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的定义

在中小学地理基础教学中,北方地区一般基于自然区划概念的“四分法”。因此,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黑龙江、吉林大部、辽宁大部、甘肃东南部、宁夏中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大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由于基础教育的普及性,这一说法流传较广,本词条主要基于这一概念。

1908年,原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等角度出发,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学》中首次提出“北岭淮水”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当时,与南岭相对应的北岭,即是秦岭。

广义下,“北方地区”还应包括“四分法”下的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也就是说,除了上述提及的区域外,还包括新疆大部、甘肃中北部、内蒙古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边缘、河北北部边缘。

行政区划概念下,“北方地区”与上述自然区划有较大差异,源自1949—1953年国家设立的六大行政区。北方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气候特点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局部地区是高原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平均气温均低于0摄氏度。

高原气候是在海拔高、地面广、起伏平缓的高原面上形成的气候。我国北方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特点为: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汽、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紫外辐射增强尤为明显;但有效辐射也增大。在有积雪的高原面上,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辐射减少,故净辐射比同纬度平原小;

②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③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

④风力大。

还有如下特点:

一、低压缺氧。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的分压,亦随高度而变化,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氧气分压也是如此。高原地区大气压降低,大气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压也随之降低。

二、寒冷干燥。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有的地区甚至每升高150米可下降1℃。高原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近地面层的气温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热极快,地面气温急剧下降。因此,高原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很大,有时一日之内,历尽寒暑,白天烈日当空,有时气温高达20-30℃,而晚上及清晨气温有时可降至0℃以下,这亦是高原气候一大特点。

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高原空气稀薄清洁,尘埃和水蒸气含量少,大气透明度比平原地带高,太阳辐射透过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

人口

基于四分法,“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地形地貌

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二个大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华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东面濒临海洋。华北平原是地质历史时期黄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之间的地区。这里的黄土是地质历史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堆积而成的。那时,强劲的偏北风吹扬起沙尘南下。随着风力减弱、沙土沉积、形成了平坦高耸的黄土源。后来随着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疏松的黄土容易遭受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黄土沟谷、黄土梁、峁)。

历史

地学界公认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始于1908年原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所著的《新撰地文学》。然而,中国南北划分概念的形成起源于气候、地理、文化与天然特征,也带有历史上众多时期的政治分隔。华北由大块的平原、草原、与沙漠组成,冷湿而不适于稻米栽种(虽说今天已由现代科技克服)。华南则由为河谷所切割的青翠山脉所组成,温暖而多雨。特别的是,中国北方人的祖先可追溯至其语言属於阿尔泰语系的的民族如满族与蒙古族(鲜卑族);中国南方人的祖先是衣冠南渡的汉人和原先江南的汉人,在岭南融入了一些傣人与南岛语系族人的基因。这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天然差异。(然而,中国的内部移民,已经大大的模糊了这样的差异)。中国的语言、饮食、与大众娱乐方式也同样带有显著的不同。

据历史记载,北方的中原一带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此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以西晋时期的永嘉之祸影响最大,此事件导致北方大家族迁移到南方江东一带,这些家族中最大的为王、谢、袁、萧等家族,史称衣冠南渡,此次迁移给中国的将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北方人带到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原一带迁到了江东,江东因为其影响,渐渐的而成为了江南(原本的江南指的是江东以及湖广),而长江由此被称为华夏族的第二条母亲河,南北方的定义也由之后的南北朝改变。

不仅仅是,文化,历史以及经济方面的变化,人口因为大量的南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晋在统一吴,蜀之后,对全国做了人口调查,当时人口数约为1千6百万,而56年之后的东晋人口却达到1千8百万,由此可见人口大量南迁。而北方大量的五胡也因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而同化于北方人之中,这就是为什么五胡都在北方消失,而原来生活在西北的羌族,现在只有一小部分生活在四川的原因。

北方话

西晋前的北方地区的话是以汉族语言为主的中原雅音(与先流行北方方言不同),有时称为河洛话。

晋代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南迁中原、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朝代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

西晋后的北方话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和留在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的产物,初步形成北方话,北方游牧语影响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

中国西晋后期之前的中原人总体是汉民族,而西晋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中原,并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称为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中原出现了留在中原的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此后的中原人已经不只是有汉族血统,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而由于汉文化比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发达,汉语比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容易使用,汉族人在经济等方面的发达,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几百年的汉化后汉民族的融合后,北方少数民族自己民族的语言已经很少说,甚至不会说,而更大量使用汉语,初步形成了北方汉语,再加上后面几次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逐渐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北方汉语大体形成,为现代的普通话奠定了基础。

那时不仅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自己在汉化,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动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朝时期,少部分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金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迁入了中原,此时的语言为官话雏形(现流行的北方方言开始出现雏形).比如从元朝初年开始,元朝统治者已经把辽朝金朝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明朝时期,还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留在中原,在中原再次出现了民族、民系的融合,清朝时期,在康熙、雍正、乾隆和清朝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实现了大统一,再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华南人等再次在统一的国家里,比较彻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终无法解决的边患问题,为华北的民族融合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不少少数民族再次迁入华北(包括中原),北方话继续形成。

同时清朝中央政府定都北京,以中国首都北京话为代表的为北方话最后形成。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706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