 | 1620年 | 泰昌 |
熹宗 |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 朱由校 | 1620年-1627年 | 天启 |
思宗 |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弘光帝谥 | 朱由检 | 1627年-1644年 | 崇祯 |
清朝世系
1840年之前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号 | 皇陵 |
---|---|---|---|---|---|
太祖 |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 努尔哈赤1559-1626 | 1616年~1626年 | 天命 | 福陵 |
太宗 |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 皇太极15921643 | 1626年~1643年 | 天聪 崇德 | 昭陵 |
世祖 |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 福临16381661 | 1643年~1661年 | 顺治 | 孝陵 |
圣祖 |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玄烨16541722 | 1661年~1722年 | 康熙 | 景陵 |
世宗 |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 胤禛16781735 | 1722年~1735年 | 雍正 | 泰陵 |
高宗 |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 弘历17111799 | 1735年~1795年 | 乾隆 | 裕陵 |
仁宗 |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 颙琰17601820 | 1796年~1820年 | 嘉庆 | 昌陵 |
宣宗 |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 旻宁17821850 | 1820年~1850年 | 道光 | 慕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