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7月1日)

精装: 404页

开本: 32开

ISBN: 7806814418

条形码: 9787806814413

尺寸: 20 x 14 x 1.8 cm

重量: 381 g

作者简介

鲍宗豪,男,1949年12月17日生,浙江奉化人,教授,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2001年初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主任、金山校区党工委副书记、城市管理学院院长、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国际会员、世界经济伦理学会会员。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001年.2002年,先后三次享受学校一级教授岗位津贴(全校12人),获200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2002年度精神文明优秀组织者奖;2003年3月被选为徐汇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媒体评论

卷首语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为人,在于他有思想,“唯有思维才能把握本性、实体、世界的普遍力量与究竟目的”(黑格尔语)。这种思考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思想,就是促使产生哲学、宗教、艺术、政治、伦理、法律等等的原动力。

《周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语中的“人文”,实出于此,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当炎黄子孙把数千年之上的历史人物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时,表明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崇尚人文传统的民族。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文化创造活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句话显示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要使天下(即社会)得到教化,趋于完善,人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迄至今日,我们或许更可以说:人文发展无法脱离社会实践,社会进步不能忽视人文因素。

创办这本学术集刊并取名为《人文与社会》,其宗旨就是研究人文历史传统,关注当下社会发展。是为序。

编者于2004年6月2日

内容简介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为人,在于他有思想,“唯有思维才能把握本性、实体、世界的普遍力量与究竟目的”(黑格尔语)。这种思考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思想,就是促使产生哲学、宗教、艺术、、伦理、法律等等的原动力。

《周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语中的“人文”,实出于此,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当炎黄子孙把数千年之上的历史人物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时,表明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崇尚人文传统的民族。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文化创造活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句话显示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要使天下(即社会)得到教化,趋于完善,人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迄至今日,我们或许更可以说:人文发展无法脱离社会实践,社会进步不能忽视人文因素。

创办这本学术集刊并取名为《人文与社会》,其宗旨就是研究人文历史传统,关注当下社会发展。是为序。

目录

“文化自觉”与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 鲍宗豪

文化断裂与老年人的孤独 张乐天 杨雪晶——对上海一个工人新村老人群体的文化解读

老庄哲学与印度(奥义书)及东方神秘主义 张荣明

易道:中华文化的精神主干——我的易学观 张其成

论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萧汉明

全球化文明语境的重塑 鲍宗豪 李 振

从克隆人之争看生命伦理学 沈铭贤

四祖禅述略 陈 兵

论佛教对民间崇拜的渗透 严耀中

略论道教整合民间信仰的教义基础和基本方式 刘仲宇

论崔希范(人药镜)的内丹思想 李远国

和谐与冲突的边界——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李向平

《神话求原》序 王小盾

“女神文明”的溯源研究及前瞻 叶舒宪

中国近二十年唐代文学研究述评 陈尚君

“理无情有”说汤翁 叶长海

《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孙 逊

走下理性与理想的阶梯——从西方造型艺术的历史看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吾敬东

唯大时代乃产生大著作——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发微及述评 陈福康

六朝科技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周瀚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学术背景 倪乐雄

《周易o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语中的"人文",实出于此,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该书的宗旨就是研究人文历史传统,关注当下社会发展,具有人文关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值得一看。

书摘
其三,人际关系的断裂。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单位不仅为许多中国人提供了工作与社会角色,而且,单位还为人们提供了人际关系。与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相比,单位中的“同事”关系既没有前者的血缘与亲情,也没有后者的纯洁与义气。同事更正式一些,也更形式化一些,但是,由于同事关系由单位所支撑,所以,它就成为个人很重要的社会支持。此外,在科层化的单位中,如果某人的地位较高,他还可能在同事中得到很多的奉迎,退休意味着个人与单位脱离了关系,依托着单位的同事关系不再存在;对于那些地位较高的人来说,退休的变化更让人心寒。过去门庭若市,现在门可罗雀,他们发出了“人一走,茶就凉”的感叹。
退休是一个人人生经历的重大转折点,老年人对于退休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一小部分人感到高兴,特别是那些健康状况不好的人,他们可以利用退休脱离艰苦的劳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退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转折,原来基于社会角色而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因退休而被打乱甚至破坏掉了,一种“人走茶凉”的感觉在很多老人心中油然而生,伴随着失落感和自卑感,不少老人陷入了孤独的困境。一些知识阶层的人和行政人员,原先多半处于社会的中上层,退休让他们感到自己变成无用的、被社会抛弃的人。据一项调查统计,某单位退休老人中,有55%死于退休后的两三年之中。①由此可见,退休带来的精神损害多么重大,难怪不少人都把退休后的两年称为“两年关”,这个关口如果过不去,人生也就走到尽头了。

任何有理解力的人都知道,单一的文明是枯燥而失去创造力的,而充满差异的各种地方性知识与乡土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是现实世界富有创造性的源泉。全球化文明的重塑直接指向乡土文明所惯有的各种机制,打破与乡土文明生成语境相适应的生活节奏、生活情节与生活样态,许多被乡土文明认为经典的文本与意象无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许多被感动、被流传的故事与事件,都受到全球化无情的侵蚀而减弱和消失。全球化的稀释作用进一步减弱了乡土文明语境的归宿感和认同性质,归属的情感被全球化所解构:一杯故土、一棵乡树、一条小河、一阵秋风、一行大雁在全球化同一性的背景下,越来越显得孤立和无助,而且乡土文明在轰鸣的城市化推土机,以及世界生产与消赞的机制下,日渐破损和凋敝,最美好的乡土情结只能靠想像来填补。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全球化文明的生成必然要为各种乡土情结留下编织的空场和机会,重塑乡土语境的价值,改变乡土情愁、辛酸的失落心态,弘扬乡土对于全球化文明的建构意义,从根本上破除本土化、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冲突心态,在真实又无法回避的全球化场景中,以乡土的浯境展示全球化文明的巨大包容性和差异性。
总之,历史上的封闭、自足、自我循环的文明发展形态,已经被全球化开放式、网络化、极度宽容的文明发展模式所替代,文明生存的边界、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变的东西南北的地理方位让位于全球化旋转的文明构图。全球化时代中的文明冲突依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的色彩,在区分敌我、亲疏、远近的世界关系格局中,各种利益之间的争夺越来越以各种“非利益的形式”表现出来。世界文明的冲突并不令人恐惧和害怕,因为文明的交往中必然涵盖着各种误会解、矛盾和冲突,而设想一种完全和谐、温情和友善的全球化文明交往模式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有重塑全球化文明生成的新语境,把握不同文明在全球化时空中新的历史命运,一种适应和满足人们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文明新形态才会深入人心,逐步获得不同文明圈层的真正理解与认同,最终实现向“全球化文明”实践领域的顺利转化。

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它还具有其与身俱来的神性。这个神性并不是来自神祗的世界,来自超越的理念,而是出自人的德性设计及其对于天命的体认,是“以德配天”、“敬天以德”的价值印证。道德的讲求及其修养,成为“神性”能否构成、能否体现发挥的必备条件。
“德”与“天”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中国价值理念独特的“神性”。如果按照韦伯式的解释方式,中国文化的和谐特征主要的是来自于超越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和平共处方式。而在实际上,这个神圣的超越世界(天)与现实的世俗世界(德),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理念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真实的紧张的对峙,宗教价值及其理念由此成为社会秩序的建构基础,而社会秩序的合法性证明则主要出自于这一“文化神性”。
这个“文化神性”,才是中国文化和谐的基础,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基因,从而促使中国文化在其整体价值取向上具有一种人世的、理性主义的、和平主义的特质。因此,所谓“和谐”的问题,是基于文化价值理念的层面(德与天的组合)而非社会历史的基础,是一种文化理想而已。而因为这个文化理想所具有的权威及其神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神性”,导致了中国文化和谐特征的孕育成型。在其初级形式之上,对于这种价值方式的选择,与其说是政治的和经济的制约,毋宁说是宗教的养成和出自宗教的选择结果。
然而,尽管这个“文化神性”不同于社会理性,但是,对于这一“文化神性”的认识和体验,却非社会、历史的基础不可。关键不是在于宗教的有无或宗教本身一神、多神的特征,而在乎通过这个内涵多层、复杂奥妙的“德”、“天”组合模式及其“文化神性”,考察中国特征的神人结合方式以及圣俗两个世界之间的整体和谐形式。
二、作为现实秩序或权力要求
从“礼之用,和为贵”的前后关联来加以考察,“礼”与“和”是两个既联系亦分别的范畴。相比较而宵,”秩序”这个概念,似乎与注重于价值精神的“和谐”理念不同,它更在乎现实社会的经验性质。无论这是有序还是无序,它都会直接与现实社会之中某种行为、制度、权威相与联系,而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要求。至于儒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秩序悄结”①的说法,乃是把价值规范的讲求和社会政治的要求相互结合起来了。
实际上,中国文化所追求、论证的是“和谐”的价值理念,而中国历代统治者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则无不追求“秩序”。一是向往和谐,一是追求秩序,互有联系亦有区别,但是却常常处于整合的常态之中。正如罗伯特·贝拉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以一种以调适平衡为中心的“整合性价值”体系②,可以将秩序与和谐整合为一个价值体系,相互沿用,彼此引证。
这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奥妙之处了。一个“秩序情结”,将文化的理想与权力的追求整合为一个情结。其中,文化的理想出自神性,秩序的向往出自社会权力。因此,对于中国历史的秩序情结,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彼此关联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宗教如何构成”,一个是“社会如何构成”,前者解决合法性问题,后者注重由此合法性而最终衍生的秩序,问题的落实则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构成。

据此而论,《牡丹亭》是作于用世之心很强的思想阶段吗?为进一步研究{牡丹亭》内在的丰富性,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牡丹亭》对情的肯定,虽尚未超越人的世俗境界的层面,但也许已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抵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澄明境界亦即大自在的意志自由境界。或许,《牡丹亭》正处于这样的两者之间。这是因为汤显祖思想的矛盾而引发的思考。本文判定汤显祖尚未超越“情”的阈限,故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从现世人生(世俗世界)的层面考察《牡丹亭》,论述其所表达的意志自由之精神。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汤显祖在编撰《牡丹亭》时这样感叹。剧中人物杜丽娘亦曾叹息:“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当我们在细阅汤显祖的著作时,亦不免太息深深。我们愈益发现,汤显祖的生活经历跌宕起伏,他的思想历程更是曲折无边。儒、道、释的哲学理念和宗教意识,当时正在高涨的各种革新精神以及“异端”思想,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各种思想影响不仅明显地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在他的理论著述中留下印迹。只有从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理念的全面考察中来体悟他的艺术精神,才能真切领解其作品的独创性和复杂性。正因为汤显祖是一个有独特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思想结构的人,他的戏曲创作也就自然与众不同。他所极力标举的“情”,既宜扬了生命存在的绝对合理,也宣告了人格独立、意志自由的不容侵犯,同时表示了戏曲创作超越时空界限的巨大力量和极大自由。他的作品,给我们显示了一个多么丰富的人,显示了一个深临恍惚悲悯而又充满思辩性、主观战斗性和个性魅力的天才作家的形象。

六朝科技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创新成果的层出不穷合高度繁荣。这个特点,可以说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阶段性规律的一个重要体现。
纵观中国科技发展的漫长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往往以一种创新和总结交替出现的形式而向前演进。在一个历史阶段中,科技发展以创新为其主要特点(当然其中并非没有总结);而在下一个历史阶段中,科技发展则以总结为其主要特点(当然其中也并非没有创新);然后再下一个阶段又是创新,再下一个阶段又是总结……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大致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先秦时期以创新为主,至秦汉时期则以总结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创新为主,隋唐时期又以总结为主,宋元时期又以创新为主,明清时期又以总结为主,至近代而最终汇人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
……

卷首语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为人,在于他有思想,“唯有思维才能把握本性、实体、世界的普遍力量与究竟目的”(黑格尔语)。这种思考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思想,就是促使产生哲学、宗教、艺术、政治、伦理、法律等等的原动力。
《周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语中的“人文”,实出于此,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当炎黄子孙把数千年之上的历史人物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时,表明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崇尚人文传统的民族。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文化创造活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句话显示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要使天下(即社会)得到教化,趋于完善,人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迄至今日,我们或许更可以说:人文发展无法脱离社会实践,社会进步不能忽视人文因素。
创办这本学术集刊并取名为《人文与社会》,其宗旨就是研究人文历史传统,关注当下社会发展。是为序。
编者于2004年6月2日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480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