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明嘉靖时境内村舍寥落仅有几所私塾义塾和家塾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境内第一所私立小学--飞虹义务小学堂创立同年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校迁入境内并创办女子手工传习所开闸北职业教育之先河翌年夏瑞芳创办小学师范讲习所及尚公小学校光绪三十二年湖州旅沪同乡会创办湖州旅沪公学光绪三十四年徐一冰创办中国最早的体育学校--中国体操学校清宣统二年1910年商务印书馆创办境内第一所幼稚园--养真幼稚园至宣统三年境内有中学4所小学14所幼稚园1所
民国3年1914年凌铭之创办的沪上第一所女师--南洋女子师范学校迁入境内民国4年唐乃康创办市北公学凌唐两人因办学成绩卓著而齐名民国11年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在青云路创办上海大学至民国20年境内曾办过中学40余所小学160余所各类职业教育学校20余所大专院校10余所
20世纪30年代历经两次淞沪抗战境内学校40余所被日本侵略军炸毁部分学校被占作兵营或迁出或停办抗战胜利后部分学校陆续恢复或重建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化学校训育制度迫害进步师生中共地下组织团结广大爱国师生发展进步力量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上海解放时境内有中学19所小学103所附属幼儿园14所据当时闸北区现区境的一部分统计在27万居民中15岁以上青少年文盲达11.9万人6~11岁失学儿童达2万余人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对公私立学校接管接办整顿改造贯彻为工农服务的方针采取措施保证学校向工农开门同时开展扫盲和职工业余教育教育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起学校转入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并学习苏联教育经验1956年私立中小学全部改为公办全区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同年全国第一所聋哑青年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建成面向全国招生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一批教师和学校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起开展教育大革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学生参加劳动过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与此同时民办学校和业余学校发展过快仅一年时间小学增至160所幼儿园含托儿所增至294所各级业余学校发展到290多所1961年调整民办和业余学校发展规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1963年起贯彻全日制中小学条例进行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度停课批判所谓师道尊严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许多教师和干部横遭批斗迫害校舍和设备被破坏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教育经过恢复整顿进入改革发展提高的新阶段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在管理体制教育结构教育科研招生制度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全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跻身全市先进行列1979年起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学校面貌逐步改观有的还被评为市先进学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经验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1980年起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起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发展1985年起贯彻普及义务教育条例解决幼儿园小学入学高峰矛盾成效显著1988年闸北区被市政府推荐为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先进区被评为上海市解决幼儿园小学入学高峰问题先进区和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1991年1993年连续2次被评为上海市小学办学成绩显著先进区1988~1993年全区有10多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30多所学校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方面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美的教育等一批有特色的成果在全市和全国推广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及格率达99%左右优良率达86%左右高中学生的会考和高考成绩均超过市平均水平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名列全市前茅1990~1993年全市性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闸北区连续4次获初中第一名校办企业迅速发展产值和利润逐年提高1993年跃居全市首位
1993年全区有幼儿园153所幼儿23789人小学72所学生63955人中学41所学生24279人职业技术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技工学校29所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63所高等学校3所
风景名胜
上海马戏城
上海马戏城坐落在共和新路上南侧紧靠闸北体育场北侧紧邻广中公园占地面积2.25公顷是上海市北区的文化体育娱乐中心
上海马戏城(2张)上海马戏城由杂技场排练辅助房娱乐城兽房演员接待中心五大部分组成是以杂技马戏表演为主体集文化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娱乐艺术场所上海马戏城的设施完整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她既能为国内外杂技大赛和表演提供理想的场所还能进行音乐歌舞表演以满足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宋教仁墓
位于闸北区共和新路闸北公园内宋教仁1882-1913号渔父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初在上海主持民立报辛亥革命后任法制院总裁农林总长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等职因主张成立责任内阁以制约袁世凯1913年3月被袁派人刺死于上海1914年建墓1924年6月在闸北辟地100余亩建造陵园称未公园墓在公园西部占地约9亩墓道入口处两根饰有白色蘑菇云状的天蓝色灯柱分列左右中间是白色花岗石路面墓呈半球形墓前石碑镌刻宋教仁先生之墓墓顶安放一脚踩恶蛇的雄鹰雕塑墓园正中立求教仁全身坐像四周龙柏玉兰环立庄严肃穆
人口
出现自然村落始于元代吴淞江故道以北地势较高自然村形成早于江南太平天国前后各地流入上海的贫民大多在境内南部筑棚开垦定居形成新的自然村至清末境内已有自然村居民点140多个境内东南部还出现近代化的里弄居民点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境内租界和华界地区大规模筑路建房水陆交通发展迅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开店办厂人口增加较快达20多万人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入侵上海境内华界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大批居民外流人口骤减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境内总人口21.69万人民国35年大批江淮难民涌入境地人口激增至民国37年境内总人口达54.84万人
解放后区境人口发展变化经历上升稳定下降回升4个阶段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新建彭浦工业区区境扩大1957年前出现生育高峰1960年全区总人口65.58万人比1949年增加17.43万人三年困难时期精简一批职工回乡动员社会闲散劳动力支农农业生产支内内地建设支边边疆建设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全区总人口稳定在65~66万人之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计划生育工作始见成效生育率持续下降至1976年全区总人口55.12万人比1967年减少10.80万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按政策回沪时值50年代生育高峰周期影响80年代起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外省市来区务工经商者增多区地域扩大扩建新建居民住宅区人口回升至1993年全区总人口67.43万人比1976年增加12.31万人1993年全区面积28.4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7万人区人口出生率5.16‰自然增长率-2.98‰计划生育率99.45‰每千人大专以上文化人口从1964年21人增加到1990年79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1953年59.59岁提高到1993年75.4岁人口素质有较大提高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为83047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9862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1856人增长3.99%平均每年增加318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9%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闸北区常住人口为199969人占24.08%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1909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0876人增长67.91%平均每年增加808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32%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22945人占99.0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531人占0.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0879人增长3.90%比重减少0.09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37人增长14.21%比重增加0.08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建成171个健身点苑成功举办和承办一些重大体育赛事闸北区被评为民政工作全国先进区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全国先进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共创建成8个文明社区120个市级文明小区临汾路街道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行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上海站地区连续4次被评为"文明示范标志区域"不夜城地区市级商业中心被评为全国购物示范放心街
绿化建设得到加强建成浦西最大的公共绿地大宁灵石公园以及不夜城公共绿地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5.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实施苏州河沿岸50多家企业截污纳管和22座码头搬迁工作全面完成虹口港水系闸北段夏长浦河道综合整治任务和"一控双达标"工作以绿化环保市容整治为重点着力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绿化体系新增绿化面积12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1%做到市民出家门500米就能进入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将彭越浦河规划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景观河道以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改善全区水环境状况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使闸北区环境质量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下大力气拆除违法建筑完善拆违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杜绝新违法建筑的出现
闸北拥有大宁灵石公园广中公园闸北公园等96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绿地尤其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绿地大宁灵石公园拥有开阔的绿色视野和特色各异的山林水景南国风情欧式长廊等景观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据权威机构检测大宁灵石公园区域空气中拥有的负离子指标是上海中心城区最高的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绿肺
旧区改造成绩突出完成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地区旧区改造桥东二期推行旧改新政试点取得圆满成功五年累计拆除旧区房屋建筑面积63.68万平方米其中二级旧里以下建筑面积约46.76万平方米48个基地实现收尾20831户居民受益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建成铁路上海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北广场地区的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建成中环共和新路中环沪太路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改善了北部地区的交通组织完成河南北路广中西路中兴路西段等一批道路工程环境保护成效显现完成第三轮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广中路绿地中兴绿地等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从2006年底的18.8%增至2011年底的23.2%完成38家排污企业关闭搬迁或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7.2个百分点完成西泗塘走马塘截污纳管工程综合水质不断改善
医疗卫生
1950年始建立区卫生防疫站诊疗站妇幼保健所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整治环境控制霍乱消灭天花等急性传染病随着劳保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需求剧增,医疗机构逐步发展1951年始区政府引导社会医务力量组建区妇幼工厂店员联合保健站联合诊所私人医院改公立成立北站医院区产院和区结核病防治所1955年始在团结中西医方针引导下吸收输送一批中医进市区医院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 1959~1963年组成9所地段医院和区牙科联合诊所1960年新建区中心医院全区初步形成医疗防治网1965年区内共有床位1974张
文化大革命期间医疗卫生单位领导靠边科室撤销知识分子遭迫害推行医生护士工勤一条龙规章制度废除医院秩序混乱医疗护理质量下降卫生事业遭受破坏但广大医务人员坚持工作岗位 开展预防保健诊治疾病和爱国卫生工作
1993年底区内有医疗卫生单位28所其中区属医院7所防治站所5所街道医院10所市属及其他系统医院4所防治站所1所及口腔门诊部年门急诊499.4万人次床位4176张比解放初504张增加7.29倍以下均与解放初比每千人拥有床位6.20张比1.05张增4.91倍卫技人员4525人比221人增19.48倍医生2149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19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226人比19人增10.89倍传染病总发病率从1956年4435.61/10万降至1993年342.38/10万人均期望寿命从1953年59.6岁增至1993年75.4岁
科学技术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区政府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闸北区科学技术协会恢复活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陆续恢复和新建一批新的科技研究机构建立各项科技活动蓬勃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区政府制定科技发展计划成立区科技专家组扶植区属工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科技市场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区科学技术协会全面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和协作活动组织科技项目攻关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支持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多渠道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奖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促进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区科技工作还致力于在群众中普及科技知识同愚昧落后现象作斗争提高人的素质改变社区面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64~1993年区内科技成果获上海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奖609项其中国际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8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发明奖等12项至1993年区内有区属科技机构5所民营科技机构197所部市属科技机构37所学会协会研究会60个全区科技人员35635人不含教育卫生系统其中区属单位科技人员3786人
建制沿革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
虬江以南大部是水网交叉之地仅两闸周边逐渐形成市集虬江以北是农田和自然村落清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各地移民不断流入上海贫民多在地境南部筑棚开垦定居始有梅园头等自然村落和唐家弄居民点时境内客货多靠吴淞江运达江岸逐渐成为农副产品等物资集散和交易地有乡村道路分别自老闸新闸通往江湾镇大场镇和真如镇
光绪二十六年为抵御租界当局扩张粤商陈绍昌浙商祝承桂等联合地方绅商呈准两江总督自辟商埠创办上海第一个民办市政机构闸北工程总局地境华界地区开始城市化建桥筑路改善交通继清政府重建吴淞铁路取名淞沪铁路后光复路一带建成众多货物装卸码头成为仓库堆栈集中地汽车运输行亦由沪上首批3家发展到12家承运铁路码头到发物资闸北华界地区自辟闸北商埠后因地价低廉水陆交通便捷一些清政府官僚和民族资本家纷纷到闸北投资争购地皮建厂开店商务印书馆闸北水电公司福新机制面粉厂等先后落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闸北民族资本迅速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末已被誉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并成为华界近代文化中心之一
1932年一·二八日军入侵上海闸北是当时市区与南市相望的两大华界地区之一前有上海华界工业大本营沪北商业中心新文化运动基地之称又是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早期革命活动重要地区之一特别全国最大的印刷出版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亚洲第一的东方图书馆坐落闸北展新文化运动成果之风貌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之大成更引起日本军国主义的忌恨出于灭我中华文化毁我民族工业的罪恶目的因此日军对闸北实行极其野蛮的肆虐后又经1937年八·一三日军继续对闸北烧杀掳掠使好端端的中西北部区域95%以上建筑物被毁工商业精华消失文化教育破坏殆尽人民流离失所陷入无穷的苦难之中而成为赤膊区上海下只角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侵华日军首先向闸北华界地区进犯在地面入侵同时调集飞机军舰进行轰炸炮击重点在北站附近宝山路一带和宋公园路今和田路以东地区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国民政府军第十九路军简称十九路军在上海人民全力支持下奋起抗击侵华日军涌现出许多浴血抗战的英勇事迹至3月3日十九路军被迫撤退因闸北处于主战场前后34天中侵华日军在闸北华界地区暴虐28天103条里弄街坊数万间房屋被毁北站商务印书馆等多次被炸东方图书馆被烧毁
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闸北华界地区又首当其冲侵华日军再次发难于闸北进行更残酷的毁灭性破坏入侵日军在北站一带狂轰滥炸的同时重点转向北西藏路今西藏北路宋公园路以西地区北站麦根路车站商务印书馆又多次被炸成片的民房工厂商店被毁1937年10月28日日机又在北站一带投掷夷烧弹使闸北大火3日从市中心北望白天黑烟滚滚入夜火光冲天侵华日军还到处烧杀抢掠和强奸妇女并集体屠杀平民在八·一三淞沪抗战3个月中入侵日军在闸北施虐80天之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达数十万大量人才和资金流入租界地区工商企业几乎全遭毁损40余所中小学校被炸毁区境内
闸北不夜城(2张)大部分地区的所有建筑物几成废墟仅存工厂27家商店234家医院8所且多在境内租界地区闸北华界地区元气丧失殆尽失去昔日的繁盛景象成为上海最穷苦之地闸北地区彻底沦陷后1300余亩土地被侵华日军圈为军用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不少居民处于饥饿状态倒毙路旁者甚多有时连普善山庄等慈善团体也来不及收殓掩埋任其露尸街头战争废墟逐渐成为灾民难民聚居的棚户区日本的侵华战争不但中断了闸北的现代化建设还直接导致了该地区的长期沉沦以致被人讥讽其是一个光有躯体的赤膊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90 年代随着上海城市改造的加速闸北棚户王国的面貌已有所改变但因日本侵略而制造涌现出来的棚户至今仍在甚至因此闸北在上海木桶型经济发展模式中被认为是一根最短的木条不但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市平均还阻碍了全市经济的腾飞
步入21世纪后的第十个年头闸北区的发展战略是聚焦发展南高中繁北产业南高就是要按照南部体现高端高档要求聚焦苏河湾开发以东片城市更新和西片功能修复为路径打造名副其实的上海城市新地标中繁就是要按照中部体现繁荣繁华要求打造商业商务发达生态环境优美休闲娱乐高雅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北产业就是要按照北部体现产业支撑要求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上海转型发展的示范窗口闸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闸北的城市建设与运行将继续有序推进城区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也将进行改善和完善
经济
概述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7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6.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9.30亿元全年完成区级增加值99.4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年财政收入91.66亿元
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商业商贸服务业交通物流服务业房产建筑业实现区级税收50.64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4.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内资418.19亿元年均增长19.3%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3.48亿美元年均增长14.6%引进科勒村田TESCO淡水河谷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3家街镇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街道镇实现区级税收12.24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达到20.4%5个街道镇实现区级税收超亿元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1年科技企业实现区级税收10.92亿元同比增长29.5%从2006年开始全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完成增加值514.22亿元年均增长12.4%其中2011年完成增加值129.84亿元比2006年增长79.2%累计实现区财政总收入511.75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06.41亿元年均增长17.6%
2011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60.01亿元
工业
境内手工业历史久远尤以棉布著称近代工业始见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租界地区意商丝厂清光绪七年1881年华商投资10万两银创办上海第一家民族机器缫丝厂公和永缫丝厂产品畅销国内外光绪三十三年商务印书馆设新址于宝山路清宣统三年1911年闸北水电公司建于叉袋角为沪上第一家由中国人所办的水电厂民国2年1913年福新机器面粉厂投产由于闸北系华界地区且水陆交通便捷地广价廉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民国15年境内缫丝制茶日用化学品玻璃搪瓷制品印刷机器制造等近代工业工厂增至300余家时被人称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民国21年一二八日军入侵上海时境内华界工厂仅向上海社会局登记被毁达841家战后有所恢复至民国25年境内有工厂574家民国26年日军再次侵沪境内华界地区工厂基本被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复苏缓慢且多数为小工场小作坊至民国36年境内约有大小工厂174家至解放前夕稍有规模的工厂仅有41家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资本企业3家同时扶持私营合作工厂发展1951年境内有工厂580家其中私营569家资本401.7亿元旧人民币大都为小厂解放初至1957年一批轻工化工工厂迁入境内和田路附近形成以化工仪表为主的和田工业区为上海解放后全市早期工业小区之一1956年对私改造完成后经裁并组合工厂规模扩大技术更新生产发展1957年底境内规模较大的市属工厂有97家固定资产原值5363.73万元为1951年12倍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利税3837.13万元
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境内工业转折性发展时期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境内彭越浦地区辟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彭浦工业区占地5.5平方公里先后从外区迁入的有上海冶金通用机械厂今彭浦机器厂上海华通开关厂等7家机电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及一批中小型工厂大跃进中区内其他地区发展也甚显著志成兴钢铁制品厂一把钳子闹革命事迹闻名全市联华带钢厂七天闹革命实现轧钢半自动化成果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肯定精业机器厂今上海压缩机厂小设备加工大部件小猴骑大象创举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表扬期间解放妇女劳动力组成里弄生产组289个1960年增至795个至1960年末彭浦工业区有大型工厂12家职工1.7万余人工业总产值2.58亿元占全区24%1963年区手工业局成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几经调整组成街道工厂58家生产组316个市部属工厂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制成属国内首创产品20余项并有机电纺机染织搪瓷制品等产品批量出口至1965年工厂增至175家不含街道工厂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利税2.3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38亿元分别比1957年增加4.05倍5.07倍和5.30倍
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内工业生产受到影响1970年后稍有好转1974~1975年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生产又遭破坏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生产开始回升许多工厂产品升级换代市场扩大出口有所增加1977年区手工业局撤销31家街道工厂划归市有关工业局管理1978年建立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在原生产组基础上又组建成一批街道工厂至1979年境内市部属工厂增至207家工业总产值25.85亿元利税7.59亿元固定资产原值9.01亿元分别比1965年增加2.14倍2.26倍和1.67倍出口产值1.92亿元1980年区属集管工业有工厂145家工业总产值8621.68万元利税3153.66万元
在改革开放中境内市部属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自主权扩大技术进步加快先后制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新产品46项获国家质量金质奖银质奖产品32个并涌现一批诸如水仙牌洗衣机等名牌产品出口创汇企业由1979年26家增至1993年90家1993年区市部属工厂24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4家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出口产值分别比1979年增加2.42倍3.16倍和3.69倍
区属集管工业经过调整整顿改组至1984年有工厂148家1988年在深化改革中组成4个行业性公司经济效益提高1993年区集管工业工厂增至155家工业总产值6.29亿元不变价下同出口产值1.47亿元分别比1984年的1.7亿元与0.14亿元增加2.7倍和9.5倍区属其他系统工业有工厂468家另有私营工厂32家乡办工厂舒乐衬衫厂发展成为跨国舒乐时装集团公司商办街道校办工业某些工厂产品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
1984年为加快地区工业改造和结构调整投资1.44亿元于江场西路辟建走马塘工业小区后扩展为占地120公顷改名市北工业新区吸引各方客商投资建厂1993年批准立项三资项目8个总投资2245万美元
境内工业百余年来历经发端兴起破坏恢复发展今已成为上海主要老工业区之一至1993年境内有工厂904家其中国营285家占31.5%集体533家占59%三资企业53家占5.9%私营32家占3.5%跨国企业1家占0.1%职工19.76万人不含私营下同固定资产原值40.59亿元区内市部属及区属工业企业总产值103.39亿元利税6.84亿元出口创汇5.29亿元人民币和7427.5万美元
税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境内工商业兴起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闸北自治公所征收地方税民国元年1912年后税捐由闸北市政厅闸北工巡捐分局等稽征20年代末工商业日趋兴旺税捐甚多由国民政府财政部上海特别市税务机构稽征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入侵上海境内华界工商业大都被毁税捐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工商业稍有恢复却多为小厂小店小作坊及摊贩税捐甚少
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税务局闸北区北站区分局实施复税制从区内中小企业摊贩众多和地处陆上北大门特点出发加强纳税户组织领导和对铁路上海北站地区税务稽征1952年8月闸北北站两区设财政科管理区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税务机构在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管理监督作用以保证国家税收收入1956年2月闸北北站两区合并为闸北区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济所有制趋于单一税制简化简并为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经工作总方针区财政局以百分之九十精力用于促产增收是年财政收入达4105万元为1950年的8.27倍1958年彭浦工业区建立市部属大中型企业利税划归区税务局稽征管理税源大增11月区财政税务机构合并成立闸北区财政局1960年财政收入高达7.34亿元为历史之最1962年9月恢复区税务分局区人民政府再设财政科撤销区财政局1965年市部属企业利税划归市税务局征管区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当年财政收入不足上年度的11%
文化大革命期间税收稽征管理机构撤并工作削弱1968年2月成立上海市闸北区税务分局革命委员会1968年7月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再次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闸北区办事处与财税机构合并成立闸北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1月银行机构和区财政局分开11月区税务分局对外挂牌对内财政税务一套班子1979年以前财政管理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市下拨1979年起市对区预算收支采取收入上交支出由市安排另给机动财力体制1983年起实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恢复原有税种和开征一批新税种1988年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前三年递增包干上交后两年增收分成体制市对区进一步放权1991年7月财政税务机构分开建立上海市闸北区财政局上海市税务局闸北区分局财税两局分设后组织大检查开源节流制订一系列放水养鱼培植财源措施培训企事业财会人员开展咨询服务随着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实施区政管理力度增强财税地位作用日益明显财政收入日益增加区财政对各项事业资金投入亦逐年增多推动全区社会发展1993年财政收入4.56亿元比1978年8309万元增加4.49倍其中税收占98.74%财政支出2.89亿元其中文教卫生经费支出1.24亿元占总支出42.91%为区中小学教育水平及教育若干方面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或列为全国先进提供较多经费并为改建新建扩建区内一批卫生体育设施加快住宅建设兴建和改善区内市政设施等方面提供更多资金
1950~1993年全区财政收入65.97亿元支出15.26亿元
地理环境
位置
闸北区位于上海中心 闸北区/div> 城区北部南临吴淞江与黄浦静安两区隔江相望东连虹口区西靠普陀区北接宝山区铁路上海站置于境内是上海市通往全国的陆上大门清康熙雍正年间吴淞江上曾建两座挡潮石闸老闸新闸地境因在两闸之北而得名闸北
概况
区境地面下分布着距今近300万年以来陆续沉积的厚达200~280米的粘性土和砂等间互组成的松散地层并经历过多次海水进退和古气候周期性冷暖更替的变迁在松散地层以下埋藏着火山岩火山--沉积岩为主的岩石地质上称为侏罗系上统寿昌组是距今约1.4亿年前火山活动的产物与上海市佘山天马山等地出露的岩石形成时代大致相同
水文地质
区境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底部基岩赋水性较差基本无供水价值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计埋藏有1个潜水含水层和5个承压含水层其中第二四承压含水层是区境工业用水的主要开采层潜水含水层潜水位埋深一般为0.5~1.5米其水位埋深随地形有所变化并受降水蒸发灌溉和开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升降潜水水质在区境北部主要为碳酸氢根·CL-Ca·Mg型淡水南部则为碳酸氢根·CL-Ca·Na或Ca·Mg型微咸水
承压含水层:按埋藏深度由浅而深分为第一至第五承压含水层
第一承压含水层:分布不稳定水量较小水质又差一般无开采利用价值
第二承压含水层:在区境分布广泛含水砂层发育埋深约介于65~105米间厚度通常为20~40米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可达1000~3000吨/日区境本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或HCO3-Ca·Na型淡水
第三承压含水层:在区境分布广泛埋深约介于110~145米间在水砂层厚约20~30米单井涌水量一般可达1000~3000吨/日区境东北隅水量愈丰其水化学类型主要为碳酸氢根-Na·Ca型或碳酸氢根·CL-Na·Ca型淡水
第四承压含水层:包含有上下两层在区境广泛分布埋深约介于170~230米间含水砂层厚度上层约为20~30米下层约10~20米单井涌水量可达1000~5000吨/日由南向北趋于丰富水化学类型主要为碳酸氢根·CL-Na·Ca型淡水这一含水组不但埋藏深水量丰富且水质良好为理想的饮用水源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其中含有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标规定含量的偏硅酸锶等有益成分在区境北部已有多处深井作为矿泉水井被开发利用
第五承压含水层:分布于区境中部和南部其顶板埋深在250米以下含水层厚度和单井涌水量均较小区境未开采利用
工程地质
区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层以粘性土粉性土苏河湾规划
砂性土为主并在垂向上相间分布埋深15~20米的浅土层以淤泥质粘性土为主表层以褐黄色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底板埋深在2.5~3.0米多层建筑及一般构筑物大都以该层作天然地基持力层其地基承载力在80~130KPa之间其下广泛分布有灰色砂质粉土该层仅在彭浦新村附近缺失其底板埋深一般在6~12米在地震烈度为7度的近震影响下易发生震动液化向下为以灰色淤泥质粘性土及灰色粘性土为主的软土层厚度在10~20米在埋深20~25米左右广泛分布有厚3~5米的暗绿色粘性土该层仅在老闸桥北站闸北区中心医院一线附近缺失埋深25~30米之下均有草黄色灰色砂质粉土粉砂分布厚度在10~15米之间暗绿色粘性土及草黄色灰色砂质粉土粉砂是区境一般高层建筑和重型构筑物理想的桩基持力层在埋深35~45米以下均有灰色粘土夹粉砂分布厚度在25米左右可作为区境超高层建筑物和超重型构筑物理想桩基持力层的灰色细砂的埋藏深度在65~75米之下
地面沉降
民国10年1921年区境近代工业形成后即已发现地面沉民国10~37年累积沉降681毫米年平均下沉25.2毫米解放后随着工业发展全市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沉降加剧1949~1956年累积沉降457.8毫米年平均下沉65.4毫米1957~1961年累积沉降540毫米年平均下沉135毫米中兴路以南地区沉降量较大年平均下沉182毫米1962年始降低地下水开采量1962~1965年累积沉降263毫米年平均下沉87.6毫米1965年冬季始全市采取大面积人工回灌等措施地面沉降速率随着地下水开采量骤减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上升而趋于减缓1965~1993年间累积沉降仅为104毫米年平均沉降3.7毫米
民国10年~1993年区境地面累积沉降已达2049毫米其中1991~1993年区境南部地区受市政工程施工影响地面沉降速率呈增加趋势中兴路以南地质结构较差地区年平均沉降达8~9毫米
著名人物
历史名人
海瑞1514~1587年广东琼山人回族字汝贤国开为人刚毅正直自号刚峰人称之为刚峰先生明万历十五年十月1587年11月病死于任
邓中夏1894~19331894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邓家湾村是共产党早期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又是共产党的一位重要理论家和学者 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不幸被捕被叛徒供出了真实身份1933年9月21日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
现代名人
王励勤1978年6月18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技术全面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夺得男双冠军2001年大阪世乒赛上获男单和男双冠军2005年在上海第48届世乒赛上再次夺得男单冠军和混双冠军2007年世乒赛王励勤再度卫冕了这两项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与队友夺得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
赵曾曾19岁特奥形象大使2008奥运火炬手唐氏综合征患者闸北区启慧学赵曾曾
校初三学生她的笑容遍布申城大街小巷特奥宣传画上她微笑着手举金牌脸颊和手臂上都有被亲吻的唇印庞佳颖1998年进入上海游泳队2002年开始多次入选国家队庞佳颖多次参加国内外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庞佳颖与队友合作赢得了宝贵的4X200米自由泳接力银牌2009年7月28日在女子200米自由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杨雨和庞佳颖分别以1分56秒19和1分56秒58的成绩晋级决赛
董卿1973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6岁随父母搬到安徽省淮北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先后在浙江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主持节目2002年5月董卿走进中央电视台主持欢乐中国行魅力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2005年度国际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中一连捧得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及最佳电视女主持人两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