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923年3月,亨利·卢斯与他的耶鲁同学布里顿·哈登(Briton Hadden)出版了第一期《时代周刊》。他们在全面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的形势后,在发起书中宣告。《时代周刊》杂志的创刊号正式出版后,成为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杂志。哈登在《时代周刊》发行量破20万后于1929年去世,卢斯成为《时代》掌门人。 时代周刊历史

上榜中国人

1924年9月8日封面人物是吴佩孚,下面的小字:General Wu,“吴总司令”。可见其对中华民国时期直奉等各系军阀的斗争的关注。

1927年4月4日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一行称fff谓“General Chiang kai-shek”,总司令蒋介石。当时背景正值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时期,蒋中正出任北伐军总指挥。 《时代》封面上的蒋介石

1931年10月26日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关注了中国的新总统以及其治下的中国的未来命运。

1934年5月5日封面人物是皇帝溥仪,主题为对溥仪正式被立为“伪满洲国皇帝”的评论。

1936年2月24日1935年3月18日封面人eferf物是汪精卫,下方标明其身份:中国“新行政总理”。

1936年2月24日的封面上,列举了当时远东四大“元首”:日本昭和天皇,“满洲国”溥仪,苏联斯大林和中国蒋介石。这表示西方关注于远东危机,并认为这四个人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1941年6月16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陈诚,文字说明:重庆城的保卫者。强调国民党领导抗战的功绩,这也是全面抗战四年来《时代周刊》第一次在封面板块上对抗战的支持。

1942年6月1日期刊人物是蒋介石。赞美为主,人物是蒋介石。看样子意气风发,很自信的样子。蒋在抗战前就曾预言,,国际形势的转变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珍珠港事件证明了他的预想,担任同盟军中国战区的总指挥,又有了美英的支持,因此才有他对中国局势的乐观判断。

1943年3月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宋美龄。她和中国知道忍耐意味着什么。字面上的味道比较悲观。因为当时美英在太平洋战场上并没有占到便宜,欧洲战场也呈胶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命运确实不乐观,而且日军有可能打通印缅,进攻云南,这对国民政府的最后大本营是严重的威胁。宋美龄在美国游说,争取美国更大的支持和对中国战场的了解。所以说,气氛十分紧张,当时的中国只有暂时忍耐。

1950年8月7日期刊封面人物是吴国桢。英文说明是:“Formosa's Wu”。时间是1950年8月7日。此人是吴国桢,他担任过蒋介石的秘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外交部政务次长、汉口市长、重庆市长、上海市长,新中国成立后年后还当过“台湾省主席”,这也是画面上一条龙欲吞掉台湾岛的由来。

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先生。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

1951年6月18日,周恩来第一次登上《时代》封面。评语却有点意外的指出:美国的敌人就是中国的敌人。

1954年5月10日的《时代》封面上,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给出的评语:“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背景是一条的龙被竹栅格开。这应该是在谈论当时中国的民生和外交困境,针对刚结束朝鲜战争后的中国国情。

1955年4月18的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

1956年3月5日。标题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者重要领导人物罗瑞卿,当时罗瑞卿任公安部长。

1958年12月1日的封面,人物是毛泽东。封面的右上角引用了拿破仑的一句话,翻译后即:中国是一头睡狮,醒来后他终将震惊世界。

1959年10月12日的期刊封面,人物是刘少奇。左上角的文字是:红色中国的第一个十年,工作、清洗、失望。从画面上看,刘的表情不轻松。背景是无数的蚂蚁,高举着红旗。

1960年11月21日的期刊,封面是香港。从这幅画来看,香港在当时已经初具资本主义现代都市的规模和繁荣景象。联想到当时的大陆正在闹饥荒,令人感慨。

1963年9月13日的封面,有标语“中国,傲慢的孤立者”。画面主要表达了中苏关系陷入冷淡,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的命运。

1964年11月13日的封面,人物是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希金,标题是周恩来受到柯希金的欢迎。

1965年2月26日的期刊,封面人物是外交部长陈毅。背景:陈毅时任外交部长。

1966年9月9日。封面人物是国防部长林彪。右上角写着:中国人的噩梦。林彪时任国防部长,军权在握。背景人物身后的“二”字代表了他已有“另立中央”的征兆。

1967年1月13日的期刊,人物说明是毛主席,左上角写着:中国陷于混乱。内容不言而喻。

1971年4月26日,期刊封面图为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这是中国展开乒乓外交,与美国接近的一个策略。封面的标题:China A Whole New Game.这里的Game不仅指乒乓球的Game,而是美国将与中国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二者要展开一个与以前不同的“Game”。

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说明了当时中国在与美国进行友好的接触,二国友好邦交的逐步建立。

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由于英文中的Odyssey(旅行)具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含义,所以由此看出,美国方面对此次对中国访问还是很满意的。

1975年2月3日期刊,晚年的前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从画面的人物面部表情看十分的疲惫。标题是:中国在关注“毛时代”以后的发展。这个标题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中国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76年1月19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周的继任者邓小平”,右上角写着: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可以看出美国已经看出邓小平将对中国的未来影响巨大。那么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是美国的朋友,还是敌人?

1976年9月20日的期刊,主题很简单,“毛以后的中国”。当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逝世后。

1977年3月21日期刊封面是毛主席和江青。标题写着:独家报道,毛的妻子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从演员到皇后。

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赞美为主,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78年12月25日。封面人物是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中国政协主席邓小平、以色列总理贝京,标题是: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表明了卡特当时的外交方向和立场。

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79年2月5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大字说明:邓来了。指邓小平访问美国一事。

1979年3月5日,越南的地图,色彩基调为红色。毫无疑问,这是关于中越战争的报道。

1983年9月26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赞美为主,宣称“邓小平成功走出了毛的阴影”。

1984年4月30日的期刊。标题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的表现了中国国内正在改革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的景象。当然这也是对里根总统访华的相关报道。

1985年9月23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赞美为主。画面很清楚地对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986年1月6日期刊邓小平再次被评为本年度风云人物。

1986年4月7日期刊张蔷 依据唱,张蔷作为有影响力的国际歌坛新星受到专访,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同年大陆出版的《世界之窗》杂志第六期转载了这一消息。”

1987年6月8日。回忆中国1966年至1976年的动乱时局。

1988年10月,《时代》封面人物为潘虹。照片是由一位美国记者在《最后的贵族》片场拍摄的,因时代久远,难以找到该演员位于封面上的图片。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位登上《时代<亚洲版>》封面的人物

1989年5月29日。标题:陷入焦虑的中国,封面人物为一失落的中国公民。

1989年10月2日,封面人物为一中国老人。主题:中国一天的生活。

1991年5月,农民企业家鲁冠球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轰动一时。

1996年1月29日,封面人物人物为巩俐。最先登上《TIME》原刊封面的华人艺者。成为世界角度看中国电影的形象代表人物。

1996年10月14日,王菲登上亚洲版封面,是中国歌手中首位获此殊荣者,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导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

1997年3月3日。标题:下一个中国。提出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和称赞的超级力量。(那时邓小平已经逝世。)

1998年10月19日,成龙本期亚洲版封面人物是已经打入好莱坞的功夫巨星成龙。《时代》用“功夫先生”来称呼成龙,说他的新作《尖峰时刻》是最真实最精彩的好莱坞故事。

1999年9月27日,江泽民。《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新中国三代领导人。

1999年,评选20世纪百大最具影响力艺人,华人有两人入选——李小龙和邓丽君。

2000年7月,由于李安指导的《卧虎藏龙》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武侠热潮,两位主演周润发和杨紫琼周润发、杨紫琼。成为了该期《时代》亚洲版的封面人物。该期重点介绍了《卧虎藏龙》的制作过程及花絮。

2001年6月25日,舒淇。当时《时代》找来舒琪作为亚洲版封面人物,并对舒琪进行了专访,介绍了舒琪出道至今从一个三级女星到大红大紫的发展历程。

2002年,本期的主题就是介绍张艺谋的“英雄”。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随电影《英雄》登上封面。当时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的大热上映,四位主演一起成为该期《时代》亚洲版的封面人物。

2002年4月22日封面人物是胡锦涛。主题为“开始认识胡”。

2002年4月29日,张惠妹与美籍华裔音乐家马友友一起被《时代》选为2002亚洲29位二十大风云人物之一,并登上封面。娱乐圈中仅有张惠妹和成龙两人入选。

2002年11月18日 姚明 在NBA休斯顿火箭队效力的姚明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热潮,该期亚洲版《时代》选姚明作为封面人物,称他为“巨人先生”。该期同时也提到了王治郅。

2003年2月一期的期刊封面人物是周杰伦。时代杂志赞许他为“新一代的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也是中国新世纪从真正意义家喻户晓的唯一亚洲巨星。周杰伦是继王菲、张惠妹之后,第3位出现在著名的《时代》亚洲版杂志封面的华人歌手,也是唯一的一位华人男歌手。

2003年4月28日,周星驰在该年度《时代》评选的亚洲风云人物中,周星驰是中国唯一一位入选,周星驰独自登上本期封面。《时代》形容周星驰由什么都没有开始,经过努力,用智慧、决心及坚持自己对无厘头电影的期望,成为一位喜剧巨星。《时代》评价写道:“如果说中国有查理·卓别林的话,那就是周星驰。”

2004年8月16日封面人物杨威。

2004年8月30日封面人物石智勇。

2005年6月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穿着LV中山装),表现中国的新变革。

2005年10月31日封面人物是李宇春(Chris Lee),《时代周刊》这样评价她,李宇春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过了她本身,她满不在乎的个性,她对待比赛的态度及双性色彩的演出,使得她成为中国的新偶象,获封“亚洲英雄”。发行第二张个人专辑《我的》后,李宇春在中国接连举办五场巡回演唱会。凭借此次巡演获封“中国流行文化代表”,于2007年第二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中国大陆演唱会吸金女王地位确立。

2007年5月,美国仅次于NFL的美国第二联赛MLB纽约洋基队(New York Yankees)先发投手王建民(Chien-Ming Wang)入选该年度时代杂志2007年度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百大人物之一,是台湾第三位获得此殊荣的人,也是大中华地区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体育人。

2008年5月,王建民再次入选该年度时代杂志2008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百大人物之一,是台湾唯一连续两年皆入选的人,也是大中华地区第一位蝉联此殊荣的体育人。

2010年10月18日温家宝,文章关注人民币问题。

2010年4月韩寒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2012年2月17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林书豪,并在2月27日再登《时代》周刊内文,文中详解了他在比赛中的书呆子开场仪式。

2012年4月18日《时代》年度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榜,华裔球员林书豪位列第一,时代周刊将林书豪列为“爆发人物”的类别。富华国际集团主席陈丽华女士排在第51位。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中国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也名列其中。

2013年4月19日,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3年度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名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夫人彭丽媛同时入选。

标语

《时代周刊》策划团队宣称:“《时代周刊》好像是由一个人之手写出来给另一个人看的。”

发行数量

年份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数目(百万本)
    ,
  1. ,  2,
  2. ,
    ,
  1. ,  1,
  2. ,
    ,
  1. ,  1,
  2. ,
    ,
  1. ,  1,
  2. ,
    ,
  1. ,  1,
  2. ,
    ,
  1. ,  1,
  2. ,
    ,
  1. ,  1,
  2. ,
    ,
  1. ,  0,
  2. ,
    ,
  1. ,  0,
  2. ,
    ,
  1. ,  1,
  2. ,
    ,
  1. ,  4,
  2. ,
    ,
  1. ,  4,
  2. ,

纪念特刊

⒈纪念911

⒉纪念 迈克尔·杰克逊

  1. 6.25,迈克尔·杰克逊逝世,享年51岁。

《时代》特别为这位流行音乐之王推出了一本纪念特刊,这本特刊已于美国时间2010年6月29日上市。《时代》杂志上一次出版纪念特刊是在9·11空难以后,那一次售出了数百万本,每本价格只有3.25美元(约合人民币22元)。而本期特刊每本售价5.99美元(约合人民币40元)。《时代》杂志采访了史蒂夫·旺德(Stevie Wonder)、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蒂娜·特纳(Tina Turner)、南希·里根(Nancy Reagan)、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兰尼·克洛维茨(Lenny Kravitz)等迈克尔·杰克逊的身前好友和音乐界的名人。

⒊纪念史蒂夫·乔布斯

  1. 10.06,史蒂夫逝世,享年56岁。

《时代》 周刊7号(2011.10.7)将出版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特别纪念版专刊,并向平板电脑用户提供。

这本专刊共21页,内容涉及乔布斯的生平和职业生涯,并配发摄影师戴安娜·沃克尔供稿的乔布斯专题摄影。

沃克尔从1982年开始为《时代》周刊拍摄乔布斯照片。这也是乔布斯第8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让我们一起见证一代伟人不平凡传奇的改变世界的一生。

影响力

《时代》是世界排行首位传媒公司时代华纳旗下著名刊物,与同是该出版社的品牌刊物的《人物》、《财富》,在业界享有盛誉。因其对时事独特、深入、公正、权威的解析与评论,无愧地象征着世界之眼。 中国当代书法泰斗国华先生

《时代》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在美国颇有影响力。《时代》周刊也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它在全球拥有广泛的读者,《时代》有美国国内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各版内容基本相同。占据着巨大的国际市场,成为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

《时代》也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从其网站上可以浏览自1994年以来各期的所有内容。1999年美国杂志300(《AdvertisingAge》评选,按营业额排名)的评比中,《时代》以 962,651(单位:千美元)排在了第三位。1999年美国杂志广告10强排名中《时代》排在了第二位。而它的发行量近几年高达450万份左右,远远超过《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类似的周刊。《时代》每年推出的《时代词汇》,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美国语言变迁的记录。语言学的专家们甚至指出:“要学好美语,读《时代》杂志乃是一条捷径。”其杂志之影响,可见一斑。 国华大师作品 徐国华大师经典草书

简介

《TIME》,中文翻译《 时代》(又译《 时代周刊》、《 时代杂志》)是一份美国出版的新闻杂志,其注册商标为大写的“TIME”。现今的《时代》共有四种版本,包括了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南太 时代周刊平洋版。欧洲版(Time Europe,旧称Time Atlantic)出版于伦敦,亦涵盖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事件。亚洲版(Time Asia)出版于香港。南太平洋版出版于悉尼,涵盖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群岛。《时代》被誉为当代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刊物。

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由时代华纳公司在纽约出版。其编排广为国内外新闻杂志所效仿。

特点

分类化

《时代》创刊时宣称,它旨在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该刊的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时代》的口号是:“《时代》好像是由一个人之手 1943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宋美龄写出来给另一个人看的。”它指出“它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写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写给《时代》的“忙人”看的。”这样的报道方式一下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当时美国的受众市场被众多的报纸所占领着,报纸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却显得杂乱无章,让读者理不清头绪,无法在漫天的新闻中迅速地找到自己所最需要了解和关注的。这种新鲜新闻报道方式不同于美国报纸的传统的客观报道,一下子抓住了受众的心理,成为30年代流行起来的解释性报道的先驱。

《时代》的栏目自创刊以来,七十几年基本上没有做过太大的改动,始终保持着它恒定的风格。它的栏目包括有《读者来信》、《时代旅游》、《亚洲事务》、《世界瞭望》、《商务》、《社会》、《艺术》、《电影》、《书籍》、《音乐》、《科技》、《健康》、《人物》、《随笔》、《美国》、《教育》、《法律》等等。读者们从来没有注意过在这样众多的领域内发生的事情。《时代》在1960年代中期开始刊登的《随笔》(essays)也进一步提高了该刊对严肃读者的吸引力。许多世界知名的新闻周刊,例如美国的《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德国的《镜报》甚至中国的《三联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等在封面设计、内部新闻的分类上都借鉴了《时代》的方式。

国际化

立足美国、关注全球一直是《时代》的一大特色。《时代》对新闻的 2011年1月28日封面人物:里根和奥巴马关注极其敏锐,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时代》记者的身影。它的笔端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其中的一个小栏目《世界瞭望》为例,在2002年3月15日的该栏目中报道了来自中东、法国、俄国、英国、爱尔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韩国、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时代》追溯孤立事件的来龙去脉,介绍外国国家,讲它们的版图与俄勒冈或蒙大拿一样大小,援引它们的政治情况,帮助读者克服拼读名称方面的困难,以及使用报纸从未用过的图表等。它使复杂的国际问题个人化,并在这种过程中打破了美国新闻窒息灵性的框框。

《时代》的报道能做到如此广泛和国际化,得益于它拥有强大的采编队伍。它在世界各地设有欧洲、亚洲、拉丁版,并设立了分社。以亚洲版为例,《时代》在亚洲设立了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印度新德里等分社,并在众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中精心挑选出精英分子组成无坚不摧的战斗群体。美国杂志发行人协会称:“冷战的结束是出版业进入全球化产业的开始。”亚洲和拉丁美洲快速的经济发展更是鼓舞了这种趋势。迎合各种读者的爱好,宣扬不同的主张,本来就是期刊的优势,出版无国界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

深刻权威

在信息时效性上,新闻周刊无法与提供一般性资讯的电视新闻、报纸抗衡,它的影响力来自于其信息的权威性。信息的权威性实际上是一份新闻周刊综合实力的反映,至少是其新闻的采集能力、分析加工能力以及后期制作能力的全面体现。《时代》作为一家主流新闻周刊以无可争议的新闻业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刊物。而这种品牌的认同体现在它具有就是别人不容易模仿、代替、超越的优势能力;体现在它风格、内容上;也体现在它的工作流程上。 时代周刊

作为一家新闻周刊,《时代》从创刊起就清楚地意识到该报道什么以及如何报道。《时代》的创始人卢斯曾经对工作人员说:“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应回答更多的问题,让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因而能影响更多的读者。快新闻没有这种功能,转瞬即逝。《时代》的任务就是要为慢新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此外,慢新闻比快新闻更容易赚钱。”

《时代》的报道非常的详尽和权威,通过图表、数据、贴身采访和大量的幕后工作把最值得关注的东西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说它“掘地三尺”丝毫不为过。类似这样的报道的例子数不胜数,摘录下了以下几例:

★1、《伊丽莎白王太后的报道》;2002年,英国当地时间3月30日下午,英国王太后伊丽莎白在睡梦中安然辞世。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进行追踪报道,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而《时代》由于受每周一刊的限制,最快的报道也只能在4月8日中出现。如何在事情过去一个星期之后还能继续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呢?《时代》在这方面体现出了它慢新闻报道特有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第13期中,《时代》用了6页的篇幅,极其详尽地介绍了伊丽莎白王太后的生平,让人们在了解了王太后逝世的消息之后,进一步对王太后生前的活动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报道中不仅有文字还附有16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载了王太后不同时期的风采,有小时候的生活照、结婚、生子、观看赛马、与戴安娜王妃在一起、以及101岁寿辰的照片; 时代周刊

★2、《AOL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事件》(见2000年第3期)。这一合并极大地体现了优 《时代》封面上的蒋介石势互补原则。双方分别在传统大众媒体和在线信息服务领域都是家喻户晓的巨头,两艘巨轮的合并自然引起媒体的巨大关注,而作为时代华纳一部分的《时代》周刊更是对这一事件投入了强烈地关注。它通过精密地分析指出,两家公司的合并将带来高达1840亿美元的总值,这必将对大众传播业和在线服务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指出,合并后,还必须面对市场的接受度、内部人事的整合以及可能来临的法律诉讼等问题,未来将充满挑战。它的报道也对两家的合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作用;

★3、《微软案特辑》;作为世界顶尖企业的微软公司,在2000年的时候遇到了政府的挑战。“分割微软”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时代》调遣了精英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对美国政府的该方案提出以后各方面的反应进行了如下部分的报道: 时代周刊

A:对美国政府所提出的分割微软管制方案进行分析;

B:刊载比尔·盖茨的亲笔文章,表明对这一事件的立场和态度;

C:对美国主管这场世纪之战的司法部长乔克莱恩进行专访;

D:对微软临时执行长史蒂夫·鲍尔默的专访;

E:对反托拉斯诉讼案在微软内部员工中引起的反应进行报道。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报道可以说是涉及了政府、微软、员工、大众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

互动性

互联网革命导致的传媒业整体竞争格局的变化给杂志带来了新机遇。更重要的是,随着传媒、通讯、软 《时代》封面上的蒋介石夫妇件、娱乐、互联网、金融资本、影视、电子工业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影响,已经不能再孤立地就杂志而论杂志,杂志正在成为和其它类型的交流形式发生互动影响的新工具。《时代周刊》也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从其网站上可以浏览自1994年以来各期的所有内容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后,时代杂志集团利用美国在线庞大的顾客数据库和对互联网营销的专业经验,仅《时代周刊》已经增加了50万的订户..而《时代周刊》网站更吸引人的还是其特色栏目。如该网站曾经举办过“20世纪最具影响人物”的评选,《时代周刊》为读者提供了百位候选人。其中领袖人物中有列宁、毛泽东、丘吉尔、罗斯福、曼德拉等,艺术家有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斯皮尔伯格等,实业家有福特、盖茨等,科学家思想家有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英雄偶像有海伦·凯勒、林白等。另一比较引人的特色栏目是每年一度的“封面人物”在《时代》网站上也有体现。这里收集有自1927年以来所有《时代》封面人物的背景资料。《时代周刊》网站举办的一些有特色的活动还有1999年评选“十佳”与“首恶”。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

除了网络的互动,《时代》和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合作也非常的成功。CNN有和TIME共同策划制作的电视节目。多媒体的互动在《时代》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服务意识

读者定位是办刊的基础是赢得读者、占领市场的关键。只有定位准确期刊才能发展自己固定的读者 《时代》封面上的远东四大元首群,才能形成品牌。《时代》对读者的重视体现在:

A:几乎每一期《时代》都刊登着读者调查问卷、优惠订阅或有奖订阅卡;《时代》为了方便读者,每次都把订单附在杂志上,并对订阅九个月、一年等不同情况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它还为读者提供多种订购支付方式,如支票、汇款或用卡支付等,读者的订单是免邮费的,同时你可能还会收到《时代》为你寄去的如银质相框等小礼品;

B:《时代》开头第一个栏目就是《读者来信》(Letters),这一举措足以体现它对读者的高度重视;

C:除此之外,杂志还经常举办读者有奖竞猜活动;如在2002年前几期中,《时代》就曾和Cathay Pacific航空公司联合举办过一次有奖竞猜活动,获得头奖的幸运读者可以获得免费乘机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厚礼;

D:《新闻小测试》;这是《时代》的一个和读者互动的比较有特色的栏目,对每周的新闻选出比较有特色的,设置问题让读者回答,把答案附在后面。它的选材不仅仅局限在时政类的新闻,也有一些诸如“后街男孩之一的尼克卡特被捕是因为什么?”等娱乐性、生活类的问题。在1999年最后一期的《新闻小测试》(News Quiz)中,提出了100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很好的和读者一道对上个世纪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

特色品牌

《时代》封面上的温家宝《年度风云人物评选》(The Person Of The Year)

“它的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回顾。它成为了一个新闻事业的传统。它也成为了美国人的一个习惯,并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使那位创造性、指导性地推动了世界发展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1927年《时代》推出该项评选以来,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为了纪念它所走过的历程,《时代》特举办了名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75年”的展出,于2002年初在纽约陈展,并准备在未来两年中在美国其它八个城市巡回展出。以下列出的是《时代》历年评选较有特色的人物:

1927年美国飞行员林白成为了《时代》评选出来的第一位年度人物。在1927年的5月,他成为不着陆飞越太平洋第一人,这一勇敢的壮举使他在美国一举成名,也成为了“年度风云人物”的开山鼻祖。

1930年,提倡和平非暴力不抵抗哲学的印度圣人甘地当选,《时代》评价甘地领导人民反抗英军的统治,还印度人民以合法的身份以及唤醒了他们民族的意识。

1936年,美国社会名流辛普森成为《时代》第一位评为风云人物的妇女。在她之后,也有许多优秀的妇女当选,如1952年,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以及1986年菲律宾女总统都有幸成为当年的时代明星。

中国著名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曾被《时代》评选为风云人物。

《时代》的评选对象非常的广泛,不仅仅包括个人,还包括群体和组合。甚至有的时候,它还会有一些非常出彩,令人记忆犹新的评选。如:在1982年,《时代》把“计算机”评选为年度人物。《时代》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这个预言已经逐渐地在变成现实。同样出乎人意料的评选出现在1988年。当年的年度人物是“危险的地球”,这一评选也让生活在地球的每一个人引起了对生态的关注。

离我们最近的是2001年的年度人物,由纽约市市长鲁迪·朱利安尼获得。在9.11事件中,朱利安尼以其非凡的勇气,高度的沉着以及过人的智慧带领美国人 《时代》封面上的 鲁迪·朱利安尼民走出了困境,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时代》以《全世界的市长》(Mayor Of The World)为题用了22页的巨型篇幅以及多达40多幅的照片记载了朱利安尼的功绩以及他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1999年12月31日,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中,《时代》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Person Of The Century),爱因斯坦以其突出的贡献在众多的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即使2001年才是21世纪)

▲加大对中国报道的力度和广度

《时代》过去长时间反华反共,直到卢斯去世前数年,反华态度才开始有所转变。中美建交后,对华报道才变得比较的充分、客观。”但在早期,《时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开始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时代》也相应加大对中国报道的力度,同时也拓宽了报道的范围,把中国的文化、体育、教育、经济等多个层面的东西介绍给世界。《时代》亚洲版对中国的报道有一下:

★1.经济商业类报道

A:《时代》第3期,(P37-43)在《环球经济》一栏中刊载了题为《中国的全新盛会》(China’s new party)的报道,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农业、银行业、汽车业、电信业、零售业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这一事件对于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契机;

B: 《时代》第3期,(P29)在《商务》一栏中以《银行业的困境》(Troubles are in the bank)为题,通过前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因“玩忽职守”而被免职并进行调查的事件,指出此次事件引起了北京方面的重视,并正着手清理银行业的腐败;

C:《时代》第7期,(P40-41)在《商务》一栏介绍了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球员的情况,以及CBA如今的经营现状,对如今联赛运营所出现的困境以及解决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时代》第8期,(P30-31)在《商务》中以《汤姆叔叔的中国》(Uncle Tom’s China)为题详尽介绍分析了于2000年2月由香港巨头李嘉诚成立的机构设置、发展策略。指出在与AOL以及新闻集团的竞争中,它与中国政府具有更大的亲和力;

★2、文体、娱乐类报道;

A: 刊于1996年10月14日《时代》第148期,中国著名歌手王菲成为封面人物。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导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成为首位登上《时代》封面的华人歌手,消息当年已广为传媒报导,轰动一时。

B:《时代》第2期,以《英雄》的主要演员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章子怡作为《时代》的封面人物,并以6页的篇幅对该电影的制作班底、剧情、演员做了报道,并预言张艺谋的这部片子将是亚洲继《卧虎藏龙》之后的又一力作;

C: 《时代》第6期,在《艺术》一栏中对中国著名的年轻舞蹈家黄豆豆做了报道,高度赞扬了黄豆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D:《时代》第8期,在《电影》专栏中指出电视造就了赵薇,介绍了赵因为饰演《还珠格格》而一举成名,也报道了军旗装事件对她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预言赵将成为国际演艺界耀眼的明星;

E:《时代》第11期,同样在《电影》专栏中介绍了中国今年的一部贺岁片《大腕》(Big shot’s funeral),为读者介绍了剧情,指出冯小刚希望该片能融西方和东方的电影文化于一体,吸引双方的观众。《时代》认为冯是中国最具有商业性质的导演;

F:《时代》第13期,《体育》一栏中提到了中国国际象棋皇后诸宸所获得的辉煌荣誉、成长的经历,还有她和卡塔尔丈夫穆罕默德之间的美好爱情故事以及诸宸在清华的学业;

G:《时代周刊》评选出炉10部年度最佳电影片、10部年度最差电影片

《时代》对中国的报道已经日渐重视,无论从力度、广度上来说,和十几年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G:《时代》第14期,介绍了中国的长寿乡——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区,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引起了一股需要长寿之乡及长寿秘诀的潮流。使对巴马长寿的研究中,使各界人士了解到巴马火麻、可滋泉水、日照、地磁等对人寿命的影响。引起了巴马旅游的热流。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时代的影响力和巴马的影响力都得以关注。

封面争议

《时代》封面喂奶照惹争议

几岁停止母乳喂养才算合适?2012年5月《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3岁男孩阿拉姆站在小板凳上吮吸母亲杰米乳房的照片。而就是这一封面照引来不少争议。

据了解,喂奶照封面上的母亲来自洛杉矶的杰米,26岁的杰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年5岁的大儿子塞缪尔是2010年11月从埃塞俄比亚领养的,小儿子阿拉姆为亲生儿子已经快4岁。从封面照来看,杰米身穿紧身牛仔裤和背心,背心的左侧被拉下来露出胸部,站在她身旁一个木椅子上、下个月就要4岁的儿子阿兰姆一边吮吸乳汁,一边歪着脑袋看镜头。

杰米的做法引来无数非议,甚至有人称她对儿童性骚扰。但杰米反驳,认为母乳喂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杰米说,“我自己被母乳喂养至6岁,母亲的乳房让我觉得温暖。同时还能感受到母亲无比的爱。”杰米表示,她自小就是个非常自信的人,并认为这种自信来自于长时期喝母乳的结果。《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1日称,《时代》该封面引起的伦理争议只会让美国社会对母乳喂养的态度更加复杂。美国《现代亲子关系》的育儿专家斯蒂芬妮?汉尼斯10日说:“让我焦虑的是,这个引起争议的哺乳姿态可能会遮盖美国在母乳喂养问题上真正存在的问题:尽管研究一再证明,母乳喂养是最健康的育儿法,可它在美国仍是一个挑战。”

而正是这张照片中隐含的火药味,促使《时代》杂志总编辑里克·斯坦格尔(Rick Stengel)相信值得将其登上封面。

“在我看来,杂志封面最大的意义就是吸引眼球,”斯坦格尔在周四上午说,“当我们意识到可以将其作为杂志封面以后,会议似乎就停不下来了。这篇报道激发了大家的各种意见、激情以及讨论。因此我想,天哪,这就是那种人们会格外关注的话题。”

《时代》周刊为母亲节特别策划的喂奶照封面,其更主要的意义在于支持母乳喂养。中国健康促建与教育协会项目部副主任,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中国联络员丁冰主任介绍“我们正确的母乳喂养的时间应该是持续到孩子两岁或者两岁以上。”图片中不到4岁的男孩还在母乳喂养是很正常的事情。

年度风云人物

背景

年度风云人物(英语:Person of the Year)每年年底由美国《时代杂志》选出。虽然称为“风云人物”,但获选对象可以是男人、女人、夫妇、一群人、地域、机器甚至意念。重要的是不论好或坏,而是对过去一年最具有影响力。

人物

1927年:查尔斯·林白(1902─1974)(首位男性获选)

1928年:华特·克莱斯勒(1875─1940)

1929年:尔文·扬(1874─1962)

1930年:圣雄甘地(1869─1948)

1931年:皮埃尔·赖伐尔(1883─1945)

1932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

1933年:休·塞缪尔·约翰逊(1882─1942)

1934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第二次)

1935年:海尔·塞拉西一世(1892─1975)

1936年:华里丝·辛普森(1896─1986)(首次妇女获选)

1937年:蒋介石(1887─1975)与宋美龄(1898─2003)(首次夫妇获选,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入选)

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1939年: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

1940年: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

1941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第三次)

1942年: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第二次)

1943年: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1880─1959)

1944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

1945年:哈利·S·杜鲁门(1884─1972)

1946年:詹姆斯·F·伯恩斯(1879─1972)

1947年: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1880─1959)(第二次)

1948年:哈利·S·杜鲁门(1884─1972)(第二次)

1949年: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第二次)(半世纪风云人物)

1950年:美国战士:以韩战中的美国战士为代表(首次“抽象”概念获选)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1882─1967)

1952年: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b. 1926)

1953年:康拉德·阿登纳(1876─1967)

1954年: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888─1959)

1955年:哈洛·科迪斯(1893─1962)

1956年:匈牙利自由战士 封面

1957年: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

1958年:夏尔·戴高乐(1890─1970)

1959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第二次)

1960年:美国科学家(代表:莱纳斯·鲍林、伊西多·拉比、艾德华·泰勒、乔舒亚·莱德伯格、唐纳德·A·格拉泽、威拉得·利比、罗伯特·伍德沃德、查理斯·特拉珀尔、威廉·萧克利、埃米利奥·G·塞格雷、约翰·恩德斯、查尔斯·汤斯、乔治·比德尔、詹姆斯·冯·阿伦与爱德华·珀塞耳)

1961年:约翰·肯尼迪(1917─1963)

1962年:若望二十三世(1881─1963)

1963年:马丁·路德·金(1929─1968)

1964年:林登·约翰逊(1908─1973)

1965年:威廉·威斯特摩兰(1914─2005)

1966年:25岁及以下人士

1967年:林登·约翰逊(1908─1973)(第二次)

1968年:太空人:弗兰克·博尔曼(b. 1928)、吉姆·洛威尔(b. 1928)、威廉·安德斯(b. 1933)

1969年:中产阶级美国人

1970年:维利·勃兰特(1913─1992)

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4)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4)(第二次)与亨利·基辛格(b. 1923)

1973年:约翰·西里卡(1904─1992)

1974年: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1906─1975)

1975年:美国妇女:(代表:贝蒂·福特、卡拉·希尔斯、艾拉·格拉索、芭芭拉·乔丹、苏茜·夏普、吉尔·康维、比莉·简·金、苏珊·布朗米勒、艾迪·维艾特、凯瑟琳·拜尔利、卡罗·塞顿与艾莉森·奇克) 中国新面貌

1976年:吉米·卡特(b. 1924)

1977年: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18─1981)

1978年:邓小平(1904─1997)

1979年:鲁霍拉·霍梅尼(1902─1989)

1980年:罗纳德·里根(1911─2004)

1981年:列赫·瓦文萨(b. 1943)

1982年:个人电脑(首次非人物获得)

1983年:罗纳德·里根(1911─2004)(第二次)与尤里·安德罗波夫(1914─1984)

1984年:彼得·尤伯罗斯(b. 1937)

1985年:邓小平(1904─1997)(第二次)

1986年:科拉松·阿基诺(b. 1933)

1987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b. 1931)

1988年:濒危的地球(“年度风云行星”)

1989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b. 1931)(第二次)

1990年:乔治·H·W·布什(b. 1924)

1991年:特德·特纳(b. 1938)

1992年:比尔·克林顿(b. 1946)

1993年:和平缔造者:纳尔逊·曼德拉(b.1918)、费德里克·德·克拉克(b.1936)、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2004)及伊扎克·拉宾(1922─1995)

1994年:若望·保禄二世(1920─2005)

1995年:纽特·金里奇(b.1943)

1996年:何大一(b.1952) 马克·扎克伯格

1997年:安迪·葛洛夫(b.1936)

1998年:比尔·克林顿(b.1946)(第二次)与肯尼思·史塔(b.1946)(美国总统和独立检察官)

1999年:杰夫·贝佐斯(b.1964)(网上书店亚马逊CEO)

世纪风云人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2000年:乔治·W·布什(b.1946)

2001年:鲁道夫·朱利安尼(b.1944)

2002年:吹口哨者:美国世界通讯的辛西亚·库珀(b. 1963)、安然事件的莎朗·沃特金斯(b. 1959)、及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科琳·罗利(b.1954)

2003年:美国士兵(第二次)

2004年:乔治·W·布什(b.1946)(第二次)

2005年: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波诺(b. 1960)、比尔·盖茨(b. 1955)、及梅琳达·盖茨(b. 1964)

2006年:“你”:指互联网普及时代使用资源共享网站(User-generated content,例如Youtube、维基百科、MySpace等)的一众网民。

2007年:弗拉基米尔·普京(b.1952)

2008年:贝拉克·奥巴马(b.1961) 奥巴马2012

2009年:本·伯南克(生于1953年)

2010年:马克·扎克伯格(生于1984年)

2011年:“示威者”(代表遍布全球的示威运动,如希腊、印度、俄罗斯的运动。此前呼声很高的史蒂夫·乔布斯未能当选。)

2012年:奥巴马《时代》周刊编辑部称,美国正处于巨大的文化及人口构成变化之中,奥巴马既是这些变化的象征也是它们的幕后推动力量。

河南大饥荒

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 “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然而,国民政府对此似乎了解无多,不仅没有赈济举措,赋税还照征不减。事实证明,一旦政府采取种种有力的赈灾措施,灾民得到救济,死亡人数便迅速减少。在这次大饥荒中,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TheodoreH.White)在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无数生灵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白修德意识到只有让外界知道情势如此严峻才能挽救灾区无数生命,因此迫不及待地想把灾区实情告诉世人。洛阳电报局是他归途中经过的第一个电报局,他立即就将电稿发出。他清楚,“按照规定,这篇报道和任何新闻报道一样,应当发回重庆,由我在宣传部的老同事进行检查,这样,他们肯定会把这篇报道扣压下来的。然而,这封电报却从洛阳通过成都的商业电台迅速发往了纽约。或者是因为这个电台的制度不那么严格,或者是因为洛阳电报局某一位报务员在良心的驱使下无视有关规定,这篇报道不经检查就直接发往纽约了。于是,消息首先在《时代》杂志上传开了--这家杂志在整个美国是最同情中国人的事业的”。当时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正在美国访问,顿时大怒,认为有损中国政府形象,由于她与《时代》周刊老板亨利·卢斯(HenryR.Luce)是老朋友,所以强烈要求卢斯将白修德解职,这一无理要求理所当然被卢斯拒绝。[美]白修德:《探索历史》,第120页。消息登出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美国朝野对当时中国政府不顾民众死活的作法大为不满,甚至感到非常愤怒。回到重庆后,白修德想立即向蒋介石面呈实情,但蒋却拒不接见,因为“一夜之间我在重庆成了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一些官员指责我逃避新闻检查;另一些官员指控我和电报局里的共产党员共谋,把我的报道偷发出去”。宋庆龄得知这种情况,一再对蒋介石说事关数百万人性命,坚持要蒋见白修德。在宋庆龄的坚持下,蒋介石最终同意会见。见面时,蒋介石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坚决否认有人吃人和野狗吃死尸的情况。白修德不得已拿出野狗吃人尸体的相片,蒋看到这些相片,表情极其尴尬,问他在何处拍下这些相片,而后要他提供完整的报告,接着他又向白修德表示感谢,说他是比自己派出的任何调查员都要好的调查员。

后来的事实说明,一旦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灾民的死亡便迅速减少。几个月后,白修德收到了一位一直在灾区的传教士的一封来信,信中感激地写道:你回去发了电报以后,突然从陕西运来了几列车粮食。在洛阳,他们简直来不及很快地把粮食卸下来。这是头等的成绩……省政府忙了起来,在乡间各处设立了粥站。他们真的在工作,并且做了一些事情。军队从大量的余粮中拿出一部分,倒也帮了不少忙。全国的确在忙着为灾民募捐,现款源源不断地送往河南。

灾荒完全是人为的,如果当局愿意的话,他们随时都有能力对灾荒进行控制。你的访问和对他们的责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他们惊醒过来,开始履行职责,后来也确实做了一些事情。总之,祝愿《时代》和《生活》杂志发挥更大的影响……在河南,老百姓将永远把你铭记在心。有些人心情十分舒畅地怀念你,但也有一些人咬牙切齿,他们这样做是不奇怪的。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152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