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2年11月,武汉大学设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教育部科研机构一览

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声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中心

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

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中心

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

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环境法研究所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国际法研究所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哲学经济学历史学
数学物理化学
地理生物学生物科学与技术
人文科学实验班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
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社科)
    • 环境法研究所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 国际法研究所

    • 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 国际问题研究院

    •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 高级研究中心

    • 战略管理研究院

    •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 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

    • 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 阿拉伯问题研究中心

    • 世界史研究所

    • 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

    • 刑事法研究中心

    • 宪政与法治国家研究中心

    • 战略决策研究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 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

    • 金融研究中心

    • 简帛研究中心

    • 经济法研究所

    • 古籍研究所

    •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 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

    • 中国女书研究中心

    • 发展研究院

    • 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 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 财政金融研究中心

    •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

    • 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

    • 台湾研究所

  • 科研机构(自科)

    •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加速器实验室

    • 网络与多媒体通信实验室

    •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虚拟现实实验室

    • 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实验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物理实验中心

    • 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

    • 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 力学实验中心

    • 电子显微镜中心

    •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 动物实验中心/ABSL-3实验室

    • 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无损检测中心

    •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 科研机构(医学)

    • 动物实验中心/ABSL-3实验室

    •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医学神经病毒学实验室

    • 病毒及分子癌学实验室

    • 全球健康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00年至2012年11月,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37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第四届居第二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有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

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成果例举
获奖项目获奖时间获奖等级获奖人
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2012年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杨代常等
红莲型杂交水稻珞优8号的选育与利用2012年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十大成果奖朱英国、朱仁山
作物复杂性状遗传分析与基因/QTL定位新方法研究2012年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胡中立(排名第3)
红莲型杂交稻新组合珞优8号选育与利用2011年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朱英国等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展与利用研究2011年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何光存等
莲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2010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胡中立等
莲藕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2009年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胡中立等
野生稻资源研究与重要基因的发掘和利用2008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光存等
植物钙和钙调素调控蛋白激酶的性质和功能研究2007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吕应堂等
植物基因染色体定位和编程性细胞死亡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2006年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受奖项目(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宋运淳等
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杨弘远等
植物细胞在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的损伤及其耐性机理研究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王建波等
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红莲优6号选育、研究和利用200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朱英国等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选育和利用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朱英国等
植物受精与早期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2003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杨弘远等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2002年中国高校科技发明奖一等奖 朱英国等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实验室成果列举
获奖项目获奖时间获奖等级单位排名/获奖人/个人排名
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多层次控制理论与应用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周创兵(1)陈益峰(5)
江湖冲积过程联动机理与关键调控技术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李义天(1)谈广鸣(2)
高混凝土坝整体稳定安全控制新理论及工程应用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常晓林(1)周伟(4)赖国伟(10)
水电站过渡过程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杨建东(1) 赖旭(10)程永光(13)
复杂岩体多场广义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
200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周创兵(1)肖明(2)卢文波(4)陈益峰(7)
巨型机组水电站建筑结构关键技术20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伍鹤皋(3)
岩体爆破振动效应定量评价理论与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卢文波(2)
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李义天(2)
高坝工程泄洪消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00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槐文信(10)
紊流模拟技术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槐文信(5)
海河流域农田水循环过程与农业高效用水模式2013大禹水利科学一等奖(2) 杨金忠(2)黄介生(7) 伍靖伟(12)
三峡水库汛末提前蓄水水文关键技术与应用2013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郭生练(2)刘 攀(5)
高堆石坝变形宏细观机制与全过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2013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周 伟(1)常晓林(2)
大尺度高精度河道水流模拟的理论与方法2013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槐文信(1)李义天(2) 曾玉红(3)钱忠东(5)
巨型水库群洪水资源调控与优化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2013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 刘 攀(1)郭生练(2) 熊立华(3)陈 华(5)刘德地(6)梅亚东(8)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止至2013年12月,文献资源总量达1514.1万余册。印刷型文献共675.9万册,其中中文图书458.1万册(含古籍),外文图书104.9万册,中文期刊46.8万册,外文期刊44.8万册,声像缩微资料21.3万册。电子文献共838.2万册,其中中文电子图书610.5万册,外文电子图书136.4万册,中文电子期刊14.5万册,外文电子期刊76.8万册。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学术期刊

《人文论丛》

《发展经济学研究》

《武大国际法评论》

《图书情报知识》

重点专业

国家品牌14个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 历史学 法语 图书馆学
金融学 化学 环境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测绘工程">测绘工程

国家重点14个

世界史 新闻学 广告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生物科学
建筑学 软件工程

省部重点1个

口腔医学">口腔医学

本科专业

理学6个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心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 化学类
物理学类 数学类

文学6个

新闻传播学类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英语

工学18个

建筑学 地理国情监测 导航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测绘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类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工程 信息安全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

医学4个

口腔医学 护理学 口腔医学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

法学4个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学类 政治学类 法学

经济学2个

金融学 经济学类

艺术学3个

播音与主持艺术 戏剧影视文学 表演

管理学3个

公共管理类 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医药卫生大类1个

药学

经济学、管理学1个

金融工程">金融工程

其它2个

人文科学试验班 物理学基地班

医学4个

口腔医学 护理学 口腔医学 临床医学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 高考派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武汉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韩进

    校长

    李晓红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王传中

    党委副书记

    骆郁廷、黄泰岩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蒋昌忠

    常务副校长

    冯友梅

    副校长

    周创兵、谢红星、李斐、谈广鸣

    历任领导

    武汉大学历任校长/负责人
    当时校名姓名职务任期

    自强学堂

    张之洞

    创办人

    1890年

    蔡锡勇

    总办

    1893年--1897年

    张斯枸

    总办

    1897年冬--1899年5月

    钱恂

    提调

    1893年--1898年9月

    汪凤瀛

    提调

    1898年--1899年4月

    程颂万

    提调

    1899年4月--1902年10月

    方言学堂

    程颂万

    提调

    1902年10月--1905年春

    馨龄

    监督

    1905年春--1911年

    曾广熔

    监督

    1905年春--1911年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贺孝齐

    校长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张渲

    校长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谈锡恩

    校长

    1919年9月--1922年1月

    张继煦

    校长

    1922年6月--1923年8月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张继煦

    校长

    1923年9月--1924年9月

    国立武昌大学

    石瑛

    校长

    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张廷

    校长(代)

    1926年2月--1926年5月

    李汉俊

    校务维持会主任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黄侃

    校务维持会主任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徐谦

    校务委员会主任

    1927年2月--1927年12月

    国立武汉大学

    刘树杞

    校长(代)

    1928年7月--1929年春

    李四光

    建筑筹备委员长

    1928年7月--1938年4月

    王世杰

    校长、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29年2月--1933年4月

    王星拱

    校长

    1933年5月--1945年6月

    周鲠生

    校长

    1945年7月--1949年8月

    武汉大学

    邬保良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李达

    校长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庄果

    校长

    1980年6月--1981年6月

    刘道玉

    校长

    1981年7月--1988年4月

    齐民友

    校长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陶德麟

    校长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侯杰昌

    校长

    1996年10月--2003年9月

    刘经南

    校长

    2003年9月--2008年11月

    顾海良

    校长

    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李晓红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12--至今

    武汉大学历任党委书记(含党组书记)

    姓名

    职务

    任期

    徐懋庸

    党组书记

    1949年--1953年10月

    张勃川

    党组书记

    1953年12月--1955年4月

    刘仰峤

    党委书记

    1958年1月--1960年12月

    朱劭天

    党委书记

    1961年1月--1965年4月

    庄果

    党委书记

    1965年4月--1970年2月

    纪辉

    党委书记

    1974年12月--1980年6月

    庄果

    党委书记

    1981年12月--1984年7月

    任心廉

    党委书记

    1988年2月--2002年8月

    顾海良

    党委书记

    2002年8月--2008年11月

    李健

    党委书记

    2008年11月--2013年2月

    韩进

    党委书记

    2013、2--至今

    知名校友

    截至2012年11月,武汉大学共培养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两院院士100余人。

    两院院士

    • 查全性 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1980年当选)

    • 杨弘远 著名生物学家、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1年当选)

    • 卓仁禧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1997年当选)

    • 李德仁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 部院士(199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

    • 邓子新 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

    • 张俐娜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2011年当选)

    • 龚健雅 遥感测绘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院士(2011年当选)

    • 舒红兵 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011年当选)

    • 张蔚榛 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97年当选)

    • 宁津生 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当选)

    • 刘经南 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99年当选)

    • 张祖勋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

    • 茆智 农田水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当选)

    • 朱英国 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院士(2005年当选)

    • 李晓红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2011年当选)

    • 李建成 测绘学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2011年当选)

    教育家

    杨小凯 经济学家,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

    黄进 著名国际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现任校长

    袁浚 中国体育教育家,1934和1946年武大聘为教授,体育、卫生主任

    胡庶华 教育家,曾任武汉大学总务长兼教授

    军政界
    姓名备注

    辜胜阻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刘亚洲国防大学政委,上将
    万鄂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李锐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
    孙志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杨胜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生常务副主任
    鲍绍坤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
    卡里姆·马西莫夫前哈萨克斯坦总理(2007--2012)(2014-- )
    卢雍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汪鸿雁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周本顺河北省委书记
    肖志恒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唐军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
    甘霖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李春明湖北省委常委、秘书长
    王艳玲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熊选国新疆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金早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

    阮成发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
    李军贵州省委副书记

    杨光洪

    黑龙江省委原副书记
    薛晓峰中山市委书记
    余远辉南宁市市委书记、常委
    谢志刚广西编办主任、原河池市长
    朱胜运莱芜市委副书记
    鹿心社江西省政府省长
    许前飞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孙志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刘宁水利部副部长
    周建环保部副部长

    胡保林

    环保部副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宁远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原副主任
    张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
    陈小江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郭生练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赵斌湖北省政府副省长

    洪峰

    北京新机场项目牵头领导,原北京市副市长
    雷元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

    刘西尧

    教育部原部长
    陈俊勇国家测绘局原局长
    杨纯卫生部原副部长
    李建明荆州市市长
    李庆雄潮州市代市长
    周霁十堰市市长
    金学峰西安市副市长
    王玉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周天鸿广东政协副主席
    陶凯元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徐志纯

    浙江人大原副主任
    周宜开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陈春林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仇小乐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吴秀凤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王振有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胡振鹏

    江西人大原副主任

    孙用和江西人大副主任

    庞道沐

    湖北省人大原副主任
    谢晓尧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林栖凤海南省政协副主席
    林炎志吉林省政协常委副主席
    社会科学家

    姓名

    备注

    韩德培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法学家

    谭崇台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经济学家

    马克昌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刑法学家

    彭斐章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图书馆学家

    陶德麟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徐显明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黄进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李龙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法学家

    冯天瑜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历史文化学家

    刘纲纪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家、美学家

    宗福邦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汉语言文字学教授

    易中天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企业界

    姓名

    备注

    张振高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程念高

    中国华电党组成员、总经理

    郭涛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那希志

    中国华能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舒印彪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王炳华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于崇德

    中国国电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王振有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金山软件董事长
    陈东升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更多杰出校友资料参考: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武汉大学校友总会

  •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2年11月,武汉大学有11个学科门类,2000年经合校组建后,校园增加到四个校区分别为:文理学部(即原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信息学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科大学)。

    部门下属院系
    人文科学学部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国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系
    社会科学学部

    信息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WTO学院、社会学系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测绘学院、印刷与包装系

    医学部

    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师资力量

    2014年4月数据:武汉大学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500余人,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

    卓仁禧

    李德仁

    邓子新

    张俐娜

    舒红兵

    龚健雅

    朱玉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

    宁津生

    刘经南

    张祖勋

    茆智

    朱英国

    李建成

    李晓红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谭崇台

    彭斐章

    陶德麟

    李龙

    冯天瑜

    刘纲纪

    宗福邦

    胡德坤

    马费成

    国家级教学名师

    石云霞

    汪存信

    姚端正

    樊明文

    郭齐勇

    李征航

    孟勤国

    马费成

    赵林

    罗以澄

    刘耀林

    丁俊萍

    何炎祥

    边专

    程功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徐超江

    邓子新

    龚健雅

    易帆

    李建成

    吕应堂

    赵少荣

    邹恒甫

    李晓红

    谭铮

    于刚

    舒红兵

    孙元章

    陈化

    庞代文

    赵兴中

    陈政

    孙蒙祥

    邓晓华

    刘正猷

    周翔

    卢欣

    刘梦赤

    冯钰锜

    周创兵

    王高峰

    黄双全

    张绍东

    赵会江

    郭德银

    汪国平

    雷爱文

    章晓联

    庄林

    杨楚罗

    张先正

    卢文波

    李振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李晓红

    刘正猷

    赵兴中

    谭铮

    庞代文

    黄进

    李建成

    曾国安

    周创兵

    舒红兵

    艾廷华

    肖永平

    郭林

    张绍东

    章晓联

    朱庆

    周翔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汪信砚、

    沈壮海

    吴惠良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

    易帆

    龚建雅

    吕应堂

    舒红兵

    彭玲

    吴建国

    孙元章

    吴黎明

    谭铮

    陈政

    张仁铎

    贾小华

    范爱华

    刘正猷

    邓晓华

    赵兴中

    邓子新

    李建成

    张绪穆

    付向东

    邹恒甫

    曾令良

    刘耀林

    谭锦泉

    黄孝军

    李国民

    葛茂荣

    夏小华

    郭林

    许才军

    邹军

    任广禹

    黄新云

    邵建富

    高扬

    张良培

    周南

    曾适之

    湛飞并

    董晨

    刘泉声

    易显河

    朱庆

    刘维宁

    陈传夫

    张先正姜卫平尚永亮沈壮海汪习根
    谢丹阳[15-17]

    国家级教学团队

    西方哲学教学团队(赵林教授)物理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姚端正教授)卫星导航定位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李征航教授)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团队(旺晖教授)

    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有119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5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47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 [18-19]

    博士点

    学科门类

    一 级 学 科

    序号

    二 级 学 科

    批准文件

    (时间)

    43个

    1

    244个(含2个专业学位、42个自设专业)

    01 哲学

    0101 哲学▲

    2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010102 中国哲学

    4

    010103 外国哲学

    5

    010104 逻辑学

    6

    010105 伦理学

    7

    010106 美学

    8

    010107 宗教学

    9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10

    010121 国学◇B

    2007年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11

    020101 政治经济学

    12

    020102 经济思想史

    13

    020103 经济史

    14

    020104 西方经济学

    15

    020105 世界经济

    16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17

    020201 国民经济学

    18

    020202 区域经济学

    19

    020203 财政学

    20

    020204 金融学

    21

    020205 产业经济学

    22

    020206 国际贸易学

    23

    020207 劳动经济学

    学位3号

    24

    020209 数量经济学

    25

    020210 国防经济

    学位3号

    26

    020220 金融工程◇B

    2006年

    27

    020221 保险学◇B

    2006年

    03 法学

    0301 法学▲

    28

    030101 法学理论

    29

    030102 法律史

    30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31

    030104 刑法学

    32

    030105 民商法学

    33

    030106 诉讼法学

    34

    030107 经济法学

    35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36

    030109 国际法学

    37

    030110 军事法学

    2003年

    38

    030120 体育法学◇B

    2007年

    0302 政治学▲

    39

    030201 政治学理论

    40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41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42

    030204 中共党史

    43

    030206 国际政治

    2003年

    44

    030207 国际关系

    45

    030208 外交学

    2003年

    0303 社会学

    46

    030301 社会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47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位3号

    48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位3号

    49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学位3号

    50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学位3号

    51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3号

    52

    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学位15号

    05 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53

    050101 文艺学

    54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55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56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57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58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59

    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2003年

    60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61

    050120 中国文学批评史◇B

    2005年

    62

    050121 戏剧影视文学◇B

    2005年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63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64

    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

    65

    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

    66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

    67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68

    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

    69

    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70

    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71

    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

    72

    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

    73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 新闻传播学▲

    74

    050301 新闻学

    75

    050302 传播学

    76

    050320 媒介经营与管理◇B

    2003年

    77

    050321 广告学◇B

    2003年

    78

    050322 跨文化传播学◇B

    2003年

    79

    050323 数字媒介◇B

    2008年

    06 历史学

    0601 历史学▲(该一级学科调整为学科门类,暂保留自设学位点)

    80

    060120 中国文化史◇B

    2003年

    81

    060121 中国经济史◇B

    2003年

    82

    060122 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B

    2003年

    83

    060123 地区国别史◇B

    2003年

    0601 考古学▲*

    84

    060100 考古学

    学位51号

    0602 中国史▲*

    85

    060100 中国史

    学位51号

    0603 世界史▲*

    86

    060300 世界史

    学位51号

    07 理学

    0701 数学▲

    87

    070101 基础数学

    88

    070102 计算数学

    89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90

    070104 应用数学

    91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0702 物理学▲

    92

    070201 理论物理

    93

    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94

    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95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

    96

    070205 凝聚态物理

    97

    070206 声学

    98

    070207 光学

    99

    070208 无线电物理

    100

    070220 计算物理学◇B

    2004年

    101

    070222 纳米科学与技术◇B

    2008年

    0703 化学▲

    102

    070301 无机化学

    103

    070302 分析化学

    104

    070303 有机化学

    105

    070304 物理化学

    106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07

    070320 化学生物学◇B

    2003年

    108

    070321 应用化学◇B

    2003年

    0705 地理学▲

    109

    070501 自然地理

    2003年

    110

    070502 人文地理

    2003年

    111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8 地球物理学▲

    112

    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

    113

    070802 空间物理学

    114

    070820 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B

    2008年

    0710 生物学▲

    115

    071001 植物学

    116

    071002 动物学

    117

    071003 生理学

    118

    071004 水生生物学

    119

    071005 微生物学

    120

    071006 神经生物学

    121

    071007 遗传学

    122

    071008 发育生物学

    123

    071009 细胞生物学

    124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25

    071011 生物物理学

    126

    071020 生物医药工程◇B

    2005年

    0713 生态学▲*

    127

    071300 生态学

    学位51号

    0714 统计学▲*

    128

    071400 统计学

    学位51号

    08 工学

    0801 力学▲*

    129

    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130

    080102 固体力学

    131

    080103 流体力学

    132

    080104 工程力学

    0802 机械工程▲*

    133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34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2003年

    135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136

    080204 车辆工程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137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138

    080502 材料学

    139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40

    080701 工程热物理

    141

    080702 热能工程

    142

    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

    2003年

    143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144

    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

    145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0808 电气工程▲

    146

    080801 电机与电器

    2003年

    147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48

    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49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150

    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151

    080820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技术◇B

    2003年

    152

    080821 汽车电子工程◇B

    2004年

    153

    080822 电力建设与运营◇B

    2005年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154

    080901 物理电子学

    155

    080902 电路与系统

    156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57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158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159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160

    081103 系统工程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61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162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63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164

    081220 信息安全◇B

    2003年

    165

    081224 图像传播工程◇B

    2005年

    166

    081225 安防应急信息技术◇B

    2008年

    0813 建筑学▲*

    167

    081300 建筑学

    学位51号

    0814 土木工程▲

    168

    081401 岩土工程

    169

    081402 结构工程

    170

    081403 市政工程

    2003年

    171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学位3号

    172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173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位3号

    0815 水利工程▲

    174

    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

    175

    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176

    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

    177

    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

    178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179

    081520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B

    2003年

    180

    081521 水信息学◇B

    2003年

    181

    081522 水务工程及管理◇B

    2003年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182

    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183

    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

    184

    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185

    083001 环境科学

    186

    083002 环境工程

    0833 城乡规划学▲*

    187

    083300 城乡规划学

    学位51号

    0834 风景园林学▲*

    188

    083400 风景园林学

    学位51号

    0835 软件工程▲*

    189

    083500 软件工程

    学位51号

    10 医学

    1001 基础医学▲

    190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91

    100102 免疫学

    192

    100103 病原生物学

    193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94

    100105 法医学

    学位3号

    195

    100106 放射医学

    学位3号

    196

    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学位3号

    1002 临床医学▲*

    197

    100201 内科学

    198

    100202 儿科学

    199

    100203 老年医学

    2003年

    200

    100204 神经病学

    201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2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203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204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205

    100210 外科学

    206

    100211 妇产科学

    207

    100212 眼科学

    208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209

    100214 肿瘤学

    210

    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2003年

    211

    100216 运动医学

    212

    100217 麻醉学

    213

    100218 急诊医学

    2003年

    1003 口腔医学▲

    214

    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

    215

    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

    216

    100320 牙体牙髓病学◇B

    2003年

    217

    100321 牙周病学◇B

    2003年

    218

    100322 口腔粘膜病学◇B

    2003年

    219

    100323 口腔颌面外科学◇B

    2003年

    220

    100324 口腔修复学◇B

    2004年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21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222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223

    120120 电子商务◇B

    2005年

    224

    120121 城市系统工程◇B

    2005年

    225

    120122 服务科学◇B

    2006年

    1202 工商管理▲

    226

    120201 会计学

    227

    120202 企业管理

    228

    120203 旅游管理

    229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230

    120220 市场营销管理◇B

    2003年

    1204 公共管理▲

    231

    120401 行政管理

    232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233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234

    120404 社会保障

    235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236

    120420 公共经济管理◇B

    2003年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237

    120501 图书馆学

    238

    120502 情报学

    239

    120503 档案学

    240

    120520 出版发行学◇B

    2003年

    241

    120521 信息资源管理◇B

    2003年

    242

    120522 古籍整理与保护◇B

    2008年

    专业学位

    1

    4501 临床医学博士

    2

    5001 口腔医学博士

    注:1、表中▲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B为自设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当年新增。

    硕士点

    学科门类

    一 级 学 科

    57个

    01 哲学

    0101 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3 法学

    0301 法学▲

    0302 政治学▲

    0303 社会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04 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0402 心理学▼*

    05 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0503 新闻传播学▲

    0504 艺术学▼*

    06 历史学

    0601 历史学▲(该一级学科调整为学科门类,暂保留自设学位点)

    0601 考古学▲*

    0602 中国史▲*

    0603 世界史▲*

    07 理学

    0701 数学▲

    0702 物理学▲

    0703 化学▲

    0705 地理学▲

    0708 地球物理学▲

    0710 生物学▲

    0712 科学技术史

    0713 生态学▲*

    0714 统计学▲*

    08 工学

    0801 力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3 光学工程▼*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8 电气工程▲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3 建筑学▲*

    0814 土木工程▲

    0815 水利工程▲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0833 城乡规划学▲*

    0834 风景园林学▲*

    0835 软件工程▲*

    10 医学

    1001 基础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006 中西医结合

    1007 药学▼*

    1008 中药学▼*

    1011 护理学▼*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3 艺术学

    1301 艺术学理论▼*

    注:表中▲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当年新增。

    国家重点学科一览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

    理论经济学

    生物学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金融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基础数学

    凝聚态物理

    无线电物理

    分析化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口腔基础医学

    社会保障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

    宪法与行政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

    法语语言文学

    空间物理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


    博士后流动站

    武汉大学是国家1985年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武汉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有65门,省级精品课程有95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名称获奖级别获奖年度创建教师
    1数学物理方法国家级/省级2004/2004姚端正
    2中国哲学史国家级2005李维武
    3毛泽东思想...国家级2005丁俊萍
    4海商法国家级/省级2007/2007张湘兰
    5新闻采访学国家级2007罗以澄
    6微机系统与...国家级/省级2010/2008吴产乐
    7行政学原理国家级2008丁煌
    8西方文化概论国家级2008赵林
    9宗教学概论国家级/省级2008/2007段德智
    10信息检索国...国家级2010黄如花
    11目录学概论国家级/省级2004/2004彭斐章
    12国际公法国家级2010余敏友
    13金融工程国家级2007叶永刚
    14工程水文学国家级/省级2008/2003宋星原
    15国际私法国家级/省级2006/2003黄进
    16世界近代史国家级/省级2010/2010向荣
    17物理大地测量学国家级2007李建成
    18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省级2005/2003胡鹏
    19中国古代史国家级/省级2009/2009杨果
    20GPS原理...国家级/省级2006/2006李征航
    21摄影测量学国家级2005袁修孝
    22化学工程基础国家级/省级2009/2008罗运柏
    23编译原理国家级/省级2005/2004何炎祥
    24公共管理学国家级/省级2008/2007黎民
    25水力学国家级/省级2006/2005李大美
    26法理学国家级2005汪习根
    27动物生物学国家级/省级2004/2004黄诗笺
    28遥感原理与应用国家级/省级2006/2005孙家抦
    29印刷概论国家级/省级2008/2008万晓霞
    30大地测量学基础国家级/省级2009/2008郭际明
    31物理化学国家级/省级2005/2005汪存信
    32微生物学国家级2003/2003沈萍
    33口腔生物学国家级/省级2006/2005边专
    34管理学国家级/省级2007/2005谭力文
    35中国现当代...国家级/省级2008/2005陈国恩
    36信息服务与用户国家级/省级2007/2007胡昌平
    37水利工程施工国家级2005胡志根
    38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省级2010/2010李燕萍
    39测绘学概论国家级2007宁津生
    40广告经营学国家级/省级2009/2008张金海

    对外交流

    武汉大学已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60多个

    武大与外交流相关图片(6张)

    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学校国际学术交流气氛浓厚,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对法交流是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的特色和优势,学校与法国三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被希拉克总统称为“中法合作的典范”。武汉大学先后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建了三所孔子学院。

    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留学生教育

    武汉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武汉大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接收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学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2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学科齐全是武汉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的特色,武汉大学文、理、医等各学科、各专业,都接收来华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级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及各类进修生。留学生教育学院是负责武汉大学各类留学生招生、管理和汉语言专业教学、汉语培训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全国HSK考试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点。

    历史沿革

    清朝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

    武大美景(18张)

    ,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武汉大学建校史存在两方观点,正方认为武汉大学建校史应从自强学堂算起,反方认为武大的建校史应从1913年武昌高师创办算起。[7-10] )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

    中华民国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武汉大学樱花(20张)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拥有的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

    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932年3月,学校由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4年,武汉大学首开中国女大学生游泳课先河,结束了封建社会禁止女大学生游泳的历史轰动全国。同年武汉大学体育由于成绩显著曾受到民国教育部表扬并通令全国大专院校,授予时任体育、卫生主任为教会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执行人。

    1935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

    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武汉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国共两党大量政治军事人士云集珞珈山校园指挥对日抗战。

    1938年,因武汉会战爆发,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

    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47年,学校设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建国后

    1949年武汉解放时,国立武汉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武汉大学,得以继续办学。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2年,南昌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即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即中南大学)。

    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信部分,土木系建筑设计部分并入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即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机械系从武汉大学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武汉大学大批学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当时的校长、知名教育家李达更是被迫害致死(导致武汉大学在此后14年间没有校长),武大办学实力再次受到沉重打击。武大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武汉大学开始走出低谷。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武汉大学的校园建筑(18张)

    1980年5月,武汉大学与法国政府代表团在武汉签署《会谈纪要》,武汉大学成为当时与法国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开了武汉大学与法国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在各领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

    1981年7月,刘道玉担任武大校长,在校内推行一系列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大力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交流,使武大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然而,由于其改革被认为过于激进(其部分改革措施和成效有不少争议),1988年4月,刘道玉被免职,此后武大再次进入长达数年的缓速发展期。

    1983年,成立新闻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百年校庆盛典,同年10月举办了93’国际科学哲学与科学逻辑学研讨会。

    199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观学校自主创新成果展

    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武汉大学成立新闻学院。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其周边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2001年2月13日,武汉大学正式进入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

    校园文化

    校名

    武汉大学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向左,所以按如今的从左到右的习惯就成了“学大汉,武立国”,读来慷慨大气,意味深长,甚是巧妙。“学大汉武立国”这一绝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关于“学大汉武立国”的理解一般有两种。“学大汉,武立国”即像汉朝那样以武立国,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宣言。另一种就是把“大汉武”连起来就成了“像汉武帝那样立国”,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说。

    校训

    武汉大学校训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该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该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校歌

    现武汉大学校歌为1998年所征集,珞宣作词,陈国权谱曲。歌词如下: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

    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文化节

    “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以大学生科技节为主体,通过定期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珞珈论坛”、“红枫论坛”、“院士论坛”、“创新与创业论坛”、“人生规划与职业导航”等项目为代表的学术讲座和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珞珈金秋艺术节:珞珈金秋艺术节创立于1987年,是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最响亮的品牌。艺术节以唱响时代主旋律为目标,坚持艺术竞赛与艺术欣赏完美融合。

    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创立于2005年,以留学生为主体,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旨在增进各国学生的相互了解,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是武汉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最重要的品牌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中一朵奇葩。文化节大小活动60余项,其中“樱花诗赛”、“樱花笔会”两个项目,在武汉地区甚至全国高校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超市:2003年启动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是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新的品牌,已形成“珞珈剧苑”、“珞珈文苑”、“艺术竞技场”、“艺术万花筒”、“科海扬帆”、“周末艺苑”等六大板块30多个子项目,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科技、实践等诸多方面。

    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

    历年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2013 674 647 631 一批
    2012 652 597 568 一批
    2011 649 598 564 一批
    2010 653 606 570 一批
    2009 644 594 553 一批
    2008 655 597 559 一批
    2007 667 607 547 一批
    2006 661 604 547 一批
    2005 610 - - 一批

    特色专业

    法学

    学院源于1926年武昌法科大学。1928年命名为武汉大学时,法学院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法学院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学校历来非常注重法学的实践教育,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1992年5月20日,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间法律援助机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将其作为法学院的教育实践基地。法学院还充分利用武汉地区的法语学习、实践资源以及与法国法学界的良好互动,于2002年开始与外语学院法语系携手创办了中法法律双学位班。

    哲学

    在哲学专业上,武汉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完备程度上可以和北大媲美的老牌学府。其前身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哲学系,创建于1922年。哲学学院有一流的学科体系。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哲学学院有一流的社会声誉。在建设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更受到了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充分肯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2004年在《人民日报》、人民网与《中国教育报》发布的《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哲学学科整体水平在全国20余家参评单位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

    历史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成为武汉大学在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科之一。作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设有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史试验班和考古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基地班成功入选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专业门类最全、整体实力最强的院系之一,具备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

    生命科学

    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发育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是我国当前实力最强的生科院之一,同时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生命科学大楼和最先进的实验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拥有的国内最先进的艾滋病研究实验室,并研究出了3种效果显著的艾滋病新药。该实验室还成功地研制出了世界首个抗SARS药。

    校园环境

    樱花

    武汉大学校园以樱花最为有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大学校园都会吸引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赏花。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理学楼、半山庐、十八栋。武汉大学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群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武汉大学校园内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最美在武大(5张)

    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2013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专业名称 平均分 最高分 录取批次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33 634 第一批
    地理国情监测 633 633 第一批
    软件工程 637 642 第一批
    地球物理学 638 640 第一批
    测绘工程 638 640 第一批
    工程力学 639 641 第一批
    临床医学 639 655 第一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641 645 第一批
    城乡规划 643 653 第一批
    遥感科学与技术 644 644 第一批
    地理信息科学 648 650 第一批
    自动化 649 656 第一批
    物联网工程 650 652 第一批
    口腔医学 653 671 第一批
    信息安全 657 659 第一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59 667 第一批
    建筑学 661 672 第一批
    生物技术 662 665 第一批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667 674 第一批
    金融工程 670 671 第一批
  •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4567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