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
除了比较普及的五四制和六三制还有一种现行的学制模式就是把小学5年和初中4年连接起来称为九年一贯制其优越性在于第一小学毕业生取消升学竞争直升初中可以节省为应付升学考试而进行的训练和总复习所花的半年时间有利于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也不必为学生找到好学校而奔波苦恼减轻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小学开展第二课堂等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各项活动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解放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学校对学生的考核重在平时重在发展大幅减少考试科目更有利于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培养
第三将九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全面安排注重初小过渡阶段的联系有利于学校工作整体化综合化最优化
但是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在同一所学校时间跨度大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不同的年龄期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和不同的教育要求这些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对学校的要求也增高了目前这一模式只在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和学校中试行
五四制
我国有六三和五四两种小学和初中阶段划分.
1951年10月我国颁布了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新学制从1952年开始实行可刚刚实行一年就因师资水平低教材不适应而停止了以后一直延用六三学制也就是1922年学制其中也有一些波动如有些地方还在用五三三学制但从全国范围看比较普及的主要是六三和正在进行改革的五四学制
五四制学制
五四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制度现在正在实行的五四制实验始于1981年在北师大附小进行的实验1989年原国家教委提出要积极推进五四学制改革实验之后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很多地区1理论依据
1小学五年制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在我国许多地方经济落后人们素质低辍学问题比较严重只有很少学生能坚持读完小学6年小学改为5年更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实验证明小学5年也能完成小学的任务而且更有利于教育效益的提高
2初中实行四年能克服初中阶段学生负担过重辍学率高的弊端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提前了1-2年实行五四制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可以有时间加入一些职业课程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具体实践
五四制的重点难点在初中其基本做法是1调整课程方案除了增加语文外语数学等基础学科外还要确保音体美等学科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2加强教材建设一般有三类统一教材实验教材和乡土教材3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渗透职业课程也有利于开展分流教育
通过实行五四制学生的负担相对的减轻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内容适应了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学生可以升学就业两不误更有利于初等教育双重任务的完成
六三学制
六三制是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制度主要特征是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其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学制改革在我国影响比较广1理论依据
小学六年时间比较宽裕可以开设更多和更丰富的课程初中开设三年课程安排的比较紧凑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学者认为义务教育中不应该加设职业教育实行六三制更有利于和国际接轨符合国际趋势
2具体实践
小学时间比较宽裕课程安排比较全面小学中音体美各育都得到重视初中教育中更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使学生迅速系统的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和五四制比较六三制更加注重知识的基础性但客观的说两者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我国地域广大不应用一致的标准和拘泥于某一特定的形式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制模式
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目前还只是一种设想即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统一的前提下各地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来确定自己适宜的学制年限条件比较优越的可以适当缩短年限条件不好的可以适当延长使全国的中小学学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弹性学制有其客观依据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存在的差异比较显著城乡各地学校的具体情况师资幼儿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环境学生的天资等发展均不平衡我国迄今为止所实行的一切学制基本都是全国统一的学制规定统一的修业年限不适应我国不平衡的复杂国情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实行任何一种统一修业年限的学制都不能取得好的成效这种统一的年限若适应城市就不会适应农村若适应一
般学校重点学校就会吃不饱适应了沿海就可能造成内地的困难而且学生的天赋家庭教育接受能力认识速度等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学生认识上的非同步性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教育
实行现行的统一学制一方面不能使条件好的学生充分利用其优越条件原地踏步等待条件差的另一方面不能使条件差的学生量力而行而是强迫他们去追赶好的导致他们学习的根基不稳学习成绩下降产生厌学情绪改革这种一刀切的学制代之以一种能适应不平衡状况的学制使学制减少一些主观的东西真正符合我国的复杂国情这是改革学制需要郑重考虑的问题
同时应该认识到我国基础学制中的弊病并不在于教育内容上的统一而在于学制年限上的统一从而导致教育任务完成上的不统一学制改革既要改变学制年限上的一刀切又要保证教育内容上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既顾及到个体的差异又保障了教育质量
实行弹性学制就在于使学校教育尽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弹性学制的实质是真正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灵活学制但弹性学制和普通学制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稳定性不强使其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如何发挥弹性学制的优势弥补它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