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茂盛,诗人,作家。男,1971年出生,湖南祁阳人。十四岁发表作品,十八岁出版诗集,中学时代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之一和“全国优秀文学少年”称号。作品曾获潇湘文学奖、丁玲诗歌奖、全国青少年新诗奖等十四次奖项。毕业于零陵师专中文系、辽宁文学院作家班。在报社工作十年,任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驻省记者站站长、周刊主编。著有诗集《诞生在冬天的孩子》《无尘的歌唱》《独旅》《到达或者出发:吴茂盛诗选》和长篇小说《驻京办》。《驻京办》今年6月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上榜的热门图书。

图书信息

招生办作  者:吴茂盛 著 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862401

出版时间:2010-01-01

版  次:1

页  数:241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媒体评论

“驻京办”、“接待办”、“法制办”、“信访办”、“街道办”……这一“办”那一“办”,中国有多少“办”?一“办”一世界,为小说家提供了丰富的说道。“招生办”把守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前途和命门。因而,它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办”中之“办”。吴茂盛笔涉这一“办”,撩面纱,辨黑白,将真相示人。让我们共同关注吧!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阿丘

《招生办》讲述的是经过大学的分水岭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小说通过讲述高登科和陆青云黑白两道的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把高考、录取以及招生中介、招生骗子等鲜为人知的内幕剥离得淋漓尽致、叹为惊奇。《招生办》让我们看到一个曾经的少年诗人历练为一个成熟的小说家。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

《招生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黑幕小说,它有冷峻的批判和反思,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路数,但吴茂盛却赋予批判以诗意和激情。

——著名作家邱华栋

官场小说也好,政经小说也罢,无论你怎么去命名,作为此类小说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湘军是不容小觑的力最。夸张地说,得湖南者得半天下。继《驻京办》之后,吴茂盛再麦出击,《招生办》能给湘军烧一把新火吗?

——文学博士著名评论家何平

内容简介

近年来高考弊案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争议也受到广泛关注。作者心系考生,聚焦高考录取制度,指陈其中的弊病及内幕,深入剖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深切呼唤录取制度的改革及完善。作者抓住考试及录取制度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之间的冲突,大做文章,为正准备参加高考或是已经经历过高考的人答疑解惑,深刻揭示个中玄机。这层冲突足以赚够眼球,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小说更是仅此一家。

该书作者吴茂盛乃批判现实主义的实力派著名作家,曾出版多部作品。其长篇小说《驻京办》更是销售火暴,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上榜热门图书。相信《招生办》一书会继续延续这种热潮。

社会对高考持有不断高涨的热情,潜意识中认为,考试得高分,就可以跨入大学的门槛,殊不知录取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书中把录取环节提高到与考试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广大考生及家长对高考有更清晰的认识,拓宽了大众的视野。

书中对考试及录取环节中容易让人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描写非常细致到位,详细解读了高考弊案的整个过程,为国家彻底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素材,也令广大考生对高考制度更为了解,令世人警醒。

目录

第一章 招生考试工作会议

第二章 欧珊珊投石问路

第三章 杨林的麻烦事

第四章 面试

第五章 双龙街煮酒

第六章 应聘

第七章 办假证

第八章 高登科与杨林

第九章 假文凭

第十章 晚宴之惑

第十一章 陆主任之托

第十二章 离登科惹了刘红旗

第十三章 陆青云的初恋

第十四章 七月的誓言

第十五章 看榜的日子

第十六章 一场虚惊

第十七章 父亲的来信

第十八章 假文凭出问题了

第十九章 招生录取

第二十章 办假证

第二十一章 高考移民军团

第二十二章 朱一鸣差点改名“猪八戒”

第二十三章 回家过年

第二十四章 招生处处长

第二十五章 陆青云结婚

第二十六章 市招生办

第二十七章 “孙猴子”改行

第二十八章 大水冲了龙王庙

第二十九章 高考弊案

第三十章 县招生办

第三十一章 陆青云与刘红旗的缘分

第三十二章 陆文涛气疯了

第三十三章 艺考

第三十四章 陆青云与“孙猴子”

第三十五章 点录

第三十六章 谁假冒了副省长的批示

第三十七章 招生骗术

第三十八章 鹤山寺

后记:高考招生为何猫腻重重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招生考试工作会议

过了三月,鹤云的春天早已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了。

高登科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这比什么都重要。就算头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照样毫不含糊——绝对记得开手机,这是他多年以来养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

他认为这是个好习惯:至少不会误事。

当然不会误事,尤其对于一向谨小慎微的高登科来说。清早,他刚刚把手机打开,院长伍作舟的电话就急促地打进来了,要他在9点以前赶到桂园参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会议。

开会?高登科满腹疑惑。

像这样的会议,一般都是杨林参加。杨林是主任,招生办主任,如果说得更准确更全面的话,就是普通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像这种招生工作方面的重要会议,理应杨林参加。

当然,是要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情况下。

杨林主任对高登科来说,用“顶头上司”这个词肯定没错,但绝对还不够分量,因为在高登科的内心深处,杨林是伯乐是恩人是朋友——且不说大学毕业时,是杨林独具慧眼到学校点名要人才进了招生处;也不说两年前副主任这个位子,当时多少双眼睛盯出了血啊!假如没有杨林的鼎力相助,能把它挪到自己的屁股底下?单说工作中吧,杨林言传身教,绝对称得上良师;生活中呢,也是益友。

高登科所在的单位,以前叫A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省政府考虑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后来把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及省高等院校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合并进来,组建成A省教育考试院。作为A省省教育厅所属副厅级事业单位,负责制订各类招生工作的实施办法,组织实施研究生、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自学考试、社会证书考试及高中毕业生会考工作。招生处以前只有几间办公室,十几个人,组建后,鸟枪换炮了——省财政拨专款修建了办公大楼:A省教育考试院。现如今已是七八十号人的教育考试院,下设综合处、普通高校招生办、成人高校招生办、自学考试办、社会考试办、信息办、检查办、命题办、省教育招生考试服务中心等工作机构,摊子铺得很大,绝不亚于那些正厅级的厅局机关了。

春天的鹤云是水做的,梅雨季节一来,天空中总是飘着细雨。鹤云春天里的小雨,像鹤云一样精致、优雅和婉约,别的城市很难看到这样的雨,它的细密,它的缠绵,它的晶莹剔透……是非常别致的。只有这样的雨,淅淅沥沥、洋洋洒洒、若有若无、朦朦胧胧……才会让人想起戴望舒想起《雨巷》想起油纸伞想起丁香一样哀怨的姑娘。

有什么特殊情况,使得杨主任不打电话通知而有劳伍院长大驾呢?高登科取了一把雨伞,一边下楼一边心里琢磨着。他左思右想都觉得不大对头,于是赶紧打杨林的手机。

“对不起,您拨的用户已关机。”

连拨三次,都是这样的语音提示。

“到了会场见面再说吧!”高登科自言自语。

今天的运气不错,一出门,高登科还没来得及招手,一辆的士就稳稳地停在了他的身旁,让他不得不佩服司机的好眼力。

桂园并不远,只有四五公里地。要是平时,高登科是不会打的的,因为反正起得早,骑自行车也不过花上二十几分钟的时间而已。

桂园和省教育考试院仅一墙之隔。

说到桂园,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鹤云。鹤云是A省省会,因鹤山而得名,鹤山书院闻名遐迩,引来历代名士高人闲云野鹤般在此挥毫泼墨、吟诗作赋。相传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与鹤云有关,表明鹤云那个时代就非常富饶和美丽,令人神往。现在,全国流行的那句话——“鹤云人第一会读书,第二会养猪”,就常常让鹤云人引以为傲:会读书,说明聪明!会养猪,说明勤劳!就说读书吧,和别的城市相比,用“鹤立鸡群”这句成语来形容,绝不为过,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总是高出其他省份很多,往往比首都北京高出100多分呢!

再说桂园,乃明朝鹤云最富丽堂皇的状元府邸,主人并不姓桂,而姓归。亲爱的朋友,一定纳闷了吧,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当然,当然有故事,说的是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自称“靖难”,四年后攻破京师南京,夺取帝位,登基后即明成祖。永乐19年,迁都北京,明成祖深谙“举贤任才,立国之本”之道,当年急忙举行大考。这正是明成祖朱棣的聪明之处,一是新政急需用人,可广纳良才;二是“靖难”后有“谋位”之嫌,须笼络人心。这种情况下,鹤云归姓举子过五关斩六将一举夺魁,自然受到明成祖的垂青。由于“归”与“桂”“贵”谐音,朱棣龙颜大悦,特赐归状元大量金银财物,在鹤云大造府第。

——桂园因此而家喻户晓,在鹤云。

声名如此显赫的状元府邸,尽管时岁变迁、朝代更换,还几度易主,但依然保存得完好如故。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桂园成为A省政府接待办的宾馆后,投入巨资重修和扩建,便成了A省名副其实的“钓鱼台”。桂园红墙碧瓦,亭台楼阁,三面环水,四季常绿,丹桂飘香,亭榭相依,廊桥相连,园中有园以及精美古朴的建筑,交相辉映,犹如蓬莱仙境。……

《招生办》:
现实批判实力派作家吴茂盛继《驻京办》之后,直指另一国人最关注最敏感的雷区——招生办。高考、读研、考博,可以说是所有比赛中最公平、最干净、最透明的。然而,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生们经过金戈铁马、鼓角齐鸣的一路厮杀后,最后等待招生办的录取通知书……《招生办》会告诉我们什么?!
现实批判实力派作家吴茂盛继《驻京办》之后,笔刀直指另一个人们最关注最敏感的雷区——招生办。高考、读研、考博,可以说是所有比赛中最公平、最干净、最透明的。然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生们经过金戈铁马、鼓角齐鸣的一路厮杀后,最后等待招生办的录取通知书,果真如此吗,《招生办》会告诉我们,最阳光的地方也有无处不在的暗角。
高登科与陆青云是梅城一中的同班同学,高考同时考入省城鹤云市的两所名牌大学。毕业后,高登科分配到省招生办工作,他从青涩稚气的大学生到世俗圆滑的招生办主任的仕途,有过失意彷徨,有过春风得意,一波三折,但有惊无险。而陆青云被学校开除,为了找工作,他到火车站买假文凭无果,后来干脆干起办假证的营生,之后被判刑两年。出狱后,他从招生中介到注册树人教育培训机构,再到创办民办大学的经历,是从黑道到白道的华丽转身,可谓惊心动魄。
小说通过讲述高登科和陆青云完全不同的黑白两道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把点录、补录、高校子弟生、保送生、艺考、考研、读博、留学以及招生中介、招生骗子、中介院校等鲜为人知的内幕剥离得淋漓尽致、叹为惊奇。
高分≠录取?
聚焦高考弊案,首席披露招生工作内幕
2010最值得期待的长篇小说
作者继《驻京办》之后又一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第一章 招生考试工作会议
过了三月,鹤云的春天早已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了。
高登科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这比什么都重要。就算头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照样毫不含糊——绝对记得开手机,这是他多年以来养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
他认为这是个好习惯:至少不会误事。
当然不会误事,尤其对于一向谨小慎微的高登科来说。清早,他刚刚把手机打开,院长伍作舟的电话就急促地打进来了,要他在9点以前赶到桂园参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会议。
开会?高登科满腹疑惑。
像这样的会议,一般都是杨林参加。杨林是主任,招生办主任,如果说得更准确更全面的话,就是普通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像这种招生工作方面的重要会议,理应杨林参加。
当然,是要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情况下。
杨林主任对高登科来说,用“顶头上司”这个词肯定没错,但绝对还不够分量,因为在高登科的内心深处,杨林是伯乐是恩人是朋友——且不说大学毕业时,是杨林独具慧眼到学校点名要人才进了招生处;也不说两年前副主任这个位子,当时多少双眼睛盯出了血啊!假如没有杨林的鼎力相助,能把它挪到自己的屁股底下?单说工作中吧,杨林言传身教,绝对称得上良师;生活中呢,也是益友。
高登科所在的单位,以前叫A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省政府考虑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后来把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及省高等院校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合并进来,组建成A省教育考试院。作为A省省教育厅所属副厅级事业单位,负责制订各类招生工作的实施办法,组织实施研究生、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自学考试、社会证书考试及高中毕业生会考工作。招生处以前只有几间办公室,十几个人,组建后,鸟枪换炮了——省财政拨专款修建了办公大楼:A省教育考试院。现如今已是七八十号人的教育考试院,下设综合处、普通高校招生办、成人高校招生办、自学考试办、社会考试办、信息办、检查办、命题办、省教育招生考试服务中心等工作机构,摊子铺得很大,绝不亚于那些正厅级的厅局机关了。
春天的鹤云是水做的,梅雨季节一来,天空中总是飘着细雨。鹤云春天里的小雨,像鹤云一样精致、优雅和婉约,别的城市很难看到这样的雨,它的细密,它的缠绵,它的晶莹剔透……是非常别致的。只有这样的雨,淅淅沥沥、洋洋洒洒、若有若无、朦朦胧胧……才会让人想起戴望舒想起《雨巷》想起油纸伞想起丁香一样哀怨的姑娘。
有什么特殊情况,使得杨主任不打电话通知而有劳伍院长大驾呢?高登科取了一把雨伞,一边下楼一边心里琢磨着。他左思右想都觉得不大对头,于是赶紧打杨林的手机。
“对不起,您拨的用户已关机。”
连拨三次,都是这样的语音提示。
“到了会场见面再说吧!”高登科自言自语。
今天的运气不错,一出门,高登科还没来得及招手,一辆的士就稳稳地停在了他的身旁,让他不得不佩服司机的好眼力。
桂园并不远,只有四五公里地。要是平时,高登科是不会打的的,因为反正起得早,骑自行车也不过花上二十几分钟的时间而已。
桂园和省教育考试院仅一墙之隔。
说到桂园,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鹤云。鹤云是A省省会,因鹤山而得名,鹤山书院闻名遐迩,引来历代名士高人闲云野鹤般在此挥毫泼墨、吟诗作赋。相传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与鹤云有关,表明鹤云那个时代就非常富饶和美丽,令人神往。现在,全国流行的那句话——“鹤云人第一会读书,第二会养猪”,就常常让鹤云人引以为傲:会读书,说明聪明!会养猪,说明勤劳!就说读书吧,和别的城市相比,用“鹤立鸡群”这句成语来形容,绝不为过,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总是高出其他省份很多,往往比首都北京高出100多分呢!
再说桂园,乃明朝鹤云最富丽堂皇的状元府邸,主人并不姓桂,而姓归。亲爱的朋友,一定纳闷了吧,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当然,当然有故事,说的是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自称“靖难”,四年后攻破京师南京,夺取帝位,登基后即明成祖。永乐19年,迁都北京,明成祖深谙“举贤任才,立国之本”之道,当年急忙举行大考。这正是明成祖朱棣的聪明之处,一是新政急需用人,可广纳良才;二是“靖难”后有“谋位”之嫌,须笼络人心。这种情况下,鹤云归姓举子过五关斩六将一举夺魁,自然受到明成祖的垂青。由于“归”与“桂”“贵”谐音,朱棣龙颜大悦,特赐归状元大量金银财物,在鹤云大造府第。
——桂园因此而家喻户晓,在鹤云。
声名如此显赫的状元府邸,尽管时岁变迁、朝代更换,还几度易主,但依然保存得完好如故。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桂园成为A省政府接待办的宾馆后,投入巨资重修和扩建,便成了A省名副其实的“钓鱼台”。桂园红墙碧瓦,亭台楼阁,三面环水,四季常绿,丹桂飘香,亭榭相依,廊桥相连,园中有园以及精美古朴的建筑,交相辉映,犹如蓬莱仙境。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高考是中国唯一公平的竞争。很多人认为,只有高考才是所有比赛中最公平、最干净、最透明的,然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生们经过金戈铁马、鼓角齐鸣的一路撕杀后,最后等待招生办的录取通知书,果真如此吗?N。!因为最阳光的地方其实也有无处不在的暗角,有人可以钻政策的空子可以打制度的擦边球。比如”点录”、“补录”、“高校子弟生”……等等,在普通家长看来肯定是雾里看花看不出子丑寅卯,但在招生部门工作人员那里却可以运作得天衣无缝,随随便便就搞定了。
何为“点录”?“点录”就是指名调取考生的档案录取,一般是针对考生达到了分数线,却不够填报学校录取线的情况。
何为“补录”?“补录”就是指某些院校在第一轮招生录取过程中没有录满,须在高招部门所限最后时间前补充录取。

“驻京办”、“接待办”、“法制办”、“信访办”、“街道办”……这一“办”那一“办”,中国有多少“办”?一“办”一世界,为小说家提供了丰富的说道。“招生办”把守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前途和命门。因而,它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办”中之“办”。吴茂盛笔涉这一“办”,撩面纱,辨黑白,将真相示人。让我们共同关注吧!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阿丘
《招生办》讲述的是经过大学的分水岭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小说通过讲述高登科和陆青云黑白两道的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把高考、录取以及招生中介、招生骗子等鲜为人知的内幕剥离得淋漓尽致、叹为惊奇。《招生办》让我们看到一个曾经的少年诗人历练为一个成熟的小说家。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
《招生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黑幕小说,它有冷峻的批判和反思,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路数,但吴茂盛却赋予批判以诗意和激情。
——著名作家邱华栋
官场小说也好,政经小说也罢,无论你怎么去命名,作为此类小说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湘军是不容小觑的力最。夸张地说,得湖南者得半天下。继《驻京办》之后,吴茂盛再麦出击,《招生办》能给湘军烧一把新火吗?
——文学博士著名评论家何平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950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