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

内容简介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说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从《论高位》、《论帝王》、《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从《论爱情》、《论友谊》、《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富有生活情趣。从《论逆境》、《论幸福》、《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自强不息。从《论伪装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工于心计、老于世故。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该书1597年出版时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Rawel将培根未完成的随笔《论谣言》作为第59篇收入最终构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

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思维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Historiesmakemenwise,poetswitty,themathematicssubtle,natural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andrhetoricabletocontend)他崇尚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但同时,培根也是一个男权、贵族、功利主义者。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培根看来,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即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并且寓意深刻。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他才逐渐得到升迁,先后担任过法院院长、检察长、掌玺大臣等,还被封男爵、子爵等贵族尊号。然而,后来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职。成为平民之后,培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问研究中,他最终成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

版本信息

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就是他的《随笔》(Essays)。这本书1597年出版时只收有十篇文章,1612年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即末版)增至五十八篇。在培根逝世31年后的一六五七年,有一个Rawley版将培根的未完稿《论谣言》(OfFame)作为第59篇收入其《随笔》,但由于该篇只有“启承”尚无“转合”,故后来的通行本仍多以58篇为标准。

媒体推荐

他拥有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说的人世上。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
——黑格尔评培根
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雪莱评培根

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文章不受个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永远是具体的活的东西。他的随笔,篇篇言简意赅,富于变化,每次捧读,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
—— 鲁宾斯坦

序言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聪明伶俐,深得伊丽莎白女王的喜爱,被女王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培根12岁即入剑桥大学,23岁就任议员,开始显示自己的政治潜能。不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伊丽莎白在位时,他并没有受到赏识。直至詹姆斯一世即位,他才时来运转,先是成为新授勋的爵士之一,接着又先后出任副检察长、首席检察官、枢密顾问、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等职,并被授予圣阿尔班子爵。后因受贿而遭弹劾并被革职罚金,郁郁终生。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培根随笔集》、《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以及《亨利七世史》和《新大西岛》等。

名言整理

知识就是力量。

人生

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

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

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金钱是品德的行李,是走向美德的一大障碍;因财富之于品德,正如军队与辎重一样,没有它不行,有了它又妨碍前进,有时甚至因为照顾它反而丧失了胜利。

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

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当命运微笑时,我也笑着在想,她很快又要蹙眉了。

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秘以友谊对于人世间生,真像炼金术所要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

严厉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谴责,也应当庄重而不应当侮辱嘲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誓言是否有效,必须视发誓的目的而定;不是任何的目的都可以使誓言发生力量。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论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命运如同市场。如果老待在那里,价格多半是会下跌的。

在富人的想象里,财富是一座坚强的堡垒。

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快捷方式通常是最坏的路。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噩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原来好一倍。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无拘无束。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真理

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

事业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起来。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的影响角度来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年轻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年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是崇高的。

修养

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科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一次不公平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尤烈,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平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

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不仅由于探索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道德

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青年

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

友情

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

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意义来论孤独说,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

世上友谊本罕见,平等友情更难求。

没有可倾心相谈的知交的人们,是个吃自己和自己心的食人鬼。

只有对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欢慰。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智慧

在开端起始时善用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

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之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结局是不幸的。

读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时间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共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思想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它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

成功

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

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失败

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教育

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工作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学习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人生

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爱情

爱情就像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就像补充收入;容忍对方缺点,这是节制支出。所谓永恒的爱,是从红颜爱到白发,从花开爱到花残。

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

编辑推荐

《培根随笔》:阅读经典真正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阅读经典会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使孩子的一生都有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相伴;阅读经典能让孩子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信念……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
名家推荐
品读华丽的篇章,享受阅读的快乐
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
畅销版
新课标推荐优秀图书

文摘

插图:




所以,散布对于信仰的各种不同见解,更能导致宗教的分裂。这犹如有人呼唤——看哪,基督正在旷野之中!而另一些人也在呼唤——看哪,基督正在圣坛之上!那么让我们究竟追随谁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的办法恐怕只有一个,这就是基督自身说过的那句名言:“你们既不要出去,也都不要相信!”①
圣保罗(他的使命是要感召那些无信仰者)曾说:“如果一个异教徒听到你们这些各说各话的教义,他恐怕只会认为这里有一群疯子。”对于本来就无信仰的无神论者,看到宗教之中的这种矛盾冲突,更会使他们远离圣殿,而高踞于“亵渎者”的座位之上了。
从前有一位幽默家虚拟了一套丛书,其中有一本叫“异端教派的摩尔舞”。②也许有读者会认为,在谈论如此重大问题时援引此例未免不恭。然而它所嘲弄的却正是异端攻讦者的可笑嘴脸。
信仰的一致会给教徒带来和平。而和平就是幸福,和平树立信仰,和平培养博爱。这样,以前浪费于写争论文章的精力,现在就可以转移到写信仰和诚实忏悔的论文上了。
至于如何使信仰一致,这也很重要。有两种极端的看法。对某些激烈分子而言,所有的调和与妥协都是可憎的。

图书目录

译序

第一篇论真理

第二篇论死亡

第三篇论宗教之统一

第四篇论复仇

第五篇论厄运

第六篇论伪装与掩饰

第七篇论父母与子女

第八篇论结婚与独身

第九篇论嫉妒

第十篇论爱情

第十一篇论高位

第十二篇说胆大

第十三篇论善与性善

第十四篇论贵族

第十五篇论叛乱与骚动

第十六篇论无神论

第十七篇论迷信

第十八篇论远游

第十九篇论帝王

第二十篇论进言与纳谏

第二十一篇论时机

第二十二篇论狡诈

第二十三篇论利已之聪明

第二十四篇论革新

第二十五篇论求速

第二十六篇论貌似聪明

第二十七篇论友谊

第二十八篇谈消费

第二十九篇论国家之真正强盛

第三十篇论养生之道

第三十一篇论疑心

第三十二篇论辞令

第三十三篇论殖民地

第三十四篇论财富

第三十五篇论预言

第三十六篇论野心

第三十七篇论假面剧和比武会

第三十八篇论人之本性

第三十九篇论习惯和教育

第四十篇论幸运

第四十一篇论有息借贷

第四十二篇论青年与老年

第四十三篇论美

第四十四篇论残疾

第四十五篇论建房

第四十六篇论园林

第四十七篇论洽谈

第四十八篇论门客与朋友

第四十九篇论求情说项

第五十篇论读书

第五十一篇论党派

第五十二篇论礼节与仪容

第五十三篇论赞誉

第五十四篇论虚荣

第五十五篇论荣誉和名声

第五十六篇论法官的职责

第五十七篇论愤怒

第五十八篇论世事之变迁

第五十九篇论谣言(残篇)

附录新工具(节选)

名人推荐

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对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所以尽管他的哲学有许多地方欠圆满,他仍旧占有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
——[英]伯兰特·罗素
墙根是英闺难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德)马克思
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做格宫。
——[德]黑格尔
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筛庄产的旋律,给情感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英]雪莱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020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