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综合 

【拼音】zōng hé (台湾:zòng hé)

【注音】ㄗㄨㄥˋ ㄏㄜˊ

【词义】

1、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跟“分析”相对。

2、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如,综合治理、综合平衡、综合大学、综合艺术等。

3、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综合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4、硬件设计中,将行为级的描述转化为门级的描述。

【基本解释】

本词汇的基本原意来源于纺织技术:“综”是织机上使经线上下提放以接受纬线的机构。一综可提数千根经丝,故含有“总聚”、“集合”之意。“综合”就是将几千根不同的经线通过“综丝”把它们合并起来便于操作。因此,“综合”便引申为将不同部分、不同事物的属性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1. [synthesize]∶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综合有关资料

2. [synthetical;comprehensive;multipurpose;composite;all-round]∶把各种不同而有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

综合的研究

详细解释

1. 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选>题记》:“想试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诗的效果。”

2. 与“分析”相对。是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辩证逻辑把分析与综合看作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并把它们作为一种统一的思维方法。

逻辑名词

概念

综合,就是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探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即结构的机理与功能,由此而形成一种新的整体性的认识。所以,综合不是关于对象各个构成要素的认识的简单相加,综合后的整体性认识具有新的关于对象的机理和功能的知识。综合的成果往往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

例析

比如,1911年,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就采用了综合的方法。卢瑟福当时并没有借助于各种实验设备去观察原子内部结构,更没有拍下原子结构的照片,他是在思维中综合α粒子轰击金簿铂出现散射现象等事实后提出的。大多数α粒子会穿过金簿铂,这是卢瑟福意料之中的,因为原子中电子质量很小,它是无法阻止α粒子的。根据汤姆生模型,原子内部带正电荷的部分,虽然质量几乎同原子相等,由于它的均匀分布,因此,也不能阻止α粒子的穿过。但是,使卢瑟福大吃—惊的是极少数α粒子不能穿过金簿铂,而是向两旁散射。他测出α粒子撞回的几率约1/8000。他就对上述事实进行综合。认为,大多数α粒子可以自由穿过,这说明原子内部非常空,而1/8000的α粒子被撞回,这说明有东西能阻止它前进。是什么东西呢?只能认为原子内部存在着一个带正电荷的体积很小、质量很集中的部分,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同性排斥,故α粒子遇到这部分就被撞回。同时,卢瑟福又受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启发,于是就合成—个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认为原子内部存在一个体积小、质量集中、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旋转。

类别

       两种“综合”活动

       科学研究活动的综合,是指—种科学思维活动,它不同于感觉活动中的综合。所谓感觉活动的综合,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以不同的感觉直接反映事物的某一表面特性,并在大脑中综合成为关于对象的完整的知觉表象。科学思维中的综合不是指感觉的综合。科学思维已经不是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特性的感知阶段,而是上升到认识事物的结构原理以及运动规律的理论阶段了。而且由于理论的深度不同,综合的水平也不同。

       理论的综合

初步的理论综合是静态的,它是探求研究对象在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的整体性结构。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更高水平构理论综合是动态的,它把对象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看成是一个多变量的关系,把这个结构整体看成是运动的和变化的,从运动和变化中来把握这个结构整体。例如,现代环境科学认为,生态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统—整体。因此,“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已经不是抽象的和静止的概念了,而是对活生生的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认识了。在生态系统中,没有孤立不变的因素,其中生物种类、种群 数量、种的水平和垂直空间配置、种的发育和季相的时间变化等都是运动发展的。

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上升的“综合——分析——综合”的周期性运动。人们是在原有综合知识的指导下,对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部分、环节和因素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人们又从事新的综合。当人们由前一次综合进入到后一次综合的时候,人们的科学知识就由不甚深刻的认识深入到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因此,“综合——分析——综合”的周期运动也是没有止境的。例如,生态系统20世纪以来建立的新学科。这门学科的建立,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第一次科学综合的认识。1935年,英国植物群落学家谭士理(Tansleg) 就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点,而且把物理学上的“系统’概念引用到生物学中,认为生态系统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谭士理的理论和思想又进一步为林得曼(R,L.Lindeman)在1940年代作了创造性的发展。以后,人们又以这种综合的认识为指导,由理论概念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实验研究时期,积累各种新的资料和数据,建立各种经验定律,弄清了生态系统的营养问题。1960年代以后,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又进入到了新的综合,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而进行理论上的新探索。为了综合认识这个极其复杂的。多要素,多变量的生态系统引进了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生态系统的结功能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演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森林、牧场、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等。在研究中建立了各种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定量描述,从而作出科学的预言。当然,这种新的综合也不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终极。

       自然科学的综合

当代自然科学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但其根本特点在于综合。科学的综合一般说来分为两类,一种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产生—种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三者相互渗透,成为综合性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另一类是科学内的综合。如当前的许多物理学家都致力于研究四种自然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的统一理论。这种统一理论一旦建立起来,就标志物理学实现了第五次更大的飞跃。自然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更加表明了综合在现代自然科学的认识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方法

经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一点也离不开综合的方法,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综合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的新概念,新范畴是综合的认识成果。大家都知道,在法拉第之前,人们用引力的超距作用来解释电磁运动,认为电磁作用也是超距的,但这样解释是有困难的。183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电磁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他发现了电磁作用是通过使周围空间的介质极化来实现的,电与磁的周围都有一种贯穿整个空间的力线。这样就提出了“场”这个概念,它是人们对电磁作用空间关系的综合认识。

综合起名

姓名学是与易经和汉字分不开的,下面咱们来简略说说:

八字剖析猜测是迷信吗?

国际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大家的人生遭受和贫富贵贱各不相同,有的安全充足终身,有的崎岖贫贱一世。为什么会有如此区别?如何预知将来,避凶趋吉?这即是四柱猜测要研讨的内容。

四柱俗称“八字”,即是用天干地支来符号一个人的出世年、月、日、时,如2002年1月11日10时32分出世的孩子,用干支符号为辛巳、辛丑、己卯、己巳八个字,别离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就叫四柱。

八字猜测是一门经历学,是《周易》(又名易经)使用的一个分支。《周易》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一应俱全,是咱们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泉,尤其在现代科学日益兴旺的今日,跟着大家对国际规则知道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体现出其奇特魅力。

《周易》不是迷信,它通过阴阳五行的联系来提醒国际万物运动开展、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则。《周易》不触及鬼神之说,有此二字乃书中术语,并非通常鬼神之意。它剖析事理、判别吉凶的根据是阴阳五行之间的生抑制化,掀开这一奥秘面纱,就会理解《周易》是不是迷信,八字猜测是不是迷信。

周易起名是文明的源泉

《易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明遗产,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它所包含的范畴十分广大,从大自然、社会生活、经济开展到人生规则包罗万象。周易起名对讨论地球及人类来源、国际真理、及事物的实质、运动开展规则,有多方面的道理,对大家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易经留给人类最杰出的效果是它的思想方法。思想科学是人类调查国际、改造国际的思想方法。易经的思想方法包含直观思想、形象思想、象数思想、逻辑思想、争辩思想。所以易经是中国思想科学的魂宝,是中国最优异的文明遗产。

《易经》是中国文明最陈旧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专家,用许多不一样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重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以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巫词,卑不足道。仅仅通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今后,又加上历代许多专家牵强附会,才有了后世的顺从和敬重。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相似的轻浮的挖苦。

无可否认的,《周易》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通过文王的收拾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规模,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范畴,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了中国人文文明的根底。自东周以来,再通过孔子的研讨和传述,一起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现实。

因而,如要研讨中国文明,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甚至唐、宋今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278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