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信息
【词目】踪迹
【拼音】zōng jì
【释义】(trace;track;footprint;vestige)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不留踪迹
诡踪迹。——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巡到琼台,不见幽王褒姒踪迹” 。
韩偓《踪迹》:“东乌西兔似车轮,劫火桑田不复论。唯有风光与踪迹,思量长是暗销魂。”
东兔西乌: 谓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古代神话中说太阳中有三足金乌,月亮中有玉兔,因以乌、兔代指日月。
详细释义
1.脚印;足迹。
汉?焦赣《易林·豫之明夷》:“鹄怒追求,郭氏之虚。不见踪迹,使伯心忧。” 前蜀?韦庄《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 宋?苏轼《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迹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抟沙踪迹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洪深《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迹连王,王使人候伺汉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牟融《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季子金,半生踪迹任浮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迹矣。” 清?李渔《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迹可疑及阴行魇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秦穆公使人访重耳踪迹,知其在楚,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铛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托。” 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迹。掘之,得所弃尸。”?章炳麟《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迹,其言不妄也。” 明?唐顺之《与李少卿中麓书》:“会稽禹穴之间,龙门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迹诡秘,莫有知其端者。” 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六:“臣与修踪迹素疎,修之待臣亦薄。” 清?恽敬《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迹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徐渭《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昌多心,说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迹,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迹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茅盾《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叶廷琯《吹网录·开赵埋铭》:“观赵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迹在吾吴最久。”
8、来历;出身。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迹,俾子遣之。”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红拂,郎何必哓哓询踪迹。’”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
《史记·孟尝君列传》:“湣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 明?方孝孺《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迹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忽一日,信陵君踪迹二人,知毛公在薛公之家,不用车马,单使朱亥一人跟随,微服徒步,假作买浆之人,直造其所,与二人相见。”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迹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馀矣。” 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恐为许兵踪迹,故又买舟南来。”?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李悝、吴起、商鞅都出于儒家的子夏,是所谓子夏氏之儒;慎到和申不害是属于黄老学派。”
朱自清《踪迹》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
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
—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
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
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
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
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
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
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
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
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
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
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
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我拚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
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
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
也只好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