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介绍
广义地说,思路就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从写作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认识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
理清思路
就是作者为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构思、谋篇布局的思维过程。 人们的“思路”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梳理”之后的一个反应。张志公《阅读与写作》:“从作者写作的角度说,怎样明确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结果?这首先是个思路问题。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应……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表明作者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思路是否严密清晰,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构成一篇文章,理清思路是关键。思路清晰、严密,一定能带来结构的严谨、畅通。如果思路不清,就会带来结构的紊乱。不同文体,其思路有不同的特点。
记叙性文章,其思路主要表现在线索、层次、布局上,它们讲究线索连贯、周严,起承转合,一气贯通;议论性文章,其思路主要体现在逻辑纲目上,它们讲究逻辑性强,合情合理,条分缕析,转换开合,脉络一贯。鲁迅《野草》》中有一篇题为《立论》的文章,其思路是十分清晰的。开头,学生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老师回答说:”难!为什么“难”呢?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予以侧面回答:一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的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了一
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了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他于是得到大家合力的痛打。”这三种说法,其实质是两种类型:一种是“说谎”,一种是“必然”。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体。结尾,学生说:“我愿意既不诓人,也不遭打。”问老师应该如何立论,老师说:“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阿!你瞧!多么……哎唷!哈哈!嘿嘿!嘿!嘿嘿嘿!’”即只有这种调合。文章按照逻辑发展的比如,有着明晰的思路发展线索。这种思路有着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怎样理清
叶圣陶先生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谈语法修辞》,《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69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那么怎样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又怎样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呢?我们应该在备课中,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我的一些心得,算是开台的锣鼓。
(一)、局部——总体——局部
“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段,一段跟一段怎样联系,一段一段清楚了,全篇文章也就清楚了。”(同上)这是从局部到总体,完全符合阅读过程。特别是初读的过程。不能大致理清一个个局部的思路,总体思路也无从摸起。
但是,精读,研读,是反复阅读揣摩的过程,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循环往复。理清了总体思路,也有助于深入细致地理清局部思路。一般说来,理清总体思路难度小些,理清局部思路难度大些,教读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初中阶段已经一再训练“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所以,从训练上说,教读一篇课文,可以先训练理清总体思路,再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二)、怎样理清总体思路
作者一般都列提纲,不过文章做好,提纲也就丢到纸篓里去了。其实,作者的提纲是摸清思路的珍贵资料。因为那提纲就是文章总体思路的体现。假如看到那提纲,又假如提纲上有所修改,很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看出思路形成的过程。但是,看不到作者手书的提纲不要紧,我们可以依据课文复制出来,而且可以复制得比作者的更地道。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一句前说“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高中教学大纲,在“理清作者思路”一句前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课文段、层次及其关系”,说的正是理清总体思路的基本方法。第一步是,分析课文段、层次(这里的“段”也说“部分”),第二步,分析各个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为理清思路而分析课文的段和层次,无论段、层次的划分,还是段意层意的概括,尽可以也必须跟通常的做法有所变通,有的板书设计好,好就好在能体现课文的总体思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