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王符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仲长统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王充则著论衡一书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里石破天惊论衡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就物理学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书中记载了他的观点他还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王充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欧洲人波义耳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是17世纪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但是由于王充在书中对传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有时甚至怀疑古经上问孔孟著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韪因而被视为名教之罪人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其他学人虽然不能治其非圣无法之罪但也多挥毫濡翰口诛笔伐素以危言危行著称的大史学家刘知几因论衡书中记载了王充父祖横行乡里的不光彩行径不合乎子为父隐的纲常名教说王充实三千之罪人章学诚亦对王充非难儒学的作法对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质疑

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目录书都将王充论衡列入无所宗师的杂家类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又说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中国学坛上又曾有人说王充是儒家的反对派是反孔的急先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然我们今天不必为这些带有浓厚政治偏见的褒贬去为古人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不能仅凭问孔刺孟非儒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他的学术派别而应视其所问所刺所非的具体内容根据王充的整体思想来分析定性笔者认为综观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学的奇儒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黄侃在汉唐玄学论一文中说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凡虚言谰语摧毁无余自西京而降至此时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荆棘忽得康衢欢忭宁有量耶黄侃论学杂著由此可见王充与论衡在近现代学者心目中的地位

近年笔者有论衡词典编撰之役在选择底本搜集资料中发现第一近现代学者眼中如此重要之书在整个有清一代竟无像样的版本第二校注成果寥寥竟无有一部完整的校注本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大都经过了清代学者的校注整理不少重要典籍甚至有多个校注本问世论衡一书却几乎无人问津没有一部新的校注本出现笔者心中遂生一疑团清代学者心目中的王充与论衡和今人一样吗如果一样那么他们为何对论衡如此冷漠既不刊刻又不整理是偶尔疏忽还是另有原因

原来清代学者心目中的王充与论衡和现代学者大不相同在清代学者眼里王充实在是一个不孝之人

王充的不孝首先表现在自述父祖的劣迹王充介绍自己的家世时说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故举家徙处上虞通过王充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出王充的祖上连续数辈横行乡里仗势欺人时常犯有命案结怨甚多因担心仇家报复不得不数度迁徙可谓是违法乱纪的恶霸以我们今人的眼光看来王充的作法可以说是不避家丑实事求是但在臣为君讳子为父讳的封建社会里被视为是一种不孝之举便不足为奇了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跋论衡中批评王充的罪过之一便是自纪之作訾毁先人其实早在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序传中就已指出王充论衡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王充之所以毫不忌讳地言其父祖的劣迹并不奇怪因为从王充的思想深处来看孝的意识十分淡薄人们之所以会形成孝的观念主要是出于对父母生育之恩的感激在王充看来父母生儿育女完全是性欲冲动的结果他在论衡·物势篇中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王充所言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把父母生子完全看作是为了满足性欲的要求而非有意识的行为便很难产生出孝的观念因而其有诋毁父祖的言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充的不孝最被人所诟病者在于扬己抑祖他在自纪篇中一方面贬毁祖辈另一方面极力标榜自己说自己自小便与众不同仁义听话恭敬有礼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喜欢学习成绩突出成年之后更是品德高尚淡薄名利常言人长希言人短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为人清重性恬澹不贪富贵简直完美无瑕无可挑剔与其劣迹斑斑的祖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如此王充卑微的出身祖上不光彩的形象始终是他一块难以消除的心病于是他便从历史上寻找证据来说明父祖不好并不影响后人成才以此洗刷自己他自纪篇中说母骊犊騂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奇人鲧恶禹圣叟顽舜神颜路庸固回杰超伦孔墨祖愚丘翟圣贤清代著名学者惠栋在母骊犊騂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奇人之后加批语云自誉而毁其先非人也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王充条针对这段文字说盖自居于圣贤而訾毁其亲可谓有文无行名教之罪人也四库全书总目亦云至于述其祖父顽很以自表所长傎亦甚焉可见无论是官方还是清代学者个人都认为王充是一个毁祖誉己的小人和破坏名教的千古罪人在天下之事孝为上孝为万事之纲纪的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谁愿意整理刻印一个不孝之子的著作呢知道了这一点清代学者不刊刻不校注论衡便很容易理解了

生平

家族显赫

王充

王充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元城王氏在西汉时期极为风光自开基始祖王贺始王氏一门内外上有皇后宰相下有列侯将军及各级官吏一时间元城王氏势齐云霄荣耀非凡到了王莽时候废汉自立新朝元城王氏走向顶峰成为天下第一家族但也随着王莽政权的消失地位一落千丈

王充的祖上在元城王氏势力急剧膨胀时期开始显达 几世尝从军有功骁勇善战后被封到会稽阳亭具体位置及辖域现已不可考一说湖州一说义乌但位在江浙一带是肯定的因此王充祖上由燕赵之地迁居秀水江南

有封邑奉养有爵位功勋加上朝中有人荫蔽迁居江南的王氏家族很快就成为当地一方大户可惜好景不长长期以来养成的豪门习气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王充祖上丢掉了爵位和封地成为以农桑为业的普通人家家族也从此走向衰落

燕赵之地向来风行任侠斗气由河北南迁而来的王氏家族也还保留着这种彪悍的作风军功起家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平日里飞扬跋扈仗势凌人乡亲们敢怒不敢言在家道破落之后也不知道收敛依旧横行乡里遇到灾荒之年又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结果仇家越来越多一家人惶惶不可终日至王充祖父王汛的时候正逢上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官府已不再干涉民间用武力解决私怨为了躲避仇家的抓捕他丢弃几近精光的祖业率全家由会稽阳亭迁居到会稽钱塘县(今浙江杭州)靠经商糊口王充父辈有二人长子王蒙次子王诵王诵即王充的父亲搬到钱塘县的王家兄弟又犯上了祖上的老毛病斗气逞勇比其先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到处欺负别人大耍无赖后来与当地一个丁姓豪强结怨几番争斗下来吃了不少亏遂又举家仓皇出逃落户上虞章镇

为了讲述自己的家族渊源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顺带记载了祖上的这些不光彩行径本意是为了凸显自己出身贫贱宗祖无淑懿之基成功靠的是自己同时印证自己疾虚妄而禀实言之的人生信条结果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误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不合纲常斥王充为三千之罪人怎么能自抖家丑呢后人也多有诟病历诋其祖父之恶恐难称孝意思是别人都可以记就是你王充不能记但王充偏偏这样做了在那个做出孝道就可以扬名甚至可以做官的时代王充反其道而行之不为祖上讳其特立独行可见一斑

在王家迁居上虞后不久王诵迎来了长子的诞生他就是王充而此时王家已十分穷困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王充十岁左右时候父亲去世成为孤儿家族顶梁柱的倒下使王充家庭更趋残破

孤门细族

王充一生业儒业道仕路不亨只作过几任郡县僚属且多坎坷沮阻从事迹上看既无悲歌慷慨之行也无惊天动地之业因此无论是他自己写的长篇自纪还是范晔为他作的正史传记他的事迹都甚寥寥实在无法引人入胜

王充自谓出自孤门细族但种种迹象表明王家祖上还是比较风光的论衡·自纪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曰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孙一几世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原谅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仇家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商贾为事

元城旧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充说其先一姓孙一字颇费解论者疑有脱误甚是根据上下文意后一字下当脱姓王二字王氏意谓其先祖一姓孙一姓王同祖两姓必是一姓之分化颇疑王充祖先乃王孙氏之族为先秦某工族之后后来才分为二姓一姓王一姓孙由此看来王充的血统曾是很高贵的

在汉代王充祖先因功受封会稽阳亭亭侯是汉代军功爵之一汉制从军立功者依军功大小可食邑于县乡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以上则是县亭的大小约相当于后世的堡或村级别不高但可坐食其税是个中小地主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年王充家在一次突发事变中失掉了爵命和地位无爵可继有家难归王充的祖先们只好就近安置下来男耕女织以农桑为业成了会稽郡人氏

失掉了封爵的王充列祖列宗都骁勇使气结果结怨甚多众人皆怨一遇天灾岁歉王充的祖先们又干些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勾当弄得千夫所指在王充祖父王汛手上正值西汉末年天下动荡秩序大乱王汛担心乱中被仇家绑票于是收拾细软举家担载或肩挑或车载离开阳亭先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最后留居于钱塘县以转手倒卖贾贩经商为业由此可见王充的家世由先秦王孙而西汉封侯进而农桑贾贩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王充的父辈共有二人王蒙王诵王诵即是王充的父亲王充祖辈好勇任气之习至王蒙王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又与地方豪强丁伯家结下深仇钱塘也不能呆下去了遂又举家迁入上虞

这真是一个十足的破落之家到王充出世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再加宗祖无淑懿之德确实是一个孤门细族之家自纪在这个家里迎接王充降临的不仅没有任何财产名誉地位而且更让他背上了一个先人无德祖宗无行的沉重包袱以致后来王充成名后还有人以此来讥讽他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详尽地记载了这些家庭状况是比较真实的对此刘知几却不以为然认为王充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必责之以名教实三千之罪人也史通·序传篇实在不是通达之论

幼读经史

王氏家族虽然不是地方大户但还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田昌五王充评传说他的家庭是屡受排挤而行将落入贫苦劳动群众队伍中的家庭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这个估计是合乎实际的王家祖宗尽管在社会上大耍无赖好勇斗气但对王充还是十分痛爱的也十分王充塑像

注意培养后汉书本传说充少孤乡里称孝似乎他从小不是失去父爱就是缺乏母慈这并不符合实际王充自纪曰充少有巨人大丈夫之志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阎里未尝让(谴责)可见双亲俱在且很慈爱未尝见背王充少时不喜欢押呢戏辱等无聊游戏其他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充从来不去参与表现出孤介寡和端庄严整的气质这引起王诵的重视六岁便教他读书写字八岁进他上小学书馆中学童百余人都因过失和书法不工遭到先生体罚唯有王充书法日进又无过错未尝受责学会写字王充告别了书馆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专经学习和儒家道德的修练

自纪说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可见王充接受的正规教育仍然是儒家的伦理使用的系统教材仍然是儒家的经典论语尚书与常人并无两样乡学既成王充乃负笈千里游学于京都洛阳在洛阳王充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大开了眼界大增了学问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

负笈京师

东汉的京师在洛阳当时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即光武帝本是南阳的一位书生夺得天下后特别注重文雅尤向儒术史称他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收集典籍征招遗隐于是四方学士莫不抱负坟籍云会京师为了安抚这批饱学通经之士光武皇帝特起太学设博士用他们来教授生徒造就人才太学既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典籍丰富名流革集也是全国最权威的学术活动中心因此四方郡县都挑选优秀青年进入太学深造王充亦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太学学习

王充到太学的时间大约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谢承后汉书载班固年13王充见之抚其背谓班彪曰此儿必记汉事谢承书已佚此文见于范晔后汉书·班因传李贤注班因生于建武八年比王充小5岁班固13岁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正当汉光武二十年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不过当时太学受今文经学的影响盛行章句之学传经注重家法师承先生们将先师的遗教记下章有章旨句有句解称为章句弟子们反复记诵味同嚼蜡恪守师训不敢越雷池一步加之光武皇帝沉迷纬书谶记事无巨细皆决于图谶神学迷信充斥学坛太学教育不仅方法僵死而且内容虚诞好在这时王充的前辈学者社林郑众桓谭班彪等人都在京师他们都是古文经学家博学淹贯号称大儒在数家之中王充对桓谭和班彪最为推崇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

在思想方法上王充又得益于桓谭桓谭公元前23年一公元50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人博学多通遍习五经是两汉之际著名学者著有新论一书他治学的特点也是训诂举大义不为章句与班氏父子学风相同在思想方法上颇具求实精神喜好古文经学常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尤其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他曾在光武皇帝面前冒着杀头的危险非议谶纬神学对俗儒的鄙俗见解更是深恶痛绝常常调笔讥讽由是多见排抵桓谭求实的治学精神王充特别欣赏他在论衡书中多次赞赏说桓谭又作新论论世间事辨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超奇世间为文者众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论之可谓得实矣论文以察实则君山汉之贤人也定贤

王充本来对汉代的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等人十分赞赏但在数家之中王充对桓谭最为激赏说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论难追案书片彼子长司马迁子云扬雄说论之徒君山为甲赵奇认为舒仲其文虽奇犹可学而及之桓谭出语高峻非可企及甚至与以论说为长的太史公扬雄相比桓谭也是首屈一指的他说桓谭为汉世学术界值定是非就像一个公正的执法官一样从前汉朝的丞相陈平出佳之前在阎里分均若一这是能当丞相的象征桓谭论议平实如陈平之分物也是当丞相的料可惜他因非毁谶纬贬死途中王充将这位没过过一天丞相瘾的落拓之士称为素丞相以配孔子素王并将桓谭作新论与孔子作春秋相比美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然则桓君山不相素丞相之迹在于新论者也定贤又说质定世事论难世疑桓君山莫上也案书评定世间的事情讨论世间疑难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受桓谭的影响王充对神学迷信俗说虚妄也深不以为然他后来撰著论衡一书其主旨也是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对作与桓谭新论的主题如出一辄

当时在京师的青年学者除班因外还有贾逵傅毅杨终等俱曾为官兰台王充也与他们有所往来兰台是东汉的皇家图书馆和国家史馆在那里读书作文皆由公家供应纸墨条件优越待遇优厚是一个清高又实惠的学术机构因此时人称进入兰台为登蓬莱世以为荣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东汉歹的古文经学家其父贾徽尝从刘歆习左氏春秋逵少承庭训通左传及五经本文后汉书本传又说他自为儿童常在大学不通人间事是一个兼得家庭教育和太学教育双美的幸运儿他博通五经兼明今古对左传国语周礼尤其专门特别是对左传的兴旺发达功劳甚大同时他对于今文家的大夏侯尚书谷梁传也十分精通他还是汉代第一个遍注群经的大儒史书说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明帝时拜为郎官与班固同在兰台校书

傅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人少博学水平中在平陵习章句深为章句之学的破碎支离所苦恼因作迪志诗以殷高宗贤相傅说后裔自居说先人有训我讯我诰训我嘉务诲我博学遂以大义文采为务斐然成章章帝时授兰台今史与班贾同业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年13为郡小吏太守遣至京师习春秋后随郡上计吏至京师见三府为哀牢传不成杨终因来自四川熟悉西南民族情况作传上之今天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哀牢传就是杨传的改编本明帝奇其才征诣兰台拜校书郎

班贾傅杨俱为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共在兰台酬酌诗文好不风光明帝水平十七年五色雀群集明帝下诏群儒学士各献神雀赋百官众僚纷纷响应结果只有他们四人和侯讽的赋受明帝欣赏王充记其事曰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雀颂百官颂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金玉明帝览焉侠文

王充亲睹其盛好不羡慕一再赞美说兰台之史班固贾逵傅毅杨终名香文美别通到了晚年穷居陋巷还希望朝廷有朝一日也把他王充征在兰台蹈班贾之迹一则以还平生未遂之愿二则以论功德之实须颂报主隆思

博览百家

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沙博览穷读群书后汉书说王充在洛阳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浅学俗儒多拘守经本认为经为圣人所造是真理所在皓首穷经一经之中又专守一师之说抱残守缺排斥异己更莫说儒书以外的诸子百家了因此他们目光短浅见解鄙俗王充通过对儒书与诸子百家的对比研究认为诸子与儒经同等重要有时子书甚至比经书还为可靠他说五经遭秦朝燔烧禁防伏生之徒抱经深藏汉兴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晁错之徒受经于伏生自后名师儒者各以私意分析文字师徒传相授受形成了所谓的家法和师法经书本身的正误已难以辨别更莫说经师讲解的是是非非了相反的是秦虽无道不播诸子由此看来经书有遗篇而诸子无缺文孰劣孰优就不辩自明了

王充认为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可观读以正说王充说圣人作经也有文献依据六经之作皆有据由此言之书于史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可见诸子群籍还是经书赖以造作的依据哪么正可据之以定正经书因此他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就像立身屋檐底下知道屋漏身处草莽看得清政治得失一样读读诸子百家的书就容易看出经书的错误可是章句之儒只知信守师说鹦鹉学舌地师师相传代代相袭殊不知初为章句者非通览之人也书解这是就经与子的关系来说的

从一个希望成为心胸开阔知识渊博的人来说博涉经书以外的众流百家更显必要他形象地比喻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所涉历的程度和深浅不同其所见闻和收获自然也不同他说做学问也是如此入道浅深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故人道弥深所见弥大他又比喻说人们游历都想进大都市就是因为多奇观也而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他又说大川相间兼小川相属归属东流归海故海大也倘若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人做学问也是如此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别通篇其渊博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形成王充经子并重博涉众流的特点正是他成就其博学通才的原因之一

王充还注意训练自己通博致用和造书属文的能力他将当时儒学之士分为四等即儒生通儒文人鸿儒他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并且认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超奇儒生托身儒门治圣人之经学圣人之道远远胜过不学无术的俗人但儒生仅能死守一经不知世务不通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为博效力故不及博览古今的通人通人识古通今诚然可贵王充曾说过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谢短但是识古通今只是一种知识的象征只要好学勤力博闻强识即可做到能力如何不得而知如果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摄以论说此为匿书主人好像那藏书家有书不能观读一样他认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如果学而不能用虽千篇以上是鹦鹉能言之类也

文人能草章属文正是博通能用的人故贵于通人但是文人仅能作单篇文章不能连结篇章写成专书所以不及能写长文大著自成一家之言的鸿儒他认为鸿儒最为珍贵如果说文人是知识分子中的超人奇士的话那么鸿儒就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的特级人物若与儒生相比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锦绣与旧袍子相比一样如果与俗人相比更是犹如泰山的山顶与山脚长狄的颈项与脚掌一样具有天壤之别他们是人中超奇世之金玉超奇汉代的谷永唐林能上书言奏依经论事属于文人而董仲舒司马迁扬雄刘向刘歆桓谭等人能鸿篇大论著书立说则是鸿儒王充把他们与圣人同科视为稀世之珍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超奇王充对鸿儒如此看重自然他的努力方向也就是成为一名为世所贵的鸿儒了他师事班彪不守章句博览百家……都是通往鸿儒之路的有效措施

王充在京师游学历时多久史无明文袁山松后汉书说王充赶上了汉明帝临辟雍的盛典充幼聪朗诣太学观天子临辟雍作大儒论袁山松书已佚这条材料见于李贤后汉书注注文作六儒论根据王充推崇鸿儒的思想六儒当为大儒之误辟雍周代为太学之一汉代则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据后汉书·儒林列传东汉辟雍始建于光武皇帝中元元年56年尚未来得及亲临其境光武帝便驾崩了到了明帝即位才亲行其礼明帝纪说水平元年58年十月幸辟雍那么至少在永平元年王充尚在京师其时他已32岁在洛阳访学已经14岁明帝在即位之年恢复了许多久废的儒礼以表示对礼治的提倡这年正月皇帝戴上九寸高的通天冠穿上绣着日月星辰的礼服先祭光武皇帝于明堂既而登灵台望云物吹奏迎春的乐曲观察物候的变化制定时令书颁给列侯诸王重演了一番早为孔子所叹惜的授时告朔之礼

这年冬天明帝又亲临辟雍举行尊老养贤之礼事先推定年老博学的李躬为三老曾授明帝尚书的桓荣为五更这天天子先行到达辟雍举行典礼然后派人用安车蒲轮用蒲草裹轮以免巅簸将三老五更接来皇帝亲自到门屏之间迎接以宾主而非君臣之礼迎上柞阶皇帝下诏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三公九卿各就各位皇帝挽起龙袍操刀亲割将肉献不是赐给三老还亲自给他酌酒五更则由三公如此这般地侍候接着举行射礼射礼完毕明帝归坐于讲堂之上正襟危坐执经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不够级别的冠带缙绅只有环绕着辟雍璧水隔岸观望了这天平时被人骂为穷酸腐儒的儒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王充看到了这出从前只在礼书上记载着在儒生们口头传诵着的敬老尊儒大典无疑是十分兴奋的于是欣然作大儒论以颂其事就是事隔数百年后范晔作后汉书在写到这一盛况时也不无激动地说明帝坐明堂以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仕途落拓

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王充学成之后也曾抱着致君尧舜的梦想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可是王充在官场的境遇并不比他的老师们好多少自纪篇自叙其为官履历曰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椽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王充一身只当过地方官东汉地方机构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王充历仕三级但都位不离掾掾是汉代各极机构中的属官在县里他作官至掾功曹主管一县人事和考功在郡里他曾先后在军事长官都尉府作过掾功曹在行政长官太守府代理五官曹和功曹在州里他亦被州刺史征辟为从事属官生平就没逃脱过为人下僚的命运

王充为官的地方可考知者有扬州丹阳九江庐江等地自纪篇曰充以元和三年86年徙家辟诣扬州部丹阳九江庐江后入为治中材小任大职在刺割章和二年88年罢州家居这条自纪北堂书钞卷73和太平御览卷602引作章和二年徙家避难扬州丹阳有误章和二年应作元和二年章和二年是充自免家居年非始往之年辟指征辟被征去作官不是避难后汉书亦载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辟字正作征辟讲扬州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州之一东汉为郡上一级行政机构丹阳九江庐江皆郡名当时属扬州部所辖在元和三年值钱前王充为任何所尚不清楚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建初元年条根据王充对作篇建初孟年中州颇歉颍川汝南流民四散圣主忧怀诏书数至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言不纳用退题记草名曰备乏的自述遂怀疑充所仕者非在会稽而在中州之郡邪但别无旁证难成定论

造成王充这种徘徊州县淹滞不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后来王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曾对仕路穷通作过全面的分析和论述逢遇篇将入仕宦的达与不达归结为遇与不遇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才高行洁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进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贤才常有但仕宦的机会不常有生逢其时仕遇其主虽才浅德薄也因缘得进反之如果生不逢时所遇非人即使才高八斗德比夷齐也会落拓在野沉沦下僚这在缺乏健全的竞争机制时更是如此不过王充生当光武明帝章帝和帝之世正是东汉王朝的上升时期征辟举拔之制还是比较正常的似乎谈不上生不逢时的问题但并不排除其所遇非人的可能后汉书说他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王充也曾自纪建初初年中州欠收充曾上书郡守主张厉行节俭以备困乏但言不纳用时俗嗜酒充以为酒耗五谷又有醺酒滋事之忧奏记郡守主张禁酒亦不被重视读书人的看家本领就是建言献策既然言不纳用可见他遇到的确实并非知己

王充在累害篇中又提出累害说凡入仕宦有稽留不进行节有毁伤不全罪过有累积不除声名有暗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又知智非昏策非味也连遭外祸累害之也

仕宦留滞行迹诬伤有罪不除声名狼狈……这一切并不一定是他本人的过错很可能是外物的连累和陷害王充将这些来自外物的毁伤归纳为三累三害何谓三累三害充说乡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乡之三累指仕宦之前遇到的麻烦朋友反目相为毁伤一累也庸才忌妒毁伤高才二票也交游失和转相攻击三累也朝之三害指出佳之后遭受的陷害竟进者为了有限的职位互相诋毁在长官面前捏造夸大事实长官又不明察信纳其言一害也同僚爱好不同清浊异操清吏增郁郁之白举涓涓之言名声越来越洁白见解越来越高明浊吏自惭形秽怀恨在心暗中收集清吏的过失陷害重罚二害也长官亲幸佐吏佐吏人品不高提拔邪回之人对不肯附从的清正之士必然心怀不满在长官面前诋毁他三害也王充所举的三累三害生动而具体恰如自己的切身遭遇

思想

主张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天自然无为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4.今胜于古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局限

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而主张命定论强调 命 的绝对权威认为 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 ③而决定生死夭寿和贫富贵贱的命运是由天和各种星象施气造成的 天施气于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禀取 ①甚至造成社会治乱的原因也取决于 时数 而否认人的作用 年岁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时数然也 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 ②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有听凭命运的摆布在这里王充不仅远远落后于荀子也不及墨子甚至不如孔子

王充虽然反对 天人感应 却又宣扬 瑞应.他说 凡人禀贵命于天必有吉验见于地 ③ 善祥出国必兴恶祥见朝必亡 ④例如宣帝光武明帝章帝等 仁君 出世就有凤凰麒麟芝草甘露等吉祥之物出现

王充也主张妖祥说他认为尽管人死不为鬼但鬼仍然存在妖是一种气化现象 天地之气为妖者太阳之气也 阳气赤故世人尽见鬼其色纯朱 ⑤妖祥同瑞应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社会兴衰的征兆 天地之道人将亡凶亦出国将亡妖亦见 ⑥

尽管王充是用天道自然无为和 气 的理论解释 命 瑞应和妖祥似乎坚持了唯物论但由于他的唯物论是朴素的他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的因而在解释社会现象时陷入了唯心论

虽然王充的思想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仍然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于后来的许多儒生对王充心有余悸

宋代黄震说王充 谓天地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虮虱欲以尽废天地百神之祀①清朝赵坦也说 自古圣贤莫不畏天 使充之说行则生人之理灭 ②

简介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论衡" style="float: right;" picsrc="6f061d950a7b0208a928458863d9f2d3562cc8f2" data-layout="right" width="550" height="1017" url="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8873eb564afbfbedd859317d48f1f78e/6f061d950a7b0208a928458863d9f2d3562cc8f2.jpg" compressw="118" compressh="220" useredit="1" />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他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其中订鬼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刺史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生平著述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其中讥俗政务养性现已失传

著作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天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论衡书从宇宙观上反对这种见解针锋相对的提出

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由"气"这个物质性的元素出发论衡指出"天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气形成而且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而人与天地万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令之见丝麻可衣取而食之"所以人和五谷不是上天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气"的"自然之化"论衡书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论衡·物势篇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的支配这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大缺陷

"天人感应"的"天"既造出了人那么第二点就要降下帝王来统治人因此就要把君权神化他们提出了一种"符瑞"说即把一些想像的和自然的事物如龙麒麟凤凰雨露嘉禾芝草等等称之谓帝王的"受命之符"如夏的祖先是其母吃了一种叫做"薏苡"的草生下的殷商契的祖先是其母吞吃了燕子的蛋而生的汉高帝刘邦是其母在野地里和龙交合而生东汉光武帝刘秀是生而室内有光等等论衡书针对这种荒唐之言指出"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龙与人也不是同类"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何则异类殊性情欲不相得也"论衡·奇怪篇所以要同类的东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虚妄之言"不足相信既然天人物三者不是同类不能相合那么与"符瑞"也就毫不相干了

论衡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种直观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因为他把帝王赤裸裸地搬到了地上这是"非圣无法""诽谤圣朝"之罪是要遭杀身灭门之祸的所以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

汉儒的"天人感应"说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统"观如果统治者取得了这个"道统"即奉天受命并有足够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太平如果统治者没有足够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变乱新的统治者就取而代之并把这个"道统"重新延续下去这样"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社会观和"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独特地结合到了一起这种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就在于"同姓不再王"世界上没有万世一系的帝王但统治阶级的对万民的统治却是万古不变的论衡书对这种社会历史观持批判的态度它认为社会治乱的原因是寓于其本身之中而不在于"人君"的"德""道"相反地"人君"的贤不肖是由社会历史所决定的"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论衡·治期篇而自古而然的"一治一乱"同样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取决于"上天"或人的意志

论衡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其承认客观物质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是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否定"天"和"人君"是历史发展的力量否定"德"和"道"及"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点上来说是正确的但其把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归结到"时"和"数"上认为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量在起作用否定了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之论衡中的社会历史论述是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自然宿命论的社会历史观

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因此后人称论衡书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全书

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记载

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著其五篇云尔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664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