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自我
拼音:zì wǒ
注音:ㄗㄧˋ ㄨㄛˇ
解释
1. [self;oneself]∶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既本我的意识能动性
2. [ego]∶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
3. 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
详细解释
1. 指自己。
2. 谓自己对自己。
3. 自己肯定自己。
4. 相偶;相依。自,犹相。
例句用法
1. 清 谭嗣同 《怪石歌》:“自我钦之若危岫,浊酒以酹歌以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三:“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的困难而进取,屈伸自如,从容自在。”
2.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
3.《文选·陆机<豪士赋>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虫皆有此情。” 吕延济 注:“自我谓自説己是,相物谓物皆相轻。”
4. 宋 苏轼 《戏书乐天身心问答后》诗:“ 渊明 形神自我, 乐天 身心相物。”
相关信息
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
不过,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比如,人对自己的长相的认识,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人从生下来到死去,都不可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脸,最多只能隐约看到自己的鼻子尖,人对自己长相的认识是从水面、镜子、照片和录像间接认识的。但是照片上的形象是不是真和自己的长相一样,还需要旁人的确证和自己的推断,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思考分析,才能逐渐形成比较正确的稳定的认识。
一岁多的孩子,第一次照镜子时,往往还不知道镜子当中的形象就是自己,有的觉得好玩,伸手去摸,有的以为是另一个小孩在对他微笑,也有的甚至因为不知是何物而感到害怕。别人告诉他“镜子当中那个孩子就是你”时,他还不十分相信,慢慢地通过他观察镜子中的妈妈和真实的妈妈是一样的,才会逐渐通过推论,确认镜中的形象就是自己。
小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认识就更不容易,开始也只是把成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认识,“妈妈说我吃饭吃得快”,“老师说我写字写得好”。把他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同样也要有一个反复统合的漫长过程。一方面,小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增加了对自己的认识。比如,在赛跑中如果他经常跑在别人前面,就会认识到自己在奔跑上有优势;在搬运重物时,他能搬别人搬不动的东西时,他才会知道自己的力气大……另一方面,小学生这时会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他人评价(比如上一年级后,就会在家长评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老师的评价)。这些评价,有时相同、相似,而有时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这些来自亲身实践和多种的他人评价,尤其是互相矛盾的评价,将激发孩子思考,促使他不断地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他将得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但仍不能保证都是正确的。一般说自我认识是否正确,这要看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周围环境条件如何。当前,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笨,有的就是盲目地相信教师或家长对他错误评价的结果。可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内容
构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认识的内容。
对最基础的物质层面的认识:有对自己的机体的物理认识,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皮肤黑白;
对生理层面的认识:如胃口好坏,出汗多少,心跳快慢,体态胖瘦,身板强弱;
对机体活动力的认识: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远近……
对心理层面的认识:如情绪的稳定和易变,记忆的长久和暂短,内向或外向,能力高低,气质类型等等。
直到对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如爱集体,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积累,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等。
这些组成了人的自我认识,这一内容和西方心理学说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据研究,4、5岁,10岁,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应该更加细致、谨慎,这点尤其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制约
自我认识的内容虽然很广泛,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认识的深度能达到哪一个层面,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作为客体的我,暴露和展示的程度如何。如没有经过多种测试,不易发现自己的记忆能力如何;和别人交往极少的人,难以判断自己的性格类型;另一方面,是作为主体的我,自身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成熟的程度如何。如幼儿自己尚不能了解自己的思维类型、气质特点,这样一些带有抽象性质的品质,小学生也不可能去认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既不会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即使别人提出了,他们也无法去在这一层面上认识自己。
前提
正确自我认识是正确的自我教育的前提。因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推动自己怎样行动;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对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
人的动力,来源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现实自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如果对自己认识不正确,自卑或自傲,都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客观基础。只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正确地提出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自我教育能走上健康的道路。
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在参加智力测试时,面对着一堆能组成马的形象的纸片,她试都不试,用手一推,就说“我不会”,原因就是她处在一个教师和家长都经常贬低她的环境中,变得十分自卑。由于自卑,过低地估计自己,就放弃了一次锻炼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而同时,另一个同龄的小学生,面对这一测试,立刻就说:“我能行”。接着就紧张地拼装起来,其实,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她也没有完成拼装,但是她还是不愿离去,边装边说“我能行”。后一个学生虽然是超时完成任务,但他不仅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更重要地是她再一次增强了自信心。
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从笔者1996年在北京城区对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进行的调查来看,在四个环节中,目前最薄弱的一环是自我要求,也就是说中小学生最能口头说应该怎样做(自我评价),也能知道自己做的如何(自我认识),但行动差(自我践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不想去做(自我要求)。
如果没有自我要求,自我教育的这四个环节只能中断。也不能出现螺旋式的上升。所以,目前要推动自我教育的进行,首先要关注的是自我要求这一环。
形成动机
恩格斯说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要进行自我教育活动,自己提出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要求是最关键的一环。一个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完美的学生,和一个自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同样都不会真正进行自我教育,因为他们虽然对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来自错误的自我认识,所以两种看似相反的看法,导致的却是相同的结果,那就是都没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提出目标
人类和动物不同,在行动前,在头脑中就会出现超前的表象,在这里就是指自我教育的目标、蓝图、远景的建立。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蓝图、远景,需要对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综合的把握。
比如,一个中学生在班上感到被大家冷落了,他的心情很不好,这时他必须首先对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其实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尊重”,是一种自尊的需要;其次,他还需要对被冷落的现状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究竟是因为自己的多疑,或是旁人的骄傲自大,还是自己本身的缺点造成的;然后再对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自己设置一个恰当的目标:是在班上捣乱引起别人的重视;还是用金钱去收买人心;还是用自己的优良行为去赢得大家信任;甚至,也许有的同学仅仅需要的是解除自己的多疑,就能改变局面,从而满足了自己自尊的需要。
安排计划
安排计划是自我教育实践过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动的方案、步骤、过程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内容。这是为了达到目标对实践过程的一种预设。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是非有不可的。如果没有这一步扎实的安排,自我教育就有可能落空。因为自我教育是一种需要自己亲自把握的实践活动。而中小学生自身就存在着不善于全面规划,不善于细致筹备的弱点,而他们面对的客观情况往往又是千变万化的过程。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长远的目标能从根本上引导着学生,近期的具体目标,则能保证着计划逐步实现,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取得阶段效果,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
自我践行
自我践行是自我教育四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没有这一环,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国历代知识分子虽然崇尚自我修养,但是很多人不仅脱离实际,更是脱离群众,因此往往把自我修养变成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闭门思过”,而且还进一步养成了在面对客观世界时,“述而不做”,“坐而论道”的陋习,这些也间接影响了孩子。这点在当前尤其要加以注意,不迈出实践这一步,自我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
自我监督
强烈的自我教育的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的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取得发展。“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显得更加复杂。因为这一过程不但有来自外部的影响,(如隔壁电视机传来生动节目的声音,做完作业的同学来邀请一起踢足球等等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干扰(如自己的懒散习惯,遇到了总也解不开的难题就心里发怵等等),都会干扰计划的实行。所以,要不断地对自我践行过程进行监督,对出现的情况加以判断,看看哪些和原来预想的设计有了出入,出了偏差,分析一下造成的原因是哪些,准备如何解决……
低龄孩子自我监督更是困难,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多是向外,他们往往只是看到别人在违犯纪律,而发现不了自己也同样在违犯纪律。为了帮助他们,有的教师或家长不但要采取必要的暗示等方法进行提醒,有时还要教会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对自己的表象,以此来监督自己(如建议他们设想自己飞到了天上,往下看看自己在怎样做作业的景象)。
自我控制
通过自我监督发现了问题,有些是属于外界并没有什么干扰,是自己主观上就没有付出努力,自己放松了要求,对于这种自身的坏习惯,只能是用自己的意志力来解决了。当然,毅力只能来自正确的目的,所以,自我控制是和学生的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
另一种情况是外界干扰引起了自己的心理冲突,不能把要做的事坚持下去(如隔壁电视声的引诱),这就要善于重新唤起心中的美好目标,再次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如有的同学就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能激励自己的格言、警句。这些做法,只要是同学出于自愿,往往效果比较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次一次的自我监督的过程中意志得到锻炼,初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提高自信心,使自强的愿望不断得到升华。
自我调节
自我教育的过程和任何事情一样,遇到的现实情况往往与预期的不同,这就需要善于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在调节的问题上,学生常常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固执地丝毫不考虑调节,误以为这是自己意志坚定的最佳表现。过去是世世代代都有“不发明永动机,誓不罢休”的可怜人,当代也有成千上万个“不当上文学家,死不瞑目”的糊涂人,当他们的“作品”被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往造纸厂时,也从不思考自己当文学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仍然是咬紧牙关,一篇篇地写下去。而另一种人,则是过于轻率地频繁地进行着调节。他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客观稍有障碍,主观稍有困难,就重打鼓另开张,用自我调节的借口来原谅自己意志力薄弱的致命弱点。
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强调“再坚持一下”,因为事物在发生质变前,往往是最困难的时期,“黎明前的一刻是最黑暗的”,许多胜利是产生在“再坚持一下之中”。对于培养心理品质来说,不战而退,就不如拚搏一下,即使不能全部成功,也能取得些经验和教训。当然,当情况已经十分明显,继续干下去肯定毫无效果时,就要勇于及时自我调整,这从另一角度说,激流勇退,撞南墙肯回头,也是一种对意志的锻炼。
自我评价
如果把自我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这一环将决定自我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驶入哪一个轨道。
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热心助人,将一位被别人撞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后,竟被老人及其家属诬陷,把肇事者的帽子强加给乔安山。这时乔安山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个自我评价,如果认为“救人反被诬”,“好心不得好报”,从事情的全部过程看,看来是由于自己不了解当前社会现实,做了一件傻事,这样的评价结果,肯定会下决心今后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而乔安山却是坚定地用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来评价这件事,宁肯自己受委屈,今后还要坚持这样做,他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见,自我评价必将影响着自我教育的方向。
价值 自我评价要有标准。人每当做完一件事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价值”这把尺子量一量,即通常说的“值不值?”。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把尺子并不是不变的,不但每一个人用的尺子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个人,自己用的尺子也会发生变化。
这个尺子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长期实践生活中形成的,欲望、动机、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是较低层次的价值意识,而信念、信仰和理想则是较高层次的价值意识,在系统化和理论化之后,就成为对人影响极大的价值观了。
获得新动力
自我践行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看到实践的对象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极大地影响自己的认识,不但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影响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小男孩把大石头搬开,他评价自己是大力士;小女孩出色地完成了一个手工,她评价自己为“巧姑娘”,这些都会增长信心,获得新的动力。幼儿把自己的好吃的东西送给别的小朋友,得到了“好孩子”的评价,产生了一种幸福的体验;小学生把字写得特别工整,老师奖给他一朵小红花,他感觉特别光荣……这些开始虽然都是他人的、间接的评价,但是都会进一步变成为他的自我评价,成为继续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相反,间接的批评性评价,也都会成为一种痛苦体验,转化为他自己的评价,从而削弱了他继续前进的动力。例如,有的学生满腔热情地学雷锋,做了好事,回到家里,得到的却是:“都什么年代了,还学什么雷锋,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大傻冒”的讽刺挖苦。这种他人评价,使学生得到的是负面的体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往往会转化为他自己的错误评价,从而改变了他的前进的方向。
重新认识自己
自我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价值意识会影响自我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自我践行也会影响人的价值意识,并进一步影响自我认识,使他重新认识自己。尤其对于不成熟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有的中学生在班集体中,为了集体的荣誉,不拖集体的后腿,自己也努力使自己学习成绩上去。在这种目的尚不远大,认识也不深刻形成的动力驱使下,自己的学习的确上去了,而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他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掌握知识和本领的愉快,产生了学习更多知识的需要,形成了新的价值意识。用这种价值意识评价自己,就会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做法上的问题,对那种不求上进的心态感到羞愧,对自己不再是“自我感觉良好”。于是他将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走上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的道路。
这个过程,对于那些所谓后进生的转变与发展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