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方法

解释

烦恼不是一种折磨仅仅是一种打扰

打扰是由生活延及心而折磨是由心延及命运

与深沉的命运相比烦恼不过是陌上的风沙一股子一股子地刮来有时会眯了眼有时会乱了心但都是一些琐碎的疼不合时宜的乱以及挥之难去的扰

也像是轰隆隆的闷雷雷声未必吓人只是心的小小世界里一阵雨骤风狂过后满地泥淖唯此最叫人难以招架

连烦恼都扛不住的人一定是没有经过命运历练的人命运在劫难中转折也在劫难中跌宕生姿一个经历了命运大起大落大荣大辱的人若依然能从容看世界这样的人遇烦恼只会拈花一笑

因为烦恼实在算不上劫难一个人若是扛不住烦恼才更像是人生的一场劫难

在生命的旅途上烦恼不过是一个个过客过客的意思是你可遇见千人狰狞也好凶恶也罢它侵入你却不占有你只影响你的心情指数却不左右你的人生轨迹也许会让你迷惘一阵子纠结一阵子甚至恶心一阵子然后化风化水化烟云四散了去

最终过尽千帆沧海无痕

人活一辈子谁都会遇上烦恼佛普度众生佛也有自己的烦恼一个人的强大其实就是从烦恼中拔腿的能力跟烦恼缠斗一辈子最终发现你卓然挺立的地方恰恰是烦恼地而不是温柔乡

所以烦恼来的时候不要怨也无须烦它扰乱你也成全你烦恼更像是每个人的影子有时候了然全无是因为心沐浴在了阳光里而有时候痛苦也只是因为你的影子叠合在了他人的影子里剥离不出来

了断一段烦恼可快刀斩乱麻却也难免如抽刀断水烦恼绵延有时是它难缠有时是你不放有时是少一点了的智慧有时是缺一些断的机缘

距离可以了结最难缠的烦恼因为再坚硬的烦恼也有熬不过的时光当一个烦恼人稀里糊涂地轻松和逍遥了一定是时光暗度陈仓帮助了他

当然了空间上的距离也最是奇妙隔着远远的距离看烦恼烦恼什么都不是有时候看似烦恼纠缠着我们不离不弃实则我们缠着烦恼没完没了当我们远离了烦恼不是烦恼没了而是心的空间一下子变大了盛下了更多美好的东西

此时愉悦是因为终于遇到了从前的自己

每一片烦恼的影子里都会站着一个他人追根溯源你烦的是这个人恼的是与之有关的事最顽固的烦恼是后来这个人也遁去了没了踪影还要跟自己过不去缠斗个不休这样的烦恼最是无药可治

这时候不妨分解出另一个自己来嘲笑一番辱骂一番与心生魔障的这个自己决裂有些烦恼需要我们痛快淋漓地决斗一次完败另一个自己

有烦恼说明生活想欺负你了或许它是怕你被没有波澜的日子宠坏吧其实有时候不妨就任它来欺负一番

又能怎地

敞开心扉

仔细体味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原来是有许多快乐的理由但我们经常因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看法过于幻想和挑剔而不能愉快地度过每一天甚至抛弃了生活中的乐趣环顾我们的周围总是有一些人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整日郁郁寡欢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不想不感兴趣是他们对每件事的回应又听到太多的人说这个世界容不下我领导同事朋友乃至亲人都不了解我又烦又没劲
生活到底是沉重的还是轻松的这全依赖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如果你摆脱不了它那它就会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你左右生活就成了一副重重的担子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不是每日都照常升起吗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放下烦恼实际上就是找到适合自己排解压抑释放身心的方式
比如练习微笑不是机械地挪动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叫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是培育培育什么呢培育戒定慧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道德败坏还是喜欢品德高尚呢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心平静呢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样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第三修慧培育智慧

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一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德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是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会做对他人会带来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自己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维持家庭的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二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去除内心的烦乱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的平静佛陀曾教导我们很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让心通过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事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两种修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来培育定力当你回到家之后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公司的事务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暂时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在这里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经常学习关注你的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都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我们需要用智慧来了解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们的身心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肉体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眼识能见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尝到味道身体能碰触到触觉意识能思维各种现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好听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于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这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身心是如何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必定有其因的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这些行为表现在道德上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亦即是说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了知身心与身心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 [be vexed;be worried;be annoyed;be irritated]∶烦闷苦恼

自寻烦恼

(2) [bother;disturb]∶烦扰

那伙鸟男女来烦恼南旺营荡寇志

引证解释

1.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见唯识论卷六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道无明晦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

2.忧愁苦闷 唐 孟浩然 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之一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三国演义第五四回 玄德 自没了 甘夫人 昼夜烦恼 闻一多 红烛·时间底教训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3.担心挂虑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只因这箇人身上我只替押司娘和 小孙押司 烦恼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老地主还是在烦恼着怎样来祭塔的那一回事

4.犹打扰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媒婆道押司娘烦恼外日不知不曾送得香纸来莫怪则箇

基本含义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的还没来呢

佛门云烦恼轻,智慧长断了分别执着的样子是烦恼轻智慧长最明显的是听经有悟处读经能通达义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为了断烦恼烦恼没有了清净心就会现前根本智就现前戒能断烦恼定能断烦恼慧能转烦恼为菩提赞叹比毁谤伤害人还要厉害毁谤会叫人生烦恼赞叹同样也叫人生烦恼大家对他一赞叹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统统生起来了他的道行不能再前进只有往后退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修一心不乱功夫就是在伏烦恼断烦恼开智慧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我们在境界里面才起一念分别执着那就叫迷那就叫做无明无明继续不断往下发展那就变成见思烦恼那就得造业受报心一天比一天烦恼就是业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净土容易成就在于带业往生不需要断见思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 烦恼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贪嗔痴慢见思烦恼通常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见惑一类是思惑见惑包括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包括悭贪嗔恚愚痴傲慢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于圣教的怀疑就是对于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怀疑对圣教怀疑是很大的障碍它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里面的一个

烦恼的来由也有很多方面它可能是因为自己想做好的一件事没有做好所以烦恼也可能是是感情上遇到挫折导致脑子好乱自然烦恼就来了也可能是家庭原因家人有点唠叨东说西说有些说的比较难听又不能顶嘴不知道怎么办而烦恼还有很多原因

烦恼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效率要试着解决这些烦恼

烦恼是因为有些事没办法解决又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心烦意乱心事重重就会生出烦恼有时自己一人解决不了的事情又须要别人帮助时也会烦恼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也会烦恼所以只有静下心来了解事情的原因和真相才能让心里不会那么多烦恼只要不是一下子就要解决的事就等等再说事情可能以解决烦恼也就没有了

影响

乐观开朗积极进取沉稳平静宽容等等相当于情商高性格好如果我们内心经常感到焦躁不安积郁不欢疑神疑鬼情绪失控行动混乱或者自私虚荣患得患失勾心斗角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等心理就不健康也即是说负面的情绪和不好的心态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佛教概念

内涵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 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通俗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分类

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心识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是声音鼻所嗅的是气味舌所尝的是味道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如软的硬的滑的粗的轻的重的冷的暖的还有痛痒等意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

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 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财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对象求升学求保佑求平安……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那么我们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佛陀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包括断除有所求的心

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为什么要修行呢你们佛教说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还年青没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还健康没必要无病装病死亡对我来说也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学佛即使想学也等我老的时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没有很深刻的体验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现实人生的现象它们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佛陀教导我们修行并不是从结果着手而是从因下手如果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一个人平时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饮生活紊乱等到身罹绝症时才临渴掘井已经太迟了一个社会不推广卫生保健只知道建造医院诊所一个国家不提倡民风道德只知道设立警察监狱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同样的人生是现实苦是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才是元凶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要脱离诸苦唯有从烦恼下手断除烦恼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只要一个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个人有烦恼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处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他就没必要学佛也没必要修行佛教对他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我身体很健康的话就无须看医生无须吃药但是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想办法去除这些烦恼

想要去除烦恼必须先了解烦恼以及烦恼产生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什么是贪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心黏着对象

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从愤怒凶狠残酷到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什么是痴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和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眼睛看到好看的美丽的东西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方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就生起

当一个人见到不喜欢的东西听到难听的声音闻到很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或者天气酷热难耐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象是不好的是坏的内心会排斥反感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这种心理就是嗔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总之贪婪追求执着痴迷还有邪见傲慢虚荣等都是属于贪发脾气烦躁妒忌焦虑憎恨等都属于嗔麻木愚蠢无知恍惚等属于痴所有的烦恼都可归类为贪嗔痴

贪嗔痴三种烦恼佛教称为三不善根即一切烦恼的根本

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这叫做痴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见到好的就想得到见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烦恼就这样产生了

烦恼又可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叫做违犯性烦恼违犯性的烦恼是一个人不良心理已经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了比如一个人暴怒到要杀人或者杀生由于贪心而去偷别人的财物去抢劫打架骂人骗人搬弄是非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打压别人沉迷于追求异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赌心里的烦恼已经显露在身体的行为语言上称为违犯性烦恼这种烦恼是最粗的烦恼已经在燃烧人的身心了

第二个层面叫困扰性烦恼即一个人的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表露出来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包括贪婪执着傲慢自负憎恶烦躁散乱沮丧麻木等例如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你感到很焦虑烦躁不安但还不至于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虽然在语言和行为上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内心已经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绪所占据这叫做困扰性烦恼

第三个层面叫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没有表露于行动语言和内心的烦恼也即是说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静止不动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的心很快乐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间入定多长久就享受多长久的禅定快乐完全没有杂念更不用说烦恼了但是当他出定后当他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内心难免会产生贪爱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被断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镇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266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