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9个。
级别 | 科研机构名称 |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 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 |
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 | 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胰腺病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血管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
(资料来源: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技发展处官网)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项;自2011年来,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1372项,2013年获得497项,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医学学科第一;2012年度,发表SCIE论文1980篇,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再次名列全国一,同比增长29.7%;2005年-2012年学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奖16篇;自2009年以来,学校发表论文在SCI收录中国医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机构排名中连续五年荣获第一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承担数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序号 | 项目名称 | 成果名称 | 级别 |
---|---|---|---|
1 | 血液学 | 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 | 血液学 | 人类白血病诱导分化和凋亡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 | 199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3 | 外科学 | 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 | 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4 | 外科学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ANP)方案的系列研究 | 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5 | 消化系统疾病学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流行病学治病情况及诊治研究 | 1998年国家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6 | 儿科学 | 铅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及其预防的系列研究 |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7 | 口腔颌面外科学 | 经关节镜滑膜下硬化治疗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 | 1997年度国家发明四等奖 |
8 | 医学分子生物学 | 细胞因子基因转导人肝癌和胃癌细胞疫苗的研究 | 国家药监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
9 | 内分泌代谢病学 | 人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机体神经内分泌重要系统基因表达 | 2000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
10 | 血液学 | 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研究 | 2000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
11 | 血液学 | “人类造血和内分泌相关细胞/组织基因表达谱和新基因识别研究” |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2 | 儿科学 | “危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技术研究” | 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3 | 血液学 | “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4 | 医学分子生物学 | “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新机制的提出与发展” | 2005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
15 | 外科学 | “计算机辅定制型关节的医学设计与应用” | 2004年国家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单位) |
16 | 整复外科 | 1)“织工程化肌腱的应用基础研究”;2)“组织工程皮肤的体外构建、低温保存和临床应用” | 1)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2005年上海市科技发明一等奖 |
17 | 消化内科学 | “消化道肿瘤发生机制和临床研究” | 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18 | 外科学 | “改善胃癌疗效的外科综合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 | 2005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 | 医学免疫学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的研究” | 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 | 医学免疫学 | “炎症因子骨桥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 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5; 155:1060-7 )IF:14.5) |
21 | 口腔颌面外科 | “口腔癌诊断、治疗相关功能基因大规模筛选和应用研究” | 2002年国家教育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
22 | 内分泌学科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研究” | 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23 | 医学细胞生物学 | “活性氧与肿瘤细胞凋亡敏感性关系的信号机制研究有新突破” | 共发表在SCI杂志上相关论文8篇,其中有Cancer Research )IF7.8) 和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IF5.6) |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处官网)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医学院懿德楼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为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8年,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反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科研、医疗、教学和管理等领域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引导科技发展,培养学术人才,增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设有专家论坛、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专题报道、综述、短篇论著、技术与方法、病例报告和信息交流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卫生事业管理等工作的人员。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是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馆藏资源
截止到2014年,学院信息中心图书总藏量达58.5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是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
历史沿革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1879年—1896年,创建圣约翰书院,创办人施约瑟。建校初期相当于中等学校。
1880年,文恒理创办虹口同仁医院医学班。
1896年—1906年,改组为圣约翰学校,设置医科、文科、理科,学制先后改为四年。
1906年—1952年,注册学校名为圣约翰大学,先后成立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神学院、农学院。
1906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
1914年,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和圣约翰医科合并,成立圣约翰大学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学制七年。
1947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成立。
震旦大学医学院
震旦大学始于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请马相伯建学院,马相伯捐三千亩地产予以资助,并请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协助。
1903年—1912年,震旦学院,校址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设“文学”、“质学”(即科学)两门课程。1908年起设文、理两科。
1903年2月,震旦学院正式开学,马相伯自任总教习,亲定章程,确定震旦办学宗旨。
1905年2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学生集体退学,马相伯辞职,震旦学院停办。
1905年8月,震旦学院在法国耶稣会主办下重新开办,成为天主教法国耶稣教会直接控制的大学。
1912年—1928年,震旦大学院迁址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
1914年起,分设法政法政文学科、算术工学科、博物医药科,后改称法政科、工程科、医学科。
1911年,设震旦大学院医学先修科,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安当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
1914年,正式设博物医药科,学制四年。
1915年,改为医学科,学制六年。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
1928年—1952年,震旦大学,1932年起分设医学院、法学院、建工学院。
1932年,震旦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立案,将医科改为医学院,增设牙医系,学制四年。
1948年,牙医系改称牙医学院,学制六年。
1950年,牙医学院复称牙医系。
1951年,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牙医系。
同德医学院
同德医学院建于1918年,1952年撤消,历时34年,是由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一所私立高等医学院校。
1918年,中华德医学会会员沈云扉创意开办医科学校,同年8月建校定名为“同德医学专门学校”,设医疗专业专科,学制五年,9月正式开学,初建时租淮阴路19号为校舍。
1919年,学校开设附属医院于青岛路。
1920年,德医学会决定,学校独立,聘社会名流、学者组成董事会,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任主席董事。
1925年,学校借同孚路67弄1号为校址。
1932年,学校改组董事会,邵力子任主席董事,顾毓琦任院长。以募建所得翔殷路五亩土地,建造新校舍。
1935年,竣工启用新校舍,9月学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医学院,学制改为六年。
上海第二医学院
1952年9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决定,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及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10月24日,举行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
1953年,广慈护校与仁济护校合并建成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
1954年,宏仁医院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5年,成立基础医学部、医疗系和口腔系。医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956年,第九人民医院(原名伯特利医院)划归二医附属医院。宏仁医院改组为胸科医院,划归市卫生局。
1957年,二医护校下放,由广慈医院领导,更名为广慈医院护士学校。
1958年,国家实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第二医学院成为上海市的地方院校。同年,新华医院建立,规划为附属医院,作为儿科系教育基地。上海第四护士学校划归新华医院领导,改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护士学校”。第九人民医院(原名伯特利医院)归还上海市卫生局领导。
1959年,学校决定将医疗系分为一、二两个部,一部设在广慈医院,二部设在仁济医院。
1961年3月正式实施。
1962年,上海医学专科学校停办,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6月,新华医院小儿科被命名为新华儿童医院。
1964年,第九人民医院重新划归二医为附属医院,作为口腔系教学基地。
1965年,学校受市卫生局委托在嘉定县开办上海半农半读医学专科学校(至1972年撤销)。
1969年,二医在皖南绩溪县、宁国县筹建后方医院。
1971年建成,后方瑞金医院、后方古田医院。
1984年,两院合并,改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后方医院。
1986年,后方医院无偿移交当地政府使用。
1970年,开始举办医科二年制试点班,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1972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学校正式招收医科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76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招收本科生570名。
1978年,市计委批准建设宝钢医院计划,并明确宝钢医院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教学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学校开始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1979年,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分别成立。市教卫办批复,同意撤销上海第二医学院卫校,校舍移交嘉定县,原该校药剂专业并入新华卫生学校。
1981年,新华卫生学校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新华卫生学校”,并经教育部审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二医大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建立医学系三部。同年,教育部批准,二医医学、儿科、口腔三个专业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二医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二医大党委决定,在宝钢医院成立医学系四部。同年,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成立。
1983年,该校编写的《医德学概论》是新中国第一本医学职业道德专著。
1984年,二医成立检验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9月,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联合建立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同年,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高级医师进修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985年,市政府批准上海第二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卫生管理专业。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为试办七年制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
1989年,经市高教局批准,成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1991年,上海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建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1992年,二医大开始招收外国博士研究生。
1993年,国内第一家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二医大生物力学研究室、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
1994年,二医大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二医大为自行审定博士导师的试点单位。
1996年,二医大成人教育学院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本校申请进入“211工程”进行了部分预审,同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
1997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同意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列为新华医院分支机构。
1998年,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嘉定卫校建制归并上海二医大卫校。
1999年,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小儿血液肿瘤研究中心及二医大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中心”相继成立。
200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宣告成立举行揭牌仪式。是上海市成立的第一家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组建医学内植物工程联合研究所。
2001年,上海市精神卫生院中心与二医大实行强强联合,共建精神卫生临床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
2002年,中法生命科学和基因研究中心、二医大公共卫生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成立。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二医大联合成立的“健康科学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2003年,二医大护理学院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创外科中心成立。
2004年,二医大研究生院、二医大“国药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成立。中法共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二医大与蒙纳士大学合作协议签字暨中澳卫生管理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分别揭牌成立。二医大与芬兰北中部综合大学联合创立的“中芬医学教育中心”在芬兰科科拉市揭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正式合并。新的上海交通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上,组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将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同年,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二医大生命医学伦理中心成立揭牌成立。附属宝钢医院改名为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上海市教委批准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卫生技术学院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学院—上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由上海市教委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重领导。
6月,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对二医大二级学院及相关部处开展自2003年教学评估以来首次教育教学整改验收工作,验收采取发展性教学评价,对学校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等内容进行验收。
2006年,医学院“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接受并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同年,上海交大医学院数字医学研究院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药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正式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
2007年,医学院妇产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干细胞研究所、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开业。医学院中法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分别举行揭牌仪式。
2008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在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揭牌成立。本年度首次在学生中尝试国内外联合培养“MD+PhD”双学位研究生。医学院新增口腔粘膜病学、医学影像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学校文化
校标
校训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陈赛娟院士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教职医务员工22707名,专任教师634名,在职高级职称2433人,博导545名,硕导990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0人、“青年千人”6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6人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陈竺。
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王振义、顾健人、曾溢滔、张涤生、杨胜利、邱蔚六、陈赛娟、项坤三、戴尅戎、王红阳、江绍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陈竺、曹谊林、王铸钢、陈国强、宁光、房静远。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5人):沈浩、盛祖航、何志刚、王义斌、毛力。
973工程首席科学家(8人):陈竺、曹谊林、陈国强、曾凡一、金颖、韩泽广、贾伟平、沈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陈竺、陈赛娟、陈国强、曹谊林、黄倩、王铸钢、宁光、殷善开、朱军、刘廷析、韩泽广、房静远、黄薇、李青峰、沈南、徐天乐。
院系专业
截至2013年底,学校下设23个学院(系),开办10个本科专业(方向)。
院系设置
院系名称 | ||||
---|---|---|---|---|
药学系 | 三院临床医学院 | 护理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瑞金临床医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营养系 | 检验系 | 耳鼻咽喉科学系 |
新华临床医学院 | 仁济临床医学院 | 医学影像学系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远程教育学院 |
口腔医学院 | 九院临床医学院 | 妇产科学系 | 儿科学系 | - |
一院临床医学院 | 六院临床医学院 |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系 | 精神卫生学系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年制 |
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本博连读) | 八年制 |
临床医学(本博连读法语班) | 八年制 | |
临床医学 | 五年制 | |
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 | 五年制 | |
临床医学(英语班) | 五年制 |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本硕连读) | 七年制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五年制 |
营养系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四年制 |
检验系 | 医学检验技术 | 四年制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四年制 |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16门、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
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 |||
1 | 组织胚胎学(基础医学院) | 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医学院) | |
2 |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医学院) | 妇产科学(仁济临床医学院) | |
3 | 口腔解剖学(口腔医学院) | 儿科学(新华临床医学院) | |
4 | 口腔粘膜病学(口腔医学院) | 医学影像学(瑞金临床医学院) | |
5 | 外科学(瑞金临床医学院) | 临床血液学(瑞金临床医学院) | |
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 |||
1 | 内科学(仁济临床医学院) | 口腔修复学(口腔医学院) | |
2 | 儿科学(新华临床医学院) | 外科学(瑞金临床医学院) | |
3 | 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院) |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仁济临床医学院) | |
4 | 医学免疫学(基础医学院) | 口腔粘膜病学(口腔医学院) | |
5 | 妇产科学(仁济临床医学院) | 医学遗传学(基础医学院) | |
6 | 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院) |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医学院) | |
临床血液学(瑞金临床医学院) | 生物化学(专科)(卫生技术学院) 负责人:胡颂恩副教授 | ||
7 | 诊断学(仁济临床医学院) | 生物化学(基础医学院) | |
8 | 组织胚胎学(基础医学院) | 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医学院) |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学科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三级)1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3个,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5个,11个学科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6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血液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内科学(肾病)、内科学(风湿病)、内科学(传染病)、外科学(整形外科)、外科学(骨外科)、儿科学、口腔临床医学、神经病学(培育)、口腔基础医学(培育)。
上海市重点学科(12个):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学基因组学、组织工程学、口腔额面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学、消化病医学、肾脏医学、口腔修复与生物材料学、风湿病学、儿科学、发育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国际交流
校园地图
截至2013年底,学校同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韩国、以色列等2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共4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聘请了200余位国外专家作为学院的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客座教授。2013年10月,在加拿大总督戴维·约翰斯顿以及渥太华市市长吉姆·沃森共同见证下,医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协议确立共同建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的意向,推动国际间医学教育与学术活动的深度合作。医疗机构
附属医院
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拥有7家综合性附属医院和5家专科性附属医院,其中11家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医学中心
医学中心 | 合作医院 |
---|---|
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 瑞金医院 |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 | 瑞金医院 |
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医学中心 | 瑞金医院 |
上海市风湿病临床医学中心 | 仁济医院 |
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 | 仁济医院 |
上海市小儿外科畸形诊治临床医学中心 | 新华医院 |
上海市小儿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 | 新华医院 |
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 第九人民医院 |
上海市临床口腔临床医学中心 | 第九人民医院 |
上海市整复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 第九人民医院 |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 第六人民医院 |
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 | 第六人民医院 |
上海市器官移植临床医学中心 | 第一人民医院 |
上海市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 | 第一人民医院 |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 | 胸科医院 |
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 精神卫生中心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位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孙大麟 |
院长 | 陈国强 |
副书记 | 唐国瑶、夏小和 |
纪委书记 | 唐国瑶 |
副院长 | 黄钢、陈红专、章雄 |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