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一】、乐事四喜  是旧时人们为庆贺和祈求人生的四大喜事 即:人生福、禄、寿、喜四件喜事。

中国民间的俗话,积德,或者积阴德,流传了上千年,很多中国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汉字中,发de音的有三个字,即的、德、得,非常少,“的”字不容易理解,忽略掉,把“德”和“得”字统一,便推出此结论。非常明确简单,汉字原理之一,同音同源。一阴一阳,一内一外,一有形一无形,一阴德一阳得,“积阴德”转换“积阳得”,有“得”就容易得福、得禄、得寿、得喜、得财”,通五行,木、火、土、金、水,环环相扣,显而易见,积德只是开始。得是过程,福禄寿喜财是结果,如下:
开始:积德
过程:获得
结果:福禄寿喜财


引用原理公式:
1,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德,二为获得,三为福禄寿喜财
2,阴阳,五行

打个比喻,“德”是水源,“得”是水泵,“福禄寿喜财”是五个大水槽,要想浇灌五个水槽,就得需要水泵工作,而水泵工作又需要有水可取(说明一点,水泵不能空转,空转就会把水泵烧坏),有德,就有水,有了水,水泵才可以工作,又会浇灌福槽、禄槽、寿槽、喜槽、财槽,人们的生活才会平安幸福,天下太平。每个人的先天命运不同,通向五个水槽的“管径”大小不同,有的人通往福槽的水管粗大,有的人通往财槽的水管细小,比如,我属龙,木命,通往福槽的管径粗大,积德后,福槽会先满,而通往财槽的管径细小,所以,积财的速度弱于积福,先天命运不同,结果也不同,强求不得,有的人福气多多,有的人长寿,却无财,有的人非常有钱,却无福享受,早早死亡,有强的方面必有弱的方面,一个人非常有钱,但未必快乐,一个人很穷,但却可以长命百岁,平平安安,老天爷是公平的,好事不能全给一个人身上,坏事也不能落到一个头上,如果,一个人一生无福无禄无寿无喜无财,那么,恭喜你,你的后世子孙中,将有大富大贵之人出现。如果一个人“福禄寿喜财”全部拥用,嘿嘿,那么,你的后世子孙会一代不如一代,直至穷困极点,用道家思想解释就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德行天下,德才兼备,中国人注德,注积德,重积阴德,这便是其中的原因,德与得通,有了“得”,就可以与“福禄寿喜财”相通。

另外,对那些有钱有权的中国人,我想说一句,权利和金钱不是目地,只是过程,当你的财气冲天时,要想办法回头,利用你的财气去积德,再用“德”连接“福禄寿喜财”,形成一个循环,如果一味的追求金钱和地位,可能会折寿,损福。过程如下图

如果有人想走捷径,绕过德,直接用金钱去买喜,买寿,买禄,买福,嘿嘿,大祸不远矣。前面我已经提到,“德”如同水源,“得”如同水泵,水泵无水工作就会烧坏,所以,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换句话讲,必须要先有“德”,水泵才能正常工作,而你的努力奋斗(工作)就象一台高压水泵,不停的向福槽、禄槽、寿槽、喜槽、财槽灌水,当他们灌满后,再流回德水源地,再循环,再注入再流出,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一个大大的人生圈子,这便是中国人的德行天下,另外,享受是西方人的观念,中国人的观念是“享福”,享受和享福是两码事,中国人富裕后用“享福”来形容好生活,西方人有钱后用“享受”来形容好日子,享受具有短期性,享福却具有长期性,享福是一个良性循环、知足常乐的概念,享受却是一个涨涨跌跌、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概念,一长一短,一中国一西方,解释起来太麻烦,就看你自己的悟性了,哈哈,另外,这三张图,可以演化多种趋势,穷人和富人的起点不一样,插入点也不一样,提醒富人们,千万不要高开低走,尤其是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要先培养“德”观念,把德放在第一位,无德不行,千万不要让“财富观念”占据他们的弱小的心灵,嘿嘿,那么结果是可怕,要影响他们,不是教育他们,因为,影响是一生的,教育只是一时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做起点,也可以做终点,然后反复循环,最后,忘掉哪里是终点,哪里是始点,哈哈,我只是开了头了,如果细细讲解,那可能得画出64张图,太麻烦,剩下的留给有心人自己思考吧。

德与善不同,与爱心更不同,德大于善,德德具有长期性、隐匿性和转换性,

一, 德的长期性
比方孔子的行为和作用不能用“善”来比喻,但可以“德”来形容,孔子的德行在当时体现不出来,经过百历史的检验才显露出来。到了汉代才变发挥作用,这便是长期性,很多有德之人,不被认可,但经过时间的检验,都可以证明,他是正确的。
二,德具有转换性,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前二千年时间内有积极作用,是有德,但后二千年就有消极作用,由积极变消极,这便是阴阳转换。另外,计划生育前三十年可能是无德,后三十年可能就变成有德,前三百年可能是有德,后三百年可能又变成无德,而三千年后,计划生育的有德性与无德性已经无足轻重,人们会忘的一干二净,这便是“德”具的转换性,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背景下,结论是不同的。
三,德具有隐匿性
善良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比如,我小姨是一个善良的人,经常帮助别人,却溺爱他的儿子,儿子长大成人后,赌博、骗人钱财,所以,我小姨是无德之人,因为她无德,她的家庭非常混乱,灾祸连连,但是,我小姨的行为却可能为她的第四代,第五代子孙积了“阴德”,我小姨的溺爱行为在一百年时间里是无德,一百年后可能又转化成有德,换句话讲,她的行为对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是无德,但到了第四代和第五代可能就变成有德,这便是隐匿性和不确定性,德的隐匿性就是普通老百姓经常说的“阴德”。不一定会在哪一代子孙中爆发,不一定哪一代子孙会享受她积攒的阴德,“攒钱”与“攒阴德”是不同的,攒钱留给子孙是看得见的,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攒阴德却是看不见的,是可不量化的,也是不可测的,不过,使用“易经”可以算出一些天机变化,呵呵,可是很难,用道家语言解释非常简单,就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阴阳变变变,哈哈,或者是对错对错对错,错对错对错对,很难用语言说清,只能用图形或者符号来表达,在时间文明中,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原来“八卦图”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表达时才使用的表达方式啊,哈哈,我又明白了一大道理。
四,德大于善,德是长期行为,善是短期行为,德不易看见,善容易看见,德不易被人理解,善容易被人理解,凶狠的杀人也可能是积德,善意的救人也可能失德,这其中包含着前世今生,因果报应,轮回等等道家和佛家的迷信思想,已经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琢磨吧
五,德具有内外性,对内有德,对外可能无德,对外有德,对内可能无德,阴阳转换思想,自己琢磨

以下内容思想内功深厚的人可参看:

德的上面还有“道”,道的意义和价值远大于“德”,有道之人不一定有德行,道可能“有德”,也可能“无德”,道可能“有人性”,也可能“无人性”,没有确定性,无固定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是个性,自然。通常我们会说,有道明君,无道昏君,用有道和无道来形容好皇帝或者坏皇帝,没有用“德”形容的,历史上的开国君主多杀人无数,多阴谋,多狠毒,但我们还要称呼他们是“有道明君”,比如,毛X东是有道之人,周X来却是有德之人,呵呵,毛的行为只能用“道”角度评判,已经超出了德字,有道之人打天下,有德之人坐天下,哈哈哈哈,道与德合并一起就是“道德”,取一半道,取一半德,便成了中庸的道德思想,道德思想是人性的。但“道”却是非人性的,非理性的。中国文明前二千年是“德”天下,后二千年将是“道”天下,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个性”天下,哈哈,将来,人类会抛弃德,全取道,之后道与德全部抛掉,空间即成。

另外,引用“现代中国人思想比例图(唯物、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的表现)”的大段做为补充内容

说明一下,传统的中国思想中“金钱物质”观念比较淡薄,在过去的中国有句俗语,叫“福、禄、寿、喜、财”。这种思想代表了过去中国人的价值观。福排在第一位、禄排在二位、寿排在三位、喜排在四位、财排在五位,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解释,福就是平安、太平、幸福的意思,禄就是当官、有权、有名的意思,寿是健康、养生的意思,喜就是吉祥、快乐的意思,财就是金钱、财产、富贵、经济的意思。不难看出,过去的中国人,首先追求的是平安和幸福,其次才是权利和地位,最后才是金钱富贵。而幸福的背后就是“得到”和“知足”的意思,要知道幸福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幸福,一个穷人得到一袋粮食就是一种幸福,一个亿万富豪得到一车粮食也不会感觉幸福。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知足”二字。知足者常乐,知足才是获得幸福的最快途径和最佳方法。过去的中国人安分守己,很容易满足,能吃饱穿暖,有地种,有活干,就知足了,也幸福了。中国鼎盛时期的汉代和唐代估计就是因为帝王的贤明和老百姓的知足常乐。嘿嘿,而今天的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了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唯物思想已经把儒家思想下的“财”推到第一位了。财的背后隐藏的可不是幸福和平安啊,而是欲望,自私和贪婪.......所以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胃口很大,欲望不断,很难满足。其实福、禄、寿、喜、财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东西、准确的说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经历了千年的磨合后才结合出来思想产物,是过去中国人(汉人)最值得骄傲的价值观。但却在短短的几十年被西方人打乱了了,唉,今天的中国人是聪明了,但也失去了智慧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价值远没有被今天的中国人挖掘出来。

【2】、另有四喜?????? 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与此相对的四悲是:少年丧父母; 中年丧配偶; 老年丧独子; 少无良师。)

【3】、四喜加强版  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教官金榜题名时。

据明代朱国祯所撰的《涌幢小品》等书记载,成化年戊辰年间,有个叫王树南的人在此诗的每句前面各添二字,成为: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教官金榜题名时。改后的《四喜》诗用特定的数量、特定的人物来强调突出了喜上加喜、喜出望外,将喜的意味推到了极致,并且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新意和效果,令人读后往往会忍俊不禁,拍手称妙。

【4】、四喜超强版 (1)十年久旱逢甘雨--带珠子;万里他乡遇故知--旧可儿;和尚洞房花烛夜--选驸马;教官金榜题名时--中状元。

(2)久旱逢甘露--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洞房花烛夜--梦中;金榜题名时--重名。

相传有一位秀才参加乡试没有考中,回家途中天又下了一阵小雨。傍晚住店时,店旁边的院里传来一阵阵唢呐、鞭炮声,原来邻院有人娶亲。到了晚上,秀才睡不着觉,想起了汪洙的《四喜》诗,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见闻,便给《四喜》诗加了八个字,成为:久旱逢甘露--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洞房花烛夜--梦中,金榜题名时--重名。这样一改,对比鲜明,汪洙诗中所说的人生四大欢喜就变成了一场空欢喜,悲凉的意味跃然纸上,颇具出人意表之机趣。

【5】、麻将四喜   在麻将中是一种和(hú)牌的方式,又分为大四喜、小四喜

大四喜:包含东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比如东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66饼。
?????????????????? 小四喜:比大四喜少一张东或南或西或北。如123万东东东南南南北北北西西。

【6】、戏班四喜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7】、作家四喜  --||作品||--  短篇:  《亲爱的小孩》 (发表于《萌芽》)  《半局棋》(发表于《萌芽》)  《天人不寂寞》(发表于《萌芽》)  文  《顶多天涯顶多海角》(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  长篇:  《西西里战役》(创作中……05年的《布老虎青春文学》上部分连载)  近日出版。

【8】、游戏人物四喜  ?咎狗之血中shiki的昵称(起源于咎狗之血吧)

【9】、四喜丸子??(1)猪肥瘦肉300克,南荠50克,酱油60克,清汤750克,湿淀粉50克,大葱白3根,花椒油10克,水发玉兰片50克,精盐12克,绍酒10克,鸡蛋清2个,葱姜末10克,姜片10克。
?????????????????? [制法]1.准备工作:将猪肥瘦肉切成4毫米见方的丁;南荠削皮,与玉兰片均切成3毫米见方的丁,一起用沸水氽过;大葱白从中劈开,切成长6厘米的段。碗内放肉丁、南荠丁、玉兰片丁、葱姜末、酱油15克,精盐5克,绍酒5克搅拌均匀,用手团成4个大丸子;鸡蛋清、精盐、湿淀粉35克放在另一碗内调成蛋糊待用。2.烹调:炒勺放中火上,加白油烧至五成热,将丸子逐个蘸满蛋糊下油,炸至八成熟时用漏勺捞出。砂锅内放大葱白垫底,丸子放上面,加清汤、酱油、姜片,在中火上烧沸后,撇去浮沫,移至微火上炖至汤剩一半时,取出葱姜不要,把丸子捞至汤盘内。炖丸子的原汤倒入汤勺内,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芡,加入绍酒、花椒油搅匀,浇在丸子上即成。

(2)四喜丸子的典故:

四喜丸子和慈禧太后之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的四喜丸子是一道知名豫菜,四喜丸子是以精瘦肉及碎馒头等为主料经油炸八成熟,放入碗内加高汤蒸熟即成,每碗放四个。由于油炸过后又加水蒸过,吃起来鲜而不腻,酥嫩爽口,香味浓郁又利于消化。说起四喜丸子,它的名字还与慈禧有密切关系呢。四喜丸子1901年,清廷与八国联军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决定返回北京。路经河南时,她降旨要品尝河南特色菜。当地官员就让厨师献上了一道“四季丸子”,取其代表一年四季圆圆满满之意。“老佛爷”对这道菜十分满意,连声赞曰:“味道不错。”当地官员盼着慈禧一行能顺利路过,谁知却发生了意想不道的事情。原来慈禧这一行随行数千人,车辆上千辆,从西安逃难而回,本来是丢人的事,她却要摆谱,沿途要老百姓搭彩棚、修道路,当地官员借此机会征粮收款,闹得民不聊生。更可气的是,慈禧车队路过时,还要“鸡入笼,狗上绳,牛羊入圈人禁行”。一位厨师在做四季丸子时就解恨地说:“炸死这个祸国殃民的慈禧!”有人接茬说:“慈禧心狠手辣,就应叫她完止!”但当时咒骂“老佛爷”是灭族之罪呀。于是人们就用慈禧二字的谐音,把炸慈禧改叫“炸四喜”,把“慈禧完止”改叫“四喜丸子”。如今,四喜丸子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根据自己的口味,在用料上有所变化。如加入海参丝或虾仁丝、荸荠丝等调匀再炸,汤内以青菜心垫底,味道更鲜,营养更丰富,四季皆可,老少咸宜。至于“四喜”的含意,人们根据自己的心愿有几种说法。如过去有的说:“福、禄、寿、喜为四喜”,也有人说:“四喜是人生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雨,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如今有的说,富裕、健康、和睦、愉快是四喜,有的说实现四化是四喜。人们期盼幸福、吉祥,原来的含意已被忘却,而且其含意还在不断更新呢!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280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