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书评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狄更斯在47岁时发表的作品,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德法奇夫妇等革命群众。他们的形象是被失控的自己所扭曲的。例如得德法奇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深入到失控时,笔锋一转,把她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尤其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西和小露西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达雷、罗瑞和卡登等。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对交相辉映的人物,一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露西。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这显然是作者从其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立场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用一句话形容,有历史有故事,有人类永恒的两个主题,仇恨和爱情,有伟大的人物与发人深省的结局,美国大片的包罗万象,伊朗电影的细腻,和中国电影的玄妙。
内容介绍
双城记? ? ? ?1757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Dr.Manette)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Marquis St. Evremonde)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Lucie Manette)被好友罗瑞(Jarvis Lorry)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丝(Miss Pross)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德法奇(Defarge)收留。这时,女儿露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尔斯·达雷(Charles Darnay),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达雷就是侯爵的儿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达雷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得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狂载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德法奇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达雷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Gabelle),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达雷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达雷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德法奇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达雷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露茜的律师助手卡登(Sydney Carton)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进监狱,顶替了达雷,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达雷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德法奇太太(Madame Defarge)在达雷被判决后,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茜及其幼女,在与女仆普洛丝的争斗中,因自己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登为了爱情,成全别人,从容献身。
创作历程
我同我的孩子们和朋友们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戏剧《冰海深处》的时候,第一次构思了这部小说的主要想法。那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亲自把这种想法体现出来;于是我驰骋想象,刻意精心而且兴趣盎然的追踪一个敏锐细致的旁观者非表现出来不可的那种心情感受。
我对这个想法越来越熟悉,同时它也就随之逐渐形成了目前这种形式。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的心神意志完全为它所控制而贯注其中;迄今,我已经证实无误,这些卷页中的所作所为和所遭所受,宛如确实都是我自己亲身的所作所为和所遭所受的一样。
无论何时在书中提及(即令是仅仅略为涉及)法国人在革命以前或革命期间的情况,都是在对最可信赖的目击者确信无疑的情况下如实引述的。我的希望之一始终都是想多少增添一点点大家欢迎而且生动的方式,用来了解那个惊心动魄的时代,固然,要想给卡莱尔先生的那本令人惊叹之作所包含的哲理,增添任何一点点东西,则是谁也不能奢望的。
作品目录
第一部 BOOK THE FIRST
《复活》 RECALLED TO LIFE
第一章 时代 (The Period)
第二章 邮车 (The Mail)
第三章 幻影 (The Night Shadows)
第四章 接头 (The Preparation)
第五章 酒店 (The Wine Shop)
第六章 鞋匠 (The shoemaker)
第二部 BOOK THE SECOND
《金线》 THE GOLDEN THREAD
第一章 五年后(Five Years Later)
第二章 法庭 (A Sight)
第三章 失望 (A Disappointment)
第四章 庆贺 (Congratulatory)
第五章 柴狗 (The Jackal)
第六章 数以百计的来人(Hundreds of People)
第七章 大人在城里 (Monseigneur in Town)
第八章 大人在乡下 (Monseigneur in the Country)
第九章 果刚的脑袋 (The Gordon's Head)
第十章 两个诺言 (Two Promises)
第十一章 搭档小像 (A Companion Picture)
第十二章 体贴的人 (The Fellow of Delicacy)
第十三章 不体贴的人 (The Fellow of No Delicacy)
第十四章 诚实的生意人(The Honest Tradesman)
第十五章 编织 (Knitting)
第十六章 编织不已 (Still Knitting)
第十七章 某夜 (One night)
第十八章 九天 (Nine Days)
第十九章 一个建议 (An Opinion)
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 (A Plea)
第二十一章 回音震荡的脚步(Echoing Footsteps)
第二十二章 海潮继续增高 (The Sea Still Rises)
第二十三章 烈焰升腾 (Fire Rises)
第二十四章 飘向磁礁 (Drawn to the Loadstone Rock)
第三部 BOOK THE THIRD
《暴风雨的历程》 THE TRACK OF A STORM
第一章 密号 (In Secret)
第二章 磨刀石 (The Grindstone)
第三章 阴影 (The Shadow)
第四章 风暴中的平静 (Calm in Storm)
第五章 锯木工 (The Wood-sawyer)
第六章 胜利 (Triumph)
第七章 敲门 (A Knock at the Door)
第八章 一手好牌 (A Hand of Cards)
第九章 胜卷在握 (The Game Made)
第十章 阴影的实质 (The Substance of the Shadow)
第十一章 黄昏 (Dusk)
第十二章 黑夜 (Darkness)
第十三章 五十二名死囚(Fifty-two)
第十四章 编织结束 (The Knitting Done)
第十五章 脚步声永远消失(The Footsteps Die Out For Ever)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及刻苦努力成为知名作家。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以至于他的作品前期多描写资本主义社会儿童的痛苦命运,揭露慈善机关和学校教育的黑暗,而到了创作繁盛期,作品着力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政治的腐败。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度。表现了他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理性思维。狄更斯虽然同情人民疾苦,但其批判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主张用改良主义办法消除社会矛盾,反对暴力革命。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英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远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泪)(1861)、《圣诞欢歌》和《荒凉之屋》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相关作品
《双城记》中文译本:
1955年,《双城记》,罗稷南译,新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981年,《双城记》,毕均轲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双城记》,宋兆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双城记》,郭赛君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双城记》,陈文伯译,花城出版社
1996年,《双城记》,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
1997年,《双城记》,马占稳译,语文出版社
2001年,《双城记》,叶红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双城记》,文怡红译,小知堂文化
2002年,《双城记》,林晓琴 张筠艇译,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年,《双城记》,周辉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3年,《双城记》,曾克明译,南方出版社
2004年,《双城记》,马瑞洁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双城记》,许天虹译,桂冠出版社
2005年,《双城记》,赵运芳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6年,《双城记》,何湘红译,广州出版社
2007年,《双城记》,于晓梅译,哈尔滨出版社
2007年,《双城记》,宋兆霖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2年,《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名言警句
⑴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至那时声名最远的某些作家对于他的批评,说好说坏都固执地只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
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当时有识之士咸谓人间善恶或臻至极,亦必事有所本,势无可绾。但居之习之可也。(二十世纪初,佚名的中国翻译家译。)
⑵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这是我一生中最乐意做的事 这里是我最好的安息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